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祖国医学认为肺、胃二个脏腑之间关系密切。生理上“谷气入胃,胃气上注于肺”以使肺有所养,而在病理上邪又“聚于胃而关于肺”,邪聚于胃,胃气反逆则呕,上关于肺致肺气上逆而咳,故临床上常见肺胃同病而其症状交互出现,甚至肺有病先见胃的症状,因此,在治疗上必须注意“肺胃同治”之法。试举2例证治。例1 李××,女,59岁,初诊15970。因三天来发冷发热就医。晚间体温39℃。(口恶)心呕吐剧烈,纳呆,咽稍痛,咳少许白痰,鼻衄。大便常二三天一次。既往有高血压史,血压波动于160~200/90  相似文献   

2.
此皆“聚于胃,关于肺”,语出《素问·咳论篇》,是《咳论》对咳证诸多病因的总结语。这一论点一直指导咳嗽的临床辨证和治疗。历代医家对此亦有诸多论述,然对“聚于胃,关于肺”的含义尚有商榷之处,其临床意义及理论依据亦较少论及,下面浅谈笔者学习这句经文的临床体会。  相似文献   

3.
《素问·咳论》中的“聚于胃,关于肺”,提出了肺胃经脉相连,容易互传邪气;肺胃司降布津,容易聚湿为痰;肺卫化源于胃,容易内外合邪的生理病理观。为咳病的治疗大法—肺胃同治,奠定了理论基础、 同治肺胃在咳病的治疗中常获良效、根据1100例咳(喘)病的临床统计,肺胃同治者213例占19.8%,选用方剂十九组,占所用方剂总数的21%,有效率为84%。其中以补肺汤加减的有效率为88.1%,以苓甘五味姜辛汤加  相似文献   

4.
慢性气管炎属于祖国医学的“咳嗽”、“痰饮”、“哮喘”等证范畴,简称为咳、痰、喘,是肺病的三个主证.其发生部位在肺,与其他脏腑的功能失调有密切关系。《素问·咳论篇》说:“五脏六腑皆能令人咳,非独肺也。”以肺居胸中,为脏腑之华盖,主一身之气而司呼吸,开窍于鼻,为气机升降之通道,它脏有病,很易影响于肺;又肺外合皮毛,性属娇脏,故易感受六淫之邪。肺病则宣降失司,气机不畅,津液不能敷布全身而潴留为痰.痰阻气道,痰随气升,气痰交阻,故产生咳、痰、喘.久咳耗气,必致肺虚.继则伤脾,终则累肾,即有“肺不伤不咳”,“脾不伤不久咳”,“肾不伤则咳而不喘”,“喘多肾虚”之说.肺气虚则卫  相似文献   

5.
仲景《伤寒杂病论》,涉及肺系病证颇多,诸如咳嗽、气喘、痰钦、吐衄、肺痈等等。其立法遣方,随证而异。用通腑攻下法治疗肺系病证,是仲景开辟的新途径。然而,其理论实渊源于《内经》。《灵枢·本输》篇指出:“肺合大肠,大肠者,传导之府。”说明肺与太肠,互为表里,互相关连。肺主气,司呼吸,有宣发肃降之功效。正常情况下,肺气肃降,肠腑畅通。若肺经受邪,肃降不利,则大肠不得传导,浊气上逆,影响肺之宣发。凡遇此类病证,仲景认为,“吸而微数,其病在中焦,实也,当下之即愈。”(《金匮·脏腑经络先后病》篇)仲景深研歧黄,见病思源,“随其所得而攻  相似文献   

6.
<正>《素问·咳论》最早提出"聚于胃,关于肺"的观点,强调咳嗽不离肺胃,为后世医家的临证诊治起到了执简驭繁的作用。蔡宛如教授系博士生导师,浙江省名中医,治疗咳嗽、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等肺系疾病临床经验丰富,注重肺胃同治,笔者有幸侍诊左右,摘取一二,以飧读者。1从肺胃论治的理论依据1.1生理相关性蔡宛如教授认为,肺胃息息相关,首先,肺胃经络相通,一膜相隔。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下络大肠,环循胃口,上隔属肺,"中焦亦并于胃  相似文献   

