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比较甲状腺手术中不同频率针药复合麻醉的麻醉效果。方法将94例甲状腺切除手术的患者分为A组(32例)、B组(29例)和c组(33例),分别使用2Hz、100Hz、2/100Hz电针刺激双侧扶突、合谷、内关穴位进行针药复合麻醉,记录术中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SpO2)和芬太尼的用药量。结果c组芬太尼用量显著少于A组(P〈0.05);与A、B两组比较,C组患者在术中的心率和血压波动较小(P〈0.05);不同组别间血氧饱和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过程中3组患者均无缺氧情况发生。结论与2Hz、100Hz比较,2/100Hz电针刺激双侧扶突、合谷、内关穴位进行针药复合麻醉时阿片类镇痛药追加量少,循环较平稳,麻醉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针药复合麻醉中不同频率电针对肺切除患者的镇痛作用及其对免疫功能的影响,筛选针药复合麻醉中的最佳电针频率。方法:将163例择期行肺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A组(31例)、B组(34例)、C组(32例)、D组(34例)和E组(32例)。5组均穴取后溪、支沟、内关、合谷,A组采用假针刺,将无针体针灸针粘贴在穴位处,针柄连接电针;B组采用频率2Hz电针刺激;C组采用频率2Hz/100Hz的电针刺激;D组采用100Hz的电针刺激;E组采用经皮穴位电刺激,频率2Hz/100Hz,均诱导30min后行静脉诱导全身麻醉,术中维持电刺激至手术结束。观察术中麻醉药用量以及术前1天、术中和术后1天T淋巴细胞表面抗原(CD3+、CD4+、CD8+、CD4+/CD8+)和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的变化。结果:丙泊酚用量B组和D组较少,芬太尼用量B组、D组、E组较少。各组CD3+、CD4+随着时间的变化呈现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均P<0.01),E组和C组相比其他3组能较好抑制术后CD3+、CD4+的降低(均P<0.05);各组CD8+随着时间的变化改变不大(均P>0.05),E组和D组相比其他3组能较好抑制术后CD8+的降低(均P<0.05)。各组CD4+/CD8+随着时间的变化改变不大(均P>0.05),E组、C组相比其他3组能较好抑制术后CD4+/CD8+的降低(均P<0.05)。各组NK细胞随着时间的变化呈现逐步增高的趋势(均P<0.01),各组对NK细胞的调节功能相当(均P>0.05)。结论:经穴2Hz、经穴100Hz和经皮穴位电刺激2Hz/100Hz在镇痛方面效果最佳。经皮穴位电刺激2Hz/100Hz和经穴2Hz/100Hz在免疫功能的调节方面作用最佳。推荐采用经皮穴位电刺激2Hz/100Hz,不仅能减少术中镇痛药用量,而且能明显改善肺切除手术患者的免疫抑制状态。  相似文献   

3.
唐炜  马文  傅国强  袁岚  沈卫东 《中国针灸》2013,33(2):159-162
目的:评价采用不同频率电针刺激双侧内关穴对全身麻醉腹腔镜手术病人术后发生恶心与呕吐的影响,探讨理想电针参数.方法:将全身麻醉下行腹腔镜手术的女性病人120例随机分为4组.2Hz电针治疗组(A组)、2Hz/100Hz电针治疗组(B组)、100Hz电针治疗组(C组)和对照组(D组),每组30例.各组均接受相同麻醉处理方案,A、B、C3组病人均在常规药物麻醉开始前半小时针刺双侧内关穴,得气后连接HANS-200A电针仪,频率分别为2Hz、2Hz/100Hz、100Hz,手术结束后停止电针刺激.D组不予电针.观察记录各组病人手术结束后生命体征、术后恶心与呕吐的发生情况及术后恶心与呕吐的严重程度分级.结果:各组病人术后1h心率、平均动脉压(MAP)、指脉氧饱和度、呼吸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B组病人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低于A、C、D组[10.0%(3/30) vs 30.0%(9/30)、36.7%(11/30)、53.3%(16/30),均P<0.01];B组病人术后恶心呕吐严重程度明显低于其他3组(均P<0.01).结论:2Hz/100Hz电针可有效减少行全身麻醉腹腔镜手术病人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减低病人恶心呕吐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4.
