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刘涛  吴昊 《人民军医》2012,(8):696-697
目的:调查了解武警某院校学员军事训练伤发生情况。方法:参照《军事训练伤诊断标准及防治原则》,对某院校学员军事训练伤发生情况、军事训练伤伤类、发生部位及原因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共发生军事训练伤132例,发生率为13.5%。国防生学员军事训练伤发生率为20.8%,显著高于士兵学员的6.7%(P<0.05)。军事训练伤伤类以软组织损伤最多,其次为炎症;部位以下肢、上肢和骨折居前3位;致伤科目主要是400m障碍,其次是擒敌技术训练;致伤原因以动作不规范、疲劳训练和训练时保护不当居前3位。结论:应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军事训练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调查分析武警某部军事训练伤的发生情况、性质、特点及原因,为减少新兵军事训练伤的发生提出科学建议和合理依据.方法 以武警部队某中队为训练伤的研究基地,采用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系统调研了该中队2014-12至2015-08新兵军事训练伤的损伤特征及原因,提出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结果 该中队战士急性训练损伤为88.33%,慢性损伤为11.67%;其中轻伤多见,占56.67%;腰部损伤为25.49%,居损伤部位第一位;损伤类型则以软组织损伤最常见,为86.20%;技术因素是导致训练伤发生的主要原因.结论 军事训练伤发生率高,应积极做好有针对性的预防,可以大幅降低军事训练伤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武警某部军事训练伤发生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武警某部3年参训官兵共2160例,自制调查问卷,现场调查后汇总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共发生军事训练伤425例,发生率为19.8%。受伤部位:下肢162例(38.1%),上肢119例(28.0%),腰部52例(12.2%),头颈部43例(10.1%),胸腹部37例(8.7%),其他部位12例(2.8%)。训练伤分类:骨关节损伤191例(44.9%),软组织损伤158例(37.2%),下腰部损伤42例(9.9%),炎症34例(8.0%)。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既往外伤史、体能状况、准备活动、训练场地设备、训练强度安排及技术动作等均是影响训练伤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军事训练伤发生率较高,须针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4.
武警官兵军事训练伤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武警官兵军事训练伤的危险因素。方法:随机抽取武警官兵3367例,按照是否受伤分为受伤组(观察组)1051例和未受伤组(对照组)2316例。采用单因素相关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法进行军事训练伤危险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工作时间、患有慢性病、有外伤、与战友冲突、饮食睡眠情况、工作中感到疲劳、违反安全要求、冒险进入危险地区、工作感到紧张、A型性格和自我健康评价等为发生军事训练伤的可能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工作时间、患有慢性病、与战友冲突、工作中感到疲劳、冒险进入危险地区、A型性格和自我健康评价为发生军事训练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工作时间、患有慢性病、与战友冲突、工作中感到疲劳、冒险进入危险地区、A型性格和自我健康评价为发生军事训练伤的独立危险因素,应积极干预,降低其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武警某部新兵军事训练伤的特点,为训练伤防控提供科学指导.方法 随机抽取武警某部2020年6个新训点4150名新兵,进行军事训练伤的发生情况问卷调查,并分析新训阶段训练伤的发生率、伤病类别等.另非随机性地选择了680名新兵进行了骨密度测定(中指骨),其中已发生训练伤340例,未发生训练伤340例.本次调查均获得...  相似文献   

6.
