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肝癌p~(53)基因突变热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就世界而言,肝癌p~(53)基因突变均见报道,然而流行率悬殊甚大。多数学者认为p~(53)基因点突变与AFB_1密切相关,但与HBV相关性尚未得到共识。p~(53)基因突变常见于晚期肝癌,可作为门静脉浸润和转移的表型,其突变模式可鉴别HCC单中心或多中心起源。突变型p~(53)基因致癌机理可能与其邻近基因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
张晓艳 《医学综述》1998,4(9):480-482
<正>1979年p~(53)基因因其与SV40TAg(Simian virus 40large T-Ag)的关系及它在化学诱导所致肿瘤和自发转化细胞中的高表达而被首次发现后,曾一度被认为是一种癌基因。直到1989年,许多证据表明野生型p~(53)基因(wild-type p~(53)gene,以下简称WTp~(53))是一种肿瘤抑制基因,当它发生突变和缺如时,则具有肿瘤形成作用。据报道,全世界2567种肿瘤约37%(包括恶性血液病)可发生p~(53)突变。本文就p~(53)基因与血液病临床的关系之研究现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P~(53)基因与人类肿瘤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张爱菊 《医学综述》1998,4(8):405-407
<正>近年来,分子遗传学研究表明,p~(53)最重要的一类肿瘤抑制基因,是许多恶性肿瘤十分常见的共同损伤耙的,其结构改变与表达异常可能是这些恶性肿瘤发生的中心环节.本文就P~(53)基因与人类肿瘤的关系作一综述.1 P~(53)基因及产物的一般性质P~(53)基因定位于人类染色体17.1P~(53),基因全长16Kb~20Kb,基因组共有11个外显子,编码393个氨基酸.P~(53)蛋白质是一种由P~(53)基因编码的与细胞分裂周期相关的核磷酸蛋白质,分子量为53KD.P~(53)蛋白质在正常或非转化细胞中维持在低水平.P~(53)蛋白质的半衰期,在培养中多数的非转化细胞为20分钟~30分钟,在正常脾细胞中只有6分钟,在转化细胞中半衰期明显延长,表达水平增高.在鼠胚白血病细胞株中氨基酸缺失的P~(53)蛋白质半衰期可长达9.5小时.P~(53)蛋白质的正常功能有:①抑制c-myc基因的表达;②一种转录激活因子,能激活抑制细胞增殖基因的表达;③能控制DNA多聚酶α与DNA复制体其它成分的相互作用,从而具有控制DNA合成启动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大肠癌转移及预后的分子生物学标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栗华  于信希 《医学综述》1998,4(8):407-409
<正>大肠癌为常见的消化系统肿瘤,其发病率在我国呈上升趋势.但目前还没有较理想的检测指标判断大肠癌的转移和预后.近年来对癌基因、抑癌基因及肿瘤转移相关基因的研究,使人们能够从分子水平估计肿瘤的转移和预后,为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其检测方法除可采用Southern-blot、Northern-blot、PCR-RFLR在核酸水平检测外,尚可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其编码蛋白.本文就其研究进展作一扼要综述:1 p~(53)正常人体中P~(53)基因是一种抑癌基因(野生型),定位于人类染色体17P~(13)上,含有11个外显子和10个内含子,编码50KD核蛋白.P~(53)蛋白与DNA有很高的亲和性,能抑制DNA和mRNA转录.而发生突变的p~(53)蛋白与DNA亲和性降低,对细胞生长负调控能力减弱是细胞发生转化的原因之一.国外报道,42%~70%的大肠癌发生P~(53)突变.Goh等检测了187例大肠癌,发现转移组的P~(53)基因突变率为70%,而无转移组仅为43%.Auvinen和Sun等人的研究表明,发生P~(53)突变  相似文献   

