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颅内血肿及颅内肿瘤开颅术后一段时间内存在颅骨缺损,需再次行颅骨修补术,既延长治疗周期,又增加患者痛苦。通过术中预埋患者自身的颅骨骨瓣于骨窗附近帽状硬膜下间隙。术后短期内盖回骨缺损区,利用游离骨移植愈合原理恢复颅骨之完整,有效的解决了患者术后颅骨缺损及修补问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应用Ilizarov外固定架及骨搬移技术治疗胫骨感染性骨不连及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2年6月我院应用Ilizarov外固定架及骨搬移技术治疗的胫骨感染性骨不连、骨缺损12例,术中根据骨感染情况,彻底清除断端感染骨段及硬化骨,打通髓腔,用骨段滑移及牵张成骨技术修复清创后遗留的骨缺损;术后7d开始骨段滑移操作;术后定时复查X线片,根据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评估成骨及骨愈合情况,随访时间大于15个月。结果本组共纳入患者12例,男9例,女3例,平均年龄35岁。其中11例伴有局部软组织缺损和骨外露,缺损范围5cm×4cm-19cm×15cm,并先期给予局部或游离皮瓣修复创面。清创后遗留骨缺损长度4-7cm,骨滑移完成时间1.5-2.5个月。所有病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5-23(19±3.84)个月。患者佩戴Ilizarov外固定器的时间为7-9个月,所有骨感染均得到良好的控制,5例有轻度钉道松动或感染,骨缺损断端骨愈合及牵张成骨区成骨愈合满意,未出现皮肤坏死、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愈合时间6-9.3(7.86±1.2)个月。按骨折愈合评分标准:优8例,良3例,可1例,优良率92%。结论 Ilizarov技术能够有效地治疗胫骨感染性骨不连及骨缺损,同时不增加医源性损伤。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异体胎儿骨移植治疗小儿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孕4月以上孕妇新引产的胎儿,截取胎儿的股骨、胫骨,经制备后备用。骨不连病人,去除缺损处组织及硬化骨固定后,用长条胎儿骨填充;纤维结构不良、骨囊肿及骨软骨瘤病人,在刮除病灶后,用胎儿骨按骨力线平行方向排列,填塞于骨缺损处。结果:17例骨缺患儿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骨缺损处均得到临床愈合,无不明原因长期发热。结论:胎儿骨截取保存容易,手术操作简单,骨缺损愈合快,无排异反应,值得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四肢大段骨缺损修复方法及疗效。方法自2002年6月至2009年6月对18例四肢长骨骨缺损(其中6例合并皮肤缺损),皮肤缺损8cm×3cm~20cm×7cm,骨缺损6~14cm;采用吻合血管的腓骨(皮)瓣移植加自体植骨治疗,其中切取骨皮瓣面积9cm×4cm~23cm×8cm,切取腓骨瓣长8~18cm。结果 6例骨皮瓣及12例骨瓣全部成活;随访12~36个月,平均18个月,骨生长良好,骨折全部愈合,获得满意外形及功能,移植骨12个月后增粗与受区骨基本相似。结论游离腓骨(皮)瓣是修复四肢长段骨缺损伴皮肤缺损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Ilizarov技术在胫骨骨缺损性骨不连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析20例采用Ilizarov骨节段性延长转移术治疗胫骨缺损性骨不连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20例患者均获得平均12.3个月的随访,术后定期行X线摄片检查评估骨不连愈合情况,一期手术愈合9例,二期手术愈合11例,平均愈合时间10.3个月。结论 Ilizarov技术在治疗胫骨骨缺损性骨不连的效果满意,尤其是对感染性骨不连具有独特的优势,是一个很有价值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研究通过干骺端截骨缓慢延长将骨缺损断端逐渐移位(SBTL),用骨延长区替代骨缺损间隙,达到不植骨修复长骨大段缺损(LSBDs)。