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胃肠道气钡双重造影、多层螺旋CT等影像学检查方法在胃肠道间质瘤(GIST)中的应用,提高其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资料.结果 胃肠道气钡双重造影表现为:腔内充盈缺损,边缘光整或不规则,粘膜撑开、展平或破坏中断,浅表溃疡形成,胃肠道受压移位,小肠肠腔狭窄.CT表现为肿瘤向腔内、外生长,综合上述,在可疑GIST时,应进行消化道气钡双对比可有液化、坏死、囊变,平扫病变为均匀等密度或等密度、低密度,增强后病灶呈中度或不均匀强化,边界清楚,局部管壁增厚,部分肿块内可见不规则钙化.结论 胃肠道双重造影,在显示腔内病变及粘膜细微结构,动态观察局部管壁功能状况具有很大优势,而多层螺旋CT可以显示肿瘤的位置、内部结构、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是否伴有转移、初步判定肿瘤的良恶性性质等具有较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康眼训  张鹏天 《海南医学》2011,22(17):109-111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低张气钡双重造影和螺旋CT影像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5例经病理和手术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资料.结果 胃肠道低张气钡双重造影表现为腔内充盈缺损,龛影,局部黏膜展平消失,瘤周黏膜推移,小肠肠腔狭窄和胃肠道受压移位.CT表现为腔内或腔外肿块,肿块内可见液化、坏死、囊变,病变区中度...  相似文献   

3.
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学表现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于凤凯  全显跃  梁文 《广东医学》2003,24(8):829-831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影像学表现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2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影像及临床资料。结果 病灶位于胃8例,小肠7例,结肠2例,直肠2例,横结肠系膜1例。11例行X线胃肠道双对比造影检查,其中8例病灶呈圆形、半圆形,境界清楚,边界光滑;3例呈分叶状。瘤体周围黏膜呈推移改变,管壁无僵硬。19例行CT检查,15例病灶呈圆形或类圆形;4例呈不规则分叶状。14例密度不均,明显不均匀强化,其中8例可见明显瘤内坏死、液化;5例密度均匀,中度或明显均匀强化。恶性16例,肿块直径多大于5cm,边界不清楚,10例与邻近结构有明显的粘连或直接侵犯周围组织,8例可见明显瘤内坏死,2例出现转移灶;良性3例,肿块直径小于5cm,边界清楚,均匀强化。结论 X线胃肠道双对比造影检查对于发现腔内型和混合型GIST及胃腺癌鉴别有重要意义;CT检查定位准确,对于肿瘤的良恶性的判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5.
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肠道间质瘤起源于原始间充质细胞,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来源肿瘤,约占消化道恶性肿瘤的2.2%。它是不同于平滑肌和神经肿瘤的一种独立疾病,具有独特的免疫组化类型。笔者对7例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与手术结果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胃肠钡剂造影及增强CT的影像学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13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影像表现,总结GIST的钡剂造影及增强CT扫描影像特点。结果:在13例GIST患者中,发生于胃部8例,小肠3例,结肠1例,肠系膜1例。钡剂造影表现为充盈缺损及龛影或仅为胃肠道受压。CT平扫显示腔内外密度不均匀肿块;CT增强均显示增强,以不均匀强化为主。结论:GIST钡剂造影缺乏特异性,可作为初步影像学检查;增强CT检查能准确显示GIST部位、形态和大小,对于鉴别肿瘤良恶性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学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术前诊惭疗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1月~2006年12月间28例GIST的临床资料。结果:其中21例行胃肠道造影(GT)检查,诊断13例,诊断阳性率为61%;15例行CT检查,诊断12例,阳性率为80%。结论:GT检查有部分GIST病人漏诊,CT在术前诊断方面有较大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阴骏  王海林 《广州医药》2007,38(2):54-57
目的 评价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胃肠道钡餐、CT和MRI的综合影像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IST影像与病理关系.结果 12例GIST中发病部位位于胃者5例,小肠4例,直肠2例,胃及肠系膜1例.其中诊断恶性间质瘤10例与病理相符.结论 胃肠道钡餐造影、CT、MRI可清楚定位,并对定性有帮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影像学表现特点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对1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IST患者影像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16例GIST中内生性生长者4例,外生性生长者3例,腔内外生长者9例。主要影像学表现为黏膜下富血供肿块,境界清晰光整,肿块内出血、坏死、囊变明显,局部淋巴结无转移。结论:GIST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可初步判断肿瘤的良恶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 CT 仿真内镜(CTVE)与气钡双重造影(双对比造影)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89例经手术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先进行双对比造影检查,待造影剂排空后行 CTVE 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胃肠道间质瘤的检出率、部位及肿瘤大小。结果:CTVE 检出胃肠间质瘤的阳性率高于双对比造影,尤其是胃、小肠及直肠间质瘤的检出;CTVE 对瘤体<5 cm、瘤体5~10 cm 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双对比造影检查。结论:CTVE 对早期间质瘤检出敏感性高,能够生动反应瘤体大小及黏膜皱襞改变情况,具有一定早期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1.