传统的针刺麻醉用于甲状腺手术会有镇痛不全的缺点,因此我们将麻醉药物与针刺复合用于甲状腺手术,观察其临床效果,分析其对人体应激反应和循环系统的保护效应。  相似文献   

5.
甲状腺手术麻醉的目的不仅是达到良好的镇痛效果,同时还要求患者能够保持清醒状态,在可能损伤重要结构的步骤配合外科医生进行判断,避免造成周围神经损伤。因此,单一的麻醉方法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针刺麻醉复合其他方法如安定镇痛麻醉、颈丛阻滞或全身麻醉应用于甲状腺手术,既可达到满意的麻醉效果,又可降低相关并发症,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基于此,笔者对针药复合麻醉应用于甲状腺手术的疗效及取穴规律进行综述,旨在为提高针药复合麻醉临床疗效相关的科研工作提供有益的指导,同时推动针药复合麻醉在甲状腺手术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电针减少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麻醉药用量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120例慢性鼻窦炎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取气管插管静脉复合全麻手术,试验组全麻的同时予以电针内关、合谷穴。记录全麻药物追加量,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评分。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试验组术中丙泊酚、芬太尼追加量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心率、平均动脉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6 h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中采用电针刺激,可减少全麻药追加量,并不影响手术安全和降低麻醉效能。  相似文献   

7.
甲状腺手术不同术式的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甲状腺髓样癌(MTC)的手术治疗方式及其疗效比较。方法对我院收治的60例甲状腺髓样癌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不同手术方式的治疗效果。结果本组60例患者总的1、3、5年的生存率分别是98.4%、82.6%、78.3%。原发灶行单侧腺叶峡部切除者中,出现术后暂时性声带麻痹4例,在术后2月后恢复正常;行甲状腺全切或近全切者中,术后声嘶5例,低钙抽搐5例,术后3个月后经对侧代偿恢复。术后出现局部区域复发者16例,其中中央区清扫后同侧侧颈、同侧侧颈清扫后同侧侧颈、同侧侧颈清扫后对侧侧颈、双侧侧颈清扫后颈部、中央区或和甲状腺及上纵隔复发例数分别为2、3、4、4、5、1例。首次手术行全甲状腺切除组甲状腺区的复发率低于甲状腺次全腺叶切除组,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全甲状腺切除组与甲状腺次全腺叶切除组两组的甲状腺区复发率均明显低于甲状腺肿瘤摘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8.
不同强度和频率电针的镇痛效应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本文观察了低频弱电针(10赫兹,3伏)、高频弱电针(200赫兹,3伏)、低频强电针(10赫兹,6伏)和高频强电针(200赫兹,6伏)的即时镇痛效应和镇痛后效应。结果表明,低频电针的即时镇痛效应优于高频电针,强电针优于弱电针;而高频电针的镇痛后效应优于低频电针,弱电针优于强电针。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观察转氨酶数值的变化,评价不同脉冲电流频率的针药复合麻醉对肺切除患者肝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开胸肺切除术患者75例,行分层分段随机、单盲、阳性对照、多中心的临床试验。分为3组,Ⅰ组25例,施以常规全身麻醉,Ⅱ组25例,施以全身麻醉加2Hz脉冲电流频率电针,Ⅲ组25例,施以全身麻醉加2/100Hz脉冲电流频率电针,Ⅱ、Ⅲ组均在术前30min开始诱导,一直持续到手术结束。术前、术中、术后分别采集各组患者血样进行检测,获取影响肝功能的相关数据以备评价所用。结果:3组中,Ⅱ组的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数据变化趋势最小,最稳定。