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马晓莉  王淼  韩波  曹松云  张新颖  曲萌 《中成药》2012,34(10):2012-2015
目的 观察大蒜硝黄膏穴位贴敷对不完全性肠梗阻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贯穿缝扎末端回肠肠管的方法建立大鼠不完全性小肠梗阻模型,观察72 h的小肠组织形态学、血液流变学及血浆与小肠组织中NO、MDA、SOD水平的变化.结果 模型组大鼠精神状态差,体质量下降明显,小肠黏膜损伤评分增加,全血低切、高切黏度、血浆黏度和红细胞聚集指数明显升高,血浆和小肠组织NO、MDA水平升高、SOD水平降低;大蒜硝黄膏组和阳性对照组均能不同程度的改善大鼠的一般状况,降低小肠黏膜损伤评分,降低全血低切、高切黏度、血浆黏度和红细胞聚集指数,血浆和小肠组织中的NO、MDA水平降低、SOD水平升高.结论 大蒜硝黄膏穴位贴敷能改善不完全性肠梗阻大鼠的小肠组织形态和血液流变学状态,保护不完全性肠梗阻肠黏膜结构的完整性,具有肠屏障保护功能,其上述作用可能与大蒜硝黄膏改善肠道血液循环、清除自由基、减轻自由基对小肠黏膜上皮细胞损伤,稳定机体内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活血化瘀中药对通里攻下中药在治疗不完全性小肠梗阻方面的增效作用。方法:采用贯穿缝扎末端回肠肠管的方法建立大鼠不完全性小肠梗阻模型。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血浆NO含量及小肠上皮细胞内Ca2+浓度;比色法测定血浆及肠组织MDA、SOD含量;观察细菌移位及肠组织病理形态学的变化。结果:模型组NO含量、Ca2+浓度、MDA含量显著增加,SOD活性显著下降,细菌移位明显,肠组织损伤加重。大承气汤组、复方丹参组及活血承气组能够降低NO含量、Ca2+浓度、MDA含量,升高SOD活性,减轻细菌移位及肠组织损伤,其中活血承气组最明显。结论:活血化瘀中药对通里攻下中药在治疗不完全性小肠梗阻方面有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针刺对粘连性肠梗阻大鼠肠黏膜和血浆自由基的影响.方法 75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灌肠组、针刺组,观察针刺对粘连肠梗阻大鼠肠黏膜及血浆一氧化氮(N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结果 针刺组较模型组大鼠血浆和肠黏膜SOD含量明显增加,而NO和MDA含量显著降低.结论 针刺对损伤后肠黏膜的自由基具有一定积极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4.
谢肄聪  唐方 《中草药》2009,40(6):942-944
目的 研究广藿香挥发油对缺血-再灌注大鼠肠屏障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肢体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肠上皮组织形态、肠黏液分泌量及肠黏膜肥大细胞数目,检测血浆二胺氧化酶(DAO)活性.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肠黏膜结构损伤明显,肠黏液分泌量明显减少(P<0.01),肥大细胞数目明显增多(P<0.01),血浆DAO活性降低(P<0.01).广藿香挥发油能显著提高肠黏液分泌量(P<0.01).能显著减少肥大细胞数目(P<0.05、0.01).并能降低血浆DAO 活性(P<0.05、0.01),减轻肠黏膜上皮结构的损伤.结论 广藿香挥发油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肠屏障功能的保护作用机制与增加肠黏液分泌量,减少肠黏膜肥大细胞数目,降低DAO活性并维持正常的肠黏膜上皮结构有关.  相似文献   

5.
