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9,(19):1501-1506
目的:探讨巨大儿发生的危险因素,预测发生巨大儿的风险,以降低巨大儿的发生。方法:选取在上海市嘉定区妇幼保健院与浦东新区妇幼保健院建卡且符合纳入标准的孕妇2 063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新生儿的出生体重将其分为巨大儿组(新生儿体重≥4 000 g,n=125)与正常婴儿组(2 500 g≤新生儿体重<4 000 g,n=1 938)。比较两组年龄、孕次、孕前BMI、妊娠期糖尿病、糖耐量、孕期增重、分娩体重、分娩孕周等一般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巨大儿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⑴两组孕妇孕前BMI、糖耐量空腹血糖、孕中期体重增长、孕晚期体重增长、分娩体重和分娩孕周等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⑵单因素分析显示,孕前BMI、初诊孕周、糖耐量空腹血糖、孕中期增重、孕晚期增重、分娩孕周和分娩体重是孕妇妊娠可能是巨大儿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⑶多因素分析显示,分娩孕周、妊娠期糖尿病、糖耐量空腹血糖和孕中期体重增长是影响巨大儿产生的主要因素,其中妊娠期糖尿病是保护性因素,而分娩孕周、糖耐量空腹血糖和孕中期体重增长是危险因素。结论:巨大儿发生的高危因素为分娩孕周、糖耐量空腹血糖和孕中期体重增长;应加强定期产检、孕期保健、合理膳食及适量运动,并严格控制孕中期体重增长,同时也要及时监测血糖,从而降低巨大儿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南湖分院近五年巨大儿的影响因素,为控制巨大儿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将从2008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南湖分院分娩的出生体重≥4000 g的活产新生儿306例为巨大儿组,出生体重2500~3999 g的活产新生儿306例为正常体重新生儿组进行回归分析.结果:①孕前BMI、孕期体重增加、孕妇年龄及孕周与巨大儿的发生有关(P<0.01).②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孕妇年龄、孕周、孕期体重增加、孕妇分娩次数是巨大儿发生的危险因素,胎儿性别为女性是巨大儿的保护因素.结论:孕前BMI与巨大儿的发生有关.孕期体重增加、孕妇年龄、孕妇分娩次数、孕周是巨大儿发生的危险因素等的增加值的逐渐变大,巨大儿发生的危险性是逐渐增加,胎儿性别女性为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对住院分娩孕妇不良妊娠结局的风险因素分析,探讨妊娠期管理。方法: 选取2016年8月至2017年5月于航天中心医院住院分娩的排除孕前合并症患者872例,采集孕前相关信息、孕期检查数据,以及分娩孕周、分娩方式、新生儿出生体重、妊娠期常见并发症等数据。对不良妊娠结局的风险因素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根据风险因素探讨管理方案。结果: 妊娠高血压风险因素为高龄、孕前高BMI值、体重增长过多、晚期三酰甘油水平增高;妊娠期糖尿病风险因素为高龄、孕前高BMI值、体重增长不足;早产主要风险为妊娠高血压、胎膜早破,微量元素铜水平升高可以减低早产风险;产后出血主要风险因素为高孕前体重、胎儿体重大;足月分娩巨大儿的主要风险为孕期体重增长过多、孕前高BMI、分娩孕周延长;有妊娠高血压、年龄≥35岁、有不良孕产史、胎膜早破者剖宫产风险增加。结论: 围妊娠管理建议在适宜的年龄妊娠,控制孕前体重,适量补充微量元素,孕期控制体重增长速度在适宜范围,积极筛查干预生殖道感染。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孕妇孕前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及孕期体重增长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12月在本院孕检并分娩的单胎GDM孕妇586例的临床资料。根据孕前BMI将其分为超重组(孕前BMI≥24 kg/m~2)323例和非超重组(孕前BMI24 kg/m~2)263例,比较两组血糖控制情况、新生儿结局、分娩方式及子痫前期的发生情况。两组分别按孕期增重9 kg、9~18 kg、18 kg各分为三个亚组,分别比较新生儿出生体重、巨大儿、低体重儿、分娩方式以及子痫前期的发生情况。结果:超重组孕妇血糖控制满意率低于非超重组,巨大儿、新生儿转儿科、剖宫产及子痫前期占比均高于非超重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超重孕妇孕期增重18 kg组巨大儿比例高于9 kg组,子痫前期发生率高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重孕妇孕期增重9~18 kg及18 kg组巨大儿、剖宫产、子痫前期比例均高于9 kg组,18 kg组新生儿出生体重高于9 kg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前超重及孕期体重过度增长是GDM孕妇罹患子痫前期及分娩巨大儿的危险因素。