方法:实验选用健康山羊左胫骨平台下3个平面分别交叉穿针,固定于特制半环槽式外固定器。于第1、2组钢针之间骨膜下截骨,第2、3组钢针间截除4.5-6cm骨干造成骨缺损,术后第五天开始将第2组钢针以1.0cm/d速度分两次向骨缺损区移位修复骨缺损,不同时相行X摄片检查及墨汁灌注透明切片和图像分析。结果:X线片示延长30天后有连续低密度骨痂影;延长结束后骨密度迅速增加;结束后1月,延长区间隙开始模糊,新生骨皮质开始形成,拆除外固定后3月皮质密度接近正常,皮质连续,髓腔沟通。墨汁灌注透明纵切片见转位骨段和延长区血循环丰富,沿牵伸方向排列,并随延长区新生骨皮质和髓腔形成而相应衍变。加压固定1月后断端皮质血管与间隙内血管相互吻合沟通。结论:在平均37.72%骨缺损条件下,采用SBTL方法一期治疗(LSBDs)重建伤肢长度,延长区和转位节段血循环十分丰富,无血管稀少或缺失区;骨缺损断端愈合良好,未出现延长区和骨缺损断瑞间愈合迟缓或不愈合,亦未出现血管迂曲受压以及神经牵拉损伤等现象。表明缓慢速度牵伸节段延长转位对骨血循环干扰小,对延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开放植骨治疗严重胫骨感染性骨不连缺损的效果.方法:8例感染性骨折不愈合或骨缺损患者,患处彻底清创,切除失活组织见创面出血,外固定架固定,一期或择期植入自体髂骨粒,敞开植骨创面,高渗盐水纱布换药.结果:2例于术后4~8周行游离植皮闭合创面,6例于术后8~20周瘢痕自行愈合,8例骨折于术后平均8个月愈合,10个月去除外固定物.结论:开放植骨术是治疗感染性骨折不愈合和骨缺损的简单、实用有效的方法,感染并非植骨的绝对禁忌证.  相似文献   

8.
目的以Bio-oss生物骨治疗牙用骨缺损,对其临床疗效进行观察。方法35例牙用骨缺损患者行缺损区Bio-oss牙用骨引导手术,术后3个月、6个月复诊,检查局部临床情况,摄X线片,观察骨质再生修复效果。结果Bio-oss可修复牙用骨质缺损,治疗总有效率迭97.1%。结论Bio-oss生物骨是修复重建牙用骨缺损的一种良好材料。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羟基磷灰石陶瓷颗粒修复牙周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5例牙周病患者的28个患牙,有骨内袋存在,牙周袋深度6mm以上,牙松动2度以内,无内分泌紊乱,全身和局部无感染.术中在牙周骨缺损区填塞羟基磷灰石陶瓷颗粒,然后观察术后3~1 2个月患者牙槽骨缺损区新骨生长,牙龈炎症消除,牙周袋深度,牙松动度情况.结果1 3例患者手术后伤口获得一期愈合,术后3~6月复查,牙龈无红肿、出血和溢脓,牙周袋普遍变浅,骨缺损区有新骨生长.结论羟基磷灰石陶瓷颗粒能促进新骨生长,具有骨引导作用,是一种生物相容性良好的骨修复材料,它能应用于牙周骨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旨在评估丝素膜作为一种支架材料并加载辛伐他汀对修复大鼠颅骨缺损区成骨的影响并探讨其对骨组织缺损修复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将制备好的丝素/辛伐他汀复合膜置于大鼠颅骨双侧5 mm骨缺损处,在植入后4、8周时,应用大体观察、苏木精-伊红(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观察骨缺损区的组织学形态变化及骨形成蛋白(BMP)-2和碱性磷酸酶(ALP)的表达情况来评价其骨再生。并与单纯丝素膜植入组的修复效果进行比较。结果丝素/辛伐他汀复合膜植入组较单纯丝素膜植入组相比,支架内成骨细胞生长更活跃,缺损区边缘成骨更明显;缺损区BMP-2和ALP的阳性表达更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丝素/辛伐他汀复合膜能有效促进骨缺损处成骨并通过上调BMP-2和ALP的表达来促进骨再生,因此对促进骨愈合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外伤、疾病造成的骨缺损是骨科、口腔科等临床科室的难题之一,在骨缺损治疗和研究中,存在着两种促进骨再生理论,即骨诱导(osteoinduction)和骨引导(guidedboneregeneration)。