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近年来 ,随着影像定位技术的发展 ,在CT或B超引导下 ,经皮穿刺置管引流在胰周脓肿及其相关局部并发症治疗中 ,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部分特定的病例 ,已成为创伤小、较安全的替代手术治疗的选择。1 与穿刺引流有关的局部并发症及其演变过程在急性胰腺炎 (AP)继发的局部并发症中 ,有些在临床和影像学表现上十分相近 ,但其在临床结局与经皮穿刺引流的效果方面却大不相同 ,因此 ,区分并了解这组并发症及其演变过程 ,对治疗选择具有重要的意义。1 1 急性液体积聚 发生于胰腺炎病程的早中期 ,位于胰周 ,无囊壁包裹的液体积聚 ,影像学上为无明…  相似文献   

2.
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经皮穿刺置管引流(percutaneous catheter drainage,PCD)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治疗中应用时机的选择对患者结局和并发症方面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德阳市人民医院胰腺中心收治的75例接受PCD治疗的SAP患者的临床资料,研究患者的临床表现、PCD应用时期及其疗效。结果75例SAP患者中液体聚集期(ANC期)51例(68%),包裹坏死形成期(WON期)24例(32%),死亡0例(0%),治愈70例(93.3%),5例(6.7%)行进一步外科治疗。两期的平均PCD放置持续时间、并发症发病率(胰瘘、导管阻塞或脱落、出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CD在SAP不同阶段(ANC期和WON期)的应用不影响其安全性和疗效,延迟使用并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我们近 5年来采用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 (PCD)治疗 17例 (18例次 )胆瘘 ,取得良好的效果。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 :本组 17例病人中男 11例 ,女 6例。年龄 34~ 76岁 ,平均 (5 6 3± 5 4)岁。其中 1例肝癌术后胆瘘行 2次PCD治疗。造成胆瘘的原因为胆总管T管引流拔除后 9例 ,肝癌术后6例及胆囊切除术后肝面迷走胆管瘘 1例 ,胆囊穿孔 1例。  PCD穿刺部位选择由B超或CT扫描检查定位 ,一般置于右肝肾隐窝内。  操作 :经B超引导 ,依积液部位选择穿刺点和进针方向。先用细针局麻穿刺定位并抽取液体观其颜色、性状 ,…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置管引流(PCD)治疗急性胰腺炎(AP)合并坏死感染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至2014年8月我院收治的26例采用PCD治疗的AP合并坏死感染病例。结果全组26例均在B超或CT引导下顺利施行PCD。PCD穿刺引流液培养结果显示,单菌种感染10例(38.5%),多重感染16例(61.5%)。16例(61.5%)患者仅经PCD治疗后痊愈出院,另有10例(38.5%)患者经PCD治疗后中转行坏死组织清除术。全组病死率38.5%(10/26),包括6例仅行PCD病例和4例PCD治疗后中转手术病例。PCD并发症13例次,包括7例次出血,3例次肠漏,3例次胰漏。与本组患者死亡有关的因素包括2012版AP严重程度分级、穿刺后脓毒症是否逆转以及穿刺并发出血等(P0.05)。结论采用以PCD为基础的"阶梯式"治疗方案是治疗AP合并坏死感染的有效策略。2012版AP严重程度分级、穿刺后脓毒症是否逆转以及并发出血等与PCD治疗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经皮腹膜后穿刺置管引流前腹腔穿刺引流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重症急性胰腺炎病人9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49例,采用超声引导经皮腹膜后穿刺置管引流术,试验组49例,先行腹腔穿刺引流治疗,而后超声引导经皮腹膜后穿刺置管引流。比较两组病人术后外周血白细胞水平恢复正常所需时间、器官衰竭率、住院时间、治疗前和治疗后(术后7天)膀胱压、APACHE-Ⅱ评分、血栓素A2(TXA2)含量、前列环素(PGI_2)含量和临床疗效。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术后术后外周血WBC恢复正常所需时间分别为(22.31±1.96)天和(26.84±2.07)天,器官衰竭率分别为34.69%和5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APACHE-Ⅱ评分分别为(6.94±3.22)和(11.91±3.86),TXA_2分别为(146.53±20.61)ng/ml和(218.21±17.94)ng/ml,PGI_2分别为(173.54±15.38)ng/ml和(146.47±16.12)ng/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经皮腹膜后穿刺置管引流前腹腔穿刺引流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能够显著改善预后,减少器官系统的衰竭,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正>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病情凶险、治疗棘手、并发症多、病死率高,SAP时产生胰腺炎相关性腹水,引起腹内高压和胃肠道功能障碍,加重胰腺及胰外脏器损害,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在SAP病程发展中起重要作用~([1])。国内外有较多腹腔置管引流成功治疗SAP的报道~([1-2])。中药清胰汤具有通里攻下,刺激肠蠕动,恢复胃肠功能,降低腹内压力的功效~([3])。我们在综合治疗基础上,采用早期B超引导下经皮穿刺腹腔或胰周置管引流渗液,并联用自制清胰汤灌肠或胃管注入,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2001年1月至2009年12月期间收治的35例腹腔渗液较多及合并胰腺周围积液、假性胰腺囊肿及脓肿的SAP患者采用了超声引导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观察其疗效。结果 35例患者,置管引流45例次,置管成功率为100%。4例(11.4%)中转开腹手术,31例(88.6%)置管能有效引流。2例(5.7%)穿刺后并发少量出血。结论选择性应用超声引导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对于腹腔积液较多及合并局部并发症的SAP患者,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0.
