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究人乳头状瘤病毒(HPV)分型检测在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19年5月为研究阶段,抽取龙川县妇幼保健院宫颈癌患者40例、癌前病变患者40例及同期宫颈活检正常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宫颈活检正常为A组,宫颈癌患者为B组,癌前病变患者为C组。均取其宫颈活检组织,检测HPV分型阳性情况,并记录三组HPV不同分型阳性率及HPV–16、HPV–18 DNA表达量。结果:(1)B组宫颈组织HPV-16、HPV-18阳性率分别为72.5%、52.5%,C组宫颈组织HPV–16、HPV–18阳性率分别为40.0%和2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2)B组HPV–16、HPV–18 DNA表达量均高于A组和C组,C组HPV–16、HPV–18 DNA表达量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HPV分型检测在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显著,可明确HPV–16、HPV–18为高危型HPV,对其进行筛查和有效预防宫颈癌和癌前病变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TCT)和分子病理学检测宫颈HPV高危型(16/18型)感染对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筛查的价值,评价原位杂交技术对宫颈癌前病变诊断和判断预后的意义。方法:采用液基细胞学检查和原位杂交检测方法对妇科门诊和住院的3876例女性患者,进行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和高危型HPV DNA检测,判定液基细胞学检查和高危型HPV感染与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相关性,以宫颈活检的组织病理学结果为确诊标准。结果:3876例患者均行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患病率6.11%(237/3876例,低度病变以上),其中,LSIL2.71%(105/3876例),HSIL2.92%(113/3876例),SCC0.49%(19/3876例)。218例患者HPV-DNA16/18检出率为47.25%(103/218例),其中CINⅠ16.67%(15/90例)、CINⅡ48.43%(31/64例)、CINⅢ91.11%、(41/45例)、SCC84.21%(16/19例);CINⅠ、Ⅱ、Ⅲ与SCC之间HPV感染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TCT检测宫颈病变客观、准确,HPV-DNA16/18型对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特异度、敏感度提高;二者协同使用对宫颈癌的筛查具有早期、敏感、特异的特点,为宫颈癌及癌前病变早期干预提供了实验室依据,此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使用价值和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原位杂交技术(ISH)检测宫颈高危型HPV(16/18型)感染与宫颈癌及癌前病变发生的相关性,分析中药干预和治疗HPV16/18型感染的临床价值。方法:运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218例宫颈组织HPV16/18型的表达水平,判定HPV16/18型感染对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应用中药清热解毒扶正方干预和治疗HPV感染患者,并观察用药前后变化。结果:218例患者HPV16/18检出率分别为:CINⅠ16.67%(15/90例)、CINⅡ48.43%(31/64例)、CINⅢ91.11%、(41/45例)、SCC84.21%(16/19例);实验组52例,对HPV感染者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方剂局部熏蒸外洗和益气温阳、清热扶正方剂水煎口服,显效率34.62%(18/52例);对照组51例,显效率11.54%(6/51例),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原位杂交技术检测HPV16/18型对诊断宫颈癌及癌前病变具有早期、敏感、特异的特点;中药清热解毒扶正方治疗HPV感染者疗效显著,若二者协同使用对宫颈癌的早期筛查和干预治疗,具有较高的临床使用价值和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4.