7.
肺主皮毛,皮毛是一身之藩篱,六淫之邪无不从皮毛而入。《素问·咳论篇》:“五脏各以其时受病”,皆以四时主令受邪而咳,肺脏则随感随咳,且四脏须影响到肺脏方致咳。至于六腑之咳,责在五脏久咳之后,应表里脏腑关系而表现出来的特殊症状,道出了“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的中心枢纽——脾肺两脏。对于顽咳,有时单从肺经论治而处困境时,可究致咳之源由脏腑,从肝、心、脾、肾论治而取效。  相似文献   

8.
“肺不受邪”语出薛生白《湿热病篇》第17条原文。是条分析湿热证呕恶不止,昼夜不差的原因,指出:“肺胃不和,胃热移肺,肺不受邪”。薛生白进而自注:“肺胃不和,最易致呕,盖胃热移肺,肺不受邪,还归于胃。”此种解释,似有语病,既然“肺不受邪”,又何以言“肺...  相似文献   

9.
“此皆聚于胃,关于肺”出自《素问·咳论篇》,此文看似浅显,实则寓意深刻,它言简意赅地指明了肺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生理上及病理上的联系,因此咳嗽等肺脏疾患往往可以通过治胃而收功,这充分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聚于胃,关于肺”指出咳嗽与肺胃相关。脾胃受损,气机升降失调为小儿久咳的根本原因,调理脾胃是治疗小儿久咳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二陈汤加减在肺系疾病中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切湿痰证均是二陈汤在临床上的适应证,“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名医方论》云:“二陈为治痰之妙剂,其于上下左右,无处不到,然只能治痰之标,不能治痰之本,痰本在脾在肾,治者详之”;《证治准绳》云:“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津液亦随气而...  相似文献   

12.
陈媛  王宏刚 《中国乡村医生》2008,10(23):140-140
中医学认为痰是由于脏腑气血失和,水湿津液停聚凝结而成,质地稠厚者为痰。正如《明医杂著·痰饮》所曰:“痰属湿热,乃津液所化。”痰在体内随气升降,无处不到,或阻于肺,或停于胃,或蒙心窍,或郁于肝,或动于肾,或流窜经络,变生诸病。  相似文献   

13.
祖国医学历史悠久,早在一千多年前,中医文献中就有关于相当现代“癌症”的记述,部分“肺岩”就相当于现代之“肺癌”。祖国医学认为,肿瘤的发生,多因禀赋不足、正气虚弱、情志不畅、饮食失节和劳倦内伤而致的痰结湿聚、邪毒蕴结、气滞血瘀等而成。在治则治法上则有补气活血、软坚散结、攻毒固本、通利疏泄及清热解毒、行气活血、除湿化痰、散结消肿等。历代医家治验丰富,散见奇效报道。在临床上,笔者将祖国医学的辨证施治与现代医学的检查诊断有机结合,运用中医药为主治疗肺鳞癌,取得了可喜疗效。  相似文献   

14.
消渴病的病理,主要在于阴津亏损,燥热偏胜,而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两者互为因果,阴愈虚燥热愈盛,燥热愈盛阴愈虚;消渴病变的部位虽与五脏均有关,但主要在肺、脾(胃)、肾三脏,尤以肾为重。 肺主气为水之上源,敷布津液,肺受燥热所伤,则不能敷布津液而直趋下行,随小便排出体外,故小便频数量多;肺不布津则口渴多饮。《医学纲目·消瘅门》说:“肺主气,肺无病则气能管摄津液之精微,守养筋胃血脉,余者为溲,肺病则津液无气管摄,而精微者……  相似文献   

