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丹皮酚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以脂溶性药物丹皮酚为模型药物,制备载药传递体,评价其质量并进行小鼠经皮渗透体外研究.方法 采用薄膜分散-超声法制备丹皮酚传递体;以改进的Franz扩散池进行体外小鼠经皮渗透实验,比较不同处方组成对丹皮酚经皮渗透的影响.结果 丹皮酚传递体为乳白色、近透明的胶体溶液.脂质传递体、普通脂质体和丹皮酚水醇混悬液8 h时的累积渗透率分别为81.22%、49.66%、42.22%.结论 丹皮酚传递体制备工艺简单可行,所制传递体的粒径较小且均匀,并可促进丹皮酚的经皮转运.  相似文献   

2.
目的:制备丹皮酚脂质体,并评价其质量。方法:采用薄膜分散-水化法制备丹皮酚脂质体。以丹皮酚与大豆卵磷脂重量比、胆固醇与大豆卵磷脂重量比、水化介质磷酸盐缓冲液(PBS)的pH值为考察因素,以包封率为评价指标,采用正交试验优选工艺,并考察丹皮酚脂质体的质量。结果:优选的制备工艺为丹皮酚与大豆卵磷脂的重量比为1:20,胆固醇与大豆卵磷脂的重量比为1:4,水化介质PBS的pH值为6.5。制得的丹皮酚脂质体颗粒圆整,平均粒径为95nm,包封率达到91.3%,在4℃下稳定性良好。结论:所选工艺稳定、可行,制得的制剂质量合格。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制备大黄素传递体,并建立其有关质量评价标准.方法 采用薄膜超声法制备大黄素传递体,以包封率为考察指标,通过单因素考察和正交实验设计优选最佳处方和工艺;采用Zetasizer电位及纳米粒度分析仪测定其Zeta电位并分析其大小,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药物的包封率等.结果 大黄素传递体最佳制备配方为去氧胆酸钠与磷脂比为1∶8,胆固醇与磷脂比为1∶3,维生素E与磷脂比为1∶20,大黄素与磷脂比为1∶6.所得大黄素传递体Zeta电位-15.11 mV,平均粒径为292.2 nm,球形圆整,大小均匀.在检测波长为435 nm处的吸光度(A)与药物浓度[C,(g/L)]的标准曲线方程为A=50.485C -0.0913(R2=0.9991),测得平均包封率为(69.35 ±0.25)%.结论 该传递体制备处方精确合理、工艺简单可行,所得传递体带负电,粒径较小且分布均匀,包封率高且稳定性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丹皮酚前体脂质体的制备方法,提高丹皮酚脂质体的稳定性。方法:采用薄膜一超声一冷冻干燥法。选择合适的冻干保护剂制备丹皮酚前体脂质体,并对水合后脂质体的形态、粒径、包封率和稳定性进行考察。结果:选择10%的蔗糖为保护剂。制得的丹皮酚前体脂质体经水合后主要为单室脂质体,粒径分布较均匀。平均粒径149.7nm.药物包封率为73.9%,25℃贮存6个月,外观、含量及包封率无明显变化。结论:该方法制备丹皮酚前体脂质体可行,包封率较高且有良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普萘洛尔传递体的处方工艺。方法采用硫酸铵梯度法制备普萘洛尔传递体。将药物/磷脂摩尔比、Span-80/磷脂摩尔比、探头超声时间作为考察因素,以包封率、载药量、平均粒径及变形性指数为效应指标,求算总评"归一值"并采用Design-Expert 8.0软件进行效应面法优化,确定最佳处方工艺并进行验证。结果确定最优制备工艺为:药物/磷脂摩尔比19.83%、Span-80/磷脂摩尔比21.08%、探头超声时间10.29 min,以该处方工艺制备所得传递体的包封率、载药量、平均粒径及变形性指数分别为76.63%,4.80%,52.82 nm,20.83,且实测值与预测值的偏差均较小。结论星点设计-效应面法适用于普萘洛尔传递体的处方工艺优化,优化所得处方工艺稳定、可行。  相似文献   