中药清热方干预治疗宫颈高危型HPV感染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宫颈高危型HPV(16∕18型)感染与宫颈癌及癌前病变发生的相关性,分析中药清热解毒方干预和治疗HPV16∕18型感染的临床价值。方法运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218例宫颈组织HPV16∕18型的表达水平,判定HPV16∕18型感染对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应用中药清热解毒扶正方干预和治疗HPV感染患者,并观察用药前后变化。结果218例患者HPV16∕18检出率分别为:CINⅠ16.67%(15∕90例)、CINⅡ48.43%(31∕64例)、CINⅢ91.11%、(41∕45例)、SCC84.21%(16∕19例);实验组52例,对HPV感染者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方剂局部熏蒸外洗和益气温阳、清热扶正方剂水煎口服,显效率44.23%(23∕52例);对照组显效率11.54%(6∕51例),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原位杂交技术检测HPV16∕18型对诊断宫颈癌及癌前病变具有早期、敏感、特异的特点;中药清热解毒扶正方干预、治疗HPV感染者疗效显著,若二者协同使用对宫颈癌和癌前病变的早期筛查与干预治疗,具有较高的临床使用价值和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危型人乳头瘤状病毒(HPV)检测在临床筛查宫颈癌及癌前病变中的意义,研究高危型HPV病毒含量与宫颈癌前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87例细胞学检查异常或有宫颈癌高危因素的患者行高危型HPV-DNA检测,同时行阴道镀检查和宫颈活体组织病理学检查,之后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87例患者中高危型HPV阳性36例,阴道镜下活检病理结果宫颈上皮内瘤样变(CIN)14例,其中高级别(CINⅢ级)3例,低级别(CINⅠ级、CINⅡ级)11例,宫颈湿疣5例,CIN合并湿疣3例,5例高危型HPV阴性中CINⅠ级3例子CINⅡ级1例,湿疣合并cIN4例(CINⅠ级3例、CINⅡ级1例)宫颈湿疣4例.用HC-Ⅱ基因杂交信号放大法检测高危型HPVDNA的含量,用RLU/CO值表示,各级别CIN(Ⅰ级、Ⅱ级、Ⅲ级)的结果的平均值会别为367.45,314,67,530.36无显著差别。它们的高危型HPV阳性率分别为57.14%、87.5%、100%.结论:高危型人HPV检测结果与宫颈癌前病变相关,是筛查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感染与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关系。方法:选取2006年11月-2013年12月昆明市官渡区人民医院收治的宫颈癌及宫颈上皮类瘤样变(CIN)患者各63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将其设为观察组,选取同期63例宫颈炎患者设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高危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率、双重感染率、多重感染率,以及观察组不同病理类型的宫颈癌患者的高危HPV病毒感染率。结果:63例宫颈癌患者中,鳞癌患者的HPV病毒感染率为94.29%,腺癌患者的HPV病毒感染率为72.73%,其余类型的宫颈癌患者的HPV病毒感染率为16.67%,三组不同种类的宫颈癌患者的HPV病毒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鳞癌患者与腺癌患者的HPV病毒感染率较高。高危型HPV病毒感染率、双重感染率以及多重感染率于宫颈癌患者中发生率较高,在CINⅢ期、CINⅡ期、CINⅠ期中其病毒感染率逐渐减少。结论: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与宫颈癌以及癌前病变的发生与发展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对高危型HPV病毒的持续感染予以有效阻断能够阻滞癌前病变的发展,是防治宫颈癌的重要办法。  相似文献   

7.
宫颈癌病因尚未完全明确,近来有研究表明[1],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和子宫颈癌的发生与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有关.部分研究显示,HPV-16、18型与子宫颈癌有高度相关性,高危型HPV的防治已成为研究热点.李丽芸教授临床以中西医结合治愈2例高危型HPV感染案例,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妇科门诊HPV检测在宫颈癌前病变中的应用价值及不同病变级别HPV检测率的情况。方法分析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1200例妇科门诊患者HPV检出情况及不同病变级别HPV检出率。以病理检测为金标准分析HPV检测诊断宫颈癌前病变的准确性。