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尽管上世纪90年代,各国肾脏病学家即对足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是,直到发现了足细胞病变与几种可进展为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的遗传性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对足细胞的深入研究工作才真正开始。在这些疾病中,编码某些足细胞特异蛋白的基因发生了突变。许多研究正在力求阐明这些蛋白之间精密的相互作用和维持足细胞结构的重要功能,并进一步明确这些基因的异常表达对足细胞损伤和肾小球性蛋白尿所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提示,在那些有可能进展至终末期肾衰竭的肾小球疾病中,足细胞是发病机制中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足细胞对于维持肾小球滤过屏障的稳定性极为重要。足细胞的损伤可导致肾小球滤过功能障碍和相关肾脏疾病的发生。上皮-间质转分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是足细胞损伤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多种肾小球疾病的始动因素之一。本文主要针对足细胞EMT的定义、具体表现、诱导因素、发生机制及相关肾小球疾病及其防治进行综述,以期阐明足细胞EMT最近研究进展,为相关肾脏疾病的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发病时的蛋白尿和足突融合在IgA肾病预后判断上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发病时的蛋白尿〉1.0g/d和广泛足突融合在IgA肾病预后判断上的价值。方法:以1998年1月~2005年1月间肾活检诊断为IEA肾病-局灶硬化性肾小球肾炎(IgAN-FSGN)99例为研究对象,分析广泛足突融合和蛋白尿〉1.0g/d与肾小球硬化及小管间质病变的相关性。结果:电镜下显示肾小球脏层上皮细胞足突广泛融合24例(24.2%),足细胞无明显改变(包括足突细胞部分融合)75例(75.8%)。广泛足突融合组的重度肾小球硬化发生率为54.2%(13/24例)明显高于足细胞无明显改变组的28.0%(21/75例);临床表现尿蛋白〉1.0g/d组44例(44.4%),尿蛋白〈0.5g/d组23例(23.2%)。尿蛋白〉1.0g/d组足突广泛融合的发生率为29.5%(13/44例)明显高于尿蛋白〈0.5g/d组的4.3%(1/23例),尿蛋白〉1.0g/d组的重度肾小球硬化发生率为40.9%(18/44例)明显高于尿蛋白〈0.5g/d组的13.0%(3/23例)。结论:广泛足突融合或蛋白尿〉1.0g/d均与IgAN-FSGN肾小球硬化的加重呈正相关,广泛足突融合可作为IgAN-FSGN病变进展的一个病理学标志,尿蛋白〉1.0g/d可作为反映IgAN—FSGN病变进展的一个临床标志。  相似文献   

