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进一步认识胸椎后纵韧带骨化(TOPLL)症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报告13例TOPLL患者发病情况,临床表现、X线征、CT、MRI检查及治疗情况。结果:经休守治疗,13例均效果不佳。10例行手术治疗。后路椎板切除减压5例,3例症状改善,1例部分恢复,1例加重;后路椎板切除加骨化韧带切除1例,术后症状加重;侧前方入路3例,2例症状恢复,1例部分恢复。1例作环状减压术后完全恢复。结论:CT、MR  相似文献   

2.
报告9例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年龄自47~68岁,平均55岁。除1例位于T10~11水平外均发生在上、中胸椎。本文讨论了本症的发病率、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以及手术方法。指出经肋横突椎弓根入路、前入路骨化韧带切除为本病的主要术式  相似文献   

3.
胸椎黄韧带骨化症(OLF)是导致椎管狭窄、脊髓受压的重要原因之一,经常合并强直性脊柱炎、氟骨症、DISH病。本病多见于下胸椎,可局限、广泛甚至跳跃存在[1]。因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临床上往往诊断困难,易与颈椎病、腰椎管狭窄症相混淆。我院自2000年3月~2004年6月,应用椎管后壁切除治疗OLF14例,回顾性总结其临床特点,就影响疗效的因素进行探讨。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14例,均通过临床检查结合CT、MRI确诊为OLF,并经手术证实。其中男9例,女5例,平均年龄49岁(42~68岁),病史平均19个月(6个月~3年),症状多呈进行性加重。14例中累及…  相似文献   

4.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合并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的诊断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作者对19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合并胸椎黄韧带骨化症(OLF)的诊断问题进行了分析。其临床特点主要为:仅有下肢上运动神经元损害症状、体征而无或仅既往有上肢神经损害症状、体征,或经颈椎手术后上肢神经损害症状、体征明显减轻或消失而下肢症状、体征加重。影像学上,当X线平片发现累及多个节段尤其是下颈椎的连续型。混合型OPLL及合并DISH病(弥漫性特发性骨质增生)时要高度怀疑有颈椎OPLL合并胸  相似文献   

5.
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策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回顾研究手术治疗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1991至2005年手术治疗胸椎OPLL55例,男19例,女36例;年龄35~73岁,平均51.9岁。均伴有脊髓损害。手术方式包括单纯椎管后壁切除术34例、前方OPLL切除减压术15例以及前后路联合手术6例。结果55例中36例(65.5%)合并胸椎黄韧带骨化(OLF),18例(32.7%)合并颈椎OPLL。单纯发生于上胸椎的OPLL13例(23.6%),中胸椎12例(21.8%),下胸椎及胸腰段17例(30.9%),广泛分布者13例(23.6%)。43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47.1个月(6~168个月)。37例神经功能有改善,改善率为76.6%,无改善2例,加重4例。前方入路获随访者13例,其中3例症状加重,余改善率平均为82.9%(42.9%~100%)。后路椎管后壁切除术获随访者25例,1例无改善,1例加重,余改善率平均为72.6%(22.2%~100%)。前后路联合手术获随访5例,1例无改善,余改善率平均为83.9%。结论胸椎OPLL常合并胸椎OLF及颈椎OPLL。上胸椎OPLL合并颈椎管狭窄可一期行颈后路单开门及上胸椎椎管后壁切除术。两个节段以内的OPLL且不合并有造成脊髓压迫的胸椎OLF可行前路OPLL切除减压术,否则行后路椎管后壁切除术。单节段的OPLL合并胸椎OLF可行前后路联合手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胸椎后路椎体-后纵韧带骨化物复合体可控前移固定减压技术治疗多节段连续型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thoracic 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T-OPLL)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5月~2020年6月于我院脊柱外科接受胸椎后路椎体-后纵韧带骨化物复合体可控前移固定减压技术治疗的22例多节段连续型T-OPLL患者,记录手术一般情况,统计患者发病节段、临床表现及并发症情况,并根据术前、术后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Frankel分级、CT、MRI检查评估手术效果。结果:随访时间13~17(14.95±1.33)个月;手术时间200~310min(238.19±34.73min),出血量900~1800ml(1345.45±230.38ml);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12个月、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分别为7.59±0.73分、3.50±0.51分、2.41±0.50分、1....  相似文献   