6.
丹皮酚聚乳酸微球的制备及药剂学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制备丹皮酚聚乳酸微球,并考察其药剂学性质。方法: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丹皮酚聚乳酸微球,用光学显微镜考察微球的粒径,用扫描电镜观察微球的形状和表面形态,用差示扫描量热法研究药物在载体中的分散状态及相互作用。结果:所制得的丹皮酚聚乳酸微球外形圆整,平均粒径为(23.25±0.15)μm(n=300),载药量为(11.4±0.5)%(n=3),药物包封率为(63.8±1.6)%(n=3),24h体外累计释药量44.63%。结论:丹皮酚聚乳酸微球制备工艺稳定,具有良好的缓控释能力。  相似文献   

7.
正交设计研究丹皮酚包合工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丹皮酚β-环糊精包合物最佳制备工艺.方法采用饱和水溶液法,以包合物收得率和药物的包封率为考察指标,利用正交设计筛选出包合物制备的最佳工艺.结果最佳制备工艺为丹皮酚:β-环糊精(1:10),搅拌时间为1h,包合温度为50℃.结论采用最佳工艺制备的包合物收率高,可大大提高丹皮酚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毛晓刚 《海峡药学》2005,17(6):38-39
目的 优选丹皮酚-β环糊精包舍物制备工艺。方法 对影响丹皮酚-β环糊精包合物产率的因素-β环糊精用量、固液比例、乙醇浓度和包合时间等四个因素进行了单因素考察,并在此基础采用L9(3^4)正交设计(orthogonal design)进行优化.确定最佳合成工艺。结果 通过正交实验法获得丹皮酚-β环糊精包合物制备工艺最佳因素水平。结论 用8倍量于丹皮酚-β环糊精,加4倍于固体量的40%乙醇.包合1.5h包合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9.
徐爱霞  杨传红  王海龙 《药学研究》2017,36(10):589-591,601
目的 制备丹皮酚明胶微球并进行药剂学性质考察.方法 以丹皮酚为芯材,明胶为载体,采用交联固化法制备丹皮酚明胶微球;采用正交试验优选制备工艺,并对制得的明胶微球进行体外释药性能考察.结果 影响明胶微球包封率的主要因素为明胶浓度和搅拌速度.制得的明胶微球平均粒径100 μm,载药量和包封率分别为8.49%和86.4%,体外释药试验表明所得微球具有明显的缓释作用.结论 所选工艺可用于制备丹皮酚明胶微球,可为缓释药物传递系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丹皮酚脂质体的制备及质量控制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闫军  贾献慧  唐文照 《中国药房》2010,(35):3299-3301
目的:制备丹皮酚脂质体并对其进行质量控制方法研究。方法:采用正交试验优选处方,薄膜-超声法制备丹皮酚脂质体;观察脂质体的形态和粒径,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丹皮酚进行含量测定。结果:优选的最佳处方为大豆卵磷脂与胆固醇用量比为4∶1,大豆卵磷脂与丹皮酚用量比为10∶1,维生素E用量为0.1%;制备的丹皮酚脂质体为粒径均一的圆球形结构,平均粒径为359.3nm,包封率为71.55%,渗漏率为1.64%。丹皮酚的检测浓度在8.32~49.92μg·mL-1范围内与峰面积积分值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9)。结论:制备的丹皮酚脂质体包封率高、渗漏率低,为进一步制备丹皮酚脂质体凝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优选消瘤颗粒中丹皮酚的提取及包合的最佳工艺。方法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丹皮酚,用β-环糊精饱和水溶液法包合丹皮酚,并用正交试验法进行工艺筛选。结果丹皮酚最佳提取工艺为采用牡丹皮粗粉,加入氯化钠10g,温浸1h,收集12倍蒸馏液;丹皮酚最佳包合工艺是,丹皮酚与β-环糊精的比例为1:12,包合时间为2.0h,包合温度为50℃。结论确定了丹皮酚的最佳提取工艺和包合工艺。  相似文献   

