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尿真菌镜检与培养对HIV/AIDS患者马尔尼菲青霉病的诊断意义。【方法】分别同时对166例HIV/AIDS患者的尿液进行真菌镜检、培养,并作血真菌培养,检测尿标本马尔尼菲青霉的阳性率、灵敏度,并与血液真菌培养进行比较。【结果】166例HIV/AIDS患者中,确诊马尔尼菲青霉病患者26例(阳性率15.66%),马尔尼菲青霉血尿检查总阳性24例(14.46%)。尿镜检阳性3例(1.81%),尿培养阳性14例(8.43%),血培养阳性19例(11.45%)。尿培养、血培养及两者联合的灵敏度分别为53.84%、73.08%和92.31%,特异度均为100%。血、尿培养的马尔尼菲青霉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尿镜检与尿培养,尿镜检与血培养的阳性率之间,以及血培养与尿培养,尿培养与尿镜检之间的关联性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尿真菌培养马尔尼菲青霉敏感性较高,方便快捷,是一种较好的HIV/AIDS患者尤其是取血困难者马尔尼菲青霉病的诊断方法,而尿真菌镜检意义不大。  相似文献   

2.
艾滋病合并皮肤马尔尼菲青霉感染4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艾滋病(AIDS)合并皮肤马尔尼菲青霉感染的临床及实验室特征。方法分析2005年1月至2006年6月本院收治的明确诊断为AIDS合并皮肤马尔尼菲青霉感染的4例患者临床特征;取皮损、血和骨髓分别在25℃和37℃进行真菌培养。观察菌落形态、显微镜下特征;对皮肤活检组织行HE及六胺银染色。观察镜下皮损组织学及马尔尼菲青霉的特征。结果AIDS合并皮肤马尔尼菲青霉感染伴多系统损害。皮损特征:早期表现为淡红色丘疱疹、糜烂性丘疹,继而为坏死性丘疹、传染性软疣样丘疹、皮肤溃疡及血痂。37℃培养呈酵母相,25℃呈菌丝相。皮肤病理活检六胺银染色(+)。使用二性霉素B、伊曲康唑治疗。3例临床症状缓解、皮疹消退出院。1例死亡。结论AIDS合并皮肤马尔尼菲青霉感染皮损特征:坏死性丘疹、传染性软疣样丘疹。皮损25℃、37℃真菌培养结合皮肤病理活检是确诊的关键。二性霉素B、伊曲康唑是目前治疗AIDS合并皮肤马尔尼菲青霉感染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3.
扫描电镜研究6个病人的菌株和18只银星竹鼠中分离的菌株.透射电镜研究3例马尔尼菲青霉病患者的肝脾组织.马尔尼菲青霉的帚状枝为双轮生,对称或不对称,呈放射状向四周散开,孢子链长而弯曲,散开或纠缠在一起.温度性双相性是马尔尼菲青霉具有诊断价值的特征,但其菌丝相向酵母相的转变要3周以上,经过一个多节短棒状或畸形的过渡期,注意不要过早地决定为单相性青霉.马尔尼菲青霉在体内主要位于巨噬细胞内,只有巨噬细胞受破坏才暂时游离于细胞外.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尿真菌镜检与培养对HIV/AIDS患者马尔尼菲青霉病的诊断意义。 【方法】 分别同时对166例HIV/AIDS患者的尿液进行真菌镜检、培养,并作血真菌培养,检测尿标本马尔尼菲青霉的阳性率、灵敏度,并与血液真菌培养进行比较。【结果】 166例HIV/AIDS患者中,确诊马尔尼菲青霉病患者26例(阳性率15.66%),马尔尼菲青霉血尿检查总阳性24例(14.46%)。尿镜检阳性3例(1.81%),尿培养阳性14例(8.43%),血培养阳性19例(11.45%)。尿培养、血培养及两者联合的灵敏度分别为53.84%、73.08%和92.31%,特异度均为100%。血、尿培养的马尔尼菲青霉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尿镜检与尿培养,尿镜检与血培养的阳性率之间,以及血培养与尿培养,尿培养与尿镜检之间的关联性存在统计学差异。 【结论】 尿真菌培养马尔尼菲青霉敏感性较高,方便快捷,是一种较好的HIV/AIDS患者尤其是取血困难者马尔尼菲青霉病的诊断方法,而尿真菌镜检意义不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的临床及实验室特征。[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11月至2005年12月本院收治明确诊断为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的53例临床及实验室资料。[结果]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以发热、消瘦、咳嗽、皮疹、贫血等为主要临床特点,皮损主要表现为坏死性丘疹、脐凹状丘疹、溃疡、结节、血痂;外周血CD4^+细胞显著减少;在沙氏琼脂培养基中马尔尼菲青霉呈酵母相(37℃)或菌丝相(25℃);药敏结果显示伊曲康唑、酮康唑对马尔尼菲青霉的MIC值最低,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次之,氟康唑最高;病理组织六胺银染色见圆形、椭圆形或腊肠样病原体,部分有横隔。[结论]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临床表现复杂,主要发生于CD4^+计数少于50细胞∕μL的患者,真菌培养鉴定结合组织病理检查是确诊的关键,治疗上建议使用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  相似文献   