结果 HPV检出率为42.3%(507例),常见感染亚型为HPV-16、HPV-18、HPV-33、HPV-58、HPV-31。随着宫颈病变等级的增加,HPV感染率呈现升高趋势(χ2=19.6,P=0.002)。HPV诊断CIN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依次为72%、62%、64%。结论不同宫颈病变等级与HPV感染率呈现正相关,HPV检测在宫颈癌前病变的筛查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可结合其他检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宫颈高危型人乳头痛病毒(HPV)持续感染患者的中医体质,为治疗开辟新思路。方法:参照王琦教授的9种中医体质学说,对研究对象首先进行问卷调查,填写中医体质评估表,然后运用中医体质评估系统进行评估,分析得出中医体质结果,对中医体质评估结果进行归纳总结。结果:宫颈高危型HPV持续感染161例(21.32%),最小年龄21岁,最大年龄50岁,平均年龄(33.23±4.38)岁。慢性炎症90例(55.90%),CINⅠ47例(29.19%),CINⅡ24例(14.91%)。HPV-52、HPV-53、HPV-58、HPV-56、HPV-16、HPV-18为主要感染亚型。中医体质评估结果:痰湿质45例(27.95%),湿热质37例(22.98%),气虚质28例(17.39%),阳虚质24例(14.91%),上述4种体质为宫颈高危型HPV持续感染者的主要体质类型。结论:宫颈高危型HPV持续感染患者的中医体质均为偏颇体质,尤其以痰湿质、湿热质、气虚质、阳虚质最为常见。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深圳市宫颈癌及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患者高危人乳头瘤病毒(HPV)16型的感染情况及其与宫颈病变的关系。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0年8月在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妇科门诊行宫颈活检的300例患者,在宫颈多点活检的同时作HPV测定,采用核酸分子快速杂交基因分型技术进行13种高危型HPV—DNA亚型分析,对高危HPV16型感染状况、以及与宫颈病变程度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300例患者13种高危型HPV感染者共185例,总感染率为61.7%,存在多重感染。高危HPV16型感染率最高,为40.3%,且感染率随着宫颈病变严重程度的增加而上升。结论:深圳市高危HPV16型感染与宫颈鳞状上皮内瘤变和宫颈浸润癌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高危型HPV定量检测在宫颈癌筛查中的应用。方法:选取在昆山市中医医院门诊就诊、自愿接受宫颈癌筛查患者进行高危HPV-DMA检测,HPV检测阳性(1)行TCT及阴道镜下宫颈活检。结果:在宫颈病变筛查中,单独应用TCT检测存在一定的漏诊率;不同年龄组HPV感染率差异无显著性;30-49岁感染高危型HPV的患者其CIN及以上病变的发生率较高;宫颈病变的筛查中不应根据HPV负荷量的高低评估宫颈病变的严重程度。结论:高危型HPV检测是宫颈癌筛查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中药清热扶正法干预宫颈癌前病变高危型HPV(16/18型)感染的临床价值。方法:运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128例患者宫颈组织HPV16/18型的表达和载量水平;检测HPV感染者免疫功能状况;将128例HPV16/18型感染者病理分级为CINⅠ、Ⅱ、Ⅲ级并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应用中药清热解毒扶正法干预HPV感染者,观察用药前后两组与各级别间免疫功能状况和HPV16/18型的载量变化情况。结果:128例患者的治疗组64例:治疗前IgG、IgA、IgM平均值分别为:6.82g/L、0.71g/L、0.65g/L;用药后分别为:16.63g/L、4.26g/L、3.56g/L。对照组:治疗前IgG、IgA、IgM平均值分别为:7.28g/L、0.87g/L、0.71g/L;用安慰剂后分别为:11.34g/L、1.23g/L、0.96g/L。治疗组HPV载量变化:治疗前平均值1.73×106,治疗后平均值1.16×105;对照组64例:治疗前平均值1.69×106,治疗后平均值1.47×106。治疗组各级别间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各级别间治疗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荧光定量PCR检测法检测高危型HPV载量变化具有客观、敏感、特异的特点;中药清热解毒扶正法干预宫颈HPV感染具有清热解毒、增强免疫、抗病毒和降低HPV载量的作用,二者协同使用对HPV感染和宫颈癌前病变的早期筛查与干预、阻断和治疗具有较高的临床使用价值和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液基细胞学与高危型HPV检测在宫颈癌前病变筛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评价分析,为今后的临床诊断工作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方法:抽取在2012年3月-2014年3月间我院收治的临床确诊宫颈疾病患者568例,对其行高危型HPV、液基细胞学以及病理学检查,以病理检查结果为标准对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液基细胞学检查结果的阳性率、灵敏度、特异性进行评价,并展开对比分析。