骨诱导理论认为骨缺损达到一定程度,骨断端的成骨细胞本身已不能使骨缺损完全以骨组织形式愈合,而需要诱导周围组织中的其它细胞转化为骨细胞来填补缺损。近年来又出现一种新的观点即引导性骨再生(骨引导),认为骨缺损达到一定程度后造成的骨不连接(Bonenonunion)是由周围软组织细胞的抢先侵入,影响了骨断端成骨细胞…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一期植骨外固定和灌洗修复下肢火器伤骨缺损的疗效。方法:17例下肢火器伤长骨开放粉碎性骨折伴骨缺损,早期彻底清创,一期自体髂骨瓣植骨,外固定架固定,术后给予持续灌洗、抗生素治疗。结果:16例术后随访7-24个月,6-8周有骨痂形成,植骨与宿主骨愈合时间平均8个月,无骨不愈合发生。结论:外固定架在四肢长骨火器性损伤骨缺损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越性,辅以自体髂骨植骨和术后持续灌洗可以一期修复伤口污染轻、软组织缺损少的火器性损伤。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固骼生(Osteoglas)修复四肢骨折骨不连及骨缺损临床观察,探讨生物活性材料在骨科中替代骨移植作用机理,从而为生物活性玻璃中骨科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24例骨缺损,18例骨不连、骨连断端咬除瘢痕组织及硬化骨,并钻孔到髓腔后,将生物活性玻璃颗粒充填,或与内固定,外固定结合,术后第4、8、12周、6个月、12个月进行X线摄片追踪观察。结果:18例骨不连11例开放性骨折,术后3个月诱导成骨率79.3%,术后6个月诱导成骨率100%,出现连续性骨痂19例,临床愈合率为65.5%,1年以上达临床愈合标准29例,临床愈合率为100%,13个例骨缺损(骨肿瘤、骨囊肿)术后6个月缺损区完全愈合。结论:应用生物活性玻璃修复四肢骨缺损,成骨速度快,在很短时间能迅速与骨组织和软组织成紧密连结,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并在很短时间内产生大量新生骨,骨与生物材料之间的界面稳定性强,是一种理想的替代骨移植修复骨缺损的高生物活性材料。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应用改良Ilizarov外固定架截骨延长修复创伤后感染性胫骨缺损伴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2013年采用手术清创、摘除死骨、改良Ilizarov全环组装式外固定架截骨延长治疗的15例骨髓炎伴骨缺损及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根据骨缺损长度一期选择手术方法:缺损4—7cm者应用骨端-端加压外固定结合同期肢体延长,直接闭合创面;缺损大于7—12cm者应用骨节段性延长转位术,创面旷置。均于术后7d开始以每天延长1.0mm的速度延长,分2~3次完成。结果15例患者经5~11个月(平均8个月)均达到骨性愈合,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随诊6~12个月,骨髓炎未复发。结论改良Ilizarov外固定架截骨延长术操作相对简单,安全可靠,无骨不连、骨萎缩等并发症.外固定架便于调整护理,效果理想,是一种治疗复杂创伤后胫骨慢性骨髓炎伴骨缺损的理想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一期开放植骨治疗伴有感染性骨缺损的开放性骨折的可行性。方法患处彻底清创、外固定架牢固固定、折端大量植骨、术后严格无菌换药。静脉滴注敏感抗生素,平均用药11d。结果 26例患者术后均获定期随访,随访时间为14~32个月,平均20个月。术后移植骨条表面覆盖肉芽组织时间平均8周,创面完全闭合时间平均13周。所有骨缺损处经植骨后均骨性愈合,平均骨愈合时间8个月,未发现感染复发者。结论一期开放植骨治疗骨折不愈合和骨缺损可最大限度的一次性完成扩创、固定、植骨,是目前治疗感染性骨折不愈合及骨缺损最为简单、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健侧骨膜皮瓣桥式转移修复患侧胫骨骨不连及软组织缺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健侧骨膜皮瓣桥式转移修复患侧胫骨骨不连、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对73例骨不连、骨外露、骨缺损者,切除瘢痕病灶或进行创面扩创,祛除死骨及硬化骨折端,打通骨髓腔。