6.
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的临床及实验室特征。[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11月至2005年12月本院收治明确诊断为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的53例临床及实验室资料。[结果]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以发热、消瘦、咳嗽、皮疹、贫血等为主要临床特点,皮损主要表现为坏死性丘疹、脐凹状丘疹、溃疡、结节、血痂;外周血CD4^+细胞显著减少;在沙氏琼脂培养基中马尔尼菲青霉呈酵母相(37℃)或菌丝相(25℃);药敏结果显示伊曲康唑、酮康唑对马尔尼菲青霉的MIC值最低,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次之,氟康唑最高;病理组织六胺银染色见圆形、椭圆形或腊肠样病原体,部分有横隔。[结论]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临床表现复杂,主要发生于CD4^+计数少于50细胞∕μL的患者,真菌培养鉴定结合组织病理检查是确诊的关键,治疗上建议使用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  相似文献   

7.
马尔尼菲青霉是一种条件致病性、双相型真菌,主要通过感染免疫功能低下者引起马尔尼菲青霉病。致病机制与其真菌学特征、流行病学特征、外分泌性酶、宿主免疫状况、双相性转变过程中的基因、蛋白表达差异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一种检测马尔尼菲青霉特异性抗体的双抗原夹心ELISA方法。方法利用毕赤酵母系统表达重组马尔尼菲青
霉特异性甘露糖蛋白Mp1p,并利用改良过碘酸钠法标记Mp1p,经棋盘滴定法建立一种可检测马尔尼菲青霉Mp1p特异性抗体
的双抗原夹心ELISA法,并检测100例健康人群对照血清、21例血培养确诊其他真菌感染病人血清和15例血培养确诊马尔尼
菲青霉病人血清,联合本实验室前期建立的马尔尼菲青霉抗原检测方法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结果成功建立一种检测马尔
尼菲青霉Mp1p特异性抗体的双抗原夹心ELISA法,经健康人群对照及其他真菌感染病人血清评价特异度为100%(121/121),
检测15例马尔尼菲青霉病人血清,Mp1p特异性抗体2例阳性,Mp1p特异性抗原12例阳性,Mp1p抗体与抗原联合检测可明显
提高灵敏度,达到93.3%(14/15)。结论双抗原夹心ELISA法检测马尔尼菲青霉Mp1p特异性抗体具有高度的特异性,联合抗
原检测可提高马尔尼菲青霉感染诊断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地塞米松对马尔尼菲青霉固有免疫反应中巨噬细胞信号转导接头蛋白MyD88的作用。方法马尔尼菲青霉酵母相菌液与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共培养,应用地塞米松作用后采用ELISA法测定培养液上清中TNF-α的浓度;Real time PCR及Western blot法检测MyD88的蛋白及基因表达。结果地塞米松抑制被马尔尼菲青霉激活的巨噬细胞产生TNF-α,并抑制巨噬细胞接头蛋白MyD88的蛋白及mRNA的表达。结论地塞米松对马尔尼菲青霉固有免疫反应抑制作用与其对MyD88的抑制相关。  相似文献   

