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朱红影  张隽  王月兰  汪克明 《针刺研究》2003,28(3):203-209,198
目的 :研究针刺心俞、厥阴俞穴结合药物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简称AIS)患者的心脑功能损害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 40例患者按入院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两组 :心俞、厥阴俞穴结合药物组 2 0例 (治疗组 )及单纯药物组 2 0例 (对照组 ) ,观察治疗前后头颅CT脑梗塞体积、心电图、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CGRP)、血栓素B2 (TXB2 )、6 酮 前列腺素 1a( 6 Keto PGF1a)以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临床疗效等指标的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 ,治疗组在下列指标上优于对照组 :脑梗塞体积(P <0 0 1 )、心电图 (P <0 0 1 )、CGRP(P <0 0 1 )、TXB2 (P <0 0 0 1 )、6 Keto PGF1a(P <0 0 1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P <0 0 0 1 )、临床疗效 (P <0 0 5)。结论 :针刺心俞、厥阴俞穴对AIS患者的心脑功能损害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针刺对Ⅱ型糖尿病患者血清生长激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谌剑飞 《针刺研究》2001,26(4):310-313
目的 :观察针刺对Ⅱ型糖尿病患者血清生长激素 ( growthhormone,GH)的影响 ,以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法 (RIA)测定单纯针刺组 ( 1 8例 )、针药联合组 ( 52例 )及单纯药物组 ( 50例 )治疗前后的GH含量 ,并进行组间统计学处理。结果 :针药联合治疗与单纯针刺可明显降低患者的GH浓度 (P <0 .0 1 ) ,与单纯药物组比较 ,具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P <0 .0 1 )。结论 :针刺可通过调节Ⅱ型糖尿病患者生长激素水平 ,协同达到改善高血糖状态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丹参、川芎嗪对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肺功能和血浆内皮素的影响。方法 :将 90例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患者肺功能和血浆内皮素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临床控显率和肺功能改善情况均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且丹参、川芎嗪能明显降低血浆内皮素 (ET - 1)含量 ,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丹参、川芎嗪能改善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的肺功能 ,降低血浆内皮素含量 ,其作用可能与减少肺小动脉血栓形成 ,保护血管内皮细胞 ,减少ET - 1释放 ,促进ET - 1代谢 ,改善肺循环 ,降低肺动脉高压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浆内皮素1的影响。方法:将63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2组,治疗组31例,对照组32例。治疗组用针刺加内科一般治疗,对照组用内科一般治疗。7天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天,治疗4星期后评定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并比较治疗前后血浆内皮素1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8%,对照组为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浆内皮素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治疗前、后血浆内皮素1比较,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无差异。结论: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患者有较好临床疗效,并能降低缺血性中风患者血浆内皮素l水平。  相似文献   

5.
李智 《河北中医》2004,26(2):124-125
目的 探讨“小醒脑”针法配合推拿治疗颈性眩晕的作用机制和治疗效果。方法 将 1 0 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 2组 ,针刺推拿组 5 0例采用“小醒脑”针法配合推拿治疗 ,对照组 5 0例采用单纯针刺治疗 ,2组均每日 1次 ,1 0次为 1个疗程 ,2个疗程结束后统计疗效。结果  2组均能改善患者椎动脉 (VA)、基底动脉 (BA)的收缩峰值血流速度 (VP)、平均血流速度 (VM) ,其中针刺推拿组改善较为明显 (P <0 .0 5 ) ;并且针刺推拿组临床总有效率 ( 1 0 0 % )明显优于单纯针刺组 ( 80 % ,P <0 .0 5 )。结论 针刺配合推拿能够显著改善颈性眩晕患者临床症状、血流速度及血流量。  相似文献   

6.
缺血性中风是危害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 ,其发病约为出血性中风的 3倍。近年来 ,对缺血性中风的研究进展较快 ,现就其相关实验室指标的研究情况作一综述。1 缺血性中风与内皮素、降钙素基因肽关系的研究黄培志等〔1〕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脑梗塞患者血浆内皮素(ET) ,结果发现 :发病第 2天和第 14天的ET平均浓度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 ,认为血浆内皮素升高 ,可能是急性缺血性脑梗塞的重要发病因素。朱晓法等〔2〕测定 5 7例老年急性脑梗死 (ACI)患者和 3 1名健康老年对照者血浆降钙素基因肽 (CGRP)和ET的浓度 ,并求出ET/C…  相似文献   

7.