掌骨骨折(MF)是最常见的手部损伤,常发生在接触性运动中,是军事训练伤的常见类型。本文回顾性分析武警某部新兵手部损伤发生情况,为训练伤的防治提供参考。在512名新兵中,共计骨折18例,发生率为3.52%,其中MF 14例,占77.78%。MF中,第5掌骨13例(掌骨颈9例,掌骨干3例,基底部骨折1例),第4/5掌骨1例。在擒敌训练中,应掌握正确的握拳姿势、提升手部力量和稳定性、使用适当的保护装置、避免过度训练和疲劳。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分析某军校学员军事训练伤发生情况。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军事训练调查问卷对军校学员1050例进行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性别、年龄、体质状况、训练时动作要领是否符合操作规范、是否发生过军事训练伤,以及发生原因、致伤科目和受伤部位分布情况等,并统一汇总、整理和统计分析。结果:共发生军事训练伤340例,总发生率32.4%。其中2009级学员166例,发生率30.2%;2010级学员174例,发生率34.8%。2009级与2010级学员军事训练伤发生率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2009级、2010级男学员军事训练伤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同级女学员(P<0.05)。军事训练伤340例中,软组织损伤143例,占42.1%;踝关节韧带扭伤或骨折97例,占28.5%;肢体外伤43例,占12.6%;膝关节滑膜炎及半月板损伤31例,占9.1%;腰肌劳损或进行性腰损伤26例,占7.6%。结论:军校学员军事训练伤发生率较高,应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加以预防。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了解驻疆部队不同兵种军事训练伤发生情况。方法:采用自制调查表对驻疆步兵、装甲兵及炮兵官兵3566例军事训练伤发生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步兵、装甲兵及炮兵共发生军事训练伤934例,发生率26.2%。腰背痛、疲劳性骨折和膝关节损伤居军事训练伤前3位,其发生率依次为37.4%、19.8%和19.1%。装甲兵腰背痛发生率显著高于炮兵和步兵(P<0.05),炮兵和步兵腰背痛发生率差异不显著(P>0.05);步兵和炮兵膝关节损伤发生率显著高于装甲兵(P<0.05),步兵和炮兵膝关节损伤发生率差异不显著(P>0.05);炮兵其他关节损伤发生率显著高于步兵和装甲兵(P<0.05),步兵和装甲兵其他关节损伤发生率差别不显著(P>0.05);疲劳性骨折、其他软组织损伤及非疲劳性骨折发生率3兵种间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兵种性质不同,军事训练伤伤类和发生率不同,应根据不同兵种军事训练伤伤类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了解某军队医院军事训练伤门诊病例,分析军事训练伤流行病学特点及趋势。方法:通过某军队医院信息管理系统获取2010-2012年所有因军事训练伤门诊就诊患者的资料数据,并进行病例和伤类分析。结果:3年中因各种军事训练伤入院就诊1583例,占士兵门诊就诊总例数的23.1%;其中骨关节损伤、软组织损伤、器官损伤分别为978例、490例、115例。军事训练伤的发生以春、夏季居多,共占69.5%。结论:军事训练伤的发生率较高,应加强相应的预防措施,并进一步探究训练伤的发生原因。  相似文献   

10.
2009、2010年全军军事训练伤流行病学抽样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随机抽样调查2009、2010年全军监控点部队军事训练伤的发生与分布情况,分析其发生的流行病学特点及趋势.方法 随机抽取全军10个军事训练伤监控点部队,以2009年度和2010年度的参训军人为研究对象,按照《军事训练伤诊断标准及防治原则》采集所有军事训练伤数据,并进行分析.结果 两年中被调查的63 132名参训军人共发生各类训练伤10 775例,其中2009年参训军人27 230人,发生军事训练伤4076例,总发生率15.0%; 2010年参训军人35 902人,发生军事训练伤6699例,总发生率18.7%,2010年军事训练伤发生率明显高于2009年(P<0.01).军事训练伤中骨关节损伤、软组织损伤、器官损伤的构成比2009年分别为33.5%、48.4%、18.1%,2010年分别为19.7%、73.3%、7.0%,其中骨关节损伤及器官损伤的构成比明显下降,而软组织损伤的构成比显著上升.2009、2010两年度军事训练伤发生率连续出现双高峰期现象.结论 在军事训练伤中应重视相关损伤的预防.