胃肠道间质瘤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0例经手术病理免疫组化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胃肠钡餐、CT及DSA影像资料。结果10例中男7例,女3例,年龄37~65岁。临床主要表现为上腹疼痛和消化道出血。行胃肠钡餐X线(GI)检查4例,CT检查5例,DSA检查3例。(1)GI示:2例胃体呈类圆形充盈缺损,粘膜撑开、展平,浅表溃疡形成,局部胃壁尚柔软;2例胃窦肿瘤呈不规则充盈缺损及龛影,粘膜破坏。(2)CT示:5例胃内及小肠肿瘤向腔内外生长,平扫均为等密度,增强呈中度或明显强化,边界清楚,发生于小肠的可见小肠推移。(3)DSA示:2例空肠、1例末端回肠肿瘤呈圆形染色灶,边界清楚,对比剂弥散延迟,并见粗大引流静脉。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学表现无特异性,局限性腔内外生长的软组织肿块提示该诊断,血管造影对小肠肿瘤的检出有帮助。  相似文献   

12.
CT检查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普通CT、螺旋CT检查的表现以及对胃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25例,回顾性分析其CT表现。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25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主要CT表现为:软组织肿块,向胃肠腔内、外或同时向腔内外突出,肿块内密度均匀或呈混杂密度影。增强后,肿块强化较明显或呈中心坏死、囊变,周边强化。25例胃肠间质瘤中,良性7例,肿块直径多小于5cm,边界清楚。多均匀强化;恶性18例,肿块直径多大于5cm,边界多不清楚,17例肿块内有坏死,6例出现转移灶。结论CT增强扫描显著提高了胃肠间质瘤的检出率和诊断准确性,对胃间质瘤的定位和定性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史鸿渊  张喜旺 《基层医学论坛》2008,12(34):1123-1124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最常见的胃肠道间叶性肿瘤,年发病率约2/10万。它来源于胃肠道的Caial细胞或幼稚间质干细胞,是一种非定向分化的间质干细胞肿瘤,大多数GIST都存在原癌基因c—Kit的突变,免疫组化分析CD117,强阳性率达97%,CD34表达率达82%.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对GIST有较高诊断价值。笔者回顾性分析病理证实的18例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1例胃肠道间质瘤CT的特点。结果21例GIST中,良性7例,恶性14例。结论CT是检查胃肠道间质瘤的一种重要手段,平扫结合增强检查有利于良恶性的判断,并对临床治疗及预后有着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良恶性鉴别.方法 回顾分析15例经螺旋CT扫描并临床病理学及免疫组化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结果 肿瘤来源于胃8例,小肠3例,肠系膜2例,结肠2例,肿瘤形态不规则,大小不等,平均径线7.6cm,边缘清楚8例,边缘不清7例,15例都可见分叶,平扫病灶呈密度不均匀类圆形软组织肿块,增强扫描呈不均匀,明显延时强化.结论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无特异性,MSCT是目前最佳的选择,对病变定位、定性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6例经病理证实的GIST的临床及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6例GIST患者中发生于胃27例,小肠11例,其他部位18例。肿块平均直径7.9cm,腔外生长者24例,腔内生长者16例。胃肠道钡餐造影表现(16例):腔内充盈缺损,局部黏膜展平,胃、肠腔被推挤,可见黏膜破坏,蠕动消失。CT9例,肿块密度均匀1例,不均匀8例。