关注孕前超重人群,加强孕期体重管理,对改善妊娠结局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国人不同孕前BMI的孕期理想热能供给以控制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可行性。方法随机选取2003年7月~2007年7月济南市妇幼保健院进行常规产前检查并住院分娩的既往无心、肝、肾疾病,无慢性高血压、糖尿病等合并症及遗传性疾病的单胎初产妇1003例作为研究组,同时选取同期1258例作为对照组,根据孕前或孕12周前体重指数(BMI)分组,分别为正常体重组(BMI18.5-22.9)、超重组(BMI23.0~24.9)、肥胖组(BMI≥25.0),研究组、对照组孕妇的年龄及BMI均无显著差异。根据孕前或孕12周前BMI的不同制定不同的热能供给方案,对照组热能供给不限制。指导孕妇进行轻体力劳动,以上各组孕期进行系统的产前检查,定期B超检查,分别观察胎儿增长规律、孕期体重、孕期体重指数增加幅度、孕期并发症、分娩方式及新生儿出生体重。结果(1)三组孕妇新生儿出生体重,研究组均低于对照组,结果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2)巨大儿的发生经单因素筛选后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孕前体重、孕前体重指数、孕期体重增长幅度、孕期体重指数增长幅度与巨大儿发生有正相关性。结论对孕前不同BMI孕妇,给予不同的热能供给方案,可控制新生儿出生体重。  相似文献   

6.
影响新生儿出生状况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多因素对新生儿出生状况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对1405例产妇进行调查。在单因素X^2分析基础上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对新生儿出生状况产生显影响的因素共8项,总判对力为88.7%,其中孕时年龄越大,巨大儿,新生儿窒息发生机会越多。孕期体重增长过速,巨大儿发生机会增大,相反则低出生体重儿(LBW)、新生儿死亡机会增多,巨大儿母亲孕早期体重指数(BMI)显高于其他组群。低体重儿有早产倾向。巨大儿的剖宫产率显高于正常足月儿,职业为另一重要影响因素。按OR值大小,可将对新生儿出生状况产生影响的各因素按程度从强至弱依次排列为:孕早期BMI、孕期体重增长,孕时年龄,分娩方式,妊娠结局,职业特点,孕周及胎盘重量。结论:(1)孕时年龄偏大,孕早期BMI偏低而孕期体重过缓,或孕早期BMI偏高而孕期体重增长过速及职业特点,孕周,胎盘重量是影响新和儿出生状况的危险因素。(2)不同新生儿状况决定分娩方式与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巨大儿发生的相关因素,产前诊断、分娩方式及分娩并发症、孕前BMI、孕期增重与分娩巨大儿的相关性,以开展有针对性的孕期管理及指导,降低巨大儿的发生率。方法 对本院2009年1月至2009年6月分娩的129例巨大儿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学分析,并随机选择同期分娩的110例体重2 500-3 999 g的正常新生儿作为对照组,比较孕妇孕周、孕产次、孕前BMI、分娩并发症及孕期体重变化等情况。结果 巨大儿组孕妇孕前BMI、孕期增重、孕周、产次、糖尿病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孕前肥胖、孕期体重增加过多、孕期糖尿病、产次的增加是巨大儿发生的相关因素。结论 巨大儿发生与孕妇孕前高BMI、孕期增重、产次的增加、孕期糖尿病等因素相关,应密切观察孕妇各孕期体重的变化,尤其是孕中晚期胎儿体重预测应根据宫高、腹围、胎儿双顶径、腹围和股骨长进行综合分析;应根据母婴情况选择最合适的分娩方式,巨大儿的分娩方式应适当放宽剖宫产指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孕妇孕前体重指数(BMI)、孕期体重增重现状与妊娠结局的关系,为孕期体重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2013年5月至2015年2月我院产科住院分娩的初产妇457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按照标准进行孕前体重指数分组,孕期增重分组,比较不同组别妊娠结局的差异。