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间质性肺疾病的高分辨CT(HRCT)诊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间质性肺疾病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以肺问质弥漫性渗出、浸润和纤维化为主要改变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其HRCT基本表现为网格状影、结节状影、肺密度增加或肺密度减低四种形式。网格状影以线状不透光影为特点,包括小叶间隔增厚、小叶间隔网格状影、支气管、血管周围间质增厚;结节状阴影可分为间质性结节和实质性结节,结节的分布情况对鉴别诊断有很大帮助;肺密度增加的HRCT表现包括磨玻璃样密度影和含气腔隙实变;肺密度降低包括蜂窝状影、肺囊状影。本文同时介绍了几种间质性病变的HRCT表现。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肺巨细胞病毒感染的CT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经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证实的巨细胞病毒感染(CMV)的CT特征。结果:本组24例巨细胞病毒感染患者中有2例CT表现未见明显异常,其余22例均有毛玻璃样阴影改变,其中呈两肺多发、散在分布7例,呈两肺弥漫性分布15例。仅表现为毛玻璃影者4例,伴有小叶间隔增厚10例,伴有实变影者7例,伴有多发小结节影者8例,伴有少量胸腔积液者4例。结论:肾移植术后肺巨细胞病毒感染最常见CT表现为双肺弥漫性分布的毛玻璃样阴影,且常伴有小叶间隔增厚、小结节影、实变影等表现。  相似文献   

3.
特发性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特发性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IPH)的影像学诊断。资料与方法 7例均有完整的临床。实验室以及胸片和高分辨率CT(HRCT)检查资料,均经病理证实,对其平片与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X线表现;7例肺野内弥漫分布有片絮状阴影与磨玻璃样改变,4例有散在粟粒状,结节状阴影,5例有弥漫分布的网织状影,HRCT;7例两肺呈弥漫性分布片絮状实变影及磨玻璃样影。5例两肺弥漫分布粟粒状。小结节状影,4例可见多发小囊状影及网状影及网状影,2例可见支气管充气征轼例有小叶间隔增厚。结论 X线平片是发现并提示IPH最基本的检查手段。影像学检查特别是HRCT与临床表现相结合分析。尤其是在痰或胃液中及肺泡灌洗液内查到含铁血黄素巨噬细胞,可明确诊断,并不一定完全依赖于纤支镜或肺活检病理来确诊。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间质性肺疾病(ILD)的HRCT表现及与普通病理学和免疫病理学表现的关系。方法:1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肺间质纤维化病人和7例正常对照分别行HRCT扫描,组织病理学检查(包括HE、Masson氏三色染色)及免疫组化,分析其HRCT表现及相关病理学表现的关系。结果:ILD的HRCT基本征象及分期有其相应镜下病理表现,bFGF、TGF-β1、TNF-α与肺小叶间隔增粗、肺内渗出毛玻璃影、小叶核增粗、肺内异常线影及肺内小结节等HRCT征象中有较强的相关性。结论:HRCT是一种安全、有效、无创性的诊断ILD的手段,肺小叶间隔增粗、肺内渗出毛玻璃影、小叶核增粗、肺内异常线影及肺内小结节是间质性肺疾病较为可靠的HRCT征象。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儿童特发性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IPH)的影像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病理证实的特发性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的X线及CT表现。结果:初诊误诊为支气管肺炎3例,肺结核1例,1例先误诊为肺炎后又误诊为肺结核,误诊率50%。X线表现双肺片絮状阴影及磨玻璃样改变3例;双肺中下肺野斑片状影,肺纹理增多模糊3例;弥漫分布粟粒状、小结节状影伴磨玻璃样改变2例;弥漫分布网织状阴影2例。伴肺门影增大模糊3例、心影增大1例等。普通CT表现为两中下肺呈片絮状、小结节状阴影1例;弥漫分布粟粒状阴影伴磨玻璃样改变者2例。2例见空气支气管征,1例见多发小气囊。HRCT表现为两肺内弥漫分布网结节影1例,表现两肺网织影及散在小斑片状阴影、小叶间隔增厚1例。结论:对本病的认识不足是误诊的主要原因,X线及CT检查是发现并提示IPH的基本检查手段,影像表现结合临床,尤其是小儿痰、胃液中发现含铁血黄素巨噬细胞是提高确诊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肺癌性淋巴管炎(PLC)高分辨率CT的影像学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经临床病理和随访证实8例肺癌性淋巴管炎的肺部HRCT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例中,PLC的HRCT影像表现为支气管血管束周围间质不规则形及串珠状增厚5例,小叶间隔增厚,呈网格状改变5例,小结节状影沿胸膜下间质、小叶间隔、支气管血管束蔓延6例,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4例,胸腔积液4例;胸椎椎体及附件溶骨性破坏2例。结论小叶间隔结节状增厚是PLC较为特征性CT表现。HRCT对PLC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7.
肺泡蛋白沉着症X线胸片及高分辨率CT表现与肺功能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肺泡蛋白沉着症X线胸片及胸部高分辨率CT(HRCT)影像表现及其与肺功能检查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9例肺泡蛋白沉着症患者的X线胸片、胸部HRCT及肺功能检查[肺总量、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第一秒用力肺活量(FEV1)及一秒率(FEV1/FVC)],根据肺部阴影的程度、范围、严重程度及网格阴影范围进行影像学评分,将X线胸片及HRCT的影像评分与肺功能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X线胸片以双侧对称的自肺门向外放射的"蝶翼征"表现为主,胸部HRCT特征性的表现为两肺弥漫性分布的斑片状磨玻璃样气腔实变影,伴小叶间隔增厚及网格影,这种"铺路石"样病变呈地图样分布.19例患者的肺功能结果 为DLCO占预计值百分比:(54.49±16.78)%;FEV1/FVC:(86.00±6.70)%.X线胸片的范围评分及严重度评分与DLCO占预计值百分比呈负相关(r=-0.661,P<0.01;r=-0.475,P<0.05).HRCT严重度评分为(16.47±5.26)分,在HRCT的各项评分中严重度评分与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FEV1/FVC升高)及弥散功能障碍(DLCO占预计值百分比下降)的相关性最好(DLCO占预计值百分比r=-0.809,P<0.01;FEV1/FVC r=0.573,P<0.05);HRCT的范围评分比程度评分与肺功能的相关性更好,而HRCT的网格范围评分只与弥散功能障碍相关.结论 肺泡蛋白沉着症X线胸片、胸部HRCT与肺功能相关性良好,HRCT比X线胸片更能准确反映肺功能受损情况.  相似文献   