合并感染者,取出骨折内固定物行外固定。采用以健侧胫后血管下端为蒂逆行胫骨骨膜皮瓣,桥式转移修复患侧胫骨骨不连、骨缺损并皮肤软组织缺损。结果术后骨膜皮瓣全部成活。骨不连患者骨折线均在3~6个月消失,骨缺损患者骨折线均在4~8个月消失,骨折全部愈合。结论对种种原因不能行游离组织移植修复的胫骨骨不连、骨缺损并皮肤软组织缺损,采用健侧胫骨骨膜皮瓣桥式转移修复,不需吻合血管,安全,手术成功率高,是一种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膝关节软骨大面积缺损后,利用自体骨-骨膜复合组织移植修复缺损的临床效果,探索出一种新的治疗方法.方法 将创伤后B、C型胫骨平台骨折合并关节软骨大面积缺损6例6膝,在开放手术骨折内固定的同时,在膝关节同一切口内将自体骨-骨膜移植到膝关节面的软骨缺损区,通过良好固定使骨膜面向关节腔,骨质与受区软骨下骨牢固结合,再及时给予术后的功能锻炼.结果 术后随访0.5 ~1.5年,平均1年.所有患者膝关节活动良好,疼痛症状基本消失.采用HSS膝关节评分标准综合评价,术后膝关节功能优3膝、良2膝,优良率83.3%.结论 对于B、C型胫骨平台骨折合并大面积关节软骨缺损,将自体骨-骨膜移植到膝关节面的软骨缺损区,使膝关节获得满意功能,减少了关节软骨面缺损为患者带来的伤残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范围颌骨骨缺损区的自我修复能力。方法在实验犬的下颌骨上形成深5 mm、高(颊舌向)5 mm及宽(近远中向)分别为1、2、3、4、5 mm的骨缺损区(各缺损区间距为6 mm)的标准梯度骨缺损,直接拉拢缝合。术后12周处死动物,取缺损区骨段进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水平宽度为1、2、3 mm骨缺损组,骨缺损区域均由较多新生骨充满。4、5 mm骨缺损区基本无新生骨形成,多为结缔软组织成分。结论 3 mm以下的骨缺损区12周时有良好新骨形成,与原有正常骨质相比较为接近,该范围以下的骨缺损可在无外界干预的条件下进行自我修复。  相似文献   

19.
孔志刚  于海泉 《河北医药》2008,30(11):1656-1659
目的探讨大段异体骨复合自体骨和异体松质骨颗粒复合自体红骨髓移植治疗四肢创伤性骨缺损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自2002~2006年,我们应用同种异体骨移植治疗创伤所性骨缺损及骨不愈合38例,根据骨缺损的部位及程度选择不同的方法,其中大段同种异体骨复合自体骨治疗大段骨缺损16例,同种异体松质骨颗粒复合自体红骨髓移植治疗局限性骨缺损22例。结果获得10个月以上随访38例,37例骨性愈合。大段异体骨复合自体骨移植15例骨折愈合,愈合时间10~25个月,平均11.5个月,感染复发1例。局限性骨缺损松质骨颗粒复合自体骨髓移植22例骨折全部愈合。愈合时间3~13个月,平均6个月。结论同种异体骨为一种良好骨植入材料,长段异体骨复合自体骨后可用于创伤造成的大段骨缺损。异体松质骨颗粒复合自体红骨髓移植可用于修复陈旧性骨折骨不愈合和局限性骨缺损。  相似文献   

20.
目的重点研究和探讨关节镜下采用自体骨软骨柱移植方法治疗软骨缺损(osteochondral autologous transplantation,OAT)修复膝关节软骨缺损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2009年6月—2012年6月,采用关节镜下OAT治疗20例股骨髁关节软骨缺损。将股骨髁非负重区骨软骨柱移植至负重区软骨缺损处,术后膝关节支具固定、康复治疗。结果20例均获得随访,膝软骨缺损患者功能恢复,疼痛明显减轻,术前采用Brittberg—Peterson评分为(82±3.8)分,随访终末时评分为(12±5.1)分,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关节镜下OAT创伤小、能恢复关节面的曲度,是治疗小面积软骨缺损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