黄角颗粒对MCAO大鼠血浆SOD、MDA、TNF-α、NO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黄角颗粒对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大鼠血浆SOD、MDA、TNF-α、NO的影响。方法将MCAO大鼠分为中药大/中/小剂量组、西药组、模型组、正常组,观察各组大鼠血浆SOD、MDA、TNF-α、NO值实验后的变化。结果模型组大鼠血浆MDA、TNF-α、NO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SOD值显著低于正常组;中药大、中、小剂量组及西药组血浆MDA、TNF-α、NO值显著低于模型组,SOD值显著高于模型组;中药大剂量组血浆SOD值显著高于西药组,NO值显著低于西药组,其血浆MDA、TNF-α与西药组相近。结论黄角颗粒可降低MCAO大鼠血浆MDA、TNF-α、NO水平,升高SOD,有效清除氧自由基,减轻自由基的神经毒性,此为其防治细胞凋亡的可能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
四逆汤对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肠黏膜的保护效应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四逆汤(SND)对大鼠肠缺血再灌注(I/R)后肠黏膜的保护效应及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仅分离不阻断肠系膜上动脉)、模型组(阻断肠系膜上动脉1 h后再灌注3 h)、SND高剂量(6 g.kg-1.d-1)及低剂量(3 g.kg-1.d-1)组。SND组大鼠连续灌胃3 d后手术。取回肠末端组织行光镜检查,并行肠黏膜组织Chiu’s评分,计算肠含水率;TUNEL法检测肠黏膜上皮细胞凋亡情况,检测肠黏膜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蛋白表达。结果:SND预先给药能明显减轻肠黏膜组织病理损害,显著降低Chiu’s评分、肠含水率、肠黏膜细胞凋亡指数及MDA含量(P<0.01),升高SOD活性及Bcl-2蛋白表达(P<0.01),但SND两个剂量组间上述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相关分析表明,模型组及SND两个剂量组肠黏膜组织SOD活性与肠黏膜上皮细胞凋亡指数呈显著的负相关(r分别为0.775,0.796与0.712,P<0.01)。模型组与低剂量组Bcl-2蛋白表达量与肠黏膜上皮细胞凋亡指数亦呈显著负相关(r分别为0.751与0.698,P<0.01)。结论:SND预先给药对肠I/R后肠黏膜具有保护作用,可能与其清除氧自由基、促进Bcl-2蛋白表达来抑制肠黏膜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时肠道屏障功能的损伤情况,探讨中药清下化瘀方及其拆方的保护作用。方法健康SD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模型组,清下化瘀组、清下组、化瘀组、理气组。相应时间点取材,测定小肠组织二胺氧化酶(DAO)、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一氧化氮(NO)活性水平及Dn-5mRNA表达情况。结果模型组DAO、SOD活性下降,MDA、NO水平上升,Dn-5mRNA表达明显下调。各治疗组各项指标均有明显改善。结论清下化瘀方及其拆方对SAP大鼠肠屏障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有利于SAP的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老年肺炎的小肠损伤病理生理特点与中药毒素清对其作用。方法 :复制肺炎双球菌肺炎模型 ,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毒素清高低剂量组、头孢氨苄组。主要观察肺脏和小肠组织含水量 ,小肠组织前列腺素代谢产物 6 -Keto -PGF1α和TXB2 含量、NO和MDA含量及SOD活性。结果 :肺炎的肺组织损伤明显 ,肺脏和小肠组织含水量增高。模型组小肠组织 6 -Keto-PGF1α含量、SOD活性的降低和TXB2 、NO、MDA含量的增高较对照组显著。毒素清治疗后 ,SOD活性和 6 -Keto -PGF1α含量升高 ,MDA和NO含量下降。结论 :前列腺素及自由基介导的损伤参与肺炎的小肠组织损伤发生发展。毒素清对老龄大鼠肺炎的小肠损伤改善作用明显 ,其机制与其拮抗自由基损伤和调节前列腺素代谢平衡有关  相似文献   

9.
大黄对脓毒症幼猪肠屏障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大黄对脓毒症幼猪肠道屏障的保护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采用流式细胞结合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原位缺口末端标记(TUNEL)方法观察肠道上皮细胞凋亡的情况,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紧密连接蛋白ZO-1、Occludin mRNA的表达,同时测定炎症/抗炎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0(IL-10)mRNA的表达和氧化与抗氧化损伤指标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观察大黄治疗前后肠黏膜上皮细胞凋亡和紧密连接蛋白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治疗组肠上皮细胞凋亡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1);TNF-αmRNA表达减弱,IL-10 mRNA表达增强,MDA含量降低、SOD活性增加,与模型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ZO-1、Occludin mRNA表达较模型组明显增强,电镜显示紧密连接相对完整。结论:大黄通过抗炎、抗氧化损伤,减轻肠道上皮细胞凋亡,增加紧密连接蛋白表达,达到保护脓毒症幼猪肠道黏膜屏障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胆必清颗粒对兔肠缺血再灌注(I/R)所致过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大耳白兔夹闭肠系膜上动脉(时间1h)复制肠道I/R损伤模型。观察血浆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组织中丙二醛和髓过氧化酶(MPO)的含量变化,并观察小肠、肝、肺的病理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MDA、SOD及MPO的含量升高。与模型组相比胆必清颗粒组MDA及MPO的含量均有所下降,SOD显著升高。胆必清颗粒组小肠、肝及肺的病理学变化明显优于模型组。结论:胆必清颗粒对兔肠缺血再灌注所致过氧化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复方小承气汤结合西医治疗粘连性小肠梗阻3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粘连性肠梗阻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31例粘连性肠梗阻病例的非手术治疗。结果3l例经中西医结合治疗,28例2-3天痊愈,有效1例,2例转手术治疗。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粘连性肠梗阻保守治疗疗效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粘连性不全性肠梗阻非手术治疗成功率较高,而完全性肠梗阻或出现绞窄性肠梗阻时应积极手术,掌握保守治疗时机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厚朴三物汤治疗不完全性肠梗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4例不完全性肠梗阻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52例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52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厚朴三物汤,2组均治疗3 d。记录肠鸣音恢复及首次排气、排便时间;统计临床症状包括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停止排气、排便及电解质紊乱改善率和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31%,对照组总有效率76.92%,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组肠鸣音恢复时间及首次排气、排便时间均早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停止排气、排便,电解质紊乱改善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厚朴三物汤可显著改善不完全性肠梗阻患者临床症状,促进胃肠功能恢复,提高治疗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中医内科为主治疗不完全性肠梗阻20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肖幼林 《中医临床研究》2010,2(14):97-97,99
目的:选择我所门诊不完全性肠梗阻20人,都为外院确诊转入我所门诊留观治疗人员,对其治疗方法探讨。方法:采用追踪,收集我所门诊不完全肠梗阻患者20例。采用中医内科治疗为主,部分病例辅助西医治疗。采用SPSSl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研究20名病例中,其中20名为不完全性肠梗阻。中医内科辅助西医治疗15名,其中痊愈为13例,痊愈率为86.7%,有效为2例,无效0例。单独中医内科治疗为5名,痊愈为4名,痊愈率80%,有效为1名。两种方式治疗无差异。结论:中医内科为主治疗肠梗阻有着较好的效果,但与单独中医内科治疗在效果方面没有差异。  相似文献   

14.
