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冠状动脉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修复梗死心肌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高连如 朱智明 王志国 费宇行 徐洪涛 李贤峰 陈宇 田海涛 王浩 曹毅 朱家瑞 贺声 黄友章 张宁坤 王丽华 张军 张云山 沈建良 刘惠亮 丁青艾 杨平地 杨晔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04,12(5):265-269
目的观察经冠状动脉(冠脉)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mononuclear bone marrow cell,MBMC)移植修复梗死心肌、改善心脏功能的可行性、效果、安全性及不良反应.方法 38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分为细胞移植组[常规PCI+细胞移植(n=28)]和对照组[常规PCI(n=10)].随访观察3个月,包括临床、实验室指标、二维超声心动图、正电子发射体层心肌显像(PET),48 h持续心电监测.梯度密度法分离自体MBMC.PCI+MBMC移植或单纯PCI手术在心肌梗死后平均14.6 d进行.21例行超选择性移植,经梗死相关冠脉、气囊充盈下高压注入4×106个MBMC,重复注入6~8次.7例经冠脉选择性移植,气囊未充盈下高压注入移植细胞,细胞数与上相同.结果 28例细胞移植患者手术均安全.3例于细胞注入后15~30 min出现发冷反应,半小时后好转;3例细胞注入时出现短暂自限性室性早搏;术后48 h持续心电监测未出现新的心律失常.15例完成移植后3个月PET随访观察,13例(13/15,86.67%)显示原梗死代谢缺损区出现有代谢活力心肌,平均占原梗死区(40.08±8.82)%.超声心动图随访,MBMC移植组左室射血分数增加6.83%(P<0.01),左室每搏输出量增加18.63%(P<0.05);而对照组心功能无改善.结论本研究提示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经冠脉移植修复梗死心肌是安全有效的.细胞移植所显示改善心功能的效果,可能与心肌和血管再生,限制和逆转了心室的重构,及移植细胞本身通过自分泌、旁分泌产生血管活性物质、生长因子的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2.
经冠状动脉注入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Wang WM Sun NL Liu J Zhang P Liu KY Wang Q Yang SN Wang SQ Zang Y Guo JH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6,34(2):103-106
目的评价经冠状动脉内注射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治疗心肌梗死患者的有效性。方法共有35例前壁心肌梗死患者人选本项前瞻性、非随机、开放试验(其中20例患者为细胞移植组,15例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接受标准的介入治疗和药物治疗,细胞移植组的20例患者同时接受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两组患者均接受3个月的临床随访及6min步行试验、超声心动图、心肌双核素和心脏核磁等检查。结果3个月的检查结果提示,细胞移植组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与常规治疗组相比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同时细胞移植组患者的室间隔中段室壁运动位移和左室收缩末容积也有明显改变,细胞移植组显著增加代谢可恢复心肌区占左室的比例。结论经冠状动脉注入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可以促进心肌梗死患者寿窜功能恢复和心肌灌沣改善. 相似文献
3.
经冠状动脉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安全性观察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Yao K Huang RC Ge L Qian JY Li YL Xu SK Zhang F Zhang YQ Niu YH Shi JH Zhang SH Fan B Wang QB Sun AJ Zou YZ Ge JB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6,34(7):577-581
目的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观察经冠状动脉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s)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安全性。方法入选184例AMI患者,分为细胞移植组92例和对照组92例,两组患者在药物治疗基础上,分别在介入治疗同时,经微导管于梗死相关动脉内支架远端注入自体BM-MNCs悬液或等量的肝素生理盐水(对照组)。记录骨髓收集及分离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迷走反射(如面色苍白、晕厥、恶心、低血压甚至休克)、心绞痛发作、心力衰竭加重等,细胞悬液输注中可能出现的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或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心室颤动)、低血压、栓塞等不良反应。