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用光单独电观察乙状结肠直肠全层脱垂肠段肠壁内神经丛神经元的形态结构改变,结果表明,脱垂肠管的肌间神经丛和粘膜下神经丛的神经细胞发生尼氏体溶解或浓缩呈团块状,细胞核偏位和浓缩变小,细胞肿大或萎缩,神经节内细胞减少,胶质细胞增生,电镜下可见神经细胞粗面内质网肿胀,脱颗粒,线粒体肿大,嵴消失或呈空泡,高尔基复合体扩张等超微的改变。认为肠管直肠脱垂对肠壁内神经丛的损害在此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用镀银染色铺片法对婴儿空肠肌间神经丛进行了形态学观察,为空肠的ENS发生以及生理、病理学研究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大体解剖新鲜婴尸,取空肠应用镀银染色铺片法观察。结果:婴儿空肠肌间神经丛由神经纤维束和神经节组成,呈与肠管共同始终的连续网格状结构,神经节细胞形态呈高度的异质性,神经细胞平均密度为878个/cm^2。结论:婴儿空肠肌间神经元数低于成人和其他实验动物。婴儿空肠肌间神经丛的形态和其他实验动物及成人基本相似。但从神经细胞的形态来看,则存在明显的异质性,空肠粘膜内神经元是ENS中粘膜神经丛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3.
郑淑蓓  项尊  季峰 《浙江医学》2005,27(8):633-634
神经营养因子是由神经元、神经支配的靶组织或胶质细胞产生,能促进中枢和外周神经元存活、生长和分化的活性蛋白因子.近年来发现神经营养因子可影响肠壁内的肌间神经丛和黏膜下神经丛、肠肌神经丛-肠道神经系统(enteric nervous system,ENS)[1],调节肠道动力.本文就神经营养因子在调节肠道动力方面的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19例先天性小肠闭锁手术切除的远近端肠管行HE染色,光镜下观察肠壁各层厚度及神经组织的改变及范围,发现其远近端肠管除肠壁厚度有改变外,各层神经丛及神经节细胞数目也有明显变化。从病理角度上对临床选择肠闭锁手术切除范围提供理论依据,并对术后肠道功能恢复缓慢的现象给予解释。  相似文献   

5.
先天性巨结肠症是直肠或结肠某段神经的发育异常:肌肉和粘膜下神经丛并不缺乏,但神经节细胞缺如或减少。肠管呈痉挛状态,丧失蠕动能力,以致近段肠管继发扩大、肠壁肥厚而形成巨结肠。国内外均用手术治疗、切除有病变的结肠和直肠。手术的创伤大,文献报导死亡率达5.6%;有时还后遗肛门狭窄、大便失禁、闸门综合症等并发症。1972年以来,我院采取针刺、穴位注射、内服中药、持续扩张痉挛段肠管等措施治疗婴儿先天性巨结肠症共  相似文献   

6.
盆腔内脏神经的解剖学研究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防止和减少直肠癌扩大根治术引起的排尿和性功能障碍提供神经解剖学资料。方法:解剖并测量20例成人男尸的盆丛,骶2-4盆内脏神经膀胱丛,前列腺丛和直肠丛的神经及其分支。结果:得出盆腔各神经丛的分支数量、长度、直径及各种神经相互吻合关系。结论:保留骶2-4神经袢和分支,对减少术后功能障碍有益;盆丛的易损伤区在直肠中段和膀胱侧壁。  相似文献   

7.
中西医结合治疗婴儿先天性巨结肠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天性巨结肠症,是直肠或结肠某段神经的发育异常:肌间和粘膜下神经丛并不缺乏,但神经节细胞缺如或减少。病变肠管呈痉挛状态,丧失蠕动能力,以致近段肠管继发扩大、肠壁肥厚而形成巨结肠。过去都采用手术治疗,切除有病变的结肠和直肠。手术的创伤大,国内报导死亡率达5.6%;有时还后遗肛门狭窄、大便失禁、闸门综合症等并发症。1972年以来,我院采用针刺、穴位注射、内服中药、持续扩张痉挛段肠管等措施,治疗婴儿先天性巨结肠症共26例,其中18例追踪观察1/2~3年;多数病例维持正常的排便功能,扩大的肠管张力恢复,蠕动及排空良好,获得初步疗效。  相似文献   