7.
正后纵韧带骨化即多种因素导致的后纵韧带异位骨结构形成,可导致椎管、椎间孔容积减小,脊髓和/或神经根受压而产生脊髓损伤及神经根刺激症状,产生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Tsukimoto等~([1])于1960年首次报道。OPLL多见于颈椎,胸椎次之~([2])。胸椎OPLL临床表现复杂,与颈椎病、腰椎病有相似之处,且可同时合并存在颈椎、腰椎病变,临床上易漏诊、误诊~([3])。Takenaka等~([4])的研究发现,上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胸椎管后壁切除联合去后凸治疗多节段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至2013年3月采用胸椎管后壁切除联合去后凸术治疗5例多节段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资料,男2例,女3例;年龄45~56岁,平均52岁;术前病程2个月~6年。5例患者均存在多节段胸椎后纵韧带骨化,骨化节段数5~10节;均合并多节段黄韧带骨化,黄韧带骨化节段数为2~10节;后凸Cobb角22°~56°,平均35.8°。术前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胸脊髓功能评分为3~6分,平均3.8分。计算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评价术后脊髓功能恢复情况、手术并发症等。结果 5例患者手术时间为5.5~7.0 h,平均6.3 h;出血量为1 500~6 000 ml,平均3 900 ml;切除椎管后壁数为7~12节,平均8.2节。其中2例去后凸节段数为2节,3例去后凸节段数为1节,去后凸度数为2°~15°,平均7.8°。5例患者随访时间21~27个月,术后均发生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100%。其中4例术后即刻并发脑脊液漏,经常压引流4~5 d及加压包扎24 h治愈,另1例术后次日并发硬膜外血肿形成,遂急诊行血肿清除术。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1~27个月,平均24个月。末次随访时4例脑脊液漏患者伤口愈合良好,双下肢功能恢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1例硬膜外血肿形成者双下肢功能恢复至正常水平。5例患者末次随访时的JOA胸脊髓功能评分为9~11分,平均10分;改善率为75%~100%,平均85.6%。按照改良Epstein标准评价术后疗效,优4例,良1例,优良率为100%。结论 胸椎管后壁切除联合去后凸治疗多节段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疗效满意,但手术时间长、出血量大、并发症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9.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超微结构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超微结构的观察肖子范,王弘宇,孙水,肖平颈椎后纵韧带骨化(OPLL)是引起颈椎管狭窄并导致脊髓损害和四肢功能障碍的原因之本病病因至今不明,似乎与创伤、糠尿病、白细胞抗原(HLA)有关,但骨化过程的病理机制仍不明。作者从1992~199...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胸椎后纵韧带骨化致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特征和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2004年1月至2009年3月,手术治疗胸椎后纵韧带骨化致椎管狭窄症患者21例,男13例,女8例;年龄34~71岁,平均51.2岁;病程2~50个月,平均11个月.病变位于上胸段(T1~T4)4例,中胸段(T5~T8)7例,下胸段(T9~T12)10例;合并黄韧带骨化9例,合并颈椎后纵韧带骨化8例.11例行后路椎板切除术,10例行侧前方减压术.结果 后路椎板切除手术时间90~240 min,平均140 min.侧前方减压手术时间110~360min,平均240min.术后患者症状未加重,未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无蛛网膜下腔感染和伤口感染.术后6个月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为8~15分,平均(9.17±1.63)分;其中神经功能改善率8例为优,6例为良,5例为可,2例为差,优良率为66.7%.术后12个月JOA评分为8~15分,平均(10.23±1.64)分;其中神经功能改善率8例为优,7例为良,4例为可,2例为差,优良率为71.4%.结论 胸椎后纵韧带骨化致椎管狭窄临床表现多样,常合并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和黄韧带骨化,后路椎板切除术和侧前方减压术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1.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的CT诊断朱岩张辉*⒇颈椎后纵韧带骨化于1960年由日本的Tsukimoto首先报告的,此后在日本人中不断发现本病,一度曾被称为“日本人病”,1964年由Terayama正式命名为后纵韧带骨化,直至1980年,我国才有此病的报道,自从...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探讨基于CT、MRI影像学特征及病理改变部位、范围所制定的胸椎后纵韧带骨化(TOPLL)新的综合分型及其对治疗的指导价值。方法:纳入2007年5月~2013年6月入院诊治的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49例,其中男8例,女41例,平均年龄51.8±8.7岁(36~71岁),平均病程15.2±21.9个月(1~120个月)。根据术前CT及MRI矢状位和轴位影像将TOPLL分为四型:Ⅰ型为上胸椎(T1~T4)局灶压迫型(1~2节段);Ⅱ型为中下胸椎(T5~T12)局灶压迫(1~2节段),ⅡA型为不合并同节段黄韧带骨化(OLF)者,ⅡB型为合并OLF者;Ⅲ型为连续腹侧压迫(≥3个节段);Ⅳ型为跳跃型TOPLL,ⅣA型为间隔≥3个节段者,ⅣB型为间隔<3个节段者。将此分型应用于临床实践,记录患者的分型、手术相关数据、手术前后JOA评分及改善率,记录Frankel分级变化情况。结果:本组Ⅰ型6例,手术方案为经后路的环形减压(360°涵洞塌陷法);ⅡA型2例,采用侧前方经胸/腹膜外入路减压,ⅡB型3例,采用经后路的环形减压;Ⅲ型30例,13例后纵韧带为平坦型,行单纯后壁切除术,余17例行广泛后壁切除联合局部环形减压;ⅣA型7例,采用经后路的环形减压术,ⅣB型1例,采用单纯后壁切除术。1例术后26个月死于脑干出血,余48例获得大于12个月随访,随访时间12~85个月,平均47±24个月。48例术前JOA评分4.6±1.8分(0~9分),术后JOA评分为8.8±2.1分(4~11分),平均改善率为(69±28)%(14%~100%)。依据Hirabayashi法对改善率进行分级,优23例、良9例、中16例。术前1例Frankel A级患者末次随访时改善为B级,22例Frankel B级患者中17例改善为C级,26例Frankel C级中2例改善为D级,余无变化。术后共11(22%)例发生脑脊液漏,其中单纯后壁切除1例,环形减压10例;均等引流液清亮后拔管,深缝伤口后沙袋加压包扎,俯卧位卧床2d,末次随访仅1例(T8~T12后壁切除、T8/9环形减压者)MRI提示T8/9水平筋膜外脑脊液囊肿存在(无症状),余10例MRI提示脑脊液已吸收。49例中无脊髓损伤及感染发生。结论:根据CT、MRI的影像形态学特征及病变所处位置、范围制定的胸椎OPLL临床实用分型方法,初步临床应用显示其对制定合理、安全的手术方案具有良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据统计,脊柱后纵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70%发生于颈椎,胸椎仅占15%,腰椎较少。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由于解剖部位的特殊性,诊断和治疗都有一定困难。  相似文献   