8.
大鼠放射性肺损伤的HRCT评价及其病理基础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研究大鼠放射性肺损伤模型HRCT表现与其病理基础及超微结构的相关关系。方法  3 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照射组 ,右肺单分隔 15Gy6 0 Co照射建立肺损伤模型。照射后第 4周、8周、16周、2 4周分别行CR、HRCT检查 ,肺组织光镜和电镜观察。结果 ①在观察时间内HRCT显示大白鼠放射性肺损伤的影像学征象包括肺部毛玻璃改变、斑片状及条索样高密度影 ;斑片状高密度影同肺泡内出血水肿及炎细胞浸润相关 ,毛玻璃征象的病理改变基础为肺泡壁增厚和散在的纤维化 ;肺组织纤维化、肺泡间隔增厚表现为条索样高密度影。②HRCT显示病变的时间早于CR片 ,显示病变阳性率高于CR(Ρ <0 .0 5 )。结论 HRCT可以对急性放射性肺损伤作出早期诊断 ,其诊断价值优于胸部X线平片  相似文献   

9.
HRCT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早期肺损害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胸片正常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早期肺损害在HRCT上的影像学表现 ,探讨HRCT对类风湿关节炎早期肺损害的诊断价值 ,及其与临床肺功能检查的相关性。方法 :对 2 4例临床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且无吸烟史的患者 ,进行临床体检、普通X线胸片、HRCT扫描及临床肺功能检查 ,剔除 4例胸片有明显征象与类风湿无关的患者。结果 :2 0名患者CT扫描发现 1 4例 (70 %)肺部有间质性病变 ,其中为小叶间隔增厚 1 1例 (5 7%) ,气管壁增厚及其牵拉性支气管扩张 6例(43%) ,胸膜肥厚 5例 (36 %) ,壁胸膜肥厚粘连 4例 (2 9%) ,长瘢痕线 1例 (7%) ,胸部小结节影 2例 (1 4 %) ,磨玻璃样改变 2例 (1 4 %) ,蜂窝样改变 1例 (7%)。 6例 (30 %)患者无肺间质改变。 1 4例患者HRCT异常的患者中有 7例 (5 0 %)有临床肺功能损害 ,6名HRCT显示正常的患者中有 2名 (33%)有肺功能损害。结论 :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早期病变细微而胸片正常 ,HRCT检查常有异常 ,但与临床肺功能检查结果相关性较差 ,小叶间隔增厚与气管壁增厚牵拉性支气管扩张及胸膜肥厚是类风湿性关节炎累及肺最常见的表现 ,HRCT对类风湿早期肺损害的诊断意义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白血病肺部浸润化疗前后的高分辨率CT(HRCT)表现.方法 收集20例白血病肺部浸润并行化疗患者的CT资料,结合病理分析HRCT表现.结果 病变以多形性多见(17/20):小叶间隔增厚17例,毛玻璃样变16例,支气管血管束增粗15例,结节13例,实变6例.治疗转归:①治疗有效18例,表现为病灶消失5例、减少11例及不变2例,其中毛玻璃样变完全吸收率达81.3%(13/16),小叶间隔增厚、支气管血管束增粗、结节及实变消失率分别为47.1%(8/17)、53.3%(8/15)、53.8%(7/13)、33.3%(2/6);②治疗无效病灶增大2例,均为实变发展而致;③继发霉菌感染3例.结论 白血病肺部浸润具有多形性的HRCT表现及不同的化疗转归,其中毛玻璃样变治疗最佳.  相似文献   