周中胜 《中医临床研究》2012,(17):63+65-63,65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疗效。方法:对照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西医保守治疗;研究组患者在进行上述西医保守治疗基础上给予中医结合方法进行治疗。结果:研究组粘连性肠梗阻患者应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其总有效率为92.31%,明显高于对照组仅采用西医治疗的粘连性肠梗阻患者总有效率76.92%。结论:粘连性肠梗阻患者进行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达到了较为满意的结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行气散热奄包外敷联合肠梗阻颗粒灌肠治疗肝硬化失代偿期合并肠梗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肝硬化失代偿期合并肠梗阻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34例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34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行气散热奄包外敷腹部,肠梗阻颗粒保留灌肠治疗。2组疗程均5 d。观察2组治疗前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凝血酶原活动度(PTA)、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的指标变化及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停止排便排气、肠鸣音减弱或消失、腹部X线异常例数,并统计临床疗效。结果2组治疗后ALT、TBiL、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均降低(P<0.05),PTA均升高(P<0.05),但治疗后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停止排气排便、肠鸣音减弱或消失、腹部X线异常例数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5);治疗组治疗后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停止排气排便、肠鸣音减弱或消失、腹部X线异常例数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4.1%,对照组总有效率76.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采用行气散热奄包外敷联合肠梗阻颗粒灌肠治疗肝硬化失代偿期合并肠梗阻能改善患者肠梗阻症状,缓解病痛。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不完全性肠梗阻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不完全性肠梗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均给予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另用健胃清肠合剂灌肠治疗。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93.3%,对照组80.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O.05)。结论: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健胃清肠合剂治疗不完全性肠梗阻临床疗效确切,且安全性良好,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针灸辅助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2例肠梗阻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21例)和对照组(21例),两组均采用常规西医疗法,即禁食、胃肠减压、抗感染、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等,针刺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针灸辅助治疗。结果:针刺组患者在首次排气排便时间及炎症指标的有效率上均显著优于对照组,针刺组有效率为90.47%,对照组有效率为85.71%,两组患者在治疗后3d时,炎性指标C-反应蛋白(CRP)及白细胞数针刺组同样低于对照组,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灸辅助联合西医疗法可对粘连性肠梗阻的防治有明显的疗效,不仅可缩短疗程,而且还可较早降低炎症,降低手术率和延长复发时间。  相似文献   

18.
肠梗阻是外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而术后肠粘连是引起肠梗阻的最主要原因,如何有效的防治肠粘连常常是外科医生面临的难题。中西医结合在非手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方面取得的成绩较为显著,多数患者经过治疗后能得到有效缓解。针灸因为治疗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疗效独特,逐步得到医疗工作者的重视。本文就近年来针刺对粘连性肠梗阻的治疗进行综述,以期为今后进一步研究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9.
李琳 《天津中医药》2015,32(6):356-358
[目的]利用可复性机械性完全性肠梗阻模型,观察肠梗阻解除后自然恢复及中药四君子汤对肠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选用健康大耳白兔,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梗阻2 d组、自然恢复2 d组、中药治疗2 d组、自然恢复4 d组、中药治疗4 d组,每组6只。对动物模型梗阻解除后2 d、4 d时内毒素、肠黏膜损伤评分、小肠上皮层黏膜完整性情况分别进行检测和观察。[结果]结果表明在肠梗阻解除后,内毒素水平逐渐降低(P0.05),且中药治疗组血浆内毒素水平以及Chiu肠黏膜损伤评分明显低于自然恢复组(P0.05),中药治疗组绒毛表面积明显高于自然恢复组(P0.05)。[结论]肠梗阻解除后,中药四君子汤可有效地修复损伤的肠黏膜上皮细胞,防止肠道菌群移位,降低血浆内毒素水平,具有保护肠黏膜屏障的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