14.
胸椎后纵韧带骨化:附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相似文献   

15.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手术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崔志明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2,10(14):1414-1415,1449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探讨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减压融合术后的临床疗效及其相关因素。方法:2000年1月一2011年1月,我院共收治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64例,其中男39例,女25例,年龄42。67岁,平均54.1岁。采用后路椎板广泛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治疗者36例,采用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治疗者12例,后外侧经关节突减压植骨融合者9例,前后路联合减压植骨融合者7例。评估患者的年龄、病程、影像学表现、病变类型、手术方式、术前合并疾患,及术后并发症和手术疗效的关系。手术疗效采用JOA评分及其改善率进行判定。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4.6年(1—12年)。术前平均JOA评分为(4.5±1.9)分,末次随访时(7.8±2.1)分,平均改善率为(48.4±38.1)%。后路椎板广泛切除、减压、植骨融合组为(37.6±36.8)%,前路减压、植骨融合组为(62.9±32.6)%,后外侧经关节突减压植骨组为(30.8±29.2)%,前后路联合减压植骨融合组为(59.5±39.1)%。患者的术前病程、年龄、手术方式,、MRI检查T2WI信号改变,及是否合并糖尿病对术后疗效有显著影响(P〈0.05)。30例(46.9%)患者合并术后1种或多种并发症:17例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恶化,12例患者合并脑脊液漏,3例患者硬膜外血肿形成,5例合并肺部感染。结论:对于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外科治疗可以获得较好的疗效,患者术前病程、年龄、手术方式、MRI检查T2WI信号改变,及是否合并糖尿病是影响手术疗效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回顾性分析分期后前路手术治疗颈椎黄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ligamentum flavum,OLF)合并后纵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的临床疗效。方法完整随访手术治疗的颈椎OLF合并OPLL患者18例,一期行后路椎板成形术,术后严密观察6~9个月,一期术后症状改善有限,影像学检查发现前方骨化的韧带压迫脊髓,二期行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并切除骨化的韧带+植骨内固定术。术前、一期和二期术后行JOA评分并计算恢复率,测量颈椎前凸值,比较术前、术后颈椎前凸值、JOA评分和恢复率。结果椎板成形术后出现不全瘫痪症状加重者1例,C5神经根麻痹症状1例,脑脊液漏3例;二期前路手术后出现脑脊液漏2例,神经根麻痹2例,保守治疗后痊愈。平均随访时间26.3个月,术前JOA评分(7.2±1.3)分,颈椎前凸值(5.7±4.1)°;一期术后JOA评分(12.6±3.8)分,改善率为(51.6±19.3)%,颈椎前凸值(9.3±3.8)°;二期术后JOA评分(14.8±1.6)分,改善率为(72.7±13.4)%,颈椎前凸值(15.5±3.2)°。JOA评分、改善率以及颈椎前凸值在一期、二期术后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分期后前路手术治疗可明显改善OLF合并OPLL患者术后JOA评分、恢复率和颈椎前凸值,是治疗OLF合并OPLL的一种良好方式。  相似文献   

19.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非手术治疗及手术治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是指颈椎椎管内椎体后方的后纵韧带逐渐发生骨化,并由此引发椎管狭窄以及脊髓、神经根受压等损害,其病因尚待明确。该疾病患者在临床上有脊髓损害及神经根刺激等症状。1960年,日本学者Tsukimoto根据尸检结果对此进行了描述。1964年,Terayama将其正式命名为"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由于该疾病起病隐匿、进展缓慢,治疗措施及手术时机的选择一直颇具争议。因此,本刊特邀请了多位在该领域内颇具治疗及研究经验的专家共同探讨这一问题。专家们从各自经验出发,通过多个角度探讨了手术时机、手术方案的选择等问题。希望各位同道阅读之后能加以参考,并结合自身的经验提出自己的见解,以期共同提高。  相似文献   

20.
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是脊柱后纵韧带进行性异位骨化压迫脊髓和神经根而导致其功能受损的一种疾病,是日本及其他东亚国家颈胸段脊髓病和神经根病的常见原因之一,多发于颈椎,胸椎次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