孙珊玲 《北京中医》2003,22(5):12-14
目的 观察益气活血法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超氧化歧化酶 (SOD)、脂质过氧化物 (LPO)、血浆内皮素 (ET)、降钙基因相关肽 (CGRP)的影响。方法 符合入选标准患者 90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 4 5例 ,对照组 4 5例 ,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方法 ,测定两组治疗前后SOD活性和LPO、ET、CGRP的值 ,并予以两组疗效评定。结果 两组治疗后SOD活性、CGRP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上升 (P <0 .0 0 1) ,LPO、ET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 (P <0 .0 5 )。各指标的治疗前后的变化治疗组较对照组更加明显 (P <0 .0 5 )。治疗组较对照组的疗效更加明显 (P <0 .0 5 )。结论 益气活血法对急性脑梗死患者SOD与LPO、ET与CGRP代谢失衡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急性脑梗塞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中医辨证施治和西药血塞通联合应用治疗 136例急性脑梗塞患者 ,并与单纯西药治疗对照组 132例进行疗效比较。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 95 6 % ,对照组总有效率 75 76 % ,2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 0 0 1)。且治疗组血流变学治疗前后有显著差异(P <0 0 1,P <0 0 5 )。结论 :中医辨证施治和西药血塞通结合用药治疗急性脑梗塞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且能明显降低血粘度 ,说明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苯那普利对高血压患者血浆内皮素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苯那普利对高血压患者血浆内皮素 (ET)的影响。方法 :用放免法测定 48名正常人及 62例Ⅱ期高血压患者血浆ET含量。对高血压患者以苯那普利治疗 4周 ,观察其血浆ET变化。结果 :高血压组患者血浆ET值平均为(10 4.5 2± 2 4.36)ng/L ,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的 (46.12± 11.13)ng/L(P <0 .0 1) ;以苯那普利治疗 4周后 ,血浆ET降至 (5 5 .2 1±12 .0 2 )ng/L(P <0 .0 1)。结论 :血浆ET水平与血压升高的程度呈正相关 ,与血管紧张素之间存在正反馈调节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可以减少血管紧张素生成 ,从而使ET合成减少  相似文献   

10.
卒中单元模式下综合疗法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比较卒中单元模式下综合疗法与普通病房单纯西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采用中西医结合联合用药,早期功能康复训练、心理疗法及针刺疗法。对照组采用单纯西药治疗。结果 2个疗程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 .7% ,治愈率为4 5 .8%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 6 .3% ,治愈率为18.8% ,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均<0 .0 1) ;梗死病灶变化好转率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亦有显著性差异(P <0 .0 5 )。结论 卒中单元模式下综合疗法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显著,能降低脑梗死的致残率及病死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针刺"关元""下巨虚"对应激性胃溃疡(SGU)模型大鼠肠道菌群及脑和肠组织内Toll样受体4(TLR4)含量的影响,探讨针刺治疗SGU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31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7只)、模型组(8只)、针刺组(8只)和药物组(8只)。除空白组外,其余3组采用束缚-浸水应激法的改良办法制备大鼠SGU模型。造模后,针刺组于"关元""下巨虚"行针刺干预,每次20 min,每5分钟捻转行针30 s;药物组予浓度20 mg/mL奥美拉唑肠溶片溶液2 mL灌胃。均每日1次,共干预5 d。干预结束后,应用Guth法计算胃黏膜损伤指数,HE染色法观察胃黏膜形态学改变,16S rDNA高通量测序法检测肠道菌群结构多样性,ELISA法测定脑和肠组织内TLR4的含量。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胃黏膜损伤指数明显升高(P<0.01);胃黏膜形态改变明显;肠道菌群α多样性指数Observed Species与Shannon降低(P<0.05),β多样性显示模型组与空白组空间距离较远;脑和肠组织内TLR4含量升高(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和药物组大鼠胃黏膜损伤指数降低(P<0.05),胃黏膜形态改善;针刺组大鼠肠道菌群α多样性指数Observed Species与Shannon升高(P<0.05),药物组大鼠Shannon指数升高(P<0.05);β多样性显示针刺组与空白组空间距离较近;针刺组大鼠脑及肠组织内TLR4含量降低(P<0.01)。与药物组比较,针刺组大鼠肠组织内TLR4含量降低(P<0.05)。