结果:457名孕妇孕前超重与肥胖有177人(38.73%),孕期增重过多120人(26.26%);平均年龄(26.99±5.89)岁,平均孕周为(39.27±1.43)周,不同孕前体重指数分组的孕妇年龄、孕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肥胖组的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发生率(15.79%)、巨大儿发生率(14.04%)最高,体重过低组的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8.33%)最高,不同孕前BMI孕妇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巨大儿、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增重过多组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发生率(16.28%)、巨大儿发生率(10.85%)、剖宫产发生率(20.16%)最高,增重不足组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最高(6.20%),不同孕期增重孕妇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巨大儿、低出生体重儿、剖宫产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前及孕期体重与妊娠结局密切相关,控制孕前体重、孕期体重增重在合理的范围内,对减少不良妊娠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孕前体重及孕期体重增长对妊娠合并症及不良妊娠结局的影响及关系,为孕期保健及降低孕期并发症、改善母婴结局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期间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人民医院住院分娩的合并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高血压等疾病及分娩巨大儿的单胎活产产妇603例,根据孕前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及孕期体重增加(gestational weight gain,GWG)标准分别分为低体重组31例、正常体重组365例、超重组146例、肥胖组61例及体重增加不足组163例、体重增加正常组230例和体重增加过多组210例,对各组孕期并发症及不良妊娠结局,如剖宫产率、肩难产、巨大儿出生率、低出生体重儿、入住NICU率等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孕前肥胖是子痫前期影响因素;不同孕前BMI孕妇的子痫前期、剖宫产、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及转NICU的发生率随着孕前BMI的递增依次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孕期体重增长各组的巨大儿、肩难产、子痫前期及剖宫产的发生率随着GWG的升高依次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孕前BMI过高及孕期体重增加过度均会增加妊娠期并发症的发生,并导致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的升高。医院及社会应进一步加强孕妇孕期体重管理和教育,对孕期体重进行全程干预,以减少妊娠合并症及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孕前体质指数(BMI)和不同孕期体重增加对妊娠糖尿病的影响.方法 选取在我院建卡产检的孕妇,排除内、外科合并症和代谢异常性疾病,测量身高、记录孕期体重、回顾的孕前体重和妊娠期糖尿病检测结果.跟踪分娩时体重和分娩结局.随访登记完善并且单胎分娩的孕妇共1930例.结果 孕前BMI对妊娠糖尿病发生有明确影响,孕前BMI≥24 kg/m2时孕妇妊娠糖尿病发生率为10.48%,明显高于孕前BMI< 18.5和18.5 ~23.9的孕妇(P<0.01或P<0.05).孕期体重增加≥15 kg组与<15 kg组妊娠糖尿病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孕前BMI对妊娠糖尿病的发生有明确影响,未发现孕期体重增加对妊娠糖尿病有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孕妇孕前体质量指数(BMI)及孕期增重对新生儿出生体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队列研究方法对2015年4-12月产检并被诊断为GDM的单胎妊娠孕妇进行随访。分析孕前BMI及孕期增重与新生儿出生体质量的关系。结果:共590例GDM孕妇纳入本研究。根据BMI分类,10.6%(63/590)孕妇体质量偏轻,65.9%(389/590)体质量正常,17.6%(104/590)超重,5.9%(34/590)肥胖。新生儿出生体质量为(3348.6±465.4)g,巨大儿发生率为7.6%(45/590),低出生体质量儿发生率为2.4%(14/590)。随着孕前BMI增加,孕期增重过量的比例显著增加(P<0.01),低出生体质量儿发生率,巨大儿发生率和剖宫产率显著增加(P<0.01);随着孕期增重增加,巨大儿发生率显著增加(P<0.01)。