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东垣的名著《脾胃论》对后世影响甚大 ,书中论述“脾胃与元气”、“脾胃为升降枢纽”等生理观点 ,提出了“火与元气誓不两立”、“升降失常”等病理概念 ,在调理脾胃方面 ,应遵循“补中益气”、“升清降浊”、“升阳益胃”等治疗原则 ,特别强调“升阳”的重要性。我师陈连起教授在临床治疗杂病中 ,集各家之长 ,灵活运用理、法、方、药 ,其中用“升阳益胃”法亦收到了显著疗效。1 升阳益胃治慢性胃炎慢性胃炎 (包括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 )病情多反复难愈 ,病程较长。主要表现胃痛隐隐 ,按之则舒 ,食则胀满。陈教授认为 :本病多为脾胃虚…  相似文献   

2.
升阳益胃汤证治辨析与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东垣《脾胃论》所创升阳益胃汤系针对脾胃气虚而立方。论述了该方三方面的用药思路,即甘温除热、补中升阳;升降相因、寓降于升;肺脾同调、培土生金。知常达变,将升阳益胃汤辨证运用于内伤杂病的治疗,每获良效。并介绍了此方论治反复口腔溃疡、慢性胃炎、咳嗽的三则临床验案。  相似文献   

3.
慢性胃炎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笔者根据“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脾胃乃气机升降之枢”等理论,采用升陷益胃法,自拟益胃汤治疗慢性胃炎12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升阳益胃汤出自金代李东垣的《脾胃论》,主治脾胃气虚,升降失司,湿热蕴滞证,由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陈皮、半夏、柴胡、羌活、独活、防风、黄芪、泽泻、黄连、白芍、生姜、大枣组成。本文试通过典型验案,藉此论述运用升阳益胃汤的临床治疗经验。文章所述为复发性口腔溃疡、耳闭气、慢性胃炎,虽病症不同,但均有脾胃气虚,中焦湿热之证,皆可以升阳益胃汤加减取效,异病同治,以冀启发读者,拓宽临床治疗思路,更好地运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5.
升阳益胃法创自李东垣,是其治疗内伤疾病的主要治法,后世也常用此法治疗多种内科杂病,此法主要在于恢复脾胃正常升降气机功能。本文介绍了升阳益胃法在治疗难治性呃逆中的运用,旨在为临床运用此法及治疗呃逆开拓新思路。临床治疗呃逆不可一味地使用降逆之品,应以调畅气机升降为主,气机运行畅通则呃逆止。同时临床还需注意病机是不断变化的,故治疗时要辨清此时的主要病机,预判疾病发展方向,才能更快更好地解除患者病痛。  相似文献   

6.
升阳法是李东垣治疗脾胃疾病的主要方法,通过风药与补益药相配伍,达到益气升阳的目的。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病位主要在脾胃,涉及肝、肾,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主要病机为脾虚气滞,升降失和,应以升阳法益气升阳,调畅气机。升阳法主要有升阳益胃法、升阳除湿法、升阳散火法、升阳补气法、升阳解郁法、升阳补肾法等,升阳益气法适用于中气下陷证,代表方为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法适用于脾胃气虚,湿热内停证,代表方为升阳益胃汤;升阳散火法适用于脾胃虚弱,火郁卫表证,代表方为升阳散火汤;升阳除湿法适用于脾胃虚弱,清阳下陷,湿浊内盛证,代表方为升阳除湿汤;升阳解郁法适用于肝郁不升证,代表方为升肝舒郁汤;升阳补肾法适用于肾虚精陷证,代表药物为补肾填精药物配伍益气健脾、辛散升阳之品,临证可根据患者主要证候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7.
利用升阳法治疗便秘的主要理论为:脾胃为气机的升降之枢,脾胃升降相因,脾升得当方可使胃降正常;清阳不升,则浊阴难降,发为便秘。升阳法升清阳以调气机之升降,使糟粕得以顺利排出。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升阳益胃汤临证用药的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WANFANG DATA)、中国中医药期刊文献数据库(TCMARS)中应用升阳益胃汤治疗疾病的验案,对纳入文献中的医案、药物进行分析。结果:升阳益胃汤主要治疗脾胃虚弱之肺病,其中黄芪、茯苓药量最大,常作为君药;常加入的药味主要是升麻、苍术、葛根、附子;常减去的药味为独活、黄连、泽泻、白芍、羌活。结论:升阳益胃汤在《脾胃论》中是以脾胃为核心,运用"升降沉浮补泻用药法"调整全身性气机的示范方。  相似文献   

9.
内伤杂病斡旋脾胃升降土生万物而法天地。脾胃氤氲消磨水谷,化生气血,为后天赖以生存之本源。东垣所立之升阳益胃、补中益气、升阳散火诸法者,乃“人以胃气为本”、“脾胃一伤,五乱互  相似文献   

10.
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升阳散火汤是李东垣益气升阳理论的代表方,均可用于治疗慢性胃炎脾胃气虚证。然各方运用症状轻重、证机、治法却略有不同。文章总结认为:补中益气汤,气虚程度较重,证属脾胃气虚,清阳下陷,热不显,治疗重在补中升阳;升阳益胃汤,气虚程度较前轻,证属脾胃气虚,湿热中阻,湿热兼见,治疗偏于祛湿清热;升阳散火汤,气虚程度最轻,证属脾胃气弱,气郁化火,内热明显,治疗偏于升散郁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