11.
特发性肺纤维化的高分辨率CT评价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评价高分辨率CT(HRCT)对特发性肺纤维化(IPF)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价值,探讨病程与HRCT表现之间的关系。材料与方法 经临床及病理证实的29例IPF患者常规CT检查后对兴趣区行HRCT扫描,观察病变的分布及HRCT表现,并按病程在1年以下、1-2年、2-3年及3年以上分为4组,分析病程与HRCT表现之间的关系。结果 IPF的主要HRCT表现:(1)磨玻璃样密度影;(2)肺小叶间隔增厚;(3)小叶内间质增厚;(4)小叶结构变形;(5)蜂窝肺;(6)交界面不规则;(7)胸膜增厚。小叶间隔增厚及小叶内间质增厚。病程在2年以上分别占72%(21/29)及86%(12/14)。蜂窝肺病程在3年以上占60%(12/20)。病变呈周围型分布。结论 HRCT能细致、准确地反映IPF的大体病理变化,但各种征象均可见于其他各种间质性疾病,小叶间隔增厚及小叶间质增厚伴有肺结构变形和病变的周围型分布对诊断和鉴别诊断较有意义。诊断须结合临床并除外其他原因引起的肺纤维化。  相似文献   

12.
肺泡微石症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肺泡微石症的影像学特征。方法;报道肺泡微石症6例,全部病例均行胸部X线检查,2例行常规CT,1例行HRCT。并对全部影像学表现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6例胸片表现为弥漫粟粒样微细结节(2例)。“鱼子样”或“暴风沙样”(2例)、“白肺样”(1例)及高密度“面纱样”改变(1例),CT可明确肺内微细结节的钙化密度,肺尖部气肿样改变及支气管血管束增粗并呈钙化密度,HRCT则可进一步显示肺野磨砂玻璃样改变,小叶间隔,叶间胸膜及支气管血管束钙化密度与串珠状增厚,小叶中心分布的微细结节与胸膜下蜂窝,结论:肺泡微石症是一种罕见病,其影像学表现具有特征性,影像学检查尤以HRCT检查对该病的诊断有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观察X线平片、常规CT和HRCT对儿童特发性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IPH)胸内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3例IPH患者进行胸部X线平片、常规CT和HRCT检查,将影像表现分类,并以HRCT为标准,评价X线平片和常规CT的诊断价值。结果:HRCT显示的肺内局限性病变包括均匀磨玻璃影(11例)、晕状影(7例)、结节影(6例)和不均匀磨玻璃影(1例);非局限性病变包括磨玻璃(3例)、细网状(7例)和细沙粒状改变(2例)。X线平片诊断上述病变征象的例数分别为7、0、2、0、1、3、0例。常规CT为10、6、4、0、3、3、0例。结论:X线和常规CT对显示IPH主要肺部改变各有优缺点,HRCT优于这2种方法。X线平片仍应作为IPH的主要影像检查手段,对于有不良预后因素或临床高度怀疑为继发性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的患者,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HRCT或常规CT。  相似文献   