监测术后1周内体温、心率、血压、心肌酶谱变化,并根据预先设定的时间点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血常规、肝肾功能、血糖、血脂、血尿酸、心肌酶谱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检测,定期复查冠状动脉造影和经胸超声心动图。计划随访2年,记录主要心脏事件发生率、支架内再狭窄以及肿瘤等发生情况。结果在骨髓收集和分离过程中患者未出现心绞痛发作、心力衰竭加重等并发症,迷走反射相关不良反应均为一过性。两组患者平均随访(14.5±8.1)个月。与对照组相比,移植组围手术期及随访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围手术期(≤1周)4.3%比5.7%(P>0.05);术后3个月为3.5%比2.4%(P>0.05);术后6个月至30个月为11.7%比14.3%(P>0.05)。未发现与移植相关的恶性心律失常、感染、心肌缺血加重、支架内再狭窄增加等。随访期间未发生死亡、新发肿瘤、栓塞等事件。同时,与对照组相比,BM-MNCs移植可以在介入治疗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左室射血分数。结论经冠状动脉自体BM-MNCs移植治疗AMI安全可行,且能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经冠状动脉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扩张型心肌病患者17例,心功能NYHA Ⅲ~Ⅳ级.局部麻醉下以髂后上棘为穿刺点多点穿刺抽取骨髓,经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骨髓单个核细胞,经冠状动脉左前降支注入.细胞移植后观察并随访患者症状、心功能和心血管事件.结果细胞移植后6个月左心室射血分数由细胞移植前0.34±0.08提高到0.39±0.07,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左心室收缩末径、舒张末径、室间隔厚度未见明显改变.同时,患者的心功能NYHA分级提高Ⅰ~Ⅱ级.结论经冠状动脉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扩张型心肌病是安全的且有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经静脉移植和心肌移植骨髓间质干细胞(MSCs)对心肌梗死后心功能的影响。方法结扎30只日本大耳兔的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后分成3组:损伤对照组、静脉移植组和心肌移植组。5周后检测各移植组抗DAPI染色及心脏的结构和功能。结果静脉移植组、心肌移植组在移植区均可检测到大量DAPI阳性标记的细胞,与损伤对照组相比,二者的左室结构与功能均明显改善(P<0.05);而心肌移植组对心功能的改善优于静脉移植组,二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静脉移植的MSCs能够在心肌局部分化成为类心肌细胞,并有效改善心脏功能;经心肌移植MSCs对心功能的改善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6.
冠状动脉内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内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19例拟行介入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1例通过放置于梗死相关动脉内的球囊导管,进行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另外8例对照组患者以生理盐水代替细胞进行移植.结果 3个月随访时,在细胞治疗组梗死的范围显著缩小(32.4%±4.8%到16.9%±2.9%,P<0.001),与对照组相比也明显较小(16.9%±2.9% 比28.1%±2.8%,P<0.001).只有在细胞治疗组,梗死的心室壁运动速度明显增加(2.05cm/s±1.08cm/s到4.47cm/s±0.59cm/s,P<0.001).细胞治疗组左心室(左室)射血分数,收缩期室壁增厚率以及梗死区心肌灌注显著提高.结论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冠状动脉内移植安全有效.其疗效可能与骨髓细胞引起的心肌再生和血管新生有关. 相似文献
7.
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研究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BMSCs)和单个核细胞 (BMMNCs)经冠状动脉 (冠脉 )移植对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的影响及其安全性。方法 10例冠心病伴心肌梗死患者 ,通过冠脉转运将BMMNCs植入心肌梗死区 ,术前和术后 6个月分别行99mTc MIBI心肌灌注显像、二维超声心动图及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 3例患者因心肌梗死罪犯血管狭窄小于 5 0 %未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PCI) ,仅移植干细胞。余 7例患者在梗死相关冠脉开通后注入干细胞。 10例患者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示左心室射血分数 (LVEF)较术前平均增加 10 5 % (4 0 %~ 18% ) ,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较术前平均减少 2 2mm(- 4mm~ 8mm) ,99mTc MIBI显示梗死部位心肌灌注明显改善。术中及术后随访 6~ 12月均无心律失常和其它合并症发生。结论 自体BMSCs和MMNCs经冠脉移植治疗冠心病心肌梗死 ,可以抑制左心室重构 ,改善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8.