4.
足细胞表型的改变与肾脏疾病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足细胞是一种高度分化的上皮细胞,它的作用包括支持血管球,参与基底膜的合成,调控肾小球的选择通透性,这些都依赖于足细胞的分化成熟并获得表面特殊蛋白分子的表达;研究证实,对足细胞正常结构的维持起重要作用的蛋白分子,它们的突变或缺失,导致足细胞结构的改变,引起蛋白尿和肾小球硬化的发生。本文重点对足细胞表型改变与肾脏疾病相互关系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对肾小球足细胞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肾小球足细胞受损不仅可导致蛋白尿的发生,还是肾小球硬化的始动环节,各种损伤如血流动力学改变、足细胞基因突变(包括nephrin、a—actin4、CD2AP等)等均可直接引起足细胞脱落,进而导致肾小球基底膜裸露、肾小球硬化等一系列改变。IgA肾病是我国常见的慢性肾小球疾病之一,其预后不良,最终可导致慢性肾衰竭。我们采用肾炎康复片治疗IgA。肾病,观察其对患者尿足细胞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 IgA肾病(IgAN)患者足细胞损伤的各种表现,探讨其与蛋白尿的关系。 方法 收集35例伴有明显蛋白尿[尿蛋白量(24 h)>1.0 g]的IgAN患者肾活检组织作研究;以8例肾错构瘤患者术后切除肾和肾癌患者术后远离癌旁肾组织为正常对照。免疫组化方法观察肾组织细胞周期调节蛋白(p21、p27)、足细胞结构蛋白(nestin)、足细胞数目 (WT1)。用显微切割方法取出肾小球,通过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整合素(integrin)β1、nephrin和α辅肌动蛋白4(α-actinin 4)水平。电镜观察足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根据足细胞数目密度(Nv, n×106/μm3)将35例IgAN患者分为足细胞数目减少组( Nv<52.49×106/μm3,n = 15)和足细胞数目正常组(Nv≥52.49×106/μm3,n = 20)。随访蛋白尿的转归情况,共18个月。 结果 (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IgAN患者肾小球内个别足细胞重新表达p21,而足细胞p27的表达明显降低(0.71±0.12比0.91±0.07,P < 0.05)。(2)IgAN患者足细胞nestin 蛋白表达比正常对照显著降低(13.40%±0.04%比 17.60%±0.04%,P < 0.05);肾小球内integrin-β1 mRNA表达显著升高(12.54±5.20比1.02±0.30,P < 0.05),而nephrin及α-actinin4 mRNA无明显改变。(3)电镜下观察到明显的足突融合和足细胞从基底膜脱落。(4)IgAN患者足细胞数目密度比正常对照组显著减少(161.27±225.92比323.22±138.12,P < 0.05),且与Lee氏分级相关。(5)足细胞数目密度、integrin-β1 mRNA与肾穿刺当时的尿蛋白量(24 h)呈负相关(r = -0.4483、-0.840, 均P < 0.05)。足细胞数目减少组较足细胞数目正常组的蛋白尿下降程度明显减少(P < 0.05)。 结论 伴蛋白尿的IgAN中存在足细胞的损伤,表现为足细胞周期调节蛋白、结构蛋白的改变,足突的融合及足细胞数目的减少,而足细胞损伤及足细胞数目减少会影响蛋白尿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肾小球血管上皮细胞(足细胞)是高度分化、具有特异性分枝结构(足突)并且增生有限的特殊细胞,大量的足突是足细胞的一个显著特点。足细胞位于肾小球基底膜的尿腔侧,细胞相互交错的足突以及足突间的裂隙膜结构防止血液中大分子物质渗漏入原尿,是最关键的肾小球分子滤过屏障。各种致病因素或者遗传因素引起足细胞受损,裂隙膜分子减少,足细胞死亡或凋亡,最终都导致大量蛋白尿。足细胞数量减少也被认为是局灶节段肾小球硬化的最关键致病因素之一,而局灶节段肾小球硬化是各种肾小球疾病进展到肾小球硬化的共同途径。因此,足细胞细胞生物学的改变和肾小球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随着体外培养技术的发展,已认识到肾小球足突细胞具有其特殊的结构和性质。它参加了初期及进行性肾上球损伤过程,其具有的多种表面抗原及受体结构成份亦可能涉及肾小球免疫损伤的病理过程,已获得的信息资料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它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蛋白尿的发生不仅是肾脏损伤的显著标志,大量蛋白尿的持续存在还是预示肾脏病进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蛋白尿水平是评估肾脏病疗效及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传统的观点将肾小球滤过屏障简单地理解为3个层面的结构,目前认为至少由5层结构组成,由内而外分别是内皮细胞表面膜结构、内皮细胞及内皮细胞窗孔、肾小球基底膜(GBM)、足细胞下间隙和足细胞[1].足细胞是构成肾小球滤过膜的最后一道屏障,其功能受损已被证实是蛋白尿发生的关键环节.以足细胞损伤为突出表现的肾小球疾病被称为足细胞病,包括微小病变性肾病(MCD),局灶节段肾小球硬化(FSGS)和膜性肾病(MN),尤其以MCD和FSGS为足细胞病的代表.  相似文献   

10.
肾脏脏层上皮细胞位于肾小球基底膜外侧,分为胞体、初级突起和次级突起。次级突起又被称为足突,由于肾脏脏层上皮细胞有很多足突,因此该细胞又称为足细胞。足细胞及其足突间的裂隙膜蛋白构成了肾小球滤过屏障的最外层,在维持肾小球结构和功能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  相似文献   