结论:针药复合麻醉效果显著,使转氨酶变化水平保持平稳,起到了对肝功能的保护作用,可减轻和避免全麻手术带来的潜在危险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电针对CO2气腹的全麻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后胃功能和全身机能恢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收治妇科行腹腔镜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常规麻醉组和复合电针麻醉组,每组30例。常规麻醉组施以常规全身麻醉,复合电针麻醉组在常规全身麻醉基础上,于术前30min予电针刺激双侧足三里和梁丘,连续波,频率2Hz,电针一直持续到手术结束。于术后对两组患者的Ramsay镇静评分、恶心评分、呕吐评分及精神状态评分进行评定、比较。结果:术后复合电针麻醉组的镇静评分(1.19±0.56vs 1.96±0.90)、恶心评分(0.59±0.80vs 1.81±0.88)、呕吐评分(0.48±0.94vs 1.89±0.93)、精神状态评分(0.96±0.73vs1.69±0.75)均低于常规麻醉组(均P0.01)。结论:复合电针麻醉能够减轻患者术后烦躁及恶心、呕吐,改善术后精神状态,可促进胃功能和全身机能恢复,是调整腹腔镜期间CO2气腹不良反应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不同时间术前电针对妇科开腹手术患者术后早期恢复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妇科开腹手术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术前1d电针组(治疗组)、术前0.5h电针组(对照1组)和空白对照2组,每组30例。治疗组术前1d予穴位电针治疗,对照1组术前0.5h予穴位电针治疗,对照2组不予干预。分别于术前1d、术后24h和术后48h时采用15项术后恢复质量问卷调查表(Qo R-15)综合评价3组患者术后恢复质量情况,并比较3组患者术后首次通气时间、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及恶心呕吐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术后24h、48hQo R-15量表总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1组和对照2组(P0.05);对照1组术后24hQo R-15量表总评分明显高于对照2组(P0.05)。治疗组术后首次通气时间及恶心呕吐发生率均明显优于对照1组及对照2组(P0.05)。治疗组术后24h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1组和对照2组(P0.05),且对照1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2组(P0.05)。结论:术前1天应用穴位电针治疗可提高妇科开腹手术患者术后早期恢复质量,缩短术后首次通气时间,减轻术后早期疼痛程度,减少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Wang XB  Chen J  Li TJ  Tao J  Chen LD  He J  Chen LR 《中国针灸》2011,31(7):580-584
目的:评定不同频率电针治疗脑卒中下肢偏瘫患者的肌电图效应和对步行能力的影响为针灸处方提供依据.方法:50例脑卒中下肢偏瘫Brunnstrom分期为Ⅱ-Ⅳ期的患者随机分成3组,即100 Hz组、50 Hz组、2 Hz组.3组分别采用100 Hz、50 Hz和2 Hz的电针配合常规康复训练进行治疗.治疗前后利用表面肌电图记录患侧膝屈曲和踝背屈时最大等长收缩时主动肌和拮抗肌的肌电活动,并采用Fugl-Meyer评分、临床痉挛指数和Holden步行功能分级对患者的运动功能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100Hz与50 Hz组股直肌积分肌电值(IEMG)降低(P<0.01,P<0.05),且比2 Hz组显著(均P<0.05);腓肠肌的IEMG 100Hz与50 Hz组治疗后也降低(P<0.05,P<0.01),胫前肌的IEMG仅50Hz组治疗后增高(P<0.05).膝屈曲的协同收缩率100 Hz与50 Hz组治疗后均降低(P<0.05,P<0.01),健患侧的协同收缩比值3组治疗后均显著增高(P<0.01,P<0.05).踝背屈的协同收缩率3组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P<0.01),健患侧的协同收缩比值仅100 Hz组治疗后差异显著(P<0.01).3组治疗后Fugl-Meyer 功能评分、痉挛指数和步行功能均显著改善(均P<0.01),但组间差异仅表现为100 Hz组步行能力优于50 Hz与2 Hz组(均P<0.05).结论:电针配合康复训练有助于降低脑卒中患者下肢的痉挛程度和提高步行功能,50 Hz和100 Hz较2 Hz疗效好,100Hz的刺激参数可能更佳.  相似文献   

13.