经冠状动脉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采用随机、对照、前瞻性的临床试验,评价经冠状动脉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s)移植治疗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入选26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BMMNCs移植组(14例)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联合经冠状动脉自体BMMNCs移植;对照组(12例)接受PCI治疗。结果3个月后,BMMNCs移植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由(54.29±5.47)%提高至(59.21±5.54)%(P<0.05),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PET/CT示BMMNCs移植组心肌18F-FDG代谢显像明显改善;明尼苏达生活质量评分的改变亦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冠状动脉自体BMMNCs移植治疗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安全而有效,可能与BMMNCs转分化为心肌细胞改善心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s)心肌内移植对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探讨其临床实用性。方法选取以左室扩大为主的风湿性心脏病患者5例,瓣膜置换手术当日采取髂骨骨髓20ml,同上法获得自体BMMNCs悬液备用。瓣膜置换完毕,于特定局部心肌内注入上述细胞悬液,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3个月行门控核素心血池显像(MGBP)检查,评价患者心功能及局部心肌舒缩能力,同时监测围手术期心电图及各项实验室指标。结果患者围手术期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术后3+71反映左室收缩功能的各项指标显著升高,左室8个分区局部射血分数(rEF)亦明显升高,尤以S3~S6为著。结论自体BMMNCs心肌内移植方法简便、可靠,进一步的严格对照、多中心、随机双盲的大样本临床实验可以进行。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ABMMNCs)经冠状动脉(冠脉)移植对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心功能的影响及其安全性。方法16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按患者的意愿分成两组移植组(n=10)在药物治疗的同时,通过冠脉转运将ABMMNCs移植入心肌组织内;对照组(n=6)只进行相关的药物治疗;两组在术前和术后6个月分别行超声心动图及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移植组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较术前明显增高,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Sd)较术前明显降低,左心房内径(LAD)也较术前明显降低。而对照组的LVEF,LVDd及LVSd虽然较6个月前有所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及术后随访6~12个月均无恶性心律失常和其他合并症发生。结论ABMMNCs经冠脉移植,可以治疗扩张型心肌病,改善心脏功能,而且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11.
急诊经冠状动脉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目的评价急诊经冠状动脉内骨髓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是否可行。方法20例发病在24h内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成骨髓移植组(n=10)和对照组(n=10),分别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成功后3h内经导管注入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或安慰剂至梗死相关冠状动脉。随访患者PCI术后1周及6个月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以及心肌灌注缺损指数。结果经胸心脏超声提示移植组LVEF由术后1周53.8%±9.2%升至58.6%±9.9%(P<0.05),而对照组无显著变化(58.2%±7.5%比56.3%±3.5%,P>0.05);随访移植组LVDd维持不变(52.5±2.8mm比52.1±3.2mm,P>0.05),而对照组LVDd由术后1周50.4±6.0mm增加至55.2±7.1mm(P<0.05)。单光子放射计算机断层显像术(SPECT)提示移植组心肌灌注缺损指数由21±11降低至13±10(P<0.01),而对照组变化不显著。结论急诊经冠状动脉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可以显著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远期左心室收缩功能和心肌血流灌注,并有效防止远期左心室扩大。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经皮冠状动脉内移植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于急性心肌梗死区域后的定植、生长、分化特点和疗效。方法中华小型猪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90 m in再灌注制备心肌梗死模型,分为移植组和对照组,于心肌梗死后1周分别经皮冠状动脉内移植PKH26标记的骨髓单个核细胞和等体积培养基。心肌梗死后6周通过血流动力学和超声心动图指标检测心功能变化并进行病理检查。结果在移植了骨髓细胞的梗死区域内可找到发出红色荧光的移植细胞,其VIII因子和Desm in免疫组化染色均为阳性;HE染色、PTH染色及透射电镜下可观察到幼稚的心肌细胞,未见细胞融合现象。移植组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显示心肌梗死6周时,较结扎后左室舒张末压显著改善(P<0.05),较同期对照组左室压力最大上升速度显著升高(P<0.05);心肌梗死6周时的超声心动图指标和对照组相比,各项指标均无显著差异,术后-术前射血分数的差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梗死区的小血管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经冠状动脉移植的骨髓单个核细胞可定植于心肌梗死区,并向心肌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方向分化,同时能显著地促进小血管再生,有改善心功能的潜能。 相似文献
13.