结果:高危型HPV筛查宫颈上皮内瘤变(CIN)2级及以上病变的阳性率为75.53%,液基细胞学筛查CIN2级及以上病变的阳性率为38.56%,两者差异显著(P0.05)。结论:高危型HPV检查在宫颈癌前病变筛查中的阳性率、灵敏度和特异性均高于液基细胞学检查,临床价值显著,值得关注并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宫颈病变中IFN-γ、IL-10的表达与高危型HPV感染的关系及中药清热扶正法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收集2012年6月—2014年6月期间宫颈标本104例为研究组,经病理确诊宫颈鳞癌48例,CIN56例。48例宫颈鳞癌按照临床分期:Ⅰ期16,Ⅱ期24例,Ⅲ期8例;56例CIN中:CINⅠ15例,CINⅡ19例,CINⅢ22例。选择正常宫颈组织标本40例为对照组。检测宫颈癌、CIN等宫颈病变组织中IFN-γ、IL-10的表达情况及HR-HPV感染情况。结果:宫颈癌组HR-HPV感染率(87.5%)高于CIN组(75.0%)和对照组(10.0%),且CIN组HR-HPV感染率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P0.05);CINⅠ、CINⅡ、CINⅢ3组HR-HPV感染率分别为46.7%(7/15)、78.9%(15/19)、90.9%(20/22),随着CIN级别的增加,HR-HPV感染率呈现升高趋势(χ2=9.5498,P=0.0084,P0.05);宫颈癌组IFN-γIOD值低于CIN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IN组IFN-γIOD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宫颈癌组IL-10 IOD值高于CIN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IN组IL-10 IOD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CIN级别的增加,IFN-γ的表达呈减弱趋势,IL-10的表达呈增强趋势,且3组间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随着宫颈癌临床分期的增加,IFN-γ的表达呈减弱趋势,IL-10的表达呈增强趋势,且3组间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HR-HPV阳性组IFN-γIOD值低于HR-HPV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R-HPV阳性组IL-10 IOD值高于HR-HPV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CIN组血清IFN-γ水平高于治疗前,CIN组血清IL-10水平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宫颈组织中IFN-γ的表达与CIN分级、宫颈癌临床分期、HR-HPV感染均呈负相关(P0.05);宫颈组织中IL-10的表达与CIN分级、宫颈癌临床分期、HR-HPV感染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宫颈病变患者宫颈组织中IL-10呈高表达,IFN-γ呈低表达,宫颈组织中IL-10、IFN-γ的表达与宫颈病变的发生、进展及HPV感染密切相关。中药清热扶正法可有效调节CIN患者体内IL-10、IFN-γ水平。  相似文献   

15.
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与宫颈癌的关系密切,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持续感染是宫颈癌和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发生发展的主要原因。目前尚无公认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对近年来中医治疗宫颈人乳头瘤病毒(排除CIN及宫颈癌及阴道炎等)相关文献加以归纳总结,以寻找治疗宫颈HPV感染的可靠手段,从而更好地预防CIN及宫颈癌的发生与复发。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宫颈细胞学(TCT)结果低度鳞状上皮内瘤变(LSIL)发生宫颈高度上皮内瘤变的年龄特点及与人乳头瘤病毒(HPV)高危感染的关系。方法对TCT TBS系统结果为LSIL的185例患者行阴道镜检查,并行阴道镜定位下活组织病理检查。结果 185例阴道镜下定位活检病理结果显示:子宫颈鳞癌0例,CINⅡ~Ⅲ级25例(13.5%),CINⅠ级70例(37.8),宫颈急慢性炎症90例(48.7%);HPV高危型感染140例(75.7%)。