不同频率电针对家兔胃电节律紊乱调整效应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贾萍  陈日新  刘金香  田宁 《中国针灸》2006,26(11):801-803
目的:观察不同频率电针对红霉素诱导的家兔胃电节律亢进的调整效应,为针灸临床选择合适频率参数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40只家兔做耳缘静脉注射红霉素复制胃电节律紊乱模型后,随机分为模型组、3Hz电针组、20Hz电针组、100Hz电针组,后3组分别用3Hz、20Hz、100Hz3种频率电针刺激“足三里”穴位,应用IEGG谱分析仪检测不同时间段的主频功率(PDP)和总功率(PTP)。结果:红霉素可使家兔胃电PDP和PTP明显增高(P<0·001);3种频率电针对家兔胃电PDP及PTP均有显著的降低作用(P<0·05),对PDP的影响3种频率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对PTP的影响20Hz电针疗效明显优于3Hz电针组(P<0·05),但与100Hz电针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3种频率电针对家兔胃电节律紊乱有显著的调整作用,可使亢进的胃肠运动降低,而且不同频率电针对胃电的调整效应不同。  相似文献   

14.
不同频率电针对大鼠杏仁核内生长抑素mRNA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健  熊克仁  李怀斌 《针刺研究》2006,31(2):103-106
目的:观察不同频率电针大鼠“足三里”穴对杏仁核内生长抑素(SOM)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2、Hz电针组和128 Hz电针组,每组10只。采用原位分子杂交方法,观察不同频率电针大鼠一侧“足三里”穴30 min后,大鼠杏仁核内SOM mRNA的表达。结果:电针对大鼠杏仁核内SOM mRNA的表达有上调作用,并且高频电针作用强于低频电针。电针后杏仁核各亚细胞群内SOM mRNA阳性神经元的数量增加以中、小型细胞较为明显;在细胞染色程度上以中等程度染色和淡染细胞的数量增加为主,细胞平均灰度值有所增加。结论:不同频率电针对大鼠杏仁核内SOM mRNA的表达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5.
雷剑 《中医药信息》2015,(3):101-103
目的:探讨辨证取穴结合不同频率电针用于痔疮手术辅助麻醉中的镇痛效果。方法:将80例需要行痔疮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四组,每组20例,在辨证取穴后运用不同频率的电针在痔疮手术辅助麻醉过程中进行干预。其中A组选用2Hz连续波针刺刺激,B组选用15Hz的连续波进行针刺刺激,C组选用100Hz的连续刺激波进行针刺刺激,D组为对照组,给予针刺,但不予电针刺激。每组的术中都给予芬太尼追加麻醉,剂量每次给予1μg/kg的追加,观察四组患者辅助用药量的情况,采用疼痛程度的分级评分标准进行镇痛效果的观察。结果:B组15Hz的镇痛效果最好,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四组患者中D组术中辅助药的用量最多,与A、B、C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辨证取穴结合不同频率电针在痔疮手术麻醉中15Hz的效果最佳,可以减少麻醉药物的术中使用量,同时减轻患者的疼痛。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针药复合麻醉中不同方法对肺切除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63例择期行开胸肺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A组(常规药物麻醉)、B组(经穴2 Hz)、C组(经穴2/100 Hz)、D组(经穴100 Hz)、E组(经皮穴位电刺激2/100 Hz),分别为31例、34例、32例、34例和32例。采集术前1 d、术中和术后1 d的静脉血心功能的指标(门冬氨酸氨基转氨酶、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进行分析。结果各组门冬氨酸氨基转氨酶、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在术前、术中、术后3个不同时间点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门冬氨酸氨基转氨酶与A组、C组及D组3个时间点的差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A组乳酸脱氢酶与B组、D组及E组3个时间点的差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乳酸脱氢酶与C组、D组3个时间点的差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E组乳酸脱氢酶与C组、D组3个时间点的差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针刺麻醉4组中,C组、D组、E组门冬氨酸氨基转氨酶优于B组,但不如A组稳定。B组、D组、E组乳酸脱氢酶优于A组。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长留针电刺激法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术后镇痛的疗效及对术后排气时间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在静吸复合全身麻醉下行LC患者9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对照组,术后无镇痛;镇痛泵组采用术后经静脉患者自控镇痛(PCIA);留针组应用电针刺激仪镇痛,术前穴取日月、气冲、阳陵泉,平刺穴位置入针灸针,用无菌贴膜固定留置,于术后8、20h给予电针刺激,疏密波型,频率2Hz/100Hz,均持续30min。观察并记录3组患者术后2、4、8、12、24、36h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呕吐、恶心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术后排气时间。结果:术后2、4、8、12、24h各时点留针组与镇痛泵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P0.01),且留针组在以上各时点的镇痛效果优于镇痛泵组(均P0.05);留针组没有不良反应发生,而镇痛泵组出现嗜睡3例、恶心6例、呕吐3例,对照组出现恶心2例、呕吐1例;留针组排气时间明显早于其他两组[(14.77±4.99)h vs(18.50±4.22)h,P0.01;(14.77±4.99)h vs(18.17±4.69)h,P0.05]。结论:长留针电刺激法用于LC术后镇痛安全、有效,避免了术后应用镇痛药物的不良反应,同时可促进肛门排气。  相似文献   

18.