经静脉途径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修复梗死心肌的可行性与安全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经静脉注射移植同种异体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MSC)修复损伤心肌是否可行和安全,观察移植MSC在宿主的归巢与组织学分布。方法雄性Wistar大鼠30只,分为正常大鼠MSC移植组,急性心肌梗死MSC移植组,假手术组,每组10只。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建立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模型。体外分离纯化、扩增同种大鼠骨髓MSC,于建立心肌梗死模型24h给各组大鼠经静脉输注4’6’二乙酰基2苯基吲哚(DAPI)标记的MSC,4周后处死、摘取心脏等脏器,行组织病理切片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1)在急性心肌梗死MSC移植组,梗死区及其周边部位可见到DAPI标记的MSC;(2)在梗死心肌周边区,移植的MSC胞浆心肌特异性蛋白肌钙蛋白I和转录因子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阳性;(3)在各组大鼠其他脏器,移植的MSC主要分布在肺脏、脾脏和肝脏;(4)细胞移植大鼠心肌组织切片未见淋巴细胞增殖,各脏器没有肿瘤形成。结论经静脉移植的MSC可归巢至大鼠梗死心肌部位,并分化为心肌细胞表型,该方法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4.
经冠状动脉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心力衰竭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观察经冠状动脉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mononuclearbonemarrowcell,MBMC)移植治疗缺血性心力衰竭(IHF)的可行性、效果、安全性及不良反应。方法2002年12月至2004年3月,41例缺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入选此前瞻性研究,分为两组。(1)细胞移植组:14例经梗死相关冠状动脉超选择性移植,于气囊充盈下高压注入2mLMBMC(2×106/mL),重复注入6~8次,平均共计(3.28±0.44)×107MBMC;13例经冠状动脉选择性移植,气囊未充盈下高压注入移植细胞,细胞数与上相同。(2)对照常规治疗组:共14例,除细胞移植外其他治疗均相同。结果27例细胞移植患者手术均安全,2例于细胞注入后15~30min感发冷,30min后好转;2例细胞注入时出现短暂自限性室性早搏,术后48h持续心电监测未出现新的心律失常;随访3个月时,细胞移植组心力衰竭症状明显好转,射血分数(EF)和心搏量(SV)增加,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减少,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PET)心肌代谢显像示代谢活力心肌增加(23.94±7.28)%(P=0.015);术后第3天、第7天脑钠素(BNP)水平较术前明显下降,心钠素(ANP)水平在术后第7天明显上升;随访6个月1例心力衰竭加重再度住院,无一例死亡。对照组心功能恶化,再入院率71.4%,2例死亡。结论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经冠状动脉移植修复心肌对改善心功能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5.
经冠状动脉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重度心力衰竭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Gao LR Tang CS Zhu ZM Wang ZG Fei YX Tian HT Zhu JR He S Ding QA Yang Y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6,34(7):582-586
目的本研究对比观察一组治疗上除心脏移植外,不能或难于从其他任何治疗中获益的重度缺血性心力衰竭(end-stage ischemia heart failure,EIHF)患者,给予经冠状动脉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bone marrow mononuclear cells,BM-MNCs)移植,探索其治疗的可行性、安全性及不良反应。方法30例EIHF患者入选。分为:细胞移植组(n=16)和常规治疗组(n=14)。细胞移植组和常规治疗组治疗前、后随访观察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二维超声心动图、正电子断层心肌显像(PET)、Holter、血管活性肽等。梯度密度法分离自体BM-MNCs。细胞移植组:经冠状动脉选择性细胞移植,平均BM-MNCs(5.0±0.7)×107。常规治疗组:除细胞移植外其他治疗均同细胞移植组。结果16例细胞移植手术均安全。2例于细胞注入后15-30 min感全身发冷,30 min后好转。1例细胞注入时出现短暂自限性室性早搏。术后48 h持续心电监测未出现新的心律失常。细胞移植组:术后观察半年患者均未再发急性肺水肿,心力衰竭症状明显改善。3个月NYHA分级明显改善[(3.4±0.1)级→(2.4±0.2)级,P<0.001];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于术后7天、3个月分别较术前增加9.6%(P<0.05)、9.9%(P<0.001);:PET显示代谢活力心肌增加(10.3±3.4)%(P<0.01)。血浆脑型利钠肽(brain-type natriuretic peptide,BNP)显著降低,3天、7天分别较术前下降69.2%(P<0.05)、70.4%(P<0.05);心房利钠肽(atrial natriuretic peptide,ANP)增加,术后第7天为术前1.3倍(P< 0.05);6个月随访无一例死亡,仅1例心力衰竭加重住院。而对照组3个月心功能检测明显恶化; NYHA分级下降[(3.5±0.1)级→(3.9±0.1)级,P<0.05];LVEF较术前减低7.2%(P<0.001),与细胞移植组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6个月随访死亡2例;因心力衰竭恶化再住院率71.4%(10/14)。