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前路椎间盘松解矫形治疗无神经症状胸腰段陈旧性骨折伴后凸畸形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前路单纯椎间盘松解矫形治疗无神经症状的胸腰段陈旧性骨折伴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2007年1月-2009年6月收治的34例无神经症状的胸腰段陈旧性骨折伴后凸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 13例,女 21例;年龄41~65岁,平均51岁.所有患者均行前路椎间盘松解植骨矫形钢板内固定术,手术前后均行影像学检查并测量后凸畸形Cobb角的变化,术前和术后1年均进行腰背痛VAS评分和Odem评分,术中详细记录手术时间和出血量等指标.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8个月;植骨均骨性愈合,未出现神经损伤、大血管损伤、钢板螺钉松动断裂等并发症;术前胸腰段的后凸畸形Cobb角29°~45°,平均41.7°,术后胸腰段后凸畸形Cobb角10°~17°,平均13.7°,术后矫正率为67.15%;平均手术时间(153±31) min;平均出血量(712±43) ml;腰背疼痛VAS评分由术前(7.9±2.2)分改善至(2.5±0.7)分;Odem评分优22例,良12例.结论 前路单纯椎间盘松解矫形治疗无神经症状的胸腰段陈旧性骨折伴后凸畸形,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比较陈旧性胸腰段骨折并发后凸畸形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从2015年1月~12月到我院就诊的200例胸腰段陈旧性骨折合并后凸畸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前路手术组和后路手术组.其中前路手术组114例患者,后路手术组86例患者;对前路手术组患者采用前路减压椎体间撑开植骨侧前方内固定术的方式进行治疗,后路手术组则采用后路楔形截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的方式进行治疗;手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统计两组患者的JOA评分,改善的Cobb角大小以及并发症的情况等结果,最后将所得两组统计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手术前前路组患者和后路组患者的的JOA评分都分别明显低于手术后两组患者的JOA的评分,数据具有明显的差异,结果具有统计学的意义;手术前后,前路组和后路组两组患者的JOA评分和改善指数相比较,数据无明显的差异,统计结果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手术前,两组患者的Cobb角度数具有明显的差异,且后路组Cobb角大于前路组患者的Cobb角,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手术后,前路组和后路组患者的Cobb角与手术前相比均具明显减小,数据具有明显的差异,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手术后,两组患者的Cobb角相比较虽然无明显的差异,但是两组患者的术后的改善度具有较大的差距,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手术出血量和手术时间以及出现并发症的患者例数相比较均没有明显的差距,结果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但是前路手术组的手术期疼痛VAS评分明显高于后路手术组患者的VAS评分,两组数据具有较明显的差异,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较严重的后凸畸形患者,采用后路手术的方式进行治疗,所取得的矫正效果更好且更加符合力学结构的原理,当然对其的技术操作要求也比较高.而前路手术的治疗方式创伤较大,对于较严重的后凸畸形患者的治疗效果比后路手术方式的治疗效果差,且力学结构也不太合理,因此后路手术的治疗方式更适合治疗后凸畸形患者,有助于患者病情的愈合,加快患者病情的康复,使患者能更快恢复到正常的生活和工作状态,值得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经椎弓根V形截骨矫形治疗创伤后胸腰段后凸畸形效果。方法 2006年2月至2010年11月收住的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并后凸畸形患者13例,均采用经椎弓根V形截骨矫形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术,观察治疗效果。结果全部患者后凸畸形矫正率平均为86%,无严重手术并发症。随访时间,平均23个月(5~43个月),13例均骨性融合,3例术后神经功能有改善,腰背部疼痛缓解有显著性改变(P﹤0.01)。结论经椎弓根截骨能够同时达到减压、矫形、融合的目的,对于治疗胸腰段创伤后后凸畸形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探讨经侧前方手术入路行椎体全切、单纯植骨支撑融合或钛网支撑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段陈旧性骨折脱位。方法 对21例陈旧性骨折脱位致胸腰段脊髓损伤的患者采用经侧前方胸、腹膜外手术入路行椎体全切减压、单纯植骨支撑融合或钛网支撑植骨、应用钉棒系统进行固定。结果 17例患者均获6个月~3年随访,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评定比术前改善1级以上者15例(88%)。术后早期无1例出现严重并发症,复查X线片或CT,脊柱曲度基本恢复正常,伤后6个月见植骨块与上下椎体融合良好,未见植骨块塌陷及椎体高度丢失、螺钉松动或棒断裂现象,无假关节形成。结论 侧前方手术入路行椎体全切、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腰段陈旧性骨折,创伤小,并发症少,患者恢复时间缩短、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陈旧性胸腰段骨折继发后凸畸形前后路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2008-2010年收治的20例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后凸畸形患者,针对不同的情况选择两种不同的手术方式,其中前路手术10例,后路手术10例,比较分析临床效果。结果全部病例均无严重的术中以及术后并发症,术后患者腰背痛及下肢麻木症状缓解或消失,后路手术的手术时间以及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前路手术组;前路手术骨融合率明显高于后路手术组;前后路手术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比较以及术后、术后1年、术后2年的楔变角、后凸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后凸畸形患者,术前全面评估,有针对性地选择手术方式,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结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胸腰段脊柱陈旧性骨折的前路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2006年6月~2009年8月,对31例胸腰段脊柱陈旧性骨折患者进行了前路减压、钛网融合器植入内固定手术治疗。