5.
对一个同时存在Crouzon氏综合征及21号染色体短臂增大(21p~ )的家系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前者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来自母方;后者亦按孟德尔方式遗传.来自父方。二者同时存在于一个家系的某些成员中,可能为巧合。用7.3 kb的rRNA基因探针进行染色体原位杂交证实,p~ 部分系核仁组织者区(NOR)扩大或核糖体RNA(rRNA)基因的重复.本文结果为进一步研究NOR的功能提供了有用的资料,并证实用不同基因或DNA探针及染色体原位杂交技术。可检测出许多用细胞遗传学技术不能检测的染色体异常,因而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并探究p~(27kip1)基因转染联合化疗对胃癌细胞生长产生的影响。方法把p~(27kip1)重组腺病毒转染胃癌细胞SGC-7901,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p~(27kip1)的表达情况。整合5-氟尿嘧啶(5-FU)与顺铂(DDP),检测细胞生长抑制率,加入3H-胸腺嘧啶核苷(3H-Td R)并检测DNA合成量。结果 p~(27kip1)基因转染胃癌细胞中后,表达明显增强,融合5-FU与DDP后,细胞生长抑制率有所提升,加入一定3H-Td R后细胞生长抑制率明显减少(P0.05)。结论 p~(27kip1)基因转染与化疗方法联合应用,对胃癌细胞生成效率起到明显的抑制作用,对胃癌患者临床治疗方案有所指导。  相似文献   

7.
直到最近,癌生物学家很难回答一个似乎简单的问题:为什么不是所有人都患癌症?过去几年中,他们提出了一种可能的理由,即数种基因的改变似乎必然引起最常见的癌症。不仅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生长刺激致癌基因必须被激活,而且那些抑制肿瘤形成的生长抑制基因必须被灭活。  相似文献   

8.
本世纪初叶,Rous证明脱落细胞滤液能传播小鸡肉瘤以来,研究者一致认为,感染剂或许是人致癌的病原或许是直接致癌。其后,相继发现动物致瘤病毒(如多瘤病毒)促使人们相信感染是人致癌的各种原因之一。经一个世纪的研究,目前病毒感染致癌的情况怎样呢?简要概述如下。 1 病毒感染是分步致癌的 研究表明,细胞基因需经多次突变才能发生恶变。基因突变使细胞致瘤基因生长活化,抑瘤基因(如P~(53))失活,生长抑制调节机能丧失。肿瘤细胞  相似文献   

9.
遗传病的遗传信息是通过致病基因来传递的。致病基因的传递方式在单基因遗传病和多基因遗传病是不同的。一、单基因遗传这类疾病一般与一对基因有关,依传递方式特点,又可分以下几类。 (一)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显性遗传) 一种疾病有关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这种基因的性质是显性的,这种遗传方式就叫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这种疾病可以叫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相似文献   

10.
肝细胞癌(HCC)是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研究发现其病因与肝炎病毒感染和黄曲霉素(AFB1)摄入有关。主要涉及到致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改变,在许多HCC中都可以检测到重要的抑癌基因—p53基因的异常,说明p53基因突变与HCC关系十分密切。自1990年以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对HCC与p53基因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报道,笔者对p53基因的改变特点及与HCC之间的关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New Scientist》1984;10(1402):23. 1983年英国和美国研究人员同时发现研究较多的致癌基因之一是编码的,从而首次清楚了解致癌基因如何使癌瘤发生(《New Scientist》1983;第20页)。致癌基因的产物是一种称为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的蛋白质。研究人员认为在瘤细胞内,正常不活动的PDGF基因永久开放,从而细胞的产生和  相似文献   

12.
肿瘤专家虽然到1984年末还将无法治愈肿瘤,但现在可以大有希望地说,他们将能很好地了解中心的问题,即:细胞的增殖受什么控制?致癌基因是可以被异常激活的正常的细胞基因,其后果是引起细胞的异常增殖。1983年研究的一大飞跃是发现巳知的一种致癌基因为一种众所周知的生长因子,即血小板衍生的生长因子(PDGF)编码。发现上述结果的伦敦帝国肿瘤研究基金会的Mike Waterfield及其同事们现又发现第二种致癌基因,能为促使细胞对生长因子作出反应的受体编码,这种生长因子被称为表皮生长因子(EGF)。几乎与此同时,在美国的一个研究小组也证明,生长因子PDGF可激活另一种致癌基因,可能是直接  相似文献   

13.
用“基因疗法”取代缺失的基因,总有一天会治愈许多类型的癌症。分子生物学家对此表示怀疑。目前争论的中心是多大范围的基因缺失使正常细胞发生癌变。一些致癌基因被认为是“显性基因”,因其存在足以驱使正常细胞转化为癌细胞。这些所谓的“致癌基因”在其休眠状态和无害时,  相似文献   