10.
体外药敏试验比较各种抗真菌药对马尔尼菲青霉的抗菌作用,发现对该菌作用最强的药物依次为酮康唑、制霉菌素和5-FC.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发现黄连素有较强的抗马尔尼菲青霉作用,该药毒性小,使用安全方便,价钱便宜,适宜于大剂量长期用药.  相似文献   

11.
马尔尼菲青霉菌的实验室诊断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明确并检出患者体内的病原菌为马尔尼菲青霉菌。方法取患者血液、骨髓、皮损分泌物等直接涂片染色镜检,同时做真菌培养,分别置25℃和35℃孵育,观察真菌生长情况及菌落形态,并涂片、固定、染色。显微镜下观察菌体特征。结果培养出双相性真菌,于25℃为青霉相,产生具有特征性的红色色素,镜下可见典型的帚状枝;于35℃为酵母相,无色素产生,镜下可见酵母样细胞,形似腊肠。结论从患者体内分离出的致病菌可排除荚膜组织胞浆菌。鉴定为马尔尼菲青霉菌。  相似文献   

12.
马尔尼菲青霉病的血清学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3例马尔尼菲青霉患者及其他各类病例2370例的血清免疫扩散试验,证明马尔尼菲青霉具有免疫原性.人感染马尔尼菲青霉后能产生特异性抗体,病变明显者抗体效价高,病变消退后抗体效价下降,不出现病变者血清中不出现抗体.抵抗力太差的全身性广泛播散病例无抗体产生,其预后不良.非马尔尼菲青霉病患者,其中包括隐球菌、孢子丝菌和着色霉菌等深部真菌感染病例,其血清与马尔尼菲青霉抗原无交叉反应.应用免疫扩散试验对马尔尼菲青霉病有诊断和估计预后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马尔尼菲青霉病不同类型病变中免疫反应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2组病变类型不同的6例马尔尼菲青霉病人病变组织,采用免疫组化PAP法,观察病变组织中l8淋巴细胞、巨噬细胞、IgG、IgM、乙等免疫指标。结果发现马尔尼菲青霉病的病变类型取决于机体的免疫功能状态,人体抗马尔尼菲青霉免疫以细胞免疫为主,组织中T细胞的存在对于杀灭真菌、局限病变具有积极意义;体液免疫特别是特异性抗体的出现除具有促进细胞免疫功能外,可能也是脓肿成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掌握马尔尼菲青霉病的临床和病理特点。方法结合文献,对3例播散型马尔尼菲青霉痛病例的临床和病理特点、诊疗经过进行综合分析。结果3例患者的临床表现为:发热、消瘦、贫血、皮损、肝脾淋巴结肿大、肺部损害等;其中2例合并于艾滋病。病变主要侵犯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确诊有赖于涂片镜检、真菌培养及组织病理发现马尔尼菲青霉菌。其中1例不能耐受两性霉素B付反应,自动出院;另2例死亡。结论在艾滋病流行时期,对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应高度誓惕,及早诊断治疗,以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5.
罗青华  梁伶 《医学综述》2008,14(21):3259-3262
马尔尼菲青霉菌是一种双相型致病真菌,可致人类感染,多器官受累,引起系统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病(PSM)。病情凶险,如未能及时有效诊断和治疗,病死率极高。由于其临床表现复杂无特异性,诊断比较困难。为了提高PSM的早期诊断水平,近年来各国学者对PSM的实验室诊断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可喜进展。作者就PSM的实验室诊断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马尔尼菲青霉对巨噬细胞模式识别受体TLR-2、TLR-4、Dectin-1的表达及促炎因子TNF-α分泌的影响.方法 马尔尼菲青霉酵母相菌液与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共培养24 h,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巨噬细胞TLR-2、TLR-4及Dectin-1的平均荧光强度;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荧光染色的受体;ELISA法测定培养液上清中TNF-α的浓度;Real time PCR检测不同时间段TNF-α的mRNA表达.结果 马尔尼菲青霉可使巨噬细胞TLR-2、TLR-4、Dectin-1的平均荧光强度均增高,并激活巨噬细胞产生TNF-α.结论 马尔尼菲青霉上调了巨噬细胞模式识别受体TLR-2、TLR-4及Dectin-1的表达,巨噬细胞的激活与TLR-2、TLR-4及Dectin-1的表达上调相关.  相似文献   