大部分急性胰腺炎为轻型,约有20%的患者发展为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acutepanereatitis.SAP).近年来SAP病死率呈下降趋势.约为10%~30%。SAP伴有腹内高压(intra—abdominalhypertension,IAH)者达40%,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PCD)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合并胰腺坏死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13例SAP合并胰腺周围组织坏死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PCD治疗54例作为观察组,采用开腹手术引流治疗59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效果、围手术期指标及引流液体细菌培养情况,检测并比较术前、术后7 d的炎症指标和实验室指标。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79.6%,低于对照组的81.4%(χ2=0.394,P=0.530);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死亡或放弃治疗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患者的再次手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7 d的WBC、血淀粉酶、尿淀粉酶、血糖、PCT、TNF-α、IL-8水平较术前均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血淀粉酶、尿淀粉酶、血糖、PCT、TNF-α、IL-8水平降低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引流液体细菌培养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D治疗ASP合并胰腺坏死感染的临床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术后实验室指标,利于术后胰腺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早期经皮穿刺腹腔置管引流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52例,根据经皮穿刺所置入引流管不同分为中心静脉导管置入组29例和肾造瘘管置入组23例;比较两组患者日均引流量、引流时间、住院时间及主要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中心静脉导管置入组日均引流量为( 850±140) ml/d,肾造瘘管置入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经皮置管引流(percutaneous catheter drainage, PCD)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合并胰腺坏死组织感染的临床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2月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普通外科应用PCD治疗34例胰腺坏死组织感染的临床资料。根据PCD治疗效果将34例SAP病人分为PCD治疗成功组和PCD治疗变更组,比较两组病人全身状况、局部病变以及PCD治疗过程的差异。 结果 19例经PCD治疗成功,成功率55.9%。两组病人胰腺坏死组织感染的CT密度平均值、CT分布范围值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胰腺坏死组织感染的CT密度平均值和CT分布范围值均为PCD治疗胰腺坏死组织感染的影响因素,其值越大,失败的风险性越高,不适合行PCD治疗。反之则建议首选PCD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早期腹腔引流时机及引流方式选择。方法对32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采用B超或CT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腹腔或胰周积液,同时予以生长抑素、抑酸、抗感染、保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营养支持等综合治疗。结果32例患者中,3例因后期胰腺感染性坏死,引流管堵塞,行外科手术干预,2例治愈,1例术后因真菌感染死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另有3例置管引流患者死于相关并发症,共28例治愈,总治愈率为87.5%(28/32);总病死率为12.5%(4/32);引流时间7-60 d,平均28 d,引流次数1-4次。结论对于重症急性胰腺炎早期腹腔或胰周积液时,腹腔及小网膜囊内置管引流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大部分选择恰当的病例,可以避免传统的手术引流。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肺部感染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并探讨其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90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研究肺部感染的发生率、感染菌的种类,比较感染和非感染组死亡率以及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67例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肺部感染,发生率为35.3%,感染者死亡率为28.4%,明显高于非感染组(P<0.05);感染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73.6%,以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鲍曼不动杆菌为多见;21例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病原菌混合感染;APACHEⅡ评分≥15、呼吸机治疗、气管切开、年龄≥60岁和手术治疗是肺部感染的高危因素。结论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应针对其感染特点及危险因素,及时采取相应防治措施,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16.