结论:针刺"关元""下巨虚"能够缓解大鼠应激性胃溃疡,其机制可能与增加肠道菌群多样性,促使紊乱的肠道菌群趋于正常,降低脑和肠组织内TLR4的过度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蜂针疗法对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7年5月就诊于连云港附属医院蜂疗门诊及风湿病门诊和住院的RA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药物组和药物+蜂针组,药物组口服醋酸泼尼松片7.5 mg,每日1次,同时服用甲氨蝶呤,初始计量为5 mg,每周1次,每次增加剂量2.5 mg,逐渐加量到10 mg为止。药物+蜂针组在药物组基础上配合蜂针治疗,隔日治疗1次,每周3次,1个月为1个疗程,2个疗程之间休息1周。治疗2个疗程后采有用秩和检验比较2组有效率,采用t检验比较2组中医证候量表的差异。 结果治疗结束后药物+蜂针组总有效率高于单纯药物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2.168,P<0.05)。治疗后药物组和药物+蜂针组患者关节疼痛度、关节疼痛数、关节肿胀度和晨僵时间较治疗前均有改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药物组(t=0.816、-0.569、-1.413、-0.685,P均<0.05),药物+蜂针组(t=-2.594、-0.558、0.064、0.079,P均<0.05)。治疗后药物+蜂针组的关节疼痛度、关节疼痛数、关节肿胀度和晨僵时间的改善程度优于单纯药物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688、-1.542、0.169、-0.761,P均<0.05)。 结论药物+蜂针疗法较单纯药物疗法能更有效的缓解RA患者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寻治疗小儿热性惊厥的有效疗法。方法:将70例热性惊厥患儿随机分成两组,针药组(36例)采用针刺醒脑开窍法以水沟穴为主,配合鲁米那肌肉注射、安定静脉推注;药物组(34例)单纯采用肌肉注射鲁米那、安定静脉推注。观察两组疗效、止惊起效时间及复发率。结果:针药组总有效率为86.1%,优于药物组的79.4%;在止惊起效时间上,针药组明显短于药物组(P〈0.01),且针药组复发率低于药物组(P〈0.05)。结论:针刺配合肌肉注射鲁米那、静脉推注安定治疗热性惊厥是一种快速、有效、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Aorto arteritisisanonspecificarteritisin volvingthemaintrunksofthelargearteries ,suchas pulmonaryartery ,etc..Therehavebeensomereportsaboutthetreatmentofmulti pleaorto artertiswithacupunctureinjournals .Theeffectofacupuncturetherapyforaorto ar teritiscreate…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及血清免疫球蛋白E(IgE)、干扰素γ(IFN-γ)及白细胞介素4(IL-4)的含量变化,探讨针刺对辅助T(Th)1/Th2细胞功能失衡的影响.方法:将符合慢性荨麻疹纳入标准的90例患者经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针药组、针刺组和西药组.针药组采用针刺、拔罐、刺络放血加口服盐酸西替利嗪片治疗,针刺组采用针刺、拔罐和刺络放血治疗,西药组仅口服盐酸西替利嗪片.观察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三组症状评分的变化及血清IgE、IFN-γ及IL-4的含量变化.结果:治疗后三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针药组愈显率明显优于西药组(P<0.05).治疗后,三组症状总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均P<0.05),针药组治疗后症状总分改善优于西药组(P<0.05);三组各单项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均P<0.05),针药组瘙痒程度、风团大小、风团数目评分的改善优于西药组(均P<0.05),针刺组风团大小评分的改善优于西药组(P<0.01).治疗后,三组患者体内IgE和IL-4的含量均较治疗前降低(均P<0.05),IFN-γ的含量均较治疗前升高(均P<0.05);针药组治疗前后血清IgE与IFN-γ含量的差值均大于西药组(均P<0.05).针药组和针刺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西药组(均P<0.05),针药组复发率显著低于西药组(P<0.05).结论:针药结合治疗慢性荨麻疹可提高临床愈显率,针刺治疗慢性荨麻疹临床疗效与盐酸西替利嗪片相当,且针药结合与针刺治疗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针药结合和针刺治疗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针药结合治疗的复发率低.针药结合的作用机制可能是更好地调节IgE和IFN-γ含量,改善Th1/Th2细胞功能失衡.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针灸分期治疗促进胫骨中下段骨折愈合的疗效。方法:将9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本病患者随机分为针灸分期组、常规针刺组、药物组,每组30例。3组均常规应用抗生素抗感染治疗,均治疗56 d,观察3组疼痛、肿胀度指标,评价其综合疗效,并对愈合时间进行比较。结果:3组患者肿胀疗效比较针灸分期组优于常规针刺组、药物组(P<0.05)。患者治疗3 d后、7 d后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01),针灸分期组与同时间点常规针刺组、药物组比较降低更显著(P<0.01),常规针刺组与药物组同时间点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01),针灸分期组在镇痛方面优于常规针刺组和药物组,而常规针刺组优于药物组。3组总有效率均为100%,但3组综合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灸分期组优于常规针刺组和药物组。