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目的:观察电针刺激印堂和百会穴对人脑血氧水平的影响,探讨应用近红外光成像技术(NIRS)测定针灸治疗作用的可行性。方法:158名成年人中半随机(测试顺序随机)选择10名予以电针印堂穴和百会穴刺激。于电针前后分别施行语言流畅性课题测试,并应用NIRS测试大脑皮层血氧浓度变化。应用JMP 10.0.2软件统计处理量化数据,应用NIRS比较电针前后脑内血氧水平的波形变化。结果:①语言流畅性课题中158名成年人大脑皮层脑血氧反应量(积分值)的平均值是10.6±1.1,语言流畅性课题前至课题结束后在大脑皮层脑血氧全反应量的第1/2时间(重心值)的平均值是46.8±1.6。②电针组10人电针前平均积分值和重心值平均为8.4±5.1,54.7±12.2。电针后积分值和重心值的平均为9.8±3.5,41.2±6.7。通过电针百会穴、印堂穴其积分值和重心值倾向于全体被试对象的平均值。结论:通过NIRS观察到电针刺激百会穴、印堂穴可以双向调节大脑皮层脑血氧水平,其是否定论为针刺效果尚须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寻找一种实时、无创监测脑血氧变化的方法以应用于针灸治疗效应的研究。方法利用美国产RunMan仪检测豚鼠正常时、脑血瘀证时、针灸风池及针灸风池、合谷、三阴交、血海(四穴)后脑血氧含量,采集血氧波形并用MATLAB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设立3个对照组。结果生理盐水组与单纯针灸组豚鼠脑血氧含量无明显变化。脑血瘀证时,豚鼠脑血含量上升,氧含量下降;针灸风池与四穴后脑血含量下降,氧含量上升;在针灸20 min内血氧含量明显改善,可维持20 min以上;脑血氧波形紊乱,针灸四穴后可基本恢复正常。结论近红外光光谱法能检测到针灸前后脑血氧含量的变化,是一种实时、无创伤的检测方法,可用来评价针灸治疗的效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对临床研究文献进行数据挖掘,总结针刺治疗癌痛的选穴规律,为临床针刺治疗癌痛提供新思路。方法检索2016年6月30日前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及万方医学网收录的针刺治疗癌痛的临床研究文献,将癌症病名、疼痛部位、穴位处方等信息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利用软件集成的数据挖掘工具,分析针刺治疗癌痛的选穴规律。结果 (1)共纳入文献87篇,针刺处方146首,涉及穴位104个。(2)针刺治疗癌痛的类型分布多集中在癌痛的原发病方面,排在前3位的原发病分别为肝癌、胃癌、肺癌。(3)总体穴位应用频次由高到低依次为足三里、内关、三阴交、合谷、阿是穴等。(4)肝癌癌痛应用穴位出现频次由高到低依次为足三里、三阴交、肝俞、期门、太冲等;最常见且关联度较高的配穴有"足三里-三阴交""三阴交-期门"及"三阴交-期门-章门"等。(5)胃癌癌痛应用穴位出现频次由高到低依次为足三里、中脘、三阴交、内关、合谷等;最常见且关联度较高的配穴有"足三里-中脘""足三里-三阴交""足三里-内关"等。(6)肺癌癌痛应用穴位出现频次由高到低依次为内关、肺俞、孔最、阿是穴、合谷等;最常见且关联度较高的配穴有"肺俞-合谷""肺俞-内关""内关-孔最"等。(7)肝癌癌痛新处方为太冲、心俞、三阴交、行间、肝俞;胃癌癌痛新处方为合谷、手三里、内关、阴陵泉、胃俞;肺癌癌痛新处方为阿是穴、尺泽、手三里、孔最、肾俞。结论中医传承辅助平台作为一种数据挖掘、探析隐匿临床信息规律的重要辅助工具,能较好地总结出临床针刺治疗癌痛的配穴规律,且系统生成的新处方可为临床针刺治疗癌痛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针刺对大鼠酒精戒断焦虑样症状的治疗作用,探究针刺治疗大鼠酒精戒断焦虑样症状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健康的SD大鼠,随机分组,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三阴交组、足三里组、电针两穴(三阴交+足三里)组、针刺两穴(三阴交+足三里)组,连续腹腔注射酒精(ethanol,Eth)28 d,制备酒精成瘾模型,撤酒精3 d,制备酒精戒断模型,撤酒精期间分别针刺相应穴位进行治疗,针刺3 d,高架十字迷宫(EPM)测其焦虑行为,ELISA测海马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环磷酸腺苷浓度。结果:与空白组比较,酒精戒断大鼠停留在开放臂的次数和时间明显减少(P0.05),海马中cAMP、CRH的浓度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较,电针两穴组和针刺两穴组在EPM开放臂的的停留次数、时间明显地增加(P0.05),海马中cAMP、CRH的浓度明显降低(P0.01),而单穴位组对各检测指标的作用效果不明显(P0.05)。