15.
“胃不和则卧不安”之语出《素问·逆调论》。大多数解释为食滞于胃导致不寐之怔。而《内经》中关于“卧”字含义有二,一是指睡眠,二是指平卧。如《逆调论》所提到的卧字当释为“平卧”为适宜,清代张隐俺释《评热论》关于“不能正偃者,胃中不和也”。其中的“正偃”,仰卧也,水上乘于胃,则胃中不和故不得正偃。[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肺阳虚与慢性支气管炎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慢性支气管炎属中医之咳嗽、痰饮、喘证范畴,临床以咳嗽、咯痰、喘息为主要表现。历代医家在其病机认识上多从肺气虚、肺阴虚立论,即使论及阳虚,亦多责之脾肾之阳。《素问*咳论》虽提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之说,然陈修园在《医学三字经*咳嗽》中云:“诸气上逆于肺则呛而咳,是咳嗽不止于肺,亦不离于肺也。”我们通过十余年的临床研究认为,慢性支气管炎病变主要在肺,肺阳虚是其病机关键。当本病发展到肺气肿、肺心病时,则由肺及脾、肾、心,成为肺脾同病、肺肾同病、肺心同病,其病机发展顺序依次是:肺阳气虚→脾阳气虚→心肾阳气虚→功能衰竭。因此,温补肺阳是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基本大法。  相似文献   

17.
<正>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属于祖国医学咳嗽、喘证、痰饮、心悸、水肿等范畴。气短、咳喘、心悸、不得平卧是其特征。本病由于外邪袭肺,日久不愈,损伤肺气,肃降失权,不能通调水道,水湿停聚而成水饮,水饮之邪影响心肺而发病。临证时若属饮邪内伏,遇寒诱发者则予以解表散寒、温里化饮;若肺病累及脾肾,脾虚不运,肾气不纳,则治宜温补脾肾,散结化饮,降逆定喘。若水湿泛滥、水气凌心则温阳强心利水。在本病治疗过程中,痰祛之法虽多种多样,却贯彻于始终。但因本病患者肺、脾、肾三脏俱虚,三焦气化不利,饮邪蠲除不易,乃至饮邪郁壅,阻遏心肺,日久化热而致咳嗽喘满、浮  相似文献   

18.
小儿外感包括现代医学的流行性感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扁桃体炎、急性气管/支气管炎、喘息性支气管炎及支气管肺炎等病,常见症状有发热、恶寒、咳喘、鼻塞流涕、咽痛及纳呆、便干等。小儿外感虽属呼吸道疾病,传统医学认为病位主要在肺,但“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并有“聚于胃,关于肺”之说,以及“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等,亦为后世以脏腑辨证治疗外感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胃轻瘫是以胃排空延迟为特征的胃部疾病,“呕”为其主要临床表现,“痿”为胃之功能废而无用。本文基于《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诸痿喘呕,皆属于上”理论,从肺的功能探析胃轻瘫的发病机制与治疗思路。肺气耗伤则气血运行不畅,胃部无以荣养,致胃受纳功能失司;忧(悲)过极、肺气郁滞则肺宣降失常,致胃通降功能不利;肺失肃降则肠胃失于虚实交替运行,致胃运化功能失常。故而提出益肺补气以和胃、消忧畅肺以调胃、通腑理肺以降胃的治疗思路,从而改善胃受纳腐熟、通降运化的功能,促进胃动力的恢复,以期为临床上从肺论治胃动力障碍性疾病提供现代医学依据,拓宽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20.
慢性肾炎在中医文献中,根据其临床表现多归结于“水肿”,同时也散见于“虚劳”、“腰痛”等证中。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多由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所致,其病本在肾。正如《景岳全书·肿胀》篇指出:“凡水肿等症,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唯畏土,故其制在脾。今肺虚则气不化精而化水,脾虚则土不制水而反克,肾虚则水无所主而妄行”。其中以肾为本,以肺为标,以脾为制水之脏。若外邪侵袭,饮食起居失常;或劳倦内伤,均可导致肺不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合而致本病。水肿一证是全身气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