14.
磨玻璃样改变的HRCT检查及其对弥漫性肺疾病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评价肺部磨玻璃样改变的高分辨率CT(HRCT)检查、病理基础以及它在弥漫性肺疾病(DPD)中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一组连续的经病理学检查或临床综合其它各种检查而明确诊断的弥漫性肺疾病,经普通X线、CT和HRCT检查,HRCT采用层厚为1-1.5mm,间隔为10mm,高空间频率重建算法。有病理学结果者则与之对照。结果:本组DPD包括73例,HRCT显示磨玻璃样改变征象16例,分别为过敏性肺炎5例、淋巴瘤l例、皮肌炎2例、特发性肺纤维化3例、类风湿性肺炎2例、放射性肺炎1例和肺水肿2例。普通X线仅显示9例(P<0.01)。病理学上磨玻璃样改变由肺泡腔内渗出、肺泡间隔增厚所致。结论:HRCT是显示肺部早期异常表现——磨玻璃样改变十分有效的方法,但对弥漫性肺疾病的鉴别诊断缺乏特异性。  相似文献   

15.
肾移植后巨细胞病毒肺炎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肾移植术后巨细胞病毒(CMV)肺炎的影像学诊断。资料与方法 搜集13例肾移植术后CMV肺炎患者的临床、实验室以及胸片和CT检查资料,对其胸片和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X线胸片早期表现基本正常或仅表现两肺纹理增多模糊,其中4例在3-7d内复查胸片,病灶发展迅速,可见磨玻璃影和大片状实变影,弥漫分布于两肺野内;CT主要影像学表现有两肺弥漫分布的磨玻璃影13例,小结节影9例,斑片状实变影8例及小叶间隔增厚7例等,其中以磨玻璃影最为常见,并通常与其他影像学表现混合存在。结论 X线胸片是肾移植术后CMV肺炎最基本的检查方法。CMV肺炎的影像学表现,尤其CT表现具有一定特点,结合临床可提示诊断。  相似文献   

16.
Asbestosis: high-resolution CT-pathologic correlation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High-resolution computed tomography (HRCT) was performed in seven inflated and fixed postmortem lungs from seven asbestos-exposed patients with pathologically proved asbestosis. The parenchymal abnormalities seen at in vitro HRCT included thickened intralobular lines (n = 7), thickened interlobular lines (n = 7), pleural-based opacities (n = 7), parenchymal fibrous bands (n = 5), subpleural curvilinear shadows (n = 4), ground-glass appearance (n = 4), traction bronchiectasis (n = 4), and honeycombing (n = 2). The thickened intralobular lines were shown histologically to be due to peribronchiolar fibrosis. Thickened interlobular lines were due mainly to interlobular fibrotic thickening in four lungs and edema in three. The peribronchiolar fibrosis was most severe in the subpleural lung regions, creating curvilinear line shadows and pleural-based areas of opacity. Some subpleural fibrosis extended proximally along the bronchovascular sheath to create bandlike lesions. Areas of ground-glass appearance on HRCT scans were shown to be the result of mild alveolar wall and interlobular septal thickening due to fibrosis or edema. Postmortem HRCT findings were similar to premortem HRCT findings and correlated well with the pathologic findings of asbestosis.  相似文献   

17.
肺继发性淋巴瘤的CT诊断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分析肺继发性淋巴瘤的CT和HRCT表现特点 ,表现类型以及分布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 2 4例经临床或病理证实的肺继发性淋巴瘤的CT表现。结果 肺继发性淋巴瘤的CT表现主要包括支气管血管束增粗、单发和多发结节、肿块样实变及渗出性改变等 5种形式 ,分为肺炎肺泡、结节、支气管血管淋巴管、粟粒和混合型等 5种类型 ,其中混合型最多见 (Ρ <0 .0 5 )。HRCT表现为支气管血管束不规则增粗、肺小叶内结节和实变、肺小叶核增粗和间隔增厚、毛玻璃样改变及囊性变等 7种形式 ,肺内病变分布以双侧、下叶多见 (Ρ <0 .0 5 )。结论 多种表现形式并存是肺继发性淋巴瘤CT表现的重要特点 ,对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葛全序   《放射学实践》2012,27(10):1079-1081
目的:探讨肺淋巴管肌瘤病的HRCT表现,提高对该病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病理证实的肺淋巴管肌瘤病患者的HRCT资料。结果:所有病例均见双肺均匀弥漫分布的直径1~55mm薄壁囊状影,囊壁厚度从无法测量至2mm,囊腔间可见正常肺组织。2例伴小叶间隔增厚;1例伴磨玻璃影;2例伴气胸,其中1例为液气胸。结论:HRCT对肺淋巴管肌瘤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