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分娩孕周、新生儿性别及孕期增重与巨大儿发生有关,与孕期增重正常者相比,孕期增重过量显著增加巨大儿的发生风险(OR=2.57,P<0.01)。结论:GDM孕前超重及肥胖孕妇更易分娩巨大儿,应注意将计划妊娠妇女孕前体质量控制在合理范围,特别注意加强对孕前超重和肥胖GDM孕妇孕期体质量的控制。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孕期血红蛋白水平、孕前体质指数及孕期体重增长对妊娠结局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8月至2021年12月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分娩产妇的病历资料。根据孕期血红蛋白水平分为低Hb组(孕晚期血红蛋白 < 110 g/L)、中Hb组(孕晚期血红蛋白水平为110~130 g/L)、高Hb组(孕晚期血红蛋白水平≥130 g/L);根据孕前体质指数分为3组:孕前BMI过低组(BMI < 18.5 kg/m2)、孕前BMI正常组(BMI为18.5~24.9 kg/m2)、孕前BMI过高组(BMI≥25 kg/m2);根据妊娠期体重增加分为增重不足、增重正常、增重过度3组。对各组的妊娠结局进行比较。  结果  低Hb组、中Hb组、高Hb组的早产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孕前BMI过低组、孕前BMI正常组、孕前BMI过高组的新生儿出生体重、剖宫产、巨大儿、胎儿生长受限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孕期增重不足组、孕期增重正常组、孕期增重过度组的新生儿体重、胎膜早破、巨大儿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孕期血红蛋白、孕前BMI及孕期体重增长均对妊娠结局产生影响,合理地对其进行控制,从而减少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促进母婴健康。  相似文献   

13.
胡峥  徐莺  徐军  朱昊平 《中国医药导报》2013,10(16):78-80,83
目的研究血清三酰甘油(TG)对交界性糖耐量异常(BGGI)孕妇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影响。方法取2009年7月-2011年6月符合纳入标准的葡萄糖负荷试验(GCT)筛查阳性孕妇180例,依据糖代谢状况将对象分为妊娠期糖尿病(GDM)组36例、妊娠期糖耐量异常(GIGT)组23例和BGGI组121例三组。随访并记录其一般资料、妊娠结局、糖脂代谢状况,检测载脂蛋白E(ApoE)等位基因和基因型表达,统计分析糖脂代谢指标和新生儿体重之间的相关性。结果GDM组血清TG水平[(2.47±0.77)mmol/L]显著高于BGGI组[(1.99±0.64)mmol/L]和GIGT组[(1.98±0.81)mmol/L)](F=15,99,P〈0.01)。ApoE基因多态性方面,ApoE3等位基因频率为86.21%,ApoE3E3基因型频率最高(72.78%,131/180),各ApoE基因型之间TG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5.99.P=1.20)。BGGI组巨大儿发生率为9.91%(12/121),大于胎龄儿发生率为14.05%(17/121),同另外两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巨大儿发生率:X^2=4.01,P:0.13;大于胎龄儿发生率:X^2=3.67,P=0.15)。BGGI组中足月分娩的83例者,孕前体重指数(BMI)(占O.07,P=0.03)、孕期增重(r^2=0.06,P=0.01)、TG水平(r^2=0.09,P〈0.01)以及葡萄糖耐量实验(0GTT)2h血糖水平(r^2=0.04,P=0.03)和新生儿出生体重之间均存在线性关系,多元线性回归模提示TG水平(F=4.07,P〈0.01)和孕前BMI(F:7.26,P〈0.01)是影响新生儿出生体重的独立因素。结论孕期TG水平是影响BGGI孕妇新生儿出生体重的独立因素,且不受ApoE基因多态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孕前肥胖者孕期增重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对2006年1月—2008年12月在我院住院分娩的足月单胎初产肥胖孕妇360例,按孕期增重分为〈10 kg,10~15 kg,〉15 kg三组,对其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增重10~15 kg及〉15 kg组妊娠期高血压、子痫前期、子痫发生率,妊娠期糖尿病(GDM),剖宫产率,巨大儿发生率,高危新生儿发生率高于增重〈10 kg组(P〈0.05)。各组产后出血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前肥胖者孕期增重〈10 kg对妊娠结局较为有利。  相似文献   

15.