结论自体BM-MNCs经冠状动脉移植治疗EIHF患者是安全有效的,显著改善了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冠心病发病率和死亡率逐步增高,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和充血性心力衰竭严重损害人类的健康.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肌细胞坏死和疤痕形成,继之发生左室重塑、甚至室壁瘤形成,心功能下降.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和干细胞动员剂(GM CSF)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坏死区的修复作用。方法:以同基因背景的雄性日本大耳白兔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细胞移植组,动员剂组),均采用结扎冠状动脉的方法制造AMI动物模型。移植组模型建立1周后再次开胸,于梗死区内注射经BrdU标记的自体骨髓干细胞。注射后4周观察移植细胞分化情况和促血管生成作用,并用超声检测心脏功能改变。动员剂组于AMI模型建立后即刻注射特尔立(巨噬-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 CSF),与细胞移植组在同一试验终点进行上述项目的观察。结果:细胞移植4周后,可以在坏死区内找到增殖的BrdU标记的移植细胞,另外VWF因子染色可见移植组和动员剂组坏死区内有大量的血管新生(24±5/HPE、20±3/HPE),而对照组中却发现较少(11±1/HP),两组均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超声检查显示移植组心脏功能显著改善,其中射血分数由0.36±0.08增加到0.62±0.07,移植前后有显著性差异(P<0.05),移植后与对照组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动员剂组治疗前后心脏功能无明显改善。结论:细胞移植和动员剂注射治疗,均能促进大耳雄兔急性心肌梗死缺血区及其周边区域的毛细血管新生明显,而细胞移植对急性心肌梗死后逆转心室重构、改善心脏功能方面有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18.
骨髓干细胞移植与心肌修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骨髓干细胞具有分化与修复心肌组织的潜力,与其它类型干细胞比较具有很多优势。骨髓Lin^-c—kit^POS细胞及间叶干细胞移植动物模型已成功修复心肌并改善心脏功能,并已应用于临床病人。自体骨髓干细胞动员修复损伤心肌具有更多优点。骨髓干细胞移植修复损伤心肌有望成为心脏修复的新手段。 相似文献
19.
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肝硬化的临床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肝动脉插管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s)移植治疗肝硬化的安全性、可行性及疗效。方法201例肝硬化患者,其中131例进行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70例作为对照组。骨穿采集自体骨髓体外分离纯化骨髓单个核细胞。经肝动脉插管将其移植入肝脏。分别于移植后4、8、12、24周观察血清白蛋白(ALB)、胆碱酯酶(CHE)、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及总胆红素(TBil)变化情况,观察患者并发症及预后。结果移植组患者移植前血清ALB、CHE及PTA分别为29.33g/L、2387.4U/L和46.4%。移植后4周分别升至32.37g/L、2875.9U/L和53.54%,12周分别为32.95g/L、3190.6U/L和57.24%,24周则分别为32.22g/L、3066.5U/L和56.02%。患者移植后24、周内血清ALB、CHE和PTA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升高,而对照组则无明显升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血清TBil在移植后24周内改善情况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24周内主要并发症发生率及预后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移植后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结论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能改善肝硬化患者肝脏合成能力,并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20.
经冠状动脉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经冠状动脉将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MBMC)移植治疗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的疗效。方法本实验为开放性、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选取40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根据患者的意愿分为干细胞移植组(20例,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标准药物+经冠状动脉注入骨髓单个核细胞治疗)和常规治疗对照组(20例,接受急诊PCI+标准药物治疗)。两组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进行6min步行试验、多普勒超声心动图9、9 mTc-MIBI心肌灌注显像检查并记录发病6个月内主要临床事件。结果同对照组相比,6min步行试验、超声心动图、心肌ECT术前与术后3个月时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6个月,干细胞移植组较对照组心功能改善明显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提示,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经冠状动脉移植修复急性心肌梗死是安全有效的,细胞移植所显示的改善心功能的效果,可能与心肌和血管再生,限制和逆转了心室重构有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