结果术后随访1~3年,平均1.6年,31例患者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脊柱高度恢复,后凸畸形矫形满意,无内置物松动、移位及脱钉等情况出现。结论胸腰段脊柱骨折采用前路手术安全、可靠,椎管减压彻底,可重建脊柱的稳定性,恢复脊柱生理弯曲,远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椎弓根螺钉治疗特发性脊柱侧凸(AJS)胸腰段交界性后凸的预防方法。方法选择58例MS患者应用后路椎弓根螺钉技术进行侧凸的矫形,对胸腰结合部首先将矫形棒塑形成直的或略微前凸的形状,并进行单独置钉,采用先压缩矫形后撑开矫形的方法,所有患者随访时间为8-40个月,平均21.5个月,评价手术后及随访后的胸腰段的平衡。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及随访后胸腰段均未出现后凸畸形。结论胸腰段交界性后凸是特发性脊柱侧凸矫形时容易出现的并发症,应用胸腰段单独置钉并进行先压缩后撑开的方法是预防交界性后凸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后路全脊椎切除治疗胸腰椎陈旧性骨折角状后凸畸形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15例胸腰椎陈旧性骨折角状后凸畸形患者采用后路全脊椎切除术,术后随访6~36个月,观察其临床症状缓解、手术前后后凸Cobb角度变化及Frankel分级情况。结果术后患者临床症状均得到明显缓解,术前后凸Cobb角为(51.2±4.9)度,术后经随访恢复为(11.2±1.7)度,术后后凸Cobb角度〈术前(P〈0.01),且术后Frankel分级明显降低。结论后路全脊椎切除结合椎弓根内固定与椎板减压治疗胸腰椎陈旧性骨折角状后凸畸形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介绍和评估USA-Plate和Z-Plate在治疗胸腰段陈旧性骨折中的作用及价值.方法:对19例胸腰段陈旧性骨折患者行椎管侧前方减压,USA-Plate内固定11例,Z-Plate内固定8例,观察术前、术后神经损伤ASIA分级。结果:随访时间6月~18个月,平均10.6个月,ASIA分级:术前A4例,B3例,C7例,D5例;术后A3例,B1例,C4例。D3例,E7例,1例失随访。结论:USA-Plate和Z-Plate具有稳定性好,使用方便、安全,不影响MRI检查,是理想的前路短节段固定系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效果。方法该研究随机选取了该院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期间来治疗的80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把80例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患者。给予对照组保守治疗,观察组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比较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疼痛、躯体功能以及日常活动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7.5%,对照组治疗有效率87.5%,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腰椎压缩性骨折临床效果显著,应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改良胸膜外路及植骨结合侧前方减压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并脊髓损伤的效果,并分析CT影像技术在围术期的应用。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至2015年收治的46例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以上患者均采取改良胸膜外路及植骨结合侧前方减压固定治疗,于术前、术后进行多排CT三维重建及常规X线检查。结果 46例均获得随访,平均12个月(6-24个月)。除1例患者术中胸膜损伤以外均未出现损伤腰膨大血管、损伤脏器、损伤脊髓及术后内固定物松动等并发症。Frankel分级法显示神经功能明显改善,46例患者经术后CT重建扫描均显示骨折复位效果良好,椎管内无压迫。结论侧前方减压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并脊髓损伤减压直接且彻底,CT重建技术应用于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可实现胸腰椎骨折并脊髓损伤的准确诊断及治疗评估,临床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3.
AF内固定并经椎管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AF内固定并经椎管椎体内植骨的手术方式和临床疗效。方法对41例胸腰椎爆裂型骨折行AF内固定,并经椎管椎体内植骨及后路植骨,术后卧床2-4周,腰背肌锻炼,腰围固定。结果随访36例,随访时间3月-32月,平均17.5月。根据手术前后影像学评价(椎体高度的恢复,椎管侵占率、脊核后凸cobb's角)和神经功能评价(Frankel分级),优良率80.5%,无松动断钉等情况。结论AF固定对于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有良好复位、固定作用,同时行经椎管椎体内植骨,能增强脊柱前柱的抗压稳定性,再加上后路植骨,能提高脊柱融合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充气复位结合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对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椎体形态改变。方法:对130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采用体外复位后结合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后观察手术前后对椎体前缘高度的恢复情况、cobb’s角的改变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体外充气整复后与后凸成形术后伤椎的前缘高度及cobb’s角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应数据配对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在充气复位结合PKP术对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椎体形态有明显改变,能有效的恢复椎体前缘高度、减少后凸畸形、cobb’s角的改善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探究在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治疗中经皮椎体成形术和椎体后凸成形术的应用效果。