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务院颁布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在吸收、总结原《医疗事故处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实施十几年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办法》作了许多重大的修改:《条例》扩大了医疗事故的主体与范围,提出了防范医疗事故的一些重要措施,授权医学会独立担纲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赋予了患者更多的权利,规定医疗事故民事责任争议可以“私了”,制定了更为规范的医疗事故的赔偿制度等。《条例》作出的这些新规定必将使医疗事故得以更加科学、客观、公正、公平、合理的解决。认真学习、把握《条例》的这些新规定,很好地透视《条例》的立法宗旨与原则,必将极大地提高学习、宣传《条例》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更好地推进《条例》的贯彻执行工作。  相似文献   

2.
新《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实施与医疗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正确理解新《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本阐述了进一步规范医疗行为,公平,公正,合理解决医患纠纷,防止和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加强医疗管理,维护公民生命健康,维护社会的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4.
2002年4月14日,国务院总理朱镕基签署第351号国务院令,公布了<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将于今年9月1日起施行,1987年6月29日国务院发布的<医疗事故处理办法>同时废止.<条例>共分总则、医疗事故的预防与处置、医疗事故的技术鉴定、医疗事故的行政处理与监督、医疗事故的赔偿、罚则、附则共7章63条.<条例>的实施,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百姓生活.  相似文献   

5.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较原《军队医疗事故处理办法》发生了许多变化。尤其在医学伦理学、医事法学等人科学方面增加了新的内容,因此,《条例》是医务人员的必修课。提出学习《条例》应强调学懂、弄通、学以致用;预防为主是基本原则,注重夯实基础、防患于未然;维权意识应大力增强,要求转变服务理念,引入人性化服务;风险管理要引起重视,尽早完善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6.
周爱民 《山东卫生》2005,(10):44-44
2002年颁布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下称《条例》)已将医疗纠纷案件的诉讼模式,由原《医疗事故处理办法》(下称《办法》)确定的行政诉讼模式修改为民事诉讼模式。同时,在《条例》的制定过程中,出于对患系“弱势群体”的考虑,《条例》制定的游戏规则总体上是对患方有利的。然而,事实证明,新修订的《条例》施行3年来,暴露出了许多矛盾和难以解释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实施以来,部份医务人员对该《条例》缺乏全面认识,难于理解“举证倒置”,感到很大压力,现行有关的法律法规尚不统一,鉴定工作中也存在把握法规尺度不准,医疗事故争议所涉学科专业难于判定,专家组人数不易确定及专家库中有的学科专业组不能满足鉴定需要等问题。本文逐一分析这些问题并提出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8.
关于《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若干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在社会各界的千呼万唤下终于与世人见面了.<条例>的出台,似乎可以使社会各界从医疗纠纷的困扰中解脱出来,好评如潮.但是,冷静的思考、细细的评味,<条例>虽然比<医疗事故处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有了较大的进步,但是原有的部分问题,如关于医疗事故鉴定的问题依然没有解决,而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在这里作一思考和探讨,以期对<条例>的法律效力和处理医疗事故的作用做出正确的评价.同时,也吁请有关部门在制定配套规章时注意研究并解决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9.
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几点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0.
实施《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出台 ,正如其总则第一条中所阐述的 ,是为了正确处理医疗事故 ,保护患者和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 ,维护医疗秩序 ,保障医疗安全 ,促进医学科学的发展。从中不难看出《条例》的两个基本着眼点 ,即患者安全 (patientsafety)和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的安全 (safetyofhospitalanditsmedicalstaffs)。深入理解这两者之间的联系 ,有助于解决在学习、贯彻《条例》过程中产生的一些不解和疑虑。在此我们以《条例》的两个基本点为线索 ,阐述“自卫…  相似文献   

11.
张波 《医疗装备》2003,16(10):37-38
本文概括介绍了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实施后对医院医学工程部门的影响及如何采取应对措施,保障医疗设备的安全,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医疗纠纷及医疗事故的处理,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热点之一。《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出台,既保护了患者,也同样保护了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同时也维护了医疗秩序,保障了医疗安全。《条例》的实施是对医疗活动的进一步法制化规范,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必须认真学习相关的医疗卫生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尤其应熟悉《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病历书写基本规范(试行)》等配套文件。正确看待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突出预防为主。树立和强化“医患平等”,加强“医患沟通”,打破长期以来“病人求我”的思维定势,突出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达到有效地防范医疗纠纷及医疗事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实施《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对医院工作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颁布实施对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对医院管理工作、医院业务工作将产生一定的影响,对医务人员素质要求更高。对此,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高度重视。对《条例》要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医疗全员都必须认真学习《条例》;加强医疗机构的管理,抓薄弱环节,制定措施,完善制度;医务人员要努力提高业务技能;强调对病历资料的质量监控和管理。  相似文献   

14.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整体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5.
结合《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论医疗纠纷的防范与处理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据不完全统计,自2002年9月1日《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实施以来,各医疗机构医疗纠纷发生率呈进一步上升趋势。如何采取行之有效的对策,做好医疗纠纷的防范与处理工作,已成为医院管理工作者的当务之急。本文结合“条例”从医疗纠纷的防范与处理两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条例”于2002年9月1日起正式施行。纵观全文,“条例”集中体现了保护患者和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维护医疗秩序,保障医疗安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促进医学科学发展的宗旨。同《医疗事故处理办法》相比,“条例”有以…  相似文献   

16.
国务院颁布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在吸收、总结原《医疗事故处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实施十几年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 ,对《办法》作了许多重大的修改 :《条例》扩大了医疗事故的主体与范围 ,提出了防范医疗事故的一些重要措施 ,授权医学会独立担纲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 ,赋予了患者更多的权利 ,规定医疗事故民事责任争议可以“私了” ,制定了更为规范的医疗事故的赔偿制度等。《条例》作出的这些新规定必将使医疗事故得以更加科学、客观、公正、公平、合理地解决。认真学习、把握《条例》的这些新规定 ,很好地透视《条例》的立法宗旨与原则 ,必将极大地提高学习、宣传《条例》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更好地推进《条例》的贯彻执行工作。  相似文献   

17.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呼唤配套法律法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进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人们医学知识逐渐增多,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医疗纠纷呈现逐年上升趋势。1987年出台的《医疗事故处理办法》已不适应变化了的形势。《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应运而生。然而,《条例》的实施,法规的碰撞将会凸现,配套文件亟待出台。  相似文献   

18.
试论新《条例》中的医疗事故鉴定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原《医疗事故处理办法》中医疗事故鉴定的弊端,新《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医疗事故鉴定机制三个方面的新观点及其中的局限性进行了分析及阐述。  相似文献   

19.
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有关病历的内容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执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与医疗机构的病历资料关系密切,因此有必要对《条例》中有关病历资料的内容进行研究。讨论了《条例》中认定的病历资料内容、病历书写的注意事项、病历资料的作用、书写病历的时间概念、以及在赔偿、处罚条款中有关病历资料的内容。  相似文献   

20.
<正> 近年来,医疗纠纷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各大众媒体频频报道,法律对其进一步的规范调整已成为一种迫切的需要。然而面对医疗纠纷日益增多、医患关系日趋紧张的局面,1987年颁布实施的《医疗事故处理办法》(简称《办法》)已不能满足“正确处理医疗事故,平等保护患者和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维护医疗秩序,保障医疗安全,促进医学科学发展”的客观需要。为有效调整医疗事故处理秩序,2002年4月4日,国务院发布了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简称《条例》)。本文对新的《条例》与原有《办法》改革与完善之处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