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探讨盆底肌功能锻炼对恢复产妇产后膀胱功能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产妇162例,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n=81),观察组接受盆底肌功能锻炼>10周,对照组接受一般健康教育和会阴护理.对2组产妇产后12周的尿失禁情况,产后3、6个月的盆底肌收缩力评分和尿垫试验阳性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产后12周,观察组的产妇尿失禁发生率为21.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8.3%(P<0.05).观察组产后3、6个月的盆底肌收缩力评分分别为(3.95±0.37)、(4.71±0.38),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02±0.12)、(3.46±0.42)(P<0.05).产后6个月,观察组尿垫试验的阳性率为14.8%,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2.2%(P<0.05).结论 产妇产后进行盆底肌功能锻炼,有利于增强盆底肌收缩力,预防产后尿失禁的发生,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产前盆底肌功能锻炼在产后康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我院产科100例孕产妇作为观察对象,将其随机分成两组,每组50例,对照组产前采取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以盆底肌功能锻炼,比较两组产后并发症、盆底肌力和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产后便秘、尿失禁发生率为2%、6%,对照组产后便秘、尿失禁发生率为16%、20%,组间产后并发症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观察组产后盆底肌力明显好于对照组,观察组产后生活质量评分(85.2±6.6)分,对照组产后生活质量评分(80.8±6.8)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满意度96%,对照组满意度78%,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产前盆底肌功能锻炼改善盆底肌功能,减少产后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和满意度。  相似文献   

3.
张蔚萍 《现代医学》2014,(7):818-820
目的:探讨出院后电话随访对产妇进行盆底肌锻炼持续性指导的效果。方法:将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我院妇产科收治的孕妇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所有孕妇产后均进行盆底肌锻炼,观察组产妇出院后采用电话随访的形式继续进行指导练习,而对照组则未进行电话随访。两组均定期复诊。结果:与首诊时比较,两组产妇产后6周、3个月后的盆底肌力评分均明显降低,而观察组下降幅度较对照组低,盆底肌力状况较对照好;观察组压力性尿失禁(SUI)发生率分别为16.7%、10.0%,均较对照组低(均P〈0.05)。结论:出院后对产妇盆底肌锻炼进行电话随访持续性指导的效果显著,不仅产后盆底肌力恢复较好,且SUI发生率较低,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盆底肌功能锻炼对产妇盆底结构功能的维护作用及盆底超声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取100例孕产妇,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50例采用传统产前产后护理,研究组50例在传统护理的基础上+盆底肌功能锻炼,两组孕产妇均于孕晚期进行护理至产后10周结束护理。所有孕产妇均于产后8周进行盆底超声检查,比较两组的超声结果、盆底肌力分级及压力性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的发生率。结果 产后第8周行盆底超声检查,结果显示,研究组宫颈外口移动度、膀胱颈部移动度、直肠壶腹移动度、肛提肌裂孔直径差及肛提肌裂孔横径差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不存在0级、Ⅰ级孕产妇,研究组盆底肌力正常率≥Ⅲ级(100.00%)占比明显高于对照组(9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63,P=0.022);研究组及对照组盆腔器官脱垂发生率为0,研究组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远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61,P=0.014)。结论 盆底超声能够反映产妇盆底结构功能的变化,盆底肌功能锻炼可有效增强盆底肌力,且减少产妇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孕产期盆底康复训练指导对盆腔脏器脱垂(POP)发病率及电刺激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分娩并进行盆底肌力筛查及治疗病人1629例,分为对照组(795例)和观察组(834例)。对照组定期孕检,但未进行孕期干预,产后POP者进行盆底康复治疗。