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背景 对干扰素单药治疗无效的患者使用干扰素α和利巴韦林联合治疗的疗效尚不明确。目的 通过对随机临床试验进行Meta分析评价干扰素α2a/2b和利巴韦林联合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由两名研究者分别对数据库中关于干扰素α2a/2b和利巴韦林联合治疗的随机临床试验进行全面搜索,提取数据,以持续性病毒学应答为主要试验终点。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评估公比值比。结果 在找到的127个研究中,对其中46个进行了评估,10个被采用(共1728名患者)。总的持续性病毒学应答在联合治疗组为12.6%,(95%CI,9.5%~16.3%),相对在干扰素单药治疗组为2%(95%CI,0.9%~4.0%),公比值比为5.49。大剂量的干扰素、长期治疗(48周)和非1、4基因型与反应的改善相关。副作用和中断用药情况在联合治疗中比在干扰素单药治疗中更为多见。结论 对干扰素无反应的患者仍可从联合治疗中获益,尤其是经48周长期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肝的效果。方法:选取40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重组人干扰素α-2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观察组患者应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病毒学应答(RVR、cEVR、ETVR、SVR)、ALT复常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RVR、cEVR、ETVR、SVR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12个月后,观察组患者ALT复常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效果优于重组人干扰素α-2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干扰素α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近期疗效。方法选取我院在2010年1月-2013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患者114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A组患者单独使用干扰素α进行治疗,B组患者采用利巴韦林进行治疗,C组患者采用干扰素α和利巴韦林联合使用进行治疗,观察3组患者的ALT(丙氨酸转氨酶)复常、HCV-RNA(hePatitisCvirus)转阴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C组患者在第6个月以及随访半年后和单独使用的A、B两组进行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进行相关的处理,均能在治疗期间或治疗结束后恢复至正常状态。结论干扰素α和利巴韦林的联合治疗效果优于单独使用干扰素α、利巴韦林,不良反应轻,疗效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6):87-89
目的探究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注射液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肝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6月~2017年7月期间我院收治的50例慢性丙肝患者,依据入院先后顺序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对照组治疗药物选择利巴韦林,观察组治疗药物为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注射液联合利巴韦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①观察组患者EVR、ETVR和SVR比例均高于对照组患者,NR比例低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患者治疗前AST和AL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AST和ALT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丙肝患者采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注射液联合利巴韦林进行治疗疗效确切,安全性良好,可将其进行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小剂量干扰素α联合利巴韦林对肾移植术后继发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小剂量干扰素α 50 μg每周1次皮下注射,同时口服利巴韦林600 mg/d治疗5例肾移植术后继发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并每月复查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和HCV-RNA.结果 在治疗12周后,有4例出现血清ALT转为正常,HCV-RNA阴性(<100拷贝/ml)的早期应答,在治疗结束时这些患者出现完全应答,1例患者出现部分应答;治疗过程中,5例患者血肌酐均在正常范围内波动,并未见急性排斥反应;副反应主要为不同程度的白细胞、血红蛋白降低及低热、肌痛,但均未影响治疗.结论 小剂量干扰素α联合利巴韦林治疗肾移植术后继发丙型病毒性肝炎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未诱发移植肾排斥反应,副反应较轻,值得临床进一步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不同疗程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抗病毒药物在丙肝复发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与其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2013 年2 月-2014 年1 月解放军第425 医院收治的丙肝复发患者200 例,依据随机数表法分为A 组(疗程为12 个月)和B 组(疗程为18 个月),均进行聚乙二醇干扰素+ 利巴韦林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疗效、谷丙转氨酶、血小板计数、中性粒细胞,并分析影响药物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结果 A 组持续病毒学应答(SVR)71 例,复发13 例,无应答3 例;B 组SVR74 例,复发6 例,无应答4 例。两组SVR 率、 无应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B 组复发率低于A 组(P <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肝功能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B 组患者谷丙转氨酶、血小板计数、中性粒细胞水平均明显降低,其中谷丙转氨酶、血小板计数与A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丙肝复发患者的年龄、性别、是否输血感染、既往是否使用过干扰素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丙型肝炎病毒(HCV)基因型、病毒载量、药物减量或停用患者的SVR 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是影响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抗病毒药物治疗丙肝复发患者应用效果的影响因素。结论 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抗病毒药物持续治疗18 个月能够明显提高患者肝功能,降低丙肝复发率,但对患者的病毒学应答并无改善作用,其治疗效果受HCV 基因型、病毒载量及药物减量或停用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谢蓉  林丹 《海南医学》2012,23(2):34-35