方法2015年9月至2016年3月期间,我院骨科接受治疗的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中9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进入我院接受治疗的先后顺序进行分组,其中单号为对照组,双号为观察组,两组患者分别45例,对照组患者在治疗期间使用经皮椎体成形术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则采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椎体前缘的平均高度在正常值的95.3%,而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后椎体前缘的平均高度在正常值的74.7%,观察组治疗后椎体前缘高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疼痛程度均有显著改善(P<0.05),但是两组患者间的数据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老年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中经皮椎体成形术和椎体后图椎体成形术都有很好的应用,并且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的应用效果更佳,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总结应用新型脊柱外固定器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胸腰椎体新鲜骨折的经验.方法 采用经皮新型脊柱外固定器联合PVP技术治疗胸腰椎新鲜骨折病人16例,其中单纯椎体压缩型骨折9例,爆裂骨折7例.结果 术后椎体高度明显恢复,椎体前缘高度由术前平均56%(15%~77%)恢复至术后89%(62%~100%).脊柱后凸畸形角显著减小,脊柱后凸角由术前平均33.45°(25°~56°)恢复至术后平均5.3°(0°~15°).术后15~30天拆除外固定,随访6~9月(平均7.6月),椎体高度无明显下降.5例有神经症状的患者,其神经损伤ASIA分级基本恢复到E级.结论 新型脊柱外固定器联合PVP技术能有效恢复胸腰椎新鲜骨折的椎体高度,改善神经功能,防止临近节段椎间盘退变.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空心椎弓根螺钉合用骨水泥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效果分析。方法:选取2008年7月~2013年7月在我院就诊的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40例子作为研究对象,所有对象均行空心椎弓根螺钉合用骨水泥固定治疗,采用Frankel分级方法及视觉模拟疼痛评分对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评估,采用X线胸片评估内固定效果。结果: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治疗后,Frankel分级较术前明显改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X线结果显示,患者术后内固定效果良好。结论:对于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患者行空心椎弓根螺钉合用骨水泥固定治疗,能够取得较为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后路椎弓根钉固定术结合硫酸钙骨水泥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整群选取2010年4月—2015年5月收治的68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 B组患者采用后路椎弓根钉固定术治疗,A组在B组基础上联合硫酸钙骨水泥椎体成形术治疗。于术前﹑术后3个月记录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压缩率﹑椎体后缘高度压缩率,比较组间差异。结果所有患者经治疗后,其胸腰部功能指标较术前均有明显恢复。术前患者Cobb角为20°左右,术后患者降至1~6°;术前椎体前缘高度压缩率为40%左右,术后降至2%~10%之间;术前椎体后缘高度压缩率为10%左右,术后降至1%~5%之间。组间比较,术后A组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压缩率﹑椎体后缘高度压缩率明显低于B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后路椎弓根钉固定术结合硫酸钙骨水泥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疗效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传统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与附加经伤椎椎体内植骨及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6年2月-2009年8月,将24例新鲜胸腰段脊椎Gertzbein A3型骨折患者随机分成A、B两组。分别采用传统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减压复位、椎板植骨融合术(A组)及采用附加经伤椎固定椎体内植骨、减压复位、椎板植骨融合术(B组)。分别于术后3,6,9,12个月对两组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随访。比较测量手术前后Cobb’s角、椎体前缘高度和椎管占位率。结果两组安全完成手术,切口Ⅰ期愈合。随访14~42个月,平均18个月。术后A、B组Cobb’s角分别矫正至4.2°和3.8°;椎体前缘高度分别恢复至85.4%和86.8%;平均椎管占位率分别为4.8%和4.4%,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A组Cobb’s角为5.5°,B组为3.9°;椎体前缘高度A组为恢复至73.3%,B组为恢复至86.1%;平均椎管占位率A组为5.1%,B组为4.4%。末次随访时A组Cobb’s角、椎体前缘高度和椎管占位率与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有2例在末次随访时后凸角丢失>10°,1例内固定失败。结论经伤椎置钉能有效地恢复椎体前缘高度,伤椎椎体内植骨可有效维持复位,减少后凸畸形矫正丢失及内固定失败。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