12.
许亚玲  罗曼  周兰  申璀 《中国药房》2011,(8):755-757
目的:建立乳癖消片(胶囊)中丹皮酚含量的测定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为WatersC18柱,流动相为乙腈-1%冰乙酸(33:67),检测波长为274nm,柱温为25℃,流速为0.8mL·min-1,进样量为20μL。结果:丹皮酚进样量在0.008528~0.076752μg(r=0.9999)范围内与峰面积积分值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为102.2%,RSD=1.63%。结论:本法简便可靠、重复性好,可用于乳癖消片(胶囊)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利用薄膜分散法制备紫杉醇微乳,并对其理化性质进行评价。方法:以外观、粒径、微乳的稳定性作为评价指标,筛选出最优处方。考察紫杉醇微乳的外观、pH值、乳滴形态、粒径、稳定性。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微乳中紫杉醇的载药量和包封率。结果:紫杉醇微乳为淡黄色澄明液体,pH值为4.83,性质稳定;透射电镜下观察微乳乳滴呈圆球形,分布均匀;粒径呈Gauss分布。紫杉醇微乳经氯化钠注射液和葡萄糖注射液稀释后,外观、pH值、载药量、粒径均无明显变化;载药量为3.032g·L-1,包封率为97.03%。结论:将薄膜分散法应用于紫杉醇微乳的制备,方法可行,制剂稳定,解决了紫杉醇水溶性差和过敏性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孙洪胜  傅春升  张红艳 《中国药房》2011,(39):3677-3679
目的:制备葛根素固体自微乳制剂,并评价其质量。方法:通过改变处方组成、稀释倍数、介质、温度等考察影响自微乳化效率和粒径大小的因素,采用激光粒度分析仪测定成乳后粒径,并通过透射电镜对成乳后的微乳进行形态学观察;通过3个月的加速试验考察葛根素固体自微乳的稳定性。结果:处方组成、温度等因素对自微乳化效率和粒径大小都有影响;稀释倍数、分散介质等在一定范围内影响不大。葛根素固体自微乳成乳后为圆球形,平均粒径为30nm。结论:葛根素固体自微乳粒径小,稳定性好。  相似文献   

15.
羟喜树碱注射乳剂的制备及其灭菌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泊  张馨欣  陈燕忠 《中国药师》2009,12(7):867-869
目的:制备羟喜树碱(HCPT)乳剂并考察不同油相、磷脂(PL)及灭菌条件对乳剂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高压均质法制备羟基喜树碱注射乳剂,考察不同种类油相、磷脂对乳剂包封率、粒径、ξ电位、游离脂肪酸和过氧化值的影响,采用正交试验优化处方,并选择最佳灭菌条件。结果:羟喜树碱乳剂的最佳处方为20%鱼油,2%PL-100M,制备温度80℃,均质压力700bar。所制备的乳剂平均粒径为190.6±20.1nm,包封率为89.4%,在121-12,15min灭菌条件下,乳剂的粒径、包封率、过氧化值和游离脂肪酸无明显变化。结论:羟喜树碱静脉鱼油乳剂包封率高、大小均匀并且能够耐受高压灭菌。  相似文献   

16.
目的优选哈西奈德脂质体的最佳制备工艺。方法以胆固醇、卵磷脂为载体,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哈西奈德脂质体,以包封率为评价指标,采用正交试验进行系统研究,筛选哈西奈德脂质体的最佳制备工艺。结果哈西奈德脂质体的最佳制备工艺为:卵磷脂与胆固醇质量之比为6:1,氯仿与甲醇体积之比为1:1,水化温度为60℃,磷酸盐缓冲液的pH为6.5。优化后制备3批脂质体,平均包封率为93.29%±0.77%,粒径范围为98.26~102.54nm。结论选工艺制备的脂质体包封率高,粒径较均匀,形态较好,结构完整,该方法简单可行。  相似文献   

17.
目的:采用2种方法制备尼莫地平脂质体,并考察其包封率与体外透皮性。方法:用薄膜法和乙醇注入法制备尼莫地平脂质体,考察2种方法所制脂质体的粒径分布及包封率;采用Franz扩散装置对脂质体进行体外透皮试验,并与尼莫地平溶液比较。结果:薄膜法和乙醇注入法制备的脂质体平均粒径分别为(768.7±190.6)、(1 742±270)nm,平均包封率均高达97%以上。与尼莫地平溶液比较,脂质体中药物透皮缓慢,其中以薄膜法制备的脂质体在48h以后其单位面积累积透皮量显著更高。结论:2种制备方法中以薄膜法更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