年龄20~30岁50例,其中CINⅡ~Ⅲ5例(10.0%),CINⅠ20例(40.0%),宫颈急慢性炎症25例(50.0%),全部HPV感染(27.0%);30~40岁60例,CINⅡ~Ⅲ20例(33.3%),CINⅠ20例(33.3%),宫颈急慢性炎症20例(33.3%),HPV感染50例(32.5%);40~50岁55例,其中CINⅡ~Ⅲ5例(9.1%),CINⅠ20例(36.4%),宫颈急慢性炎症30例(54.5%),HPV感染35例(29.7%);50岁以上20例,其中CINⅡ~Ⅲ10例,CINⅠ10例(50.0%),宫颈急慢性炎症10例(50.0%),HPV感染5例(10.8%)。30~40岁年龄段较其他年龄段宫颈高度上皮内瘤变检出率明显增高(P<0.05)。结论对TCT LSIL患者行阴道镜检查时,必须对30~40岁和/或HPV阳性患者行阴道镜定位下活组织病理检查,以便能及早发现宫颈高度上皮内瘤变,降低宫颈癌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摘 要〕 目的:分析多重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人乳头状瘤病毒(HPV)亚型分布及其在宫颈病变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收集东莞康华医院 2019 年 1 月至 2020 年 6 月就诊的进行阴道镜检查且经 HPV 基因分型检测为多重感染的 140 例宫颈病变 妇女,其中 56 例为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宫颈鳞癌患者,分析 HPV 多重感染人群的 HPV 亚型分布及 HPV 多重感染且 存在宫颈病变人群的 HPV 检测结果。结果:HPV 多重感染的人群常见的 5 种基因型依次为 HPV52、16、39、58、51,56 例 HPV 多重感染并出现 CIN、宫颈鳞癌的人群常见的 5 种基因型依次为 HPV16、52、51、18、31。CIN、宫颈鳞癌患者中, 双重 HPV 感染最多,占 76.78 %。多重高危 HPV 感染组与高低危混合 HPV 感染组的 CIN 及宫颈鳞癌的发生率比较,差 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低低混合 HPV 感染组 CIN 及宫颈鳞癌发生率为 0,低于其他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结论:多重 HPV 感染的宫颈病变患者以 HPV16 型最为多见,HPV 感染后宫颈细胞病变的发生率与 HPV 感 染的型别有关,存在高危型 HPV 感染发生宫颈病变的的危险性更大。  相似文献   

18.
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 HPV)特别是HPV16/18持续感染是宫颈癌前病变和宫颈癌发生的“元凶”,是一种球形DNA病毒,主要感染黏膜鳞状上皮和表皮,临床表现为阴道分泌物异常、阴道瘙痒及尖锐湿疣等外生殖器病变,伴宫颈接触性出血和宫颈肥大等。阴道菌群多样性增加和乳杆菌减少是HPV感染的必要条件,重建以乳杆菌为主的阴道微生物群落结构、恢复阴道微生态平衡能够促进HPV的清除,是未来HPV感染及宫颈病变治疗的潜在方法。通过阴道菌群治疗HPV感染的方法包括益生菌和益生元、补充激素、中医药疗法及生活方式干预。文章着重论述阴道菌群与HPV感染的相关性及治疗方法,以期为HPV感染及宫颈病变的诊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是一组与宫颈浸润癌密切相关的癌前病变的统称,包括宫颈非典型增生及宫颈原位癌.它反映宫颈癌发生发展中的连续过程,即宫颈不典型增生(轻度-中度-重度)-原位癌-早期浸润癌的系列变化,各级CIN均有发展为浸润癌的趋向,级别越高发展为浸润癌的机会就越多[1].病因学研究表明,生殖道感染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是妇女宫颈上皮内瘤变和宫颈癌高发的主要危险因素[2].统计资料显示,HPV感染在正常人小于4%,但99.8%宫颈癌患者中检测到HPV DNA[3].对 CIN 及时、合理的治疗是阻断其癌变的有力措施.近年来,CIN的中医药治疗报道越来越多,并且逐渐显示出了优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者阴道菌群变化的特点以及HPV持续感染与宫颈上皮细胞异常增生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10月至2016年10月在惠东县人民医院和惠东县妇幼保健院妇科门诊就诊并做了HPV检测的583例女性,高危型HPV阳性者332例为观察组,HPV检测阴性251例为对照组。通过对两组别女性进行阴道菌群检测、宫颈液基薄层细胞(TCT)检查和宫颈病理等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HPV感染者阴道菌群变化的特点以及高危型HPV感染与宫颈上皮细胞异常增生的关系。结果:观察组中需氧菌性阴道炎(AV)、细菌性阴道炎(BV)、乳酸杆菌异常以及混合感染的检出率13.86%、21.39%、38.25%及11.45%,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对117例HPV感染者病理结果分析发现,浸润性宫颈癌、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Ⅲ以及CINⅡ共占14.46%,其发生率及严重程度远高于HPV阴性者。结论:HPV感染与宫颈异常上皮细胞病变之间有密切关系,HPV阳性者防癌筛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