17.
《疑难病杂志》2007,6(7):397-397
马尔尼菲青霉病(penicilliosis mameffei)是由马尔尼菲青霉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马尔尼菲青霉菌属于青霉属,是惟一的温度依赖双相型青霉菌,在37℃下能够生长。马尔尼菲青霉菌在1956年从越南中华竹鼠的肝脏中首次发现,1959年正式命名。临床病例于1973年在美国被首次发现,东南亚和我国南部存在马尔尼菲青霉病的流行区域。  相似文献   

18.
抗马尔尼菲青霉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和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制备和鉴定抗马尔尼菲青霉单克隆抗体(mAb)。方法用基因重组马尔尼菲青霉甘露糖蛋白1(MP1)抗原免疫BALB/c小鼠,制备mAb,并采用ELISA间接法和免疫印迹进行筛选和鉴定。结果筛选出4株稳定分泌抗马尔尼菲青霉mAb杂交瘤细胞株,IgG亚类鉴定均为IgG1,抗体亲和常数分别为8.2×10-9、4.7×10-9、6.5×10-9和2.7×10-9,免疫印迹证实马尔尼菲青霉mAb特异性识别MP1。结论4个杂交瘤细胞株特异性好、亲和力高,为马尔尼菲青霉病的快速诊断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明确诊断并治疗1例由咽拭子发现的非HIV感染的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病的罕见病例.方法 收集患者咽拭子及痰液行真菌培养,采集患者肿大淋巴结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对真菌孢子DNA进行分子鉴定,同时给予两性霉素B及伊曲康唑治疗.结果 咽拭子及痰液双相真菌培养均有菌落生长:25 ℃呈青霉相,产生红葡萄酒色素,光镜下见典型帚状枝;37 ℃呈酵母相,光镜下见椭圆形及腊肠形酵母样菌体.淋巴结组织PAS染色示腊肠状的菌体相互黏集呈葡萄状外观,中间有横隔.菌种分子鉴定与GenBank中马尔尼菲青霉基因完全一致.确诊为"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病".给予两性霉素B以及伊曲康唑联合抗真菌治疗效果显著.结论 对于某些原因不明发热、伴广泛肺部炎性浸润和全身淋巴结肿大的患者,在使用广谱抗生素或者正规抗结核治疗无效时,应注意作真菌学的相关检查.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的临床实验室特征.方法 回顾56例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者的实验室资料并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者,外周血在沙氏琼脂培养基中马尔尼菲青霉呈酵母相(37C)或菌丝相(25℃);外周血细胞计数三系均降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计数CD4细胞显著减少(<50个/μL);T总淋巴细胞、辅助性T淋巴细胞、杀伤性T淋巴细胞均异常;肝功能受损患者(占63%),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升高,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延长.结论 艾滋病中晚期患者如出现相关的临床症状及实验室特征,提示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以便早诊断、早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