3组治愈病例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针灸分期组短于常规针刺组和药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灸分期治疗可明显改善胫骨中下段骨折患者肿胀、疼痛等临床症状及关节活动度,缩短骨折愈合时间,综合疗效显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促进骨折愈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健脾化浊通络法配合口针疗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BS)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5例D-IBS患者随机分为4组,中药组40例口服自拟健脾化浊通络方;针刺组40例给予口针疗法;针药组45例给予口服自拟健脾化浊通络方配合口针疗法;对照组40例口服丽珠肠乐。4组均连续治疗4周后观察各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及复发情况。结果:针药组总有效率与其余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药组治疗前临床症状积分与其余3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治疗后临床症状评分分别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后针药组与其余3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其余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药组复发次数及复发率与其余3组比较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脾化浊通络法配合口针疗法治疗D-IBS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且能明显降低患者复发率及复发次数。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时机针刺对卵巢早衰模型大鼠中枢及外周激素水平的影响。方法50只清洁级性成熟未交配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10只)、预针刺组(10只)、针刺组(10只)、佐剂组(5只)、空白组(5只)。模型组、针刺组及预针刺组连续15 d腹腔注射去氧乙烯基环己烯(4-vinylcyclohexene diepoxide,VCD)160 mg/kg建立卵巢早衰动物模型;佐剂组连续15 d注射同等剂量佐剂二甲基亚砜(dimethyl sulfoxide,DMSO);预针刺组在开始造模时即开始针刺,造模成功后继续治疗4周;针刺组于造模成功后开始针刺治疗,连续治疗4周;空白组不干预。治疗结束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试剂盒检测各组下丘脑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onadotropin release hormone,GnRH)、垂体促卵泡生成素(follicle stimulatin hormone,FSH)、垂体促黄体生成素(luteotropic hormone,LH),卵巢中促卵泡生成素受体(follicle stimulatin hormone receptor,FSHr)、促黄体生成素受体(luteotropic hormone receptor,LHr)、雌激素受体(estradiol receptor,Er)、雌二醇(estradiol,E2),血清中GnRH、FSH、LH和E2水平。结果VCD腹腔注射可以造成大鼠卵巢早衰的动物模型,成功率为83.3%。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下丘脑GnRH含量升高(P<0.05),垂体FSH和LH含量均升高(P<0.05);血清中GnRH、FSH、LH含量均升高(P<0.05),E2含量降低(P<0.05);卵巢组织中FSHr、LHr含量均升高(P<0.05),Er和E2含量均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预针刺组和针刺组大鼠下丘脑GnRH含量降低(P<0.05),垂体FSH含量降低(P<0.05);预针刺组和针刺组大鼠血清中GnRH、FSH含量均降低(P<0.05);预针刺组和针刺组大鼠卵巢组织中FSHr、LHr含量均降低(P<0.05),E2含量升高(P<0.05)。预针刺组和针刺组各项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对POF模型大鼠中枢及外周激素水平均可产生一定的调节作用,不同时机针刺组间比较无差异。  相似文献   

19.
周胜红  吴富东 《中国针灸》2007,27(5):317-321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女性更年期抑郁症的临床疗效,探讨针刺作用机理。方法:60例入选病例随机分为针刺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针刺组穴取肝俞、肾俞、心俞等,采用平补平泻的手法,每日1次;对照组患者口服百优解20mg,每日1次。两组于治疗前及治疗的第2、4、6周末进行抗抑郁量表(HAMD)评定。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和1个疗程结束后检测多巴胺(DA)、去甲肾上腺素(NE)和血清5-羟吲哚乙酸(5-HIAA)的含量。结果:治疗后针刺组的总有效率是8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2.9%,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没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针刺组DA含量明显升高(P〈0.05),对照组虽有升高,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NE与5-HIAA含量均明显升高,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但组间比较,差异没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针刺可对机体全身功能进行良性的、综合的调节,提高单胺类物质在体内的含量,从而起到抗抑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