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0 毫秒
1.
射频消融治疗局灶性心房颤动的现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局灶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Haissaguerre等[1]于1996年率先报道的一种房颤类型,该型房颤患者的心房或与心房相连的大静脉(如肺静脉)内存在一个或多个致心律失常性异位兴奋灶,其发放的冲动可以引发房颤,而射频消融这些异位心奋灶可使房颤得以根治[2,3]。本文就局灶性房颤射频消融治疗的现状做一简要综述。1 异位兴奋灶的分布部位  最近,Hocini等[4]报道了100例局灶性房颤共181个异位兴奋灶的分布部位,其中有172个异位兴奋灶位于肺静脉(95%),特别是左、右上肺静脉(115172)更为常见;剩余的9个异位兴奋灶分别位于右房侧壁(3)、房间隔(2)及…  相似文献   

2.
阵发性心房颤动局灶性消融治疗的方法学   总被引:25,自引:5,他引:20  
目前认为 ,绝大多数阵发性心房颤动 (简称房颤 )均为局灶性起源。局灶性消融是应用射频能量消融诱发房颤的异位兴奋灶来根治阵发性房颤的一项技术 ,其疗效已得到临床研究的证实 ,被认为是近年来房颤非药物治疗的一项重要进展[1~ 4 ] 。由于阵发性房颤的异位兴奋灶绝大多数 (约占 90 %以上 )位于肺静脉 ,特别是双上肺静脉[3 ,4 ] ,使得这一治疗的操作程序有别于其他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治疗 ,其技术难度高、并发症的风险亦显著增大。由于这一治疗最近 2~ 3年才在国内外的少数医疗中心开展 ,故目前尚缺少有关技术操作的论述。笔者于 1998年 8…  相似文献   

3.
起源于肺静脉的局灶性心房颤动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局灶性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房颤类型,因其起源点局限于心房及相邻大静脉的某些特殊部位而得名。据报道,约有90%~95%的局灶性房颤的起源点位于肺静脉。肺静脉可以作为异位兴奋灶,在某种条件下白发放电。临床上使用射频消融的方法去除这些异位兴奋灶,则可以达到治疗房颤的目的。本文以左上肺静脉为代表,在心房及肺静脉不同部位行快速起搏刺激,并结合迷走神经作用,建立了与人类白发性房颤相似的新型动物模型,希望能够以此为基础更深入地探讨局灶性房颤的发生机制。  相似文献   

4.
局灶性心房颤动及其点消融治疗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导管射频消融心内膜根治心房颤动 (房颤 )开始于 1 994年 Swartz等 [1]报道的“类迷宫术”,在心律失常领域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不久 ,Haissaguerre等 [2 ] 报道 2例单点消融根治局灶性房颤 ( focal atrialfibrillation) ,例数较少 ,影响不大。近年发现许多阵发性房颤都可以标测到其发生的关键部位 ,而且大部分局限在左房的肺静脉入口内及其附近 ,消融的成功率很高。本文对局灶性房颤及其点消融治疗方面的进展作如下综述。   1 .概念和特点 [3 -8]  局灶性房颤定义为由激动方式恒定的单个或多个房性早搏 (房早 )诱发的房颤 ,在房早的起源…  相似文献   

5.
局灶性心房颤动的射频消融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局灶机制心房颤动 (简称房颤 )的发现及其射频消融治疗是近年房颤研究中的一项重要进展 [1 - 3] 。尽管异位兴奋灶发放冲动并引发房颤的详尽细节目前仍不清楚 ,但初步的研究表明 ,射频消融这些异位兴奋灶后多数局灶性房颤可得以根治。最初文献报道的局灶机制房颤主要是阵发性房颤患者 ,但最近的资料显示 ,这一机制还可能参与了某些持续性房颤甚至慢性房颤的病理生理过程 [4,5 ] 。在 1999年北美起搏电生理年会和世界心脏电生理会议上国外多个中心 (如法国 Hassaiguerre所在的实验室 )报道的经射频消融治疗成功的局灶机制房颤已过百例 ,其相…  相似文献   