观察组定期孕检,进行孕期干预包括健康教育、饮食指导及质量管理、盆底肌肉锻炼,接受产后康复治疗,进行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并结合产妇盆底肌肉功能锻炼。产后42 d复查分析2组产妇发病情况,于产后6个月进行随访及复检,观察产妇POP改善状况。结果产后42 d与观察组比较,对照组肌张力达到Ⅰ级和Ⅱ级肌力水平比例明显偏高,POP-Q结果显示,对照组SUI患病率(38.23%)明显高于观察组(28.89%)(P < 0.05)。治疗6个月后肌拉力测试结果显示,2组Ⅰ级和Ⅱ级肌力水平比例明显减少,POP-Q结果显示2组SUI患病率明显下降,对照组SUI患病率高于观察组(P < 0.05)。治疗6个月后POP-Q改善程度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 < 0.05)。结论孕产期盆底康复训练指导能够有效降低POP的发病率,并能够有效提高电刺激对盆底脏器脱垂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讨无保护会阴助产与传统助产对产后近期压力性尿失禁(SUI)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在我院分娩的100例初产妇参与实验,并按随机数表法分组,Ⅰ组(n=50)在传统助产下分娩,Ⅱ组(n=50)接受无保护会阴助产分娩,对比评估两组的产后近期SUI发生情况、自主排尿时间及盆底肌功能评分等指标。结果与Ⅰ组相比,Ⅱ组产妇在产后SUI发生率上显著降低,在自主排尿恢复时间、产后残余尿量上显著缩短或减少,比较差异显著(P0.05)。两组产后42h的盆底肌功能评分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但Ⅱ组相比Ⅰ组在产后12周、24周的盆底肌功能评分上均显著改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产妇实施无保护会阴助产是一种可行接生方法,能够有效减少SUI的发生及膀胱残余尿,加速恢复产妇的自主排尿功能,并尽可能减轻对产妇盆底功能的影响,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7.
电刺激+生物反馈预防产后盆底功能障碍10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电刺激+生物反馈预防女性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效果.方法 将200例单胎初产妇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100例由专人于产后42 d进行电刺激+生物反馈锻炼盆底肌,对照组100例进行一般的产后健康教育,于产后6个月随访,通过问卷调查、尿垫试验和盆底肌收缩力测定,评价进行盆底肌功能训练的效果.结果 观察组产后6个月性生活满意度评分较高,尿失禁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盆底肌收缩力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产后电刺激 +生物反馈盆底功能训练可以有效预防女性产后盆底功能障碍,但应强调个体化的治疗原则及患者主动参与治疗.  相似文献   

8.
吴海琴 《现代实用医学》2012,24(12):1383-1385
目的探讨综合盆底肌锻炼、生物反馈及护理干预治疗自然分娩后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UI)的近期疗效。方法选取200例自然分娩的SUI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100例)进行12周的综合盆底肌锻炼、生物反馈、护理干预治疗;对照组(100例)只进行12周盆底肌肉锻炼联合生物反馈治疗。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盆底肌力、漏尿量的比较。结果观察组产妇12周治疗后盆底肌力、漏尿量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0.05),综合盆底肌锻炼、生物反馈、护理干预治疗的效果明显优于盆底肌锻炼联合生物反馈。门诊随访观察组有效率为(88.9%),对照组为(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综合盆底肌锻炼、生物反馈、护理干预的治疗方法可以提高SUI患者的治疗信心和依从性,从而提高治疗效果,是治疗产后女性SUI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产后盆底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450例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的患者分为治疗组(n=250)及对照组(n=200),治疗组给予锻炼加电刺激加生物反馈等相应治疗,对照组单纯给予盆底肌锻炼治疗。采取两种不同的方法治疗后,对治疗组和对照组盆底肌力改善程度、临床症状缓解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的盆底肌力明显强于对照组,临床症状也明显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后进行盆底康复治疗对预防和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也明显改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盆底肌肉康复治疗对产妇产后盆底肌力的影响.