结论:针刺能缓解酒精戒断焦虑征大鼠的焦虑,其抗焦虑的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大鼠脑内海马组织中cAMP-CRH相互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针刺IBS患者有关穴位疼痛阈值的变化及针刺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为指导临床针灸取穴、提高临床疗效提供依据。方法:选肠易激综合征IBS病人6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针刺组32例采用针刺治疗,经疼痛测量仪测量,选取穴位疼痛阈值较低以及临床常用穴位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大肠俞、小肠俞、肝俞、三阴交、关元、天枢穴、合谷穴;药物对照组32例口服马来酸曲美布汀片和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结果:针刺组中医证候各项积分较治疗前均有改善;针刺组治疗后主症腹部不适、泄泻、便秘,次症肠鸣矢气证候积分优于对照组。结论:针刺治疗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采用足三里、上巨虚、三阴交等穴位可以有效改善IBS患者腹部不适、泄泻、便秘、肠鸣矢气等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针刺足三里、悬钟对缺血性中风患者脑血管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3中心、单盲、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160例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与对照组,每组各80例,两组均予以常规缺血性中风治疗,针刺组在此基础上结合针刺足三里、悬钟,以治疗前后TCD脑血管血流指数的变化情况进行两组疗效评价。结果:针刺组脑血管舒缩反应能力、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大脑半球侧支循环代偿功能较治疗前均显著加强(P<0·05,P<0·01),且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足三里、悬钟对缺血性中风患者脑血管舒缩反应能力、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大脑半球侧支循环代偿功能有明显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7.
张兆华  张聘年 《四川中医》2012,(12):113-114
目的:观察针刺内关、足三里、三阴交治疗失眠的临床疗效及其初步的作用机制。方法:依首诊先后顺序将52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26例采用针刺内关、足三里、三阴交进行治疗。对照组26例采用常规取穴印堂、四神聪、安眠、神门、照海、申脉,进行治疗,观察两组病例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结果:治疗组26例有效率为100%;对照组26例有效率为80.77%。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内关、足三里、三阴交治疗失眠其疗效优于常规疗法。  相似文献   

8.
电针不同穴组对胃癌大鼠术后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针刺"足三里"合谷"三阴交"3个穴位不同配穴组对胃癌大鼠术后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雄性Wistar大鼠用Walker-256细胞株复制种植性胃癌模型,并行手术根治。术后第3天,将大鼠随机分为9组:足三里组、合谷组、三阴交组、足三里+合谷组、合谷+三阴交组、足三里+三阴交组、足三里+合谷+三阴交组、非穴位针刺组和模型组,每组6只;另设正常组6只。电针治疗选择疏密波,频率2~100Hz,电流强度1~3mA,每日1次,持续30min,共7d。用单向免疫扩散法测定各组大鼠外周血中体液免疫指标:免疫球蛋白IgG、IgM、IgA,补体C3、C4含量;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免疫指标: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细胞百分率及CD4+/CD8+比值。结果:与模型组比较,非穴位针刺组IgG、IgM、IgA、C3、C4、CD4+、CD8+及CD4+/CD8+比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针刺各组,其体液免疫、细胞免疫水平增高,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0.01)。与正常组比较,足三里+合谷+三阴交组体液免疫、细胞免疫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电针"足三里"合谷"三阴交"对大鼠胃癌根治术后低下的免疫功能有明显促进作用,3个穴位同时使用刺激机体免疫功能作用最好。  相似文献   

9.