6.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目前尚缺乏十分有效的治疗手段,它一直是心血管病医生研究的热点之一。局灶性房颤(focal atrial fibrillation,FAF)是AF的一种类型,是指心房或与心房连接的静脉内存在产生冲动异位兴奋灶,其发放的冲动可触发和/或驱动AF。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大部分的阵发性AF由于异位兴奋灶所触发或驱动,异位兴奋灶大多分布于肺静脉心肌袖,约占95%,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局灶性心房颤动的提出是房颤研究的又一重大突破,射频消融局灶性房颤的异位兴奋灶可使房颤得到根治。本文就治疗局灶性房颤消融部位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局灶性心房颤动的提出是房颤研究的又一重大突破,射频消融局灶性房颤的异位兴奋灶可使房颤得到根治。本文就治疗局灶性房颤消融部位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心脏神经丛消融在心房颤动治疗中的作用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作为临床上常见的快速心律失常之一,其发生与维持机制及其导管消融仍在不断研究与探索之中.Scherf[1]最早于1947年在实验中将乌头碱作用于心房并导致了房颤,因而提出了局灶触发可启动房颤的观点.1964年,Moe等[2]应用计算机模型,假设房颤能够独立于触发事件而以稳定的机制存在,这个自我维持机制被描述为心房内随机旋转环路的多子波.后者被称为"多子波学说",并一直被广泛接受.多子波赖以存在的心房肌被称作房颤形成的基质.当Jais等[3]和Haissaguerre等[4]报道肺静脉内快速触发灶能够持续地诱发阵发性房颤、射频消融去除这些触发灶能够消除大多数房颤后,人们又重新认识到主要来自肺静脉局部触发灶在房颤发生中的作用.因此,目前认为触发灶或/和基质是房颤发生或/和维持的主要机制.但触发灶的形成不是孤立的,有了基质是否发生房颤,也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在这些与触发灶和基质相关的因素中,自主神经,即交感神经与迷走神经兴奋性调节失衡在房颤的发生与维持中所起的作用是不能忽视的[5,6].甚至有人称心脏神经因素是使肺静脉触发灶转入房颤的电生理基质[7].  相似文献   

10.
1994年Swarts报告的“类迷宫术”治疗心房颤动开创了应用导管射频消融技术治疗房颤的先河。同年 ,Haissaguerre报道 3例单点消融根治局灶性房颤 (简称房颤 ) ,并提出了房颤可能与“局灶性触发”有关。 1996年 ,Haissaguene等进一步对 4 5例阵发性房颤患者行心房线性消融 ,发现消融后心房电活动由无序变为有序、房颤发作程度减少、出现频发房性早搏 (简称房早 ) ,且常见房早引发房颤 ,经过进一步的电生理检查后证实 ,这些房早均有其局灶性起源部位 ,其中多数位于肺静脉开口部 ,射频消融这些异位灶后房颤也随…  相似文献   

11.
局灶起源性房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局灶起源性房颤是近年临床心脏电生理研究的一个热点 ,这不仅为部分顽固性、阵发性房颤患者的根治带来希望 ,也将把心律失常发生机制的探讨引向更深层次 ,局灶起源性房颤有许多临床和心电图的特点需要了解和掌握。一 .局灶起源性房颤的名称Scherif D于 1 947年首次提出局灶起源性房颤的概念 ,1 994年 Haissaguerre报告 3例经导管局灶消融治疗房颤成功。 1 998年 ,Haissaguerre继续报告 45例消融治疗成功的局灶起源性房颤。近几年文献报告有逐年增多的趋势。文献中这种心律失常的名称混乱 ,国内多数文章称之为局灶性房图 1 经标测确定的 6…  相似文献   

12.
局灶性心房纤颤(房颤)的发生除与其本身基质有关外,始动或触发机制在其发生和维持中起重要作用.房性期前收缩(房早)是局灶性房颤的主要触发因素.通过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分析始动房颤之房早的特征,并探讨房早诱发房颤的心电机制.  相似文献   

13.
经导管消融肺静脉治疗局灶性心房颤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局灶性心房颤动 (简称房颤 )的肺静脉消融治疗是近年房颤研究的一项重要突破 ,虽然目前还只是在少数中心开展 ,但进展相当迅速。特别是近一年多来 ,消融靶点和终点的改变、新型标测系统的应用以及新型消融器械的问世使其成为一个极为活跃的研究热点。本文就此进展作一综述。1 肺静脉消融的新靶点———肺静脉开口1.1 肺静脉点状消融的局限性[1]  虽然点状消融肺静脉内的异位灶或环状消融肺静脉开口部 (或近端 )均能治疗肺静脉起源的局灶性房颤 ,但在 2 0 0 0年之前绝大多数中心采用前一种方法 ,其原因可能与此前肺静脉环状消融的方法学和…  相似文献   

14.
阵发性心房颤动经导管消融治疗现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心房颤动 (简称房颤 )是临床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 ,药物治疗的总体效果差 ,非药物治疗是近年的研究热点。在目前房颤众多的非药物治疗措施中 ,阵发性房颤的经导管消融治疗最为成熟 ,患者的获益 /风险比最高 ,因而倍受重视。本文就该项治疗的现状做一简要概述与评价。1 阵发性房颤经导管消融治疗的理论基础阵发性房颤经导管消融治疗的理论基础是房颤的局灶起源学说。该学说认为 ,阵发性房颤的发生起自心房或与心房相连接的腔静脉中的一个或多个局灶 (foci) ,这些局灶发放快速激动即导致房颤发生。其实 ,早在半个世纪前就有学者根据动物实…  相似文献   

