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别采用有限椎板减压术与全椎板切除减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比较两种术式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腰椎管狭窄症患者60例(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收治),根据术式不同分为A组与B组,A组行有限椎板减压术治疗,B组行全椎板切除减压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对比两组下腰痛评分。结果 A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与B组差异不明显,P>0.05,A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与术前相比,两组术后12个月下腰痛评分均明显改善,P<0.05,但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12个月A组优良率与B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有限椎板减压与全椎板切除减压用于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均可获得明显手术效果,但有限椎板减压术对脊柱稳定性的破坏更小。  相似文献   

2.
目的半椎板、全椎板切除减压加椎间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中远期临床疗效观察。方法依据患者椎管狭窄、腰椎失稳、滑脱的情况不同,分别采用开窗减压、半椎板减压、全椎板减压及椎间融合的手术方法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结果本组共43例,其中男28例,女15例,年龄53~68岁,平均(61±7)岁;随访时间8~38个月,平均(27.6±3.5)个月。术后按改良腰椎功能障碍指数,优26例,良12例,可4例,差1例,优良率为90.9%,下腰疼痛完全缓解率为82.2%(23/28),跛行改善率为85.7%(12/14),26例感觉障碍者,完全恢复21例(80.7%),部分恢复4例(15.4%),无明显恢复1例(3.9%)。结论对于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患者,依据狭窄的情况单纯采用半椎板减压、全椎板减压、椎间融合的手术方法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扩大开窗椎管减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30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行扩大开窗减压手术,B组行传统全椎板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术后采用VAS和JOA下腰痛评分系统评估治疗效果.结果 随访6~12个月,平均7个月.A、B组手术前后VSA、JOA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访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总优良率为86.67%,B组总优良率为73.33%.结论 扩大开窗椎管减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在保证减压彻底有效的前提下,术后近期疗效满意,优于全椎板切除加植骨融合内固定术.  相似文献   

4.
椎板开窗潜挖式椎管扩大治疗腰椎管狭窄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椎板间开窗潜行减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8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行椎板间开窗潜行扩大椎管减压术治疗。结果本组28例患者术后根据Nakal评分标准进行疗效评价:优19例(67.86%),良7例(25.0%),可1例(3.57%),差1例(3.57%),优良率92.86%。结论椎板间开窗潜行减压术可充分解除硬膜囊及神经根压迫,并能维持腰椎稳定,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莫金权 《黑龙江医药》2012,25(6):927-928
目的:探讨椎板开窗潜式扩大减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收治的25例腰椎狭窄症患者采用椎板开窗潜式扩大减压术治疗,采用Eule法对患者术后的神经功能与自觉症状进行评估。结果:25例随访6~36个月,平均18个月,优15例,良8例,可2例,优良率达92.0%。结论:椎板开窗潜式扩大减压术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有效术式。  相似文献   

6.