背景 临床对妊娠期糖尿病(GDM)孕妇进行饮食和运动等生活方式的干预十分重视,近年来有研究发现虽然GDM孕妇血糖控制满意,但巨大儿发生率并未有明显下降。目的 探究GDM对孕晚期糖脂水平及巨大儿的影响。方法 依托于北京市通州区妇幼保健院电子信息系统,回顾性选取2014-2018年在本院足月分娩的16 134例孕妇为研究对象。将孕期诊断为GDM的孕妇作为GDM组,未诊断为GDM的孕妇作为非GDM组。根据GDM与巨大儿的发生情况进一步分亚组:娩出巨大儿的GDM产妇为GM亚组,娩出非巨大儿的GDM产妇为GN亚组;娩出巨大儿的非GDM产妇为NM亚组,娩出非巨大儿的非GDM产妇为NN亚组。比较GDM组、非GDM组,GM亚组、GN亚组、NM亚组、NN亚组孕晚期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高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FBG)。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孕妇娩出巨大儿的影响因素。结果 GDM组3 834例,非GDM组12 300例,其中GM亚组411例,GN亚组3 423例,NM亚组898例,NN亚组11 402例。GDM组孕晚期TG、FBG高于非GDM组,TC、HDL-C、LDL-C低于非GDM组(P<0.05)。GN亚组孕晚期TG、FBG低于GM亚组,HDL-C高于GM亚组(P<0.05);NM亚组孕晚期TC、HDL-C、LDL-C高于GM亚组,TG、FBG低于GM亚组(P<0.05);NN亚组孕晚期TC、HDL-C、LDL-C高于GN亚组,TG、FBG低于GN亚组(P<0.05);NN亚组孕晚期HDL-C高于NM亚组,TG、FBG低于NM亚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GDM〔是:OR=1.338,95%CI(1.158,1.547)〕、孕前体质指数(BMI)分类〔消瘦:OR=0.476,95%CI(0.361,0.626);超重:OR=1.770,95%CI(1.537,2.039);肥胖:OR=2.854,95%CI(2.282,3.568)〕、孕期增重〔OR=1.100,95%CI(1.087,1.113)〕、分娩孕周〔OR=1.728,95%CI(1.622,1.841)〕、孕晚期TC〔OR=0.705,95%CI(0.514,0.966)〕、孕晚期TG〔OR=1.282,95%CI(1.153,1.425)〕、孕晚期LDL-C〔OR=1.487,95%CI(1.094,2.021)〕、孕晚期FBG〔OR=1.692,95%CI(1.482,1.933)〕是孕妇娩出巨大儿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GDM孕妇TG、FBG高于非GDM孕妇,TC、HDL-C、LDL-C低于非GDM孕妇,且GDM及孕晚期血脂、血糖是孕妇娩出巨大儿的影响因素。在孕期应加强孕妇血脂、血糖监测,特别是TG和FBG,加强整个妊娠期体质量管理以减少巨大儿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孕前体质指数、孕期增重与子代出生体重的关系.方法 选取在妇幼保健机构体检的婴儿母亲,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母亲的一般情况、孕期增重及子代出生体重、身长等情况.采用方差分析、x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等方法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 母亲孕前超重/肥胖的检出率为12.3%(199例),孕期增重过高的检出率为52.1%(842例).超重/肥胖组其子代出生体重、巨大儿和大于胎龄儿的发生率均较高(P<0.05),而子代的出生体重、巨大儿发生率、低体重儿发生率、小于胎龄儿发生率以及大于胎龄儿发生率均在孕期增重过高组,增重适宜组和增重不足组间存在差异(P<0.05).在控制了母亲年龄等因素后,孕前超重/肥胖增加了巨大儿(OR=1.7, 95% CI:1.2~2.6)、大于胎龄儿(OR=1.7,95% CI:1.1~2.5)的发生风险,孕期增重过高则增加了巨大儿(OR=1.7,95% CI:1.2~2.5)、大于胎龄儿(OR=1.7,95% CI:1.1~2.4)的发生风险.而孕期增重不足能增加低体重儿(OR=2.2,95% CI:1.1~4.4)、小于胎龄儿(OR=2.0,95% CI:1.2~3.4)的发生风险.结论 母亲孕前体质量指数及孕期增重均与巨大儿和大于胎龄儿的发生密切相关,且孕期增重不足与低体重儿和小于胎龄儿的发生也密切相关.孕期保健应该加强对孕妇体重的监测,防止其对新生儿出生结局产生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7.