针刺促进脑卒中急性期神经功能康复临床观察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目的:探讨针刺治疗脑卒中急性期的有效性。方法:选择104例连续住院患者,并等量随机分成两组。针刺选百会、三阴交,太溪、血海、丰隆,足三里及配穴治疗,每周5次,平均3-4周,定期用神经功能缺损量表(MESS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BarthelIndex)进行评定。结果:两组MESSS的积分变化相比差异存在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Barthel Index量表积分变化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残损水平针刺疗效明显,在残疾水平即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方面可能有改善。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观察电针足三里穴对正常大鼠微循环的调节作用,探讨足三里穴与胃的特异性效应。方法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三阴交1组、2组,足三里1组、2组,每组8只。正常对照组及三阴交1组、足三里1组束缚7天,三阴交2组、足三里2组连续电针7天,第8天采用激光多普勒微循环血流分析仪监测各组大鼠胃、肠、肝、脑等器官表面微循环。结果电针各组大鼠胃微循环较本组电针前及同时间点正常对照组均明显提高(P0.05),且电针1min时足三里2组大鼠胃微循环较足三里1组及三阴交2组提高(P0.05)。电针中三阴交2组、足三里2组大鼠肠微循环较本组电针前明显提高(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针刺对各组大鼠肝及脑微循环的影响均不明显(P0.05)。结论电针足三里穴能有效调节正常大鼠胃、肠微循环血流量,具有穴位特异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电针上巨虚穴、尺泽穴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不同器官中肿瘤坏死因子α( tumor necrosis factor α, TNF-α)含量及结肠黏膜病理改变的影响,探讨大肠下合穴上巨虚及肺经合穴尺泽对溃疡性结肠炎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将Wistar雄性大鼠28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上巨虚组及尺泽组,每组7只。采用乙酸灌肠法制备溃疡性结肠炎模型。于造模后第3天起,上巨虚组电针双侧上巨虚穴,尺泽组电针双侧尺泽穴,每次15分,每天一次,频率2/100 Hz,连续治疗7天;其余两组只抓取、束缚,不做治疗,每次15分,每天一次,7天后取材。放射免疫法测定肺、结肠TNF-α的含量;结肠组织HE染色,观察病理形态学变化。结果(1) TNF-α的含量:结肠组织中,模型组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上巨虚组、尺泽组显著低于模型组(P值均〈0.05),两治疗组比较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肺脏中,尺泽组TNF-α含量显著低于上巨虚组(P〈0.05),其他组间则未见显著性差异(P值均〉0.05)。(2)结肠与肺的比值,上巨虚组显著低于模型组和尺泽组(P值均〈0.05),其他各组间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3)模型组大鼠结肠光镜观察可见溃疡形成和炎症,上巨虚组和尺泽组大鼠结肠黏膜病理损伤减轻,其中上巨虚组减轻更为明显。结论(1)上巨虚和尺泽分别作为肺经的合穴和大肠的下合穴,均可降低TNF-α在结肠中的含量,有效阻抑UC所致的结肠炎症反应及改善结肠粘膜的病理改变,为“合主逆气而泄”、“合治内府”理论提供了实验依据。(2)上巨虚与尺泽作用的特异性靶器官可能不同,上巨虚对肠源性腹泻更有效,而尺泽对于肠炎引起的肺部损伤较上巨虚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热补针法结合Bobath康复训练对脑瘫患儿粗大运动(GMFM)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康复组和热补针法结合康复组,每组30例。康复组患儿只接受康复手法训练,热补针法结合康复组患儿在采用热补针法治疗的同时结合康复手法训练。热补针法治疗取穴夹脊穴、肩髃、曲池、合谷、阳陵泉、阴陵泉、悬钟、足三里、三阴交、承山、太冲、太溪、神门,每日治疗1次,头针取穴百会、四神聪、智三针、脑三针、颞三针、运动区,不提插捻转,隔日治疗1次,3个月为一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同时在治疗前、治疗3个月及6个月后采用GMFM运动功能评定量表评定,对脑瘫患儿进行评估。结果:热补针法结合康复组总有效率为70.00%(21/30),康复组总有效率为60.00%(24/30),热补针法结合康复组的疗效优于康复组(P0.05)。