加强军事训练伤预防知识的普教育,严格贯彻《军事训练健康保护规定》是有效降低军事训练伤发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不同兵种训练伤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步兵、炮兵和特训兵三兵种平时训练伤流行病学特征,为防治伤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参照《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训练伤诊断分类标准》,对1 613例训练伤从兵种、年龄、损伤时间、损伤部位及性质进行比较分析。结果:①步兵年均训练伤发生率为4.9%,炮兵2.5%,特训兵5.2%,步兵、特训兵与炮兵比较,差异显著(P〈0.05);②全年训练伤发病率以7月份最高;③发生于18~22岁组的训练伤为59.5%,高于其他年龄组;④急性创伤性损伤以骨折多见,慢性疲劳性损伤以腰部劳损多见,训练伤发生率步兵、特训兵以下肢损伤最高,炮兵以腰部损伤最高。结论:步兵和特训兵比炮兵更易发生训练损伤,三兵种的慢性疲劳性损伤发生率均高于急性损伤。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了解驻北疆部队2012—2013年度新兵军事训练伤发生情况,为预防和治疗军事训练伤提供依据。方法:随机抽取驻北疆3个建制单位新兵2180例,按照《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训练伤诊断分类标准》诊断并统计分析。结果:2012年军事训练伤发生率为25.8%(286/1108),显著高于2013年的20.5%(220/1072)(P〈0.05)。军事训练伤综合、部位和训练科目分类构成比两年间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2013年急性损伤构成比显著低于2012年(P〈0.05),慢性损伤构成比显著高于2012年(P〈0.05)。军事训练伤以软组织损伤、下肢居多,受训科目以体能训练致伤率最高。军事训练伤发生率均从军事训练第2周开始快速增加,第4周达峰值,第5周开始下降;军事训练伤发生年龄以18周岁以下较多,随着年龄增长呈逐渐下降趋势。结论:驻北疆部队新兵军事训练伤发生率较高,应进行针对性地预防和干预。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分析某部国防生军事训练伤的发生与分布情况。方法:随机抽取某部2008年度国防生425例与新兵489例,均以相关训练与考核大纲入伍训练阶段的课目内容及标准为依据施训,按照《军事训练伤诊断标准及防治原则》的规定,对采集的训练伤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国防生训练伤总发生率18.1%;新兵训练伤总发生率14.1%。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国防生骨关节损伤、软组织损伤及器官损伤的构成比为19.5%、72.7%和7.8%;新兵为45.8%、48.3%和5.9%。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国防生训练伤发生率较新兵高,应加强训练伤防治知识的普及教育。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了解某部坦克乘员军事训练伤发生情况。方法:采用自制调查表对某部坦克乘员1028例军事训练伤发生情况进行调查,并分析军事训练伤的发生部位、致伤科目等。结果:共发生军事训练伤413例,发生率40.2%。其中因射击训练致伤154例,占37.3%;装填训练致伤132例,占32.0%;蹬车、通信、检修致伤分别为64例、32例和31例,分别占15.5%、7.7%及7.5%。损伤类型以碰伤为主,占95.2%;受伤部位以下肢和腰臀部、上肢和肩背部、头部居前3位;引发训练伤的科目以射击、装填和蹬车训练居前3位。结论:坦克乘员军事训练伤发生率较高,损伤类型以碰伤为主,受伤部位以下肢和腰臀部居多,射击训练引发训练伤最多。  相似文献   

15.
训练伤的发生 ,给武警部队正常训练和执勤带来了一定影响 ,为进一步提高对训练伤的认识及防治 ,现将我院 2 0 0 0- 0 1月收治的训练伤 5 6例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发病情况 :新兵或第一年度兵最多 ,共 45例 ,占 80 %。1.2 发病时间 :1~ 4月份为最高 ,这与新兵 3个月训练强度大 ,训练课目多 ,体力不适应 ,基础差 ,动作失误多 ,保护意识不强等有关。1.3 损伤类型 :以软组织挫伤为主 ,共 2 9例 ,占 5 2 % ;其次是骨、关节损伤 ,骨折 2 3例 ,占 41% ,关节损伤共 4例 ,占7%。1.4 不同训练课目所致损伤及发生情况 :器械训练所致训练伤多…  相似文献   

16.
