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分析及预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建新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24):152-153
目的探讨引起急性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及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430例急性阑尾切除术患者的所有资料,比较发生切口感染与无切口感染患者在一般临床资料及手术指标上的差异。结果430例中急性阑尾切除术患者发生切口感染30例(6.97%,30/430);感染组较非感染组体质量指数高、阑尾化脓坏疽穿孔比例高、探查切口多、逆行法切除比例高、手术时间长(P〈0.05),两组性别构成、切口长度无差异(P〉0.05)。结论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应针对上述因素预防和控制切口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预防对策。方法根据586例行阑尾炎切除术病例术后感染与否进行分组研究,探讨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4.44%的患者术后发生切口感染,平均发生时间2.6±1.4d。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统计提示,患者病程、术后对切口的保护、引流出口状况及手术病理类型为术后切口出现感染的独立高危因素(P〈0.05)。结论早期手术、注意保护切口、另戳孔引流是降低切口感染出现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聚维酮碘溶液冲洗切口预防化脓性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的临床效果及病原学调查。方法:选择2012年4月-2013年10月因化脓性阑尾炎而行阑尾切除手术的患者264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32例,实验组术中用0.1%聚维酮碘溶液冲洗切口,对照组用生理盐水冲洗切口,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及感染细菌类型。结果:实验组切口感染率为6.1%(8例),明显少于对照组的14.4%(19例),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实验组患者切口脂肪液化率为9.1%(12例),对照组切口脂肪液化率为7.6%(10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所有切口感染患者切口分泌物细菌培养共分离出细菌32株,革兰阴性菌25株,占78.1%;革兰阳性菌7株,占21.9%。检出株数居首位的为大肠埃希菌,检出19株,占59.4%。结论:应用聚维酮碘溶液冲洗急性化脓性阑尾炎的手术切口,能降低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感染病原菌多为革兰阴性杆菌。  相似文献   

4.
杨日朝 《基层医学论坛》2013,(32):4251-4252
目的探讨引起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及预防对策。方法将620例腹部手术患者分为切口非感染组和切口感染组,对2组患者围术期各个项目进行观察,探讨切口感染的因素。结果620例患者中发生切口感染40例(6.45%),切口感染组年龄≥60岁占72.50%,体质量指数≥25.0kg/m2占42.22%,存在糖尿病占30.00%,应用高频电刀占86.00%,手术时间≥3h占62.50%;高于无切口感染组的47.83%,18.28%,7.24%,55.34%,37.41%,是引起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结论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复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可以减少其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探讨独立危险因素及预防。方法对786例行阑尾切除术的急性阑尾炎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患者分为感染和非感染两组。对相关影响因素采用Kaplan.Meier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786例中共有34例(4.3%)术后发生切口感染,发生感染的平均时间为术后3.6d。多因素分析显示,病程、切口保护、引流出1:2、病理类型为术后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病程长、阑尾病理改变重、术中未注意切口保护及引流出口不当是引起阑尾炎切除术后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早期手术、加强保护切口,另戳孔引流是降低切口感染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阑尾炎临床病理类型、切口类型等对于术后感染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自2009年5月-2014年5月间收治的急性阑尾炎行手术治疗的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是否确诊选择不同的手术切口类型并分为两组,即探查切口患者45例,麦氏切口患者75例,分析两组患者的术后感染情况。结果:本次试验中探查切口患者感染人数为10例(22.23%),麦氏切口患者的感染人数为2例(2.67%);坏疽穿孔性阑尾炎切口感染率明显高于单纯阑尾炎和化脓性阑尾炎患者,两组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急性阑尾炎术后出现伤口感染的因素包括手术切口类型和病理类型,因此在手术治疗的过程中推荐使用麦氏切口。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预防儿童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手术切口感染的方法,已达到减少手术切口感染的目的。方法:将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患儿112例,随机分为综合术中隔离措施组(A)组和常规组(B)组(常规组的56例病人的临床处理采取了回顾性分析)。A 组56例采取术中综合隔离措施,B 组为常规的消毒、铺巾、手术方式,观察两组的手术后切口感染情况。结果:综合隔离措施组术后切口感染0例,常规组感染22例,感染率为40%(P <0.05)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小儿急性化脓性阑尾炎的手术过程中,采取综合术中隔离措施,可以有效地降低手术切口的感染。  相似文献   

8.