热补针法结合康复组患儿治疗6个月后GMFM卧位和翻身、爬和跪、坐位、站位及走跑跳评分分别与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比较均有明显改善(均P0.05);康复组患儿治疗6个月后GMFM卧位和翻身、爬和跪评分、坐位评分、站位、走跑跳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均P0.05),治疗6个月后站位评分与治疗3个月后比较有明显改善(P0.05);热补针法结合康复组患儿治疗6个月后GMFM爬和跪、坐位、站位及走跑跳评分与康复组患儿比较均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热补针法结合Bobath康复训练对脑瘫患儿GMFM爬和跪、坐位、站位、走跑跳评分的影响明显优于单纯康复训练,说明热补针法与Bobath现代康复理念的有机结合,可提高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磁极针疗法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中医证候积分的影响。方法:80例适宜患者按数字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均在偏瘫患侧取穴:肩髃、曲池、外关、合谷、血海、足三里、丰隆、三阴交、太冲,治疗组选用"三元牌"磁极针治疗,采用两针(N极针和S极针)相距0.2~0.3 cm对极针刺法治疗,对照组采用普通毫针治疗。均为每天1次,6次为1个疗程。结果:共治疗3个疗程后统计结果,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都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磁极针治疗脑卒中,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方面优于普通毫针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针刺效应的强弱与机能状态之间的数量关系,寻找针刺效应产生的规律性。方法以30例脑血栓患者为观察对象进行电针,巳时和未时各治疗15例。主穴取患侧足三里、丰隆、三阴交、太溪、曲池、内关、合谷。配穴根据病位不同灵活取用。进针得气后接G6805治疗仪30 min。每天治疗1次。连续治疗5次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进行总结。所有患者在针刺前一天8:00-8:10、针刺3个疗程后次日8:00-8:10抽取静脉血5 mL,离心后分离血清并超低温冷冻保存备检血栓素B2(TXB2)、前列腺素F1α(PGF1α)。结果电针治疗3个疗程后本组患者的TXB2、PGF1α、TXB2/PGF1α都能够获得十分明显的改善,而且电针疗法对TXB2、PGF1α、TXB2/PGF1α的改善程度均与针刺之前TXB2、PGF1α、TXB2/PGF1α的基础水平具有十分密切的直线数量关系,三者的相关系数分别为r=0.752〉r0.01(28)、P〈0.01,r=0.652〉r0.01(28)、P〈0.01,r=0.773〉r0.01(28)、P〈0.01。结论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之内,针刺调节效应的大小机能状态偏离正常水平越明显,也就越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针刺不同穴组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大鼠周围神经病理形态的影响。方法选用清洁级Wistar雄性大鼠6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糖尿病模型组、西药组、治疗1组(肺俞、脾俞、肾俞)、治疗2组(足三里、三阴交、合谷)和治疗3组(肺俞、脾俞、肾俞、足三里、三阴交、合谷),每组10只。模型采用空腹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reptozocin)溶液方法进行制备。成模后西药组予口服弥可保,治疗组予针刺治疗;各组分别于造模前、造模72 h及12周后测定血糖及体质量,治疗12周后取大鼠尾神经组织HE染色以观察各组大鼠尾神经病理形态变化。结果模型组血糖(29.7±1.3 mmol/L)较正常组大鼠血糖(6.1±0.09 mmol/L)明显升高(P<0.05),体质量明显下降(P<0.05),尾神经形态结构明显异常,治疗1组血糖(20.6±0.9 mmol/L)、治疗2组血糖(20.5±1.2 mmol/L)和治疗3组血糖(17.1±0.6 mmol/L)及西药组血糖(21.0±1.0 mmol/L)较模型组大鼠血糖、体质量水平及病理形态均明显改善(P<0.05),治疗3组疗效明显优于治疗1组、治疗2组及西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背俞穴配合体针腧穴能够明显改善大鼠血糖、体质量水平及尾神经病理学形态改变,这可能与针刺腧穴的配伍协同作用相关,通过腧穴配伍协同效应,更好的发挥了针刺调节脏腑功能,疏通经络气血的作用,从而明显改善糖尿病大鼠周围神经的周围循环状态及病理学形态变化。  相似文献   

16.