14.
最近五年来科学家对于癌的了解有了非凡的进展。这个进展的开始是由于一些致癌基因的发现,一经激活这些基因,可使正常细胞癌变。致癌基因首先是在引起动物肿瘤的病毒中发现的,但现在知道在正常动物和人的细胞中也都有致癌基因。到目前为止科学家们已发现约30种不同的致癌基因,并给这些致癌基因不同的名称,如myc、ras、sis或src(通常都是与各种癌有关的第一个字母缩略词)。  相似文献   

15.
廖皓宇  唐锦  何劲松  魏寿江 《医学综述》2012,(21):3556-3558
肿瘤抑制基因p53是人类最常见的癌症灭活基因。组蛋白甲基转移酶(SMYD2)在赖氨酸残基370单甲基化p53(p53K370me1)后抑制p53抑制活性,在赖氨酸C末端甲基化p53后增强或抑制p53转录活性;SMYD2在食管肿瘤、视网膜母细胞瘤、乳腺癌上表达具有敏感性和特异性,并具有肿瘤异源性分布趋势。SMYD2与心血管、神经、消化、运动、泌尿和生殖等各个系统的形成、发育密切相关,同时可能是人类致癌基因,对其进一步研究将为癌症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P_(63)基因的研究进展很快。目前的研究已显示P_(53)基因突变是人类肿瘤中最常见的基因突变之一。本文对P_(53)基因作一简要综述。对P_(53)基因认识的发展(一)作为肿瘤抗原 70年代末80年代初,人们把P_(53)蛋白认为是一种肿瘤抗原。因为Lane等最早在转化细胞中发现了一种磷酸核蛋白,分子量5300道尔顿,命名为P_(53)。由于这种蛋白质能在SV-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3-氯-4-二氯甲基-5-羟基-2(5氢)-呋喃酮(3-chloro-4-dichloromethyl-5-hydroxy-2(5H)-furanone,MX)对小鼠多组织的ras与野生型p53基因(wt-p53)表达的影响,从基因水平探讨MX致癌的机制。方法昆明种雄性成年小鼠,每天按21mgMX/kg的剂量经腹腔注射染毒,连续6d,生理盐水作溶剂对照。末次染毒24h后处死。运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MX对小鼠肝、肾和小肠组织的ras基因与wt-p53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MX染毒组小鼠的肝、肾和小肠的ras-mRNA表达水平(0.165±0.007,0.155±0.011,0.196±0.035)明显高于溶剂对照组(0.147±0.007,0.136±0.004,0.132±0.026),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t-p53-mRNA表达水平在MX染毒组略为降低,但与溶剂对照组相比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MX可诱导小鼠肝、肾和小肠组织中ras基因转录活性增强,但未能诱导野生型p53基因的异常表达。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发现收缩型平滑肌细胞内c—sis和c—myc基因表达低,P~(53)基因表达高;合成型平滑肌细胞c—sis和c—myc基因表达高,p~(53)基因表达低。结果提示c—sis、c—myc和P~(53)可能参与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变和细胞增殖的调控。  相似文献   

19.
背景:肝脏未分化(胚胎)肉瘤(H US)是一种罕见的成人肝脏恶性肿瘤。未见在成人病例中进行基因研究的报道。方法:在这项关于3例H US成人病例的研究中,研究了3种经典致癌途径:即TP53(p53)途径、W nt(CTTN B1/β-连环蛋白和A XIN1)途径和端粒酶(hTER T)途径。通过免疫组化方法检测3例病例的p53、β-连环蛋白和端粒酶催化亚单位hTERT的表达;并研究2个病例的TP53基因突变和1个病例的全基因组等位基因、AXIN1和CTTN B1/β-连环蛋白基因突变。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80%以上的肿瘤细胞存在p53的过度表达;而且,在2个病例中可观察到TP…  相似文献   

20.
呈常染色体显性形式的遗传性肿瘤虽较一般癌少见,但已知的就有数十种之多。此类疾病与一般癌相比,根据常染色体显性的Mendel遗传形式,总体癌症发病年龄较轻,且原发肿瘤往往为多发性(见表)。家族性结肠腺瘤病(APC)、维耳姆斯腺瘤病(WT1)、视网膜母细胞瘤(RB)、两侧听神经瘤(NF2)、希佩尔-林道病(VHL)等的多数属于癌抑制基因类,散发性肿瘤中也可见高频率的基因变异。另外,已知有代表性的癌抑制基因P53基因的遗传性变异可引起Li-Fraumeni综合征的癌。因此,可见遗传性肿瘤的病因基因与散发性肿瘤的发生也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