8.
作者对8例无肛畸形儿及14例胎儿、新生儿直肠远端肠壁内胆碱能神经及5例无肛儿肾上腺能神经的分布进行观察。结果:无肛儿直肠盲端肠壁内胆碱酯酶阳性神经丛及神经节细胞数减少,酶活性弱,肾上腺能神经纤维数量也减少,荧光强度减弱,提示该畸形直肠壁内的神经组织发育不健全。  相似文献   

9.
上腹下神经丛和下腹下神经丛(即盆丛)构成腹下神经丛,此腹下神经丛是人体交感神经系统三大神经丛之一,此三丛中心脏丛支配胸腔器官,腹腔丛支配腹内脏器,腹下丛支配盆腔脏器。 腹腔神经丛阻滞对减轻或消除上腹部内脏疼痛具有良好效果。多年来已被人们认识并给予充分利用。但对来自盆腔内脏器所致的疼  相似文献   

10.
男性盆丛神经在下尿路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外科手术中避免损伤盆丛神经的解剖标志,为减少医源性阳痿的发病率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对32具男尸做盆丛局部解剖,观察盆丛神经与盆腔器的毗邻关系。结果盆丛神经位于直肠的前外侧,精囊腺的后外侧,在前列腺基底部与前列腺外侧的血管形成血管神经束,于尿道膜部的后外侧穿过尿生殖膈。结论精囊腺和血管神经束可作为下尿路手术中避免损伤盆丛神经的解剖标志。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分析神经刺激器定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6月1日至2015年1月1日期间我院的60例臂丛神经阻滞上肢手术的患者,根据定位方式分为对照组(30例)和试验组(30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定位,给予试验组患者神经刺激器定位,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结果试验组的麻醉优良比(80.00%)优于对照组的麻醉优良比(3.33%),试验组的哌替啶剂量(22.1±10.1)mg优于对照组的哌替啶剂量(27.6±12.5)mg,试验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3.33%)优于对照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26.67%),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神经刺激器定位可帮助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准确定位,改善麻醉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可考虑于合理范围内加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以视力下降为主要症状的老年男性鞍上区非典型脉络丛乳头状瘤(ACPP)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和治疗方法,为该病的诊疗提供参考。方法:收集1例以视力下降为主要症状的鞍上区ACPP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该病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患者,男性,61岁,因"持续性头痛1年余、双眼视力进行性下降2个月余"入院。实验室检查,0:00和8:00时血清皮质醇含量降低;头部MRI检查显示鞍上区椭圆形肿块,大小为3.2 cm×2.7 cm×2.0 cm,T1WI显示不均匀低信号,T2WI显示不均匀高信号,增强扫描可见团块状高低混杂信号影,周边可见花环状强化,实验室检查及头部MRI检查提示不排除胶质瘤诊断,限期选择额下入路行鞍上区占位切除术切除全部肿物,病理诊断为ACPP。该患者术后未接受放化疗,术后随访未见复发。结论:ACPP是一种低度恶性肿瘤,无特异性影像学表现,手术全切是有效的治疗方式,病理学诊断是本病诊断的金标准,ACPP患者术后应定期随访。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臂丛神经联合颈丛神经阻滞用于锁骨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收集60例锁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30例,A组为颈丛神经阻滞组,用1%利多因+0.375%罗哌卡因8mL阻滞颈浅丛.B组为臂丛神经联合颈丛神经阻滞组,用1%利多卡因+0.375%罗哌卡因20mL阻滞臂丛,颈丛阻滞方法同A组,观察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麻醉效果B组明显好于A组(P〈0.05)。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臂丛联合颈丛神经阻滞用于锁骨手术能产生良好的麻醉效果,是一种比较完善的麻醉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3种神经阻滞法在锁骨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 63例锁骨骨折病人随机分为A、B、C3组,每组21例.采用不同神经阻滞法均注入1.0%利多卡因+0.25%布比卡因混合液(内含1:20万肾上腺素),据患者主诉和骨科医师评定阻滞效果,分Ⅰ~Ⅲ级.结果 B、C组中Ⅰ级的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P〈0.01),而Ⅲ级的发生率明显少于A组(P<0.01);C组中Ⅰ级的发生率高于B组(P〈0.05).3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颈丛加低位肌间沟臂丛阻滞应用于锁骨手术,阻滞效果明显优于颈丛、颈丛加臂丛阻滞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高位肌间沟神经阻滞麻醉应用于上臂、肩部和锁骨手术部位临床麻醉效果。