目的 观察生血宁治疗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致血细胞减少的丙肝患者的疗效.方法 选择28例接受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导致血细胞减少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予口服生血宁治疗12周,观察治疗前后血红蛋白(Hb)、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压积(Hcr)、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的变化以及患者自觉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 显效19例(67.85%),有效8例(28.57%),无效1例(3.57%),总有效率为96.43%.治疗后Hb、RBC、Hct、WBC、PL均显著上升,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生血宁治疗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致血细胞减少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效果明显,可促进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的生成.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聚乙二醇干扰素a-2a与利巴韦林联合治疗难治性丙型肝炎的临床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随机选择2012年1月—2015年12月间在该院住院治疗的40例难治性慢性丙型肝炎(难治性丙肝),给予聚乙二醇干扰素a-2a 180 g,每周一次皮下注射,疗程48~72周(只有出现快速应答RVR时疗程为48周);利巴韦林800~1200 mg/d,分2次口服。观察延长疗程后难治性丙肝的不同应答对治疗效果的影响,以及丙肝的分型、病毒载量、初次与复治、性别、感染途径对治疗的影响。结果在40例难治性慢性丙型肝炎中,获得RVR、cEVR、PR、DVR、NR应答的患者SVR分别为90%、81.8%、42.9%、62.5%和0%,合计70%,RVR、cEVR明显高于与PR DVR NR(P<0.05)。非1型SVR的81.25%显著高于基因1型SVR的62.5%(P<0.05);低载量SVR为86.7%显著高于高载量的60%(P<0.05);初次治疗SVR患者为77.42%显著高于再次治疗的44.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聚乙二醇干扰素a-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难治性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可根据应答指导治疗,可以获得更高的SVR,是一个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全世界大约有1.7亿人为慢性丙肝病毒感染者,中国约有2%~4%人口感染丙型肝炎病毒,由于感染后高比例的慢性化,成为人们健康的巨大威胁,最终导致不同程度的炎症和肝脏的纤维化,部分慢性感染患者可能进展为肝硬化或肝癌。目前对于丙肝的治疗多采用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但是否加用胸腺肽对其进行调节免疫抗病毒治疗仍不能确定,笔者经过临床对照观察,疗效较好,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利巴韦林不同使用时间及剂量对慢性丙肝患者抗病毒疗效的影响.方法 将60例慢性丙肝患者随机分为3组(n=20),比较3组患者不同时间及剂量治疗后各项指标的情况.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各项指标及恢复情况均明显优于另外2组(P<0.05).结论 慢性丙肝患者抗病毒治疗效果与使用利巴韦林时间长短和用量多少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实际的临床应用中需要对其用量进行精确的控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慢性丙肝经派罗欣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慢性丙肝患者106例。按照数字随机分组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53例。对照组给予采用利巴韦林联合普通干扰素治疗,观察组采用派罗欣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治疗满意度、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1)观察组治疗有效患者为52例,总有效率为98.11%,对照组治疗有效患者为42例,总有效率为79.25%,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的治疗满意患者为52例,总满意度为98.11%,对照组的治疗满意患者为43例,总满意度为81.13%,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3)观察组不良反应患者为2例,总不良反应率为3.77%,对照组不良反应患者为11例,总不良反应率为20.75%,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丙肝患者采用派罗欣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可提高临床疗效,提升患者的治疗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HCV 6型感染者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 以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HCV 6型感染者为试验组,治疗2/3型感染者为对照组,纳入病例必须完成治疗24周且随访时间达到24周以上.分析2组基本资料特征,比较2组病毒学应答效果.结果 纳入HCV 6型感染者53例、2/3型感染者84例.HCV 6型、2/3型感染者获得RVR比例分别是88.7%、89.3%,率差95%可信区间为:(-0.113 9,0.101 9);获得EVR的比例分别是94.3%、96.4%,率差95%可信区间为:(-0.095 0,0.053 0);获得SVR的比例分别是86.8%、90.5%,率差95%可信区间为:(-0.147 6,0.073 6);HCV 6型、2/3型感染者RVR对SVR的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9.4%、93.3%,率差95%可信区间为:(-0.143 6,0.065 6);EVR对SVR的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8.0%、91.4%,率差95%可信区间为:(-0.142 8,0.074 8).结论 采用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HCV 6型感染者的疗效非劣于2/3型感染者,故HCV 6型感染者推荐使用24周的标准联合抗病毒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3.