<正>军事训练伤是指军队(包括现役和预备役)和武警官兵、民兵及其他接受军事训练的人员,因军事训练而直接导致的运动系统的急、慢性损伤。军事训练伤与一般运动损伤不同,与运动员的损伤就更不相同了。运动员往往从事某一单项的运动训练,同时大多数运动员均经过挑选,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训练条件,其损伤具有明显的个性特点,防治措施常常因人、因项目而异。军事训练伤则以共性损伤为主,具有典型的流行病学发生规律。  相似文献   

17.
饶南  孙金海  胡建 《武警医学》2017,28(12):1240-1242
 目的 调查武警官兵军事训练伤的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武警某部534名官兵进行调查,按照是否发生军事训练伤分为受伤组(观察组)195例和未受伤组(对照组)339例进行回顾性研究。采用单因素相关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法进行军事训练伤危险因素的调查。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担负的任务、家庭所在地、训练自我评估、军事训练量、训练时的注意力、训练前的热身活动、训练后的整理活动、对训练内容的掌握情况、训练过程中的防护措施、训练计划的合理性、是否按纲施训、训练场地和训练鞋等对是否发生军事训练伤的影响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担负的任务、家庭所在地、训练自我评估、训练后整理活动、对内容掌握程度、训练计划合理性和训练场地适宜性为发生军事训练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担负的任务、家庭所在地、训练自我评估、训练后整理活动、对内容掌握程度、训练计划合理性和训练场地适宜性为发生军事训练伤的独立危险因素,应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干预,减少甚至避免军事训练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藏区医院住院武警官兵军事训练伤的特点,探讨卫勤保障前置后军事训练伤防治效果,为搞好军事训练伤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以2010 06至2016 06藏区医院因军事训练伤住院的武警官兵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军事训练伤的群体分布、受伤季节、受伤类型及受伤病程的特点。并对比“卫生资源前置”前(2010 06至2013 05)、后(2013 06至2016 06)军事训练伤住院官兵的院前时间、住院时间、致残率等。结论 驻高原山地藏区住院武警官兵军事训练伤发病季节以秋季最高发(34.7%),软组织损伤为主(55.1%),急性损伤所占比例最大(67.2%)。卫生资源前置后,军事训练伤住院官兵的住院时间、急性损伤的院前时间均缩短,致残率无显著变化。结论 应根据高原山地藏区武警官兵军事训练伤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防治措施,卫生资源前置这一举措能更及时的开展救治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医学干预对降低西北地区武警擒敌术训练伤发生情况的影响。方法整群抽取西北地区武警某部954名官兵实施医学干预;一年后,问卷调查干预前后一年内训练伤发生情况,然后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干预后的训练伤发生率(4.6人次/100人/年)与干预前训练伤发生率(8.2人次/100人/年)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样,动作要领掌握不当在擒敌术训练伤发生的原因中所占的百分比,干预后(22.7%)与干预前(42.3%)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学干预对擒敌术训练伤的发生率与发生原因均有显著影响,实施科学的医学干预措施能有效降低军事训练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武警某部执勤任务的特性,并结合其军事训练伤发生特点,制订合理的训练计划,以降低军事训练伤的发生率.方法 以武警部队某基层中队执勤战士作为调查对象,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及数理统计法对该中队从2015-08至2016-03军事训练伤的分布特点以及执勤任务的性质进行研究,提出合理的训练计划.结果 该中队所担负的执勤任务是看押看守任务,哨位以监墙哨为主;执勤战士训练伤急性损伤占23.70%,慢性损伤占76.30%;腰部损伤占32.67%,位居首位;76.67%的战士认为一级预防是最有效的训练伤预防措施,其中执勤动作不规范是导致训练伤发生的首要因素,占52.00%.结论 结合该中队执勤特性,纠正执勤动作要领以消除长期致伤因素,做好承重部位的放松及恢复训练,合理安排训练课程及制定训练计划,可以有效地降低军事训练伤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