钟治平  刘波  吴珊珊  叶泳松 《新中医》2014,46(4):174-177
目的:应用静息态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局部一致性探讨足三里穴的中枢神经网络作用机制。方法:选择12名青年健康志愿者,于针刺足三里前及针刺足三里拔针后25 min分别进行静息态脑功能磁共振成像扫描,应用脑功能成像局部一致性(regional homogeneity,ReHo)方法处理功能磁共振(fMRI)成像数据。结果:针刺拔针后25 min后右侧额中回、左侧额上回、右侧颞上回、后扣带回、右侧中央旁小叶、右侧苍白球、右侧枕中回、左侧额内侧回等脑区的ReHo值较针刺前增高;双侧中央后回、左侧枕中回、左侧颞中回、左侧颞下回、左侧梭状回、左侧中央旁小叶、右侧额内侧回等脑区的ReHo值较针刺前减低(P0.05,K值≥10)。结论:针刺足三里后额叶、颞叶、枕叶、扣带回相关脑区局部一致性发生改变,提示足三里的认知影响、镇痛及胃肠功能调节的中枢神经网络作用机制存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疏肝健脾法针刺与西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差异.方法:将70例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西药组,每组35例.针刺组取天枢、足三里、上巨虚、三阴交、太冲等穴行常规针刺,并在双侧天枢加电针刺激,每日1次,每周治疗3~4次;西药组口服匹维溴铵(得舒特),每次50 mg,每日3次,均4周为一疗程.分别于治疗前、1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积分及肠易激综合征生活质量评价量表(IBS-QOL)评分,并评定两组疗效及复发率.结果:治疗后两组症状积分、IBS-QOL评分均显著改善(均P<0.01),且针刺组的改善程度优于西药组(均P<0.01);针刺组有效率为94.3%(33/35),优于西药组的77.1%(27/35,P<0.01);3个月后针刺组复发率为36.4%(12/33),明显低于西药组的72.0%(18/25,P<0.01).结论:疏肝健脾法针刺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优于西药匹维溴铵,可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且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采用调三焦理论指导下的穴位埋线疗法结合腹针治疗腹型肥胖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腹型肥胖症患者用区组随机法分为穴位埋线组(A组)30例,腹针组(B组)30例,穴位埋线结合腹针组(C组)30例、空白对照组(D组)30例,前3组以调理三焦为原则,选中脘、天枢、阴交、支沟、关元、足三里穴,采用穴位埋线每7 d埋线1次,连续3次为1个疗程(A组);腹针每3 d针刺1次,7次为1个疗程(B组);两者结合方法治疗(C组)。结果:治疗后各组总疗效分别为46.7%、43.3%、76.7%、2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腰围差值比较,穴位埋线结合腹针与穴位埋线比较P=0.54,无统计学意义,体质量差值比较,穴位埋线结合腹针与A、B、D组比较为4.49±0.59 vs 2.64±0.53,2.87±0.44,1.45±0.26,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穴位埋线结合腹针在治疗腹型肥胖总有效率方面效果最佳,在减少腰围方面与单纯穴位埋线疗效相当,降低体重方面疗效最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电针三阴交穴不同介入时机对痛经模型大鼠子宫微循环的影响,探讨介入时机与针刺效应的关系。方法:将动情间期雌性大鼠随机分为6组,按照介入时机分为即刻电针组(A组)和预先电针组(B组),两组又分别分为盐水组、模型组、针刺组。除盐水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均连续10天给予皮下注射苯甲酸雌二醇注射液,末次给药1h后,腹腔注射缩宫素2u/只,制备痛经大鼠模型。盐水组每日给予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针刺A组于第10日给予电针20min,针刺B组于第8日给予电针20min,盐水B组及模型B组束缚20min,每日1次,连续3天。于第10日采用XW-B-3冷光源微循环显微检查仪观察各组大鼠不同时间段子宫微循环的变化。结果:与模型A组比,即刻电针三阴交20min时,微血管、毛细血管(cap)管径明显扩张,cap条数明显增多,差异显著(P0.01或P0.05),电针10、20min时,微血管条数明显增多,差异显著(P0.05),血流状态无显著性差异;与模型B组比,预先电针三阴交5、10、20min时微血管管径明显扩张,微血管条数明显增多,血流明显加快,差异显著(P0.01或P0.05),电针10、20min时,cap管径明显扩张,cap条数(除10min外)明显增多,差异显著(P0.01或P0.05)。结论:即刻、预先针刺三阴交穴均可缓解子宫血管的痉挛状态,改善子宫微循环,缓解疼痛,但预先针刺起效快、作用程度强,明显优于即刻针刺。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电针治疗慢性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功能性便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治疗组针刺双侧支沟、天枢及足三里穴,同时在天枢及足三里穴给予电针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聚乙二醇4000散治疗。治疗2星期后,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排便次数、粪便性状的变化,并判定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大便性状恢复正常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第1、2星期平均每日排便次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为65.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是一种治疗慢性功能性便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