王建祥 《河北医药》2010,32(11):1441-1442
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是导致中老年人腰腿痛的常见病因之一,随着脊柱外科学的发展,手术成为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重要手段。传统的全椎板或半椎板切除减压术是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主要方法,虽然近期效果良好,但存在全椎板切除减压术椎管过分减压或半椎板切除减压术椎管减压不充分的不足,导致部分患者远期会出现顽固性的腰痛或腰椎不稳,甚至需行二次手术。为避免传统手术的不足,我院采用双侧椎板开窗潜式减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明显减少了传统手术的并发症,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多节段经椎板间隙椎管扩大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采用潜行性扩大中央椎管和神经根管或摘除椎间盘术式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共27例。其中单节段减压10例,2节段减压17例。术后6个月~2年随访优良率100%。结论多节段经椎板间隙椎管扩大术手术并发症少,中央椎管和神经根管减压充分,腰椎后柱张力带结构破坏小,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采用椎弓根螺钉固定有限减压保留韧带复合体与改良全椎板减压术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9年10月间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海螺医院、十七冶医院、解放军第八六医院经手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40例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病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0例,研究组采用选择性椎板扩大开窗减压,对照组采用改良全椎板减压,两组进行减压同时均行椎弓根钉棒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下地时间、住院时间及两组术前、术后各时段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 研究组手术时间短[(97.10±18.78)min比(150.75±19.81)min]、术中出血量少[(121.90±32.94)mL比(302.85±64.88)mL]及术后引流量少[(182.03±33.84)mL比(296.90±68.63)mL]、术后下地时间短[(3.90±0.79)d比(7.15±0.67)d]、住院时间短[10 d比13 d](P<0.05);两组治疗后腰痛VAS、腿痛VAS评分均较之前有改善,且研究组改善幅度更显著(P<0.05).结论 两种手术方式在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均有较好的疗效,保留后方韧带复合体有限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方式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减压效果显著,手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手术治疗伴有腰椎不稳的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伴有腰椎不稳的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 对36例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合并腰椎不稳的患者采用全椎板减压、神经根管松解加内固定、横突间植骨术.结果 术后随访6个月-4年,JOA评分优良率为91.7%.结论 全椎板切除减压 横突间植骨融合 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伴有腰椎不稳的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可以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报道节段性腰椎管狭窄症的诊断和椎板侧隐窝扩大开窗减压术的临床经验。方法:自1990-1999年共手术治疗54例腰椎管及侧隐窝、神经根管狭窄的病例。应用一侧或双侧椎板扩大开窗及椎板下潜行减压、黄韧带切除,神经根管侧隐窝减压并保留棘突、棘上及棘间韧带的手术治疗方法。结果:全部患平均随访46.8个月,优34例,良12例,可26例,差1例。另有一位老年患术后第5天突发心梗死亡。结论:该手术在有效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同时维持了脊柱的稳定性及减少了术后疤瘢而致的医源性狭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椎板开窗潜挖式椎管扩大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30例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36个月,本组均未出现椎间隙感染、脊柱不稳及症状复发。根据Nakal评分标准进行疗效评价:优22例,良6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92%。结论椎板间开窗潜行式椎管扩大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手术操作简单,损伤小,术后并发症少,恢复快,卧床时间短,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椎板开窗潜挖式椎管扩大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较果.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08年1月至2009年1月采用椎板间开窗潜行扩大减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患者32例.结果 本组32例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0个月,本组均未出现椎间隙感染、脊柱不稳及症状复发.根据Nakal评分标准进行疗效评价:优23例,良7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93%.结论 椎板间开窗潜行式椎管扩大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其手术操作简单,术后并发症少,损伤小,恢复快,可切除增生肥大的关节突内侧面、黄韧带及椎板内板,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腰椎后部结构,既解除了马尾神经、神经根的压迫,又保留了腰椎稳定性和活动程度,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3.
椎板开窗潜挖式椎管扩大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临床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椎板开窗潜挖式椎管扩大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较果。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08年1月至2009年1月采用椎板间开窗潜行扩大减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患者32例。结果本组32例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0个月,本组均未出现椎间隙感染、脊柱不稳及症状复发。根据Nakal评分标准进行疗效评价:优23例,良7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93%。结论椎板间开窗潜行式椎管扩大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其手术操作简单,术后并发症少,损伤小,恢复快,可切除增生肥大的关节突内侧面、黄韧带及椎板内板,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腰椎后部结构,既解除了马尾神经、神经根的压迫,又保留了腰椎稳定性和活动程度,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单纯后路减压与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两种不同方法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方法。方法:将1998年8月一2008年8月收治的68例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按手术方法分为A、B两组:A组34例行单纯后路减压术,B组34例行全椎板减压神经根管松解内固定、椎体间植骨融合。术后随访8~40个月,疗效评价采用北美脊柱外科学会推荐的OswestryDisalilityIndex,以改善率表示。结果:A、B组术前评分差异无显著性眇O.05);A组术后的优良率为58.8%,B组术后的优良率为85.3%,两者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全椎板减压神经根管松解加内固定、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满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ISS)手术指征、手术方式的选择及合并症的处理.方法 对32例腰椎管狭窄合并不稳定性腰椎退变性滑脱选择全椎板切除、侧隐窝及椎间孔减压、椎弓根螺钉固定、椎体间及小关节后外侧植骨术,术后随访,评价手术效果.结果 32例均获随访,时间8个月~6年.采用参照Amundsen评分标准评价术后疗效,优...  相似文献   

16.