增强后均匀强化2例,不均匀强化7例。MRI4例,肿块T1WI呈均匀低信号1例,3例不均匀低信号;T2WI肿块呈高信号。结论GIST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在胃肠钡餐造影上以消化道腔外肿块为主,CT和MRI在GIST诊断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表现、诊断及其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34例经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证实的GIST的影像学资料,全部病例均行CT检查,其中28例注射静脉对比剂后行增强扫描;5例胃双重造影及全消化道钡餐;7例内镜检查;19例超声检查。结果:本组34例病例中67.6%(23/34)经诊断为恶性,29.4%(10/34)为良性,2.9%(1/34)诊断为交界性。CT主要表现为:88.2%(30/34)为实性肿块,其中26.6%(8/30)为均匀密度,73.3%(22/30)为不均匀密度;11.8%(4/30)为囊性肿块,直径3-20cm,其中50%(2/4)可见坏死液化灶;34例肿块中55.9%(19/34)与邻近结构有明显的粘连或直接侵犯周围组织,其中10.5%(2/19)肿块边缘可见条带状钙化;增强扫描病灶呈不均与明显强化。本组病例肝转移5.9%(2/34),腹膜转移2.9%(1/34),膀胱转移2.9%(1/34)。结论:CT检查可定位诊断,并有助于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8.
资料与方法 胃肠道气钡双重造影检查病人200例,其中男128例,女72例。年龄18~76岁,平均47岁。 将100例用日本岛津1250mA大型X线胃肠机所做胃肠道造影点片与100例用德国CF数字化多功能X线机所做胃肠道造影激光照片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9.
胃肠道间质瘤29例的钡剂造影及CT扫描影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骏 《当代医学》2010,16(12):88-89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胃肠钡剂造影征象和CT的影像表现。方法参照手术病理结果,对29例经病理证实分别为良性、交界性及恶性GIST的钡剂造影及CT扫描的影像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不同性质GIST的钡剂造影及CT扫描影像特点。结果GIST良性体积小,钡剂造影主要表现腔内小充盈缺损,蠕动波变小,CT平描时密度多较为均匀,且呈均匀强化;交界性肿瘤体积较大,钡剂造影显示小溃疡,可见腔内较大充盈缺损,蠕动波消失,CT平描一般密度不均匀且不均强化;恶性肿瘤体积大,钡剂造影时一部分表现为龛影及较大充盈缺损,局部腔壁僵硬;另一部分仅表现为胃肠道受压。CT平扫显示跨壁或壁外巨大肿块,一般密度不均;增强扫描以不均匀强化为主。恶性肿瘤可发生肝脏、胰腺及周围腹膜等组织转移,但未见淋巴结转移。结论GIST的钡剂造影缺乏特征性,但该检查对于发现病变、定位病变及初步定性还是有利的,CT影像有一定特征性,该检查对GIST的定位和准确定性有较大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0.
张继民 《中外医疗》2009,28(36):165-165
目的探讨CT扫描对胃肠道间质肿瘤(GISTs)的诊断价值。方法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ISTs的CT扫描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病变部位位于胃8例,占53.3%,其中胃底6例,胃体和胃窦各1例;十二指肠3例,占20%;空肠3例,占20%;回肠1例,占6.7%。良性7例,恶性8例。病变大多数为圆形或椭圆形(12例),不规则形(3例)。GISTs的大小不一,平均直径为7.4cm;直径小于5cm者10例,直径5~10cm者5例。结论CT对GIST诊断价值较大,但对于有些较大GISTs需要结合病理及临床来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