11.
随着体外培养技术的发展,已认识到肾小球足突细胞具有其特殊的结构和性质。它参加了初期及进行性肾小球损伤过程,其具有的多种表面抗原及受体结构成份亦可能涉及肾小球免疫损伤的病理过程,已获得的信息资料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它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足细胞位于肾小球基底膜外侧,其足突对维持正常肾小球滤过屏障的结构和功能起重要作用。足细胞细胞骨架包括中间丝、微管以及肌动蛋白。足细胞的肌动蛋白骨架紊乱在多种肾脏疾病中被广泛报道。本文就足细胞骨架蛋白的分类、功能、足细胞骨架调控通路及其潜在治疗靶点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以ELISA法检测尿沉渣足细胞podocin,podocalyxin排泌并观察其与不同肾小球疾病的关系。方法:共收集我院自2010年5月~8月以来行肾活检证实为肾小球疾病的患者,收集其临床资料,并以ELISA法检测尿沉渣足细胞分子podocin,podocalyxin。结果:共40个患者,男15例,女25例,平均年龄(38.27±16.33)岁,增殖性肾小球疾病患者19例:IgA肾病10例,新月体性肾炎2例,IgM肾病2例,Ⅳ(A/G)型狼疮性肾炎5例;非增殖性肾小球疾病患者19例:微小病变型(MCD)5例,局灶节段硬化性肾小球肾炎(FSGS)8例,膜性肾病(MN)6例,另原发性肾淀粉样变性2例,对照健康自愿者10例。尿podocin分子排泌在正常对照组最低,在增殖性肾小球疾病和非增殖性肾小球疾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增殖性肾小球疾病尿podocin排泌高于肾淀粉样变性患者(P〈0.05)。新月体肾炎的尿podocin排泌显著高于其他肾小球疾病(P〈0.05),后依次FSGS,IgA肾病,狼疮性肾炎,MN,IgM肾病,MCD;尿沉渣podocalyxin排泌在正常对照组最低,而增殖性肾小球肾炎和非增殖性肾小球肾炎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新月体肾炎尿podocalyxin排泄量最高,其后依次为FSGS,IgA肾病,MN,狼疮性肾炎,MCD,IgM肾病,以肾淀粉样变性最低。尿podocalyxin与podocin呈正相关,尿podocin与血C3呈负相关。结论:ELISA法检测尿沉渣足细胞分子检测可对肾小球疾病患者的肾病理类型提供参考,以正常人尿podocin,podocalyxin排泌最少,增殖性肾小球疾病和非增殖性肾小球疾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新月体性肾炎尿沉渣podocin及Podocalyxin高于其他疾病患者,FSGS患者的尿沉渣podocin及Podocalyxin排泌量也较多,肾淀粉样变性患者的尿沉渣podocin及Podocalyxin最低,血清C3与尿podocin的排泌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4.
尿足细胞及其相关分子在肾小球疾病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探讨尿液检测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足细胞损伤与其他足细胞病之间的特点和差异。方法:入选原发性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KSGS)患者54例,膜性肾病(MN)23例及微小病变(MCD)12例,正常对照20例。免疫荧光法计数尿足细胞,荧光实时定量PCR法定量尿沉渣足细胞相关分子nephrin、podocin、synaptopodin mRNA的表达水平,Western印迹法检测尿液WilmsTumor1(WT1)蛋白水平,免疫荧光法检测肾脏组织podocalyxin的表达及分布。结果:(1)FSGS组、MN组、MCD组和对照组尿足细胞阳性率分别是63%、34.8%、33.3%和0,FSGS组与其余各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FSGS组足细胞脱落数目显著高于MCD组、MN组和对照组(P〈0.05),伴足细胞尿FSGS患者与不伴足细胞尿FS—GS患者相比,24h尿蛋白和血清白蛋白(Alb)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FSGS组尿沉渣足细胞nephrin 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MCD和MN组(P〈0.05);FSGS组尿沉渣足细胞podocinmRNA表达显著高于MCD组(P〈0.05),与MN组相比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尿沉渣足细胞synaptopodin mRNA表达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尿沉渣足细胞nephrin、podocin.synaptopodin mRNA的表达与24h蛋白尿无相关性。(3)FSGS组尿WT1蛋白量显著高于MCD和MN组。部分足细胞阴性患者尿液检测到WT1分子。(4)FSC-S患者肾组织podocalyxin较对照组、MCD和MN有明显的节段缺失。结论: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病患者足细胞损伤严重,尿足细胞与FSGS疾病活动相关。尿沉渣足细胞nephrin mRNA表达可以把FSGS与MCD和MN区分开来,尿WT1蛋白可能是足细胞早期损伤指标。  相似文献   

15.
微小RNA(miRNAs)广泛参与了基因表达和转录、表观遗传调节、细胞周期控制、分化和免疫反应等生物学过程,其异常表达与癌症、心血管、神经病学及代谢性疾病等多种疾病相关,其中也包括了足细胞损伤。本文就miRNAs的结构和功能、足细胞损伤在肾脏疾病中的作用、miRNAs在各种疾病导致的足细胞损伤等病理生理过程中的作用及其...  相似文献   