15.
关于心房颤动(房颤)电生理机制的学说形成于二十世纪30~40年代,近十年有了更深入的认识.目前,房颤的电生理机制仍可以概括为异位兴奋灶和折返两种学说. Rothberger最早提出房内异位兴奋灶学说,后人加以完善,认为房颤可能来自单中心或多中心的局灶异位冲动的形成,异位冲动可来自异常自律性或触发活动.异位兴奋灶中心可以位于心房的任何部位,并以极快的频率发放冲动,使其它各处心肌不能保持协同活动而发生颤动.这类房颤常见于甲状腺机能亢进,肺部疾病,交感神经兴奋和发热等心肌兴奋性异常增高的情况;也见于心房肌受牵拉,细胞内钙超载,心力衰竭和洋地黄中毒等有利于触发活动的条件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射频消融治疗由房性早搏 (房早 )诱发的局灶性心房颤动 (房颤 )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并探讨有关射频消融治疗中一些方法学问题。 方法  1例 44岁女性患者 ,阵发房颤 4年余 ,心电图证实房颤由房早诱发 ,药物治疗无效 ,行射频消融治疗。放置常规电生理检查导管和 Halo导管 ,穿刺房间隔 ,大头导管经房间隔在左房内肺静脉进行标测 ,在左上肺静脉内标测到诱发房颤的房早时最早心房激动 ,放电消融 3次 ,房早、房颤消失。结果 随访两周后有房早和短阵房颤发生 3次 ,术后两周至 6个月未服用药物 ,无房颤发生。结论 射频消融可能成为治疗局灶性房颤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在引起高致死率和致残率的持续性心律失常中,心房颤动是最常见的一种.现已发现90%以上的局灶性房颤来源于肺静脉,这说明肺静脉在局灶性房颤的发生中拥有重要的地位.目前已证实上腔静脉(SVC)也是阵发性房颤发生的一个异位兴奋起搏点.然而,SVC的致心律失常电位和其对神经递质的反应还不清楚.本研究目的在于研究兔右前腔静脉动作电位的特性及其与心房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的比较.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肺静脉电传导的特性,探讨肺静脉异位兴奋灶诱发心房纤颤的具体机制。方法选用25只犬,将自制的18导联环状标测电极置于左上肺静脉外膜上,从左心房、冠状窦远端、肺静脉远端采取S1S1、S1S2两种刺激方案,记录肺静脉18导联外膜标测电图。结果肺静脉内存在类文氏和类莫氏传导阻滞和肺静脉-左心房传导速度逐渐加快电生理现象,后一现象发生在房颤启动前,导致短配对间期或短长周期的心房激动;电活动从心房向肺静脉远端传导时肺静脉各个部位激动较一致,而电活动从肺静脉远端向心房传导时肺静脉各个部位激动不一致;肺房传导时间显著长于房肺传导时间[(46.6±14.4)msvs(17.8±9.3)ms,P<0.01]。结论正常肺静脉具有传导阻滞、传导延迟及各向异性传导的特性,有利于肺静脉内折返的形成;而肺静脉异位兴奋灶快速电活动使肺静脉和心房发生电重构,导致肺静脉-左心房传导速度逐渐加快,最终诱发出心房纤颤。  相似文献   

19.
关于心房颤动(房颤)电生理机制的学说形成于二十世纪30-40年代,近十年有了更深入的认识。目前,房颤的电生理机制仍可以概括为异位兴奋灶和折返两种学说。 Rothberger最早提出房内异位兴奋灶学说,后人加以完善,认为房颤可能来自单中心或多中心的局灶异位冲动的形成,异位冲动可来自异常自律性或触发活动。异位兴奋灶中心可以位于心房的任何部位,并以极快的频率发放冲动,使其它各处心肌不能保持协同活动而发生颤动。这类房颤常见于甲状腺机能亢进,肺部疾病,交感神经兴奋和发热等心肌兴奋性异常增高的情况;也见于心…  相似文献   

20.
肌袖性房性心律失常--一种独特的房性心律失常?(Ⅱ)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四、肌袖性房性心律失常的解剖与电生理机制 肌袖性房性心律失常命名的提出,归功于近年来局灶性心房颤动(房颤)的解剖和电生理机制的研究进展。局灶性房颤表现为频发单形房性早搏(房早)、短阵房性心动过速(房速)和阵发性房颤,这些房性心律失常起源于同一个异位兴奋灶,多位于肺静脉开口或肺静脉内(95%),部分位于腔静脉内,极少位于右心房的界嵴、游离壁、冠状静脉窦口和左心房游离壁。进而,人们就把关注的目光集中于产生这种特殊电生理现象的解剖基础——肺静脉和腔静脉的肌袖组织。 (一)肺静脉的解剖与电活动的关系 目前公认肺静脉的特殊结构是产生异常兴奋并触发局灶性房颤最常见的解剖基础。但是此处局灶性电活动具体发作的原因,以及电生理机制仍不完全清楚。 研究发现肺静脉内的心肌袖位于血管外膜并与血管平滑肌间有脂肪组织分隔,同时肌袖远端的肌纤维明显萎缩,且有结缔组织纤维包绕,提示有产生兴奋,向心房传导兴奋,以及发生微折返的解剖基础。而且也观察到肺静脉的平滑肌并不存在电活动,肺静脉的电活动来自延续到肺静脉的心房肌,并向心房传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