杨涛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23):73-73
目的:分析阑尾炎手术中合理使用抗生素在预防切口感染中的应用的效果。方法:将128例阑尾炎手术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于手术前1小时一次性应用头孢氨苄、甲硝唑。对照组术后用上述抗生素5天。结果:观察组术后低热3例(4.6%),对照组术后低热12例(18%).2组平均住院日分别为7.0±1.4天、9.6±2.6天。结论:阑尾炎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生素能明显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源川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25):97-97,106
目的探讨阑尾炎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预防及治疗方法。方法将2007年6月~2008年12月我院手术治疗的50例阑尾炎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24例采用术后常规甲硝唑液冲洗腹腔预防切口感染,观察组26例术前静滴0.5%甲硝唑注射液100mL、术后采用0.1%新洁尔灭液冲洗腹腔预防切口感染,对两组患者的恢复情况进行观察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肠道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且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本方法能够有效预防术后切口感染,临床效果满意,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探讨急性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196例行阑尾切除术的急性阑尾炎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筛选引起术后切口感染的相关危险性因素。结果:196例急性阑尾炎患者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为6.63%(13/196例);年龄、发病至手术时间、手术操作时间、患者体质指数( BMI)、合并糖尿病、阑尾化脓坏疽等因素与切口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结论:患者年龄、发病至手术时间、手术操作时间、患者肥胖、伴基础疾病、阑尾化脓坏疽等因素可使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风险增加,了解上述相关因素有助于预防和减少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的处理方法预防化脓性阑尾炎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10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观察组采用1%聚维酮碘溶液和3%过氧化氢处理切口,对照组采用生理盐水冲洗切口,比较两组切口感染的情况。结果:观察组发生感染1例,感染率为2%;对照组发生感染6例,感染率为12%,观察组切口发生感染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1%聚维酮碘溶液和3%过氧化氢处理化脓性阑尾炎切口,可以有效降低感染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邵加文  蒯翠云 《河北医学》2014,(12):1970-1973
目的:比较阑尾炎微创手术中采用不同部位切口的疗效。方法:我院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诊断为阑尾炎并行微创手术患者共176例,按照住院号奇偶采取经脐切口或经脐周切口行微创手术,根据手术部位的不同分为经脐组和经脐周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引流管放置比例及出血量,切口感染、肠粘连发生率,疼痛指数,患者对手术切口外观及愈合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引流管放置比例及出血量,切口感染、肠粘连发生率、疼痛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切口外观及愈合满意度比较,差异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经脐切口与经脐周切口在阑尾炎微创手术患者的安全性和实用性无差别,但经脐切口术后愈合外观更符合患者对美容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剖宫产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为有效预防和控制剖宫产手术切口感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2011年12月至2012年12月在该院实施剖宫产手术发生切口感染的29例产妇作为观察组,抽取同期未发生切口感染的29例产妇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各方面的差异,确定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589例剖宫产中有29例发生切口感染,感染率为4.9%。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产妇 BMI(25.9±1.1)kg/m2,疤痕子宫6例,急诊手术18例,手术时间(1.2±0.6)h ,住院时间(7.1±2.3)d ,合并基础疾病为6例,胎膜早破为12例,阴道及肛诊次数(3.3±0.6)次,与对照组各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BMI(OR =2.802)、手术时间(OR =5.813)、合并基础疾病(OR =6.182)、胎膜早破(OR =11.219)为剖宫产手术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多种因素影响手术切口感染,对高危人群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从而降低剖宫产手术切口感染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应用替硝唑与生理盐水冲洗阑尾炎手术切口,预防切口感染的疗效和可行性。方法:对159例急性阑尾炎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80例和对照组79例。治疗组在腹膜缝合后使用替硝唑冲洗切口,对照组使用生理盐水冲洗切口。结果:化脓性阑尾炎和坏疽性阑尾炎手术切口感染率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而单纯性阑尾炎和阑尾穿孔手术切口感染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化脓性阑尾炎和坏疽性阑尾炎手术过程中替硝唑冲洗切口可明显降低术后切口的感染率。  相似文献   

15.