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肺部感染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分析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肺部感染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并探讨其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90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研究肺部感染的发生率、感染菌的种类,比较感染和非感染组死亡率以及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67例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肺部感染,发生率为35.3%,感染者死亡率为28.4%,明显高于非感染组(P〈0.05);感染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73.6%,以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鲍曼不动杆菌为多见;21例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病原菌混合感染;APACHE Ⅱ评分≥15、呼吸机治疗、气管切开、年龄≥60岁和手术治疗是肺部感染的高危因素。结论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应针对其感染特点及危险因素,及时采取相应防治措施,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治疗流程,寻找最佳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ICU1999年1月至2012年1月期间收治的57例重症急性胰腺炎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26例病人在治疗期间未接受任何介入或手术治疗,病死率为11.1%(3/26),1例出现肠穿孔,发生率为3.8%(1/26)。22例病人在治疗期间至少接受1次CT下经皮置管引流(PCD),其中19例(88.6%)在PCD术前后接受了手术治疗。所有接受PCD治疗病人3d后体温下降,有效率为77.3%(17/22),病死率为22.7%(5/22),1例PCD术后出现腹腔内出血,发生率为4.5%(1/22)。28例病人在治疗期间接受手术治疗,其中11例胆源性胰腺炎行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T管引流术,1例胆源性胰腺炎行十二指肠乳头切开取石术(EST),16例因非手术治疗失败或PCD治疗7 d后仍发热,行外科坏死组织清除术。总的手术治疗病人病死率为35.7%(10/28),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46.4%(13/28)。逻辑回归分析提示,感染性休克和多脏器功能衰竭是影响重症急性胰腺炎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重症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治疗是综合性的。梗阻性胆源性胰腺炎应积极手术解除梗阻。非梗阻性胰腺炎早期应积极采取非手术治疗。在非手术治疗过程中出现持续高热、病情进展者,应采取PCD引流与手术相结合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中-重症急性胰腺炎早期(发病7 d内)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引流(percutaneous catheter drainage,PCD)盆腔游离积液的可行性及其对病情进展和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2014年4月至2017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急诊科与重症医学科收治的伴有早期盆腔积液的中-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进行盆腔PCD的归为早期PCD组(n=31),未进行盆腔PCD的归为未PCD组(n=60),对比分析两组病情进展情况、后期并发症发生率和预后情况等。结果 早期PCD组平均引流量为(1561.3±776.7)mL,平均留管时间为(5.1±1.3)d,引流液微生物培养均为阴性,未出现任何并发症。早期PCD组比未PCD组:腹腔内高压缓解时间[(4.5±2.9)d vs(5.6±2.2)d]、平均机械通气时间[(7.5±6.6)d vs(11.4±5.7d)]和半量肠内营养(EN)达标时间[(6.7±3.8)d vs(8.4±4.2)d]均显著短于未PCD组(P<0.05);早期PCD组后期进行胰周PCD(22.6% vs 35.1%)、继发感染(22.6% vs 41.7%)及清创手术率(19.4% vs 38.3%)均低于未PCD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早期PCD组后期多部位/区域PCD的发生率显著低于未PCD组(3.2% vs 20.0%,P<0.05);出院时(非手术患者)>100 mL包裹性坏死/积液区域数量显著低于未PCD组[(1.68±0.84)vs (2.36±1.42),P<0.05);此外,早期PCD组住ICU时间[(20.48±20.63)d vs(25.76±26.21)d]和总住院时间[(36.58±23.44)d vs(41.43±28.26)d]以及总死亡率都低于未PCD组,但缺乏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在技术支持和强化导管管理的前提下,早期超声引导下PCD引流盆腔游离积液是安全可行的,并对缓解早期腹腔内高压,缩短机械通气时间、提早实现半量EN、减少后期多部位/区域PCD具有显著帮助,也可明显减少病程后期较大体积坏死或积液残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