不同电针频率对肺切除患者血清IL-1、IL-6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hen N  Ma W  Shen WD 《中国针灸》2012,32(6):523-526
目的:观察不同电针频率下针药复合麻醉对肺切除术患者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为针刺麻醉电针频率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将择期行开胸肺切除术56例患者随机分为Ⅰ组(22例)、Ⅱ组(16例)、Ⅲ组(18例)。各组均行常规药物麻醉,全麻前30min,Ⅱ组、Ⅲ组予电针后溪、支沟、内关、合谷,Ⅱ组予连续波型,频率2Hz,Ⅲ组予疏密波型,频率2Hz/100Hz,电针刺激维持至手术结束。采用双抗体夹心免疫酶标法(ELISA)检测患者术前24h、切皮后10min、术后24h血清白介素1(IL-1)、白介素6(IL-6)含量。结果:3组患者切皮后10min IL-6较术前24h显著上升(均P<0.01),IL-1含量变化不大(均P>0.05);与切皮后10min比较,Ⅰ组与Ⅲ组患者术后24hIL-1含量显著上升(均P<0.01),Ⅱ组则变化不大(P>0.05);3组患者术后24hIL-6含量较切皮后10min均显著上升(均P<0.01)。结论:2Hz电针频率针药复合麻醉能部分调节体内炎性因子的表达,从而减轻围术期机体的应激反应,保护脏器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电针不同脉冲频率对切卵大鼠松质骨结构的影响,探讨电针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模型大鼠的最佳刺激参数。方法:采用电针2Hz、100Hz、2/100Hz不同频率对去卵巢骨质疏松大鼠进行治疗,以倍美力灌胃作为对照组,观察Micro-CT下大鼠松质骨空间结构参数以及血清E2、PICP、ICTP的变化。结果:电针组能不同程度提高模型大鼠骨小梁数目、厚度、骨体积分数和血清E2、PICP含量,减小骨小梁间隙、骨表面积体积比,降低血清ICTP水平;其中以100Hz频率电针组疗效更为明显。结论:电针对骨质疏松大鼠骨小梁空间结构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并且这种保护作用以100Hz频率电针刺激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20.
电针对抑郁症患者不同脑区的影响:磁共振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电针治疗前后抑郁症患者脑内代谢物质变化的特点.方法:将75例轻、中度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西药组(A组)、电针组(B组)、针药组(C组),每组25例.A组:口服百优解胶囊,20 mg/d;B组:主穴取百会、印堂,随症配穴,电针30~40 min,留针1 h,每日1次;C组采用A组与B组方法相结合治疗.共观察6周.采用磁共振系统,PROBE-J序列进行单体素采集,感兴趣区分别置于左、右两侧海马和额叶.比较正常志愿者(对照组)与3组患者治疗前后氮-乙酰天门冬氨酸/肌酸(NAA/Cr)和胆碱/肌酸(Cho/Cr)值的差异.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双侧海马的NAA/Cr值较对照组减低,治疗后B组双侧海马、C组右侧海马的NAA/Cr值较治疗前增高(P<0.05),C组左侧海马的NAA/Cr值较治疗前明显增高(P<0.01).治疗前3组患者双侧额叶的Cho/Cr值较对照组增高(P<0.01),治疗后A组、B组及C组双侧额叶的Cho/Cr值较治疗前均明显减低(P<0.05,P<0.01).结论:抑郁症患者双侧额叶、海马与正常成人相应部位的代谢物浓度存在差异;电针可通过多途径改善抑郁,而百优解的作用途径单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