阳光 《当代医学》2013,(20):142-143
目的探讨α2b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气雾剂治疗手足口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80例手足口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治疗组采用肌注α2b干扰素加利巴韦林气雾剂喷雾吸入治疗,对照组采用静脉滴注利巴韦林再联合蒙脱石散涂布口腔,然后对两组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的有效率是87.5%,对照组的有效率是6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退热时间、口腔溃疡愈合时间及进食时间方面比对照组有明显的优势。结论α2b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气雾剂治疗手足口病有显著的疗效,并且安全可靠,没有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干扰素与利巴韦林联合治疗流行性腮腺炎的疗效。方法将94例流行性腮腺炎分为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的为治疗组(52例)与用利巴韦林而不用干扰素治疗的为对照组(42例),比较两组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在腮腺肿痛减轻时间、退热时间及腮腺管口红肿消退时间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或0.01)。结论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流行性腮腺炎能缩短病程,优于单用利巴韦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根据慢性丙型肝炎病毒(HCV)RNA基因型和治疗早期病毒学应答制定干扰素(IFN)联合利巴韦林(RBV)的治疗方案,并探讨其临床疗效。方法:应用基因型特异性引物反转录PCR法检测患者的基因型。基因1型:RBV1.0~1.2 g/d口服,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PEG-IFNα-2a)180μg,皮下注射,每周1次,疗程48周;基因2/3型:RBV 800 mg/d,PEG-IFNα-2a180μg,皮下注射,每周1次,疗程24周。治疗4周、12周及疗程结束24周检测HCV RNA载量,根据4周、12周检测HCVRNA的结果适当调整治疗疗程。结果:7例患者均获得了持续病毒学应答。结论:根据HCV RNA基因型及治疗早期(4周、12周)和24周的病毒学应答制定治疗方案,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索菲布韦联合利巴韦林与干扰素治疗1b型丙肝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90例1b型丙肝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利巴韦林+干扰素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索菲布韦治疗。比较两组病毒应答情况、肝功能指标(AST、ALT、ALB、TBIL)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2周、6周、12周后的病毒应答率分别为80.00%、100%、100%,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8.89%、84.44%、91.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观察组AST、ALT、ALB、TBIL水平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索菲布韦联合利巴韦林与干扰素治疗1b型丙肝可有效抑制丙肝病毒复制,改善患者的肝功能,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对慢性丙型肝炎初治与再治患者的疗效。方法2008年1月至2012年2月回顾性分析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慢性丙型肝炎病例67例,以是否为初治将患者分为初治组与再治组,初治组35例,再治组32例,分析两组患者病毒学应答之间的差异及影响因素。结果①初治组患者获得快速病毒学应答(RVR)、早期病毒学应答(EVR)比率明显高于再治组[60%(21例)比28%(9例),77%(27例)比53%(17例);均P〈0.05],但两组治疗结束时病毒学应答(ETR)、持续病毒学应答(SVR)的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6%(30例)比72%(23例),77%(27例)比56%(18例);均P〉0.05];②再治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治疗结束后复发率高于初治组[22%(5例)比10%(3例)],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既往有干扰素抗病毒治疗史的患者再次以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后获得RVR、EVR、ETR、SVR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④再治者SVR低于初治者[56%(18例)比77%(27例)],基因1型SVR低于非l型[54%(13例)比74%(32例)],经多因素分析,OR值分别为0.29,0.26(均P〈0.05)。结论慢性丙型肝炎初治患者较再治患者获得较高病毒学应答率,复发率较低;既往治疗方案采用普通干扰素或聚乙二醇干扰素对再治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获得病毒学应答无影响;再治与基因1型是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获得SVR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分析派罗欣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肝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5月-2013年6月收治的62例慢性丙肝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A组与B组,A组30例患者给予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进行治疗,B组32例患者给予派罗欣联合利巴韦林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与不良反应情况。结果:A组患者终点应答率为53.3%,B组患者为87.5%,B组患者应答率明显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持续应答率相近,不良反应发生率相近,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派罗欣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肝的临床效果较为确切,安全可靠,且用法简便,能显著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从而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值得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9.
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评价聚乙二醇(PEG)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使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40000Mr)联合利巴韦林治疗22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其中7例为难治性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180μg,肌注,每周1次,利巴韦林按体重900~1200mg/d,口服,疗程均为48周。分别于治疗中的12周、24周、48周及治疗结束后24周评价疗效,并观察药物副反应。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治疗,在治疗结束后随访24周,持续应答率为63.6%(14/22),7例难治性慢性丙型肝炎的持续应答率为42.8%(3/7)。在治疗12周时的早期应答率为72.7%(16/22),治疗结束时的应答率为77.2%(17/22)。3例患者在随访24周内出现ALT升高,血清HCV-RNA阳转,其中1例为难治性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复发率为17.6%(3/17)。副反应主要为不同程度的血WBC、血小板、血红蛋白下降及低热、肌肉酸痛,1例患者于疗程近结束时出现甲状腺机能亢进,个别患者睡眠受影响,大多不影响治疗。结论PEG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副反应较轻,患者可以耐受。  相似文献   

20.
据近期出版的《肝脏病学》杂志刊登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表明,61例慢性丙型肝炎患儿经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b(PEG-IFN-α-2b)与抗病毒药物利巴韦林(ribavirin,又称病毒唑或三氮唑核苷)联合治疗后,超过半数的患儿可达到持续病毒应答(SVR)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