16.
足细胞与Alport综合征蛋白尿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足细胞与Alport综合征(AS)蛋白尿的关系。 方法 AS 患者21例,男13例,女8例,根据24 h尿蛋白量将患者分3组, 10例<30 mg/kg为轻度蛋白尿组, 4例30~50 mg/kg为中度蛋白尿组,7例>50 mg/kg为重度蛋白尿组。正常肾组织对照3例。电镜下根据平均足突宽度=л/4×(Σ基底膜长度/Σ足突个数),计算每例患者足突宽度。分析足突宽度与蛋白尿关系。用免疫组化方法分析肾组织中裂孔隔膜分子nephrin、podocin和细胞骨架分子synaptopodin的表达。 结果 AS患者肾小球足细胞足突宽度(420~2270 nm)与24 h尿蛋白量呈正相关(r = 0.765,P < 0.01)。轻度蛋白尿组足突宽度[475(420~900 nm)]显著低于重度蛋白尿组[1520(480~2270) nm](P < 0.05)。重度蛋白尿组患儿nephrin和podocin表达分布发生改变;表现为弥漫足突融合者synaptopodin表达分布发生改变。2例蛋白尿病程较短(1年)患儿无弥漫足突融合,synaptopodin分布正常,但nephrin和podocin分布异常。 结论 肾小球足细胞足突融合、裂孔隔膜及足细胞骨架分子参与AS患儿大量蛋白尿的发生,裂孔隔膜损伤似乎早于足细胞骨架改变。对蛋白尿早期干预可能有助于延缓疾病进展。  相似文献   

17.
肾小球足细胞与内皮细胞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肾小球是维持肾脏正常结构和功能的重要部分,其损伤是许多动物实验和人类进展性肾脏疾病发展的重要机制。足细胞、内皮细胞和肾小球基底膜(GBM)共同构成肾小球的滤过屏障,他们在结构和功能上紧密相关,任何一部分的损伤都可能会引起肾小球滤过功能的改变。  相似文献   

18.
三种不同药物作用下足细胞分子的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从足细胞分子的角度探讨抗蛋白尿药物作用的细胞分子机制。方法 建立阿霉素肾病大鼠模型。注射阿霉素后次日分别给予利生普利、泼尼松以及全反式维甲酸(ATRA)干预蛋白尿。注射阿霉素后第3、7、14、28 天每组处死6 只大鼠,留取肾脏标本。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染色、实时PCR、Western印迹分别检测各个时间点nephrin、podocin、CD2相关蛋白(AP)、α辅肌动蛋白(actinin)-4 的分布、mRNA 和蛋白表达量的变化。应用免疫沉淀检测nephrin 与podocin、nephrin与CD2AP 分子间作用以及nephrin 磷酸化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第14天时肾病组尿蛋白显著增加(P < 0.01)。与肾病组相比,利生普利、泼尼松和ATRA干预后均显著降低了蛋白尿( P < 0.05), 减轻了足突融合。通过分析不同时间点足细胞分子的表达,显示3种干预药物均引起了nephrin、podocin、CD2AP 表达的变化,维持了正常的nephrin 磷酸化水平,而且利生普利和泼尼松首先抑制了podocin 分子,而ATRA首先抑制了CD2AP 分子的异常变化。与此同时,nephrin、podocin、CD2AP 和α-actinin-4 分子的分布在干预后也趋于正常。此外,无论在肾病组还是干预组大鼠,nephrin 与podocin、nephrin 与CD2AP 分子间一直保持着共沉淀关系。 结论 利生普利、泼尼松和ATRA 都通过稳定重要的足细胞分子nephrin、podocin、CD2AP 来发挥它们的抗蛋白尿作用。  相似文献   

19.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临床上以持续性蛋白尿和进行性肾功能减退并最终进展至终末期肾衰竭为特征。既往研究认为,DN的主要病理特征是肾小球细胞外基质堆积、系膜增宽、肾小球基底膜(glomerular basement membrane,GBM)增厚,肾小球硬化及间质纤维化,然而这些因素仅能解释30%~50%的尿蛋白排泄率和肾小球滤过率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足细胞损伤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足细胞即肾小球脏层上皮细胞,被覆于肾小球基底膜(glomerulor basementmembrane,GBM)外侧,与GBM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共同构成了肾小球滤过膜。足细胞是避免机体蛋白质丢失的最后一道屏障,足细胞损伤或丢失可导致大量蛋白尿及肾小球硬化。随着该领域研究的不断深入,足细胞被认为是各种原发和继发性。肾小球疾病进程中的关键细胞之一。本文就足细胞损伤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