方法:选择锁骨骨折、肩关节复位、肩部及肱骨上段手术61例,依据不同的麻醉方法将其分为A、B两组。A组高位肌间沟神经阻滞麻醉36例,B组常规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25例。观察两组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A组高位肌间沟神经阻滞麻醉36例成功率97%,B组常规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25例成功率4%(P<0.01)。结论:高位肌间沟神经阻滞麻醉在锁骨骨折、肩部和上臂手术中麻醉效果完善。前、中斜角肌上端交叉点体表标志明显,定位准确,操作简便,易于成功,不会引起气胸,安全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6.
孙晓娟  李靖  董补怀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31):4270-4271
目的:针对肱骨外科颈粉碎性骨折探索一种更切实可行,镇痛效果更加完善的神经阻滞方法。方法:选择ASAⅠ级~Ⅱ级肱骨外科颈粉碎性骨折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150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n=75)麻醉采用常规单纯臂丛神经阻滞;B组(n=75)麻醉采用颈臂丛联合神经阻滞,观察患者的麻醉效果、镇痛强度及出现并发症的概率。结果:B组麻醉发生阻滞不全者明显较A组少,两组均未见局麻药毒性反应和并发症。结论:肱骨外科颈粉碎性骨折手术采用颈臂丛联合神经阻滞麻醉效果优于单纯臂丛神经阻滞,镇痛更加完全,麻醉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锁骨手术的三种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方法 60例锁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20例.A组行颈丛阻滞,B组行臂丛阻滞,C组行颈丛加臂丛联合阻滞,三组用相同局麻药(1%利多卡因、0.25%布比卡因混合液).连续监测血压(BP)、脉搏血氧饱和度(SP02)、心电图(ECG),分别记录麻醉前、麻醉后15min、切皮时、骨折复位时4个时点SBP,HR、SPO2的数值.记录各组麻醉效果及并发症.结果 A、B、C组麻醉优良率分别为65%、65%、95%,C组与A或B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A、B、C组需辅助镇痛药者分别有13、14和1例,C组与A或B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C组患者手术期间SBP,HR变化小,与A、B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三组患者的SPO2均>97%,A组和C组各有1例出现霍纳氏综合症,A组有1例声音稍嘶哑,15min内自行消失,各组随访一周未发现其他并发症.结论 对于锁骨手术,颈丛加臂丛联合阻滞比单独颈丛阻滞或臂丛阻滞效果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颈丛臂丛阻滞麻醉用于锁骨骨折内固定的麻醉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1月到2010年1月锁骨骨折手术患者96例,随机分成A、B、C三组,每组32例,A组采用臂丛阻滞麻醉;B组采用颈丛阻滞麻醉;C组采用先进行臂丛阻滞麻醉,15min后进行颈丛阻滞麻醉的联合麻醉方法,比较三组麻醉效果.结果:A组与B组比较,两者...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神经刺激器引导下不同剂量舒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两点法颈丛加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将200例择期行锁骨骨折内固定手术的病人随机分为A、B、C、D4组,每组50例,均选用0.375%罗哌卡因30ml在神经刺激器引导下实施两点法颈丛加臂丛神经阻滞(颈4横突和颈5横突水平,每个穿刺点注入局麻药15m1),A组0.375%罗哌卡因30ml,B组药液中加入舒芬太尼0.1μg/kg,C组药液中加入舒芬太尼0.2μg/kg。D组药液中加入舒芬太尼0.3μg/kg。麻醉实施后,观察并记录c。(第4颈神经)、C,(第5颈神经)支配区域感觉阻滞(针刺法)的起效时间和完善时间、运动阻滞完善时间、镇痛的持续时间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麻醉前后4组患者生命体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受试者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感觉阻滞完善时间、运动阻滞完善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组镇痛持续时间较A、B组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后10~20minC、D组Ramsay镇静评分高于A、B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0.2μg/kg舒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30ml是成人神经刺激器引导下两点法颈丛加臂丛神经阻滞的合适剂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