椎板开窗减压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68例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椎板开窗潜行减压治疗腰椎间盘突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68例腰椎间盘突出合并椎管狭窄症患者予以椎板开窗减压术治疗;另68例行全椎体切开术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效果及VAS评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优良率为89.71%,对照组优良率为76.4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对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12个月VAS评分对比,结果有统计学差别,P<0.05。结论对于保守治疗无效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应采用手术治疗,椎板开窗减压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合并椎管狭窄症能提高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和探讨变性腰椎管狭窄症行棘突劈开椎管减压与腰椎板切除减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从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60例,以30例为1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行腰椎板切除减压术,观察组行棘突劈开椎管减压术。观察并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术前两组患者的JOA评分、下肢痛VAS评分、腰疼VAS评分、多裂肌面积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2年,两组患者的JOA评分、下肢痛VAS评分无显著差异,但观察组的腰疼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多裂肌面积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治疗中棘突劈开椎管减压术可有效缓解患者术后的腰痛感,有利于多裂肌在稚板的附着,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陈新宇 《中国基层医药》2014,(16):2449-2451
目的探讨有限减压、固定、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效果。方法92例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6例,采用有限减压、固定、融合治疗,对照组46例,采用全椎板切除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JOA评分。结果观察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方面均少于对照组(t=6.092、7.114、3.714,均P〈0.05)。平均随访6个月,两组JOA评分术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10、0.901,均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JOA评分高于对照组(t=4.014,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优良率为78.3%,对照组优良率为67.4%,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x2=7.210,P〈0.05)。结论有限减压、固定、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对患者创伤小,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椎板减压椎体间融合术在退变性腰椎管狭窄伴椎间盘突出症的应用。方法在2003年4月至2006年3月间,对30例退变性腰椎管狭窄伴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椎板减压椎体间融合术。30例患者中:男:18例,女:22例,年龄42~82岁之间,平均64岁。结果对30例患者随访1~3年,按椎管狭窄疗效的Macnab标准:优:264例;良:2例。优良率:93%。结论椎板减压椎体间融合术,在病变节段彻底减压的同时,使下腰椎稳定增强,手术后腰腿痛的复发降低。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比较不同的手术方案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应用前瞻性队列研究。选取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间入院诊治的退变性腰椎狭窄患者70例,根据其手术方法分为试验组(应用棘突劈开、单侧进入双侧减压的术式)和对照组(应用腰椎椎板切除、椎管减压术),每组35例。术后3 d测定2组患者的血肌酸激酶,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手术前后的疼痛情况。所有患者均术后随访6~24个月,术后6个月应用CT扫描评价2组患者的棘突愈合情况,并对比术前与最后1次随访时多裂肌面积,并计算多裂肌萎缩率。结果试验组术中失血量(55?.8±10.9)ml,对照组为(73.3±10.4)ml;试验组手术时间为(59±22)min,对照组为(65±13)min。术后3 d试验组CPK值为(124±13.2)U/L,对照组为(232±21.5)U/L。末次随访试验组腰痛评分(1.0±0.6)分,对照组为(2.6±0.8)分。试验组劈开的棘突均全部愈合。术前2组患者的多裂肌面积无显著差异,术后两组患者多裂肌面积均有一定程度的萎缩。其中试验组多裂肌面积为(5.4±1.0)cm2,对照组为(5.1±1.2)cm2;试验组萎缩率为(6.4±1.1)%,对照组为(15.7±2.9)%。结论退变性腰椎管狭窄患者应用棘突劈开、单侧进入双侧减压的手术方式,可有效改善术后腰痛;术后棘突愈合情况良好;且多裂肌萎缩轻微,对多裂肌在椎板的附着点有良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