王茂  姬艳丽 《中华全科医学》2016,14(9):1519-1521
目的 调查宿州市巨大儿发生率,分析巨大儿发生的相关因素,以降低巨大儿发生率。 方法 巨大儿发生率通过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报表获得统计数据。巨大儿相关因素分析资料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巨大儿299例作为巨大儿组,另选取正常体重300例作为正常体重儿组。通过收集查阅病史了解孕期和新生儿信息,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结果 2014年度宿州市活产新生儿86 178例,其中巨大儿5 320例;巨大儿发病率为6.17%。2组孕产妇情况比较,在孕次、产次、产妇年龄、孕前体重指数(BMI)、孕期增重、妊娠期糖尿病(GDM)、分娩方式与孕周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非条件Logisitic回归分析,孕期增重影响度最高;其次是孕前BMI和妊娠期糖尿病;男性新生儿、分娩方式和孕次等因素也都与巨大儿发生率相关。 结论 ①宿州市2014年巨大儿发生率低于7.30%的全国水平,也低于安徽省经济发达地区10.60%水平。②孕前体重指数(BMI)、孕期增重、妊娠期糖尿病(GDM)、孕产次、男胎等均是巨大儿发生的相关因素。③加强孕前教育,控制孕前BMI,强化孕期指导,控制孕期增重,合理饮食,适当运动,减少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生等应作为预防巨大儿的重点干预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桂林地区正常妊娠孕妇合理的增长体重指数。方法采集238名在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进行产前保健并知情选择的孕妇资料,记录单胎、初产妇的孕前体重、身高、产前体重及新生儿出生体重。结果(1)最佳数据从222名孕妇中得出,全部孕妇的平均增加体重为14.37kg(n=222);(2)孕妇妊娠期间体重增长与新生儿出生体重间无统计学关系;(3)孕前不同体重指数(BMI)与新生儿体重间无统计学关系。结论在桂林地区不同的BMI值人群中推荐桂林地区孕妇体重增加为14kg。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巨大儿影响因素和妊娠结局进行分析,探讨降低GDM巨大儿的有效方法。  方法  将2014年1月—2018年12月郑州市某医院住院分娩的单胎GDM孕妇1 135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巨大儿组(体重≥4 000 g,175例)和非巨大儿组(体重 < 4 000 g,96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本研究中发生GDM巨大儿发生率为15.42%,与孕妇糖尿病家族史、孕前BMI、增长体重、空腹血糖存在关联(均P < 0.05)。GDM巨大儿组并发孕妇妊娠高血压,出现手术产、早产、新生儿低血糖、胎儿窘迫以及产后出血不良妊娠结局显著高于非GDM巨大儿组(均P < 0.05)。研究发现,GDM巨大儿出现新生儿低血糖的危险系数是非巨大儿的1.599倍(95% CI:0.938~2.726),发生妊娠高血压的危险系数是非巨大儿的1.756倍(95% CI:1.132~2.723),出现产后大出血的危险系数是非巨大儿的2.489倍(95% CI:1.385~4.471)。  结论  GDM巨大儿可增加手术产、早产、胎儿窘迫、妊娠高血压和产程中大出血等不良妊娠结局。因此对于有上述危险因素孕妇应尽早筛查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 OGTT),改变传统饮食结构及不良生活方式,科学控制孕期体重增长及血糖水平,做好GDM孕妇孕期、产时及产褥期的全程护理干预,从而有效降低本地区GDM巨大儿发生率,减少不良妊娠结局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