王健 《中华医护杂志》2006,3(3):246-246
目的络合碘预防阑尾切除术后切口感染。方法0.05%络合碘冲洗切口65例。结果络合碘冲洗的化脓、坏疽或穿孔性阑尾炎切口无感染,与传统组感染率9.1%(6/66)比较p〈0.05(x^2=4.266)。结论0.05%络合碘冲洗切口是预防阑尾切除术后切口感染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小切口切除术治疗阑尾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4月至2014年4月来我院进行阑尾炎手术的64例患者,参与实验。将64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2例患者,普通组采用传统的阑尾炎手术方法,实验组采用小切口切除术治疗,根据患者手术切口的大小、恢复时间的长短和切口感染率评估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手术切口长度为(3.0±0.2)cm,普通组手术切口长度为(6.0±0.5)cm,两者之间有明显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平均恢复时间为4天,普通组术后平均恢复时间为7天,二者之间有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术后感染率为1.3%,普通组为9.4%,两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切口切除术治疗阑尾炎,具有手术切口小、恢复时间短、感染率低等优点,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值得广大医护人员深入学习和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病房合并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观察280例重症监护病房患者肺部感染发生情况,选择可能与肺部感染有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280例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合并肺部感染30例(10.71%),肺部感染组年龄(64.59±13.52)岁、实施侵袭性操作56.67%、合并意识障碍43.33%、存在营养不良40.00%均高于无肺部感染组的(54.60±12.10)岁、31.20%、21.20%、19.60%(P〈0.05),是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P〈0.05)。结论:重症监护病房肺部感染率较高,强化重症监护病房工作人员的培训教育,提高院内感染预防水平,对老年患者加强基础护理,对有侵袭性有操作需严格按照规范进行,加强营养支持可减少和避免肺部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普外科手术切13感染影响因素及护理预防对策。方法2008年1月~2011年6月普外科切口感染患者80例,按照1:1比例选无切口感染普外科80例患者作为对照病例,对可能影响切口感染先进行单因素分析。然后将单因素分析中P〈O.05的变量筛选出来,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中P〈0.05的变量共12个,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出切口感染的5个独立危险因素为手术时间长(OR=3.78)、体重指数高(0R=3.18)、备皮至手术时间长(OR=3.02)、心理准备不充分(0R=2.76)、年龄大(OR=2.52)。结论普外科切口感染因素复杂,通过提高患者抵抗力、控制手术时间、缩短备皮至手术时间、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等护理预防对策以减少切口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胡孝永 《当代医学》2013,(32):51-51
目的探讨急性坏疽穿孔性阑尾炎患者有效的外科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2年9月收治的64例急性坏疽穿孔性阑尾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采取外科手术治疗,观察临床效果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本组64例急性坏疽穿孔性阑尾炎患者手术治疗均取得成功,痊愈出院,手术平均时间为(46±7)min,术中平均出血量为(55±12)mL,平均住院时间为(82±1.3)d。术后1例患者出现切口感染,发生率为1.6%,无腹腔脓肿及粪瘘等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外科手术治疗可有效治愈急性坏疽穿孔性阑尾炎,术中仔细操作可预防术后切口感染、腹腔脓肿及残端瘘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手术室预防护理干预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579例骨科无菌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引起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干预对策。结果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为6.56%(38/579),切口局部分泌物培养出病原菌27株,其中前三位分别为金黄色葡萄球菌14株(51.85%)、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6株(22.22%)、铜绿假单胞菌3株(11.11%);相关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岁、术前合并有糖尿病、接台手术、手术时间≥3 h、参观人数≥3人是引起术后切口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 P <0.05或P <0.01)。结论引起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较多,手术室护理人员应有针对性地采取干预措施,以减少切口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