方法:选取产后42 - 56 d 经筛查发现存在盆底肌力减退的产妇246 例,分为治疗组(n=120)和对照组(n=126),治疗组产妇进行一个疗程(30 d)的产后盆底肌肉康复治疗,30 d 后检测对照组和治疗组产妇盆底肌肉功能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经治疗后产妇的盆底肌肉功能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盆底肌肉康复治疗总有效率为80%.结论:采用盆底肌肉康复技术改善产妇产后盆底肌力功能效果显著,能进一步提高妇女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盆底肌肉训练对盆底肌肉张力的影响及对盆底功能的作用。方法选择在门诊进行产后42 d复查的妇女,其中盆底肌力测定<Ⅲ级者作为产后组(80例),分为训练组(50例)和对照组(30例);同期张力性尿失禁患者45例(其中5例为产后尿失禁)作为尿失禁组,子宫脱垂≤Ⅱ度患者23例(其中合并尿失禁6例)作为子宫脱垂组。产后训练组、尿失禁组及子宫脱垂组均采用盆底肌肉训练(每周2次,10次为一疗程),产后对照组进行健康教育及产后操锻炼。各组患者治疗前后进行盆底肌力测定。结果产后训练组、尿失禁组、子宫脱垂组及产后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91.5%、46.7%、21.7%和20.0%。产后训练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训练组治疗后盆底肌电活动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盆底肌肉训练能有效提高肌肉张力,产后42 d开始治疗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锻炼对产妇产后盆底功能康复的影响效果.方法将2011年9月至2013年1月在曲靖市妇幼医院住院分娩并于产后42 d复查的320例产妇随机分2组,观察组采取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锻炼的康复治疗手段,对照组不采取任何治疗措施.治疗3个月后比较2组产妇的盆底肌张力、阴道肌电压以及尿失禁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产妇盆底肌张力以及阴道肌电压的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产妇尿失禁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结论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锻炼可以帮助产妇提高盆底肌张力,降低尿失禁发生率,进而提高产妇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王春秀 《中外医疗》2010,29(13):1-3
目的探讨2种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早期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58例产妇,按不同分娩方式分为选择性剖宫产组(26例)和经阴道顺产组(32例)。分别于产后6~8周行问卷调查,采用女性尿失禁症状、子宫脱垂发生情况调查问卷,同时行POP-Q评分、尿垫试验、超声检测残余尿以及会阴超声检查,比较2组产妇压力性尿失禁(SUI)、盆腔器官脱垂(POP)的发生率及膀胱颈移动度情况,并采用盆底肌力检测法进行评价盆底肌力。结果产后6~8周时,SUI发生率选择性剖宫产组为3.85%(1/26),顺产组18.75%(6/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OP发生率选择性剖宫产组为19.23%(5/26),较顺产组的46.88%(15/32)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会阴超声结果显示,选择性剖宫产组膀胱颈角度(80.32±8.06)°与顺产组(94.11±12.73)°比较,及膀胱颈旋转角度(16.72±7.19)°与(26.63±10.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盆底肌力检测法结果显示选择性剖宫产组分别为≤3分19.2%(5/26),≥4分80.8%(21/26);阴道分娩组≤3分50%(16/32),≥4分50%(16/32)。2组之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选择性剖宫产可降低产后早期POP的发生率,并可减少发生SUI的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产科因素对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和盆底肌力的影响。方法采用国际尿控协会推荐的国际尿失禁标准问卷,对701例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产科分娩并进行产后复查的初产妇进行问卷调查,按分娩方式分为阴道妥娩组(161例)和选择性剖宫产组(540例),了解其孕期及产后6 w 尿失禁的发生情况,并测定盆底肌肉收缩及舒张功能,分析与尿失禁发生及影响盆底肌力有关的产科因素。结果701例产妇中有42例(5.99%)在产后6 w 左右出现了尿失禁症状;产后尿失禁的发生与分娩方式、新生儿体质量、孕前体质量、体质指数相关(P <0.05);阴道分娩组、选择性剖宫产组的尿失禁发生率分别为11.18%(18/161)、4.44%(24/54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阴道分娩组中与产后尿失禁发生有关的因素有新生儿体质量、孕前体质量和体质指数(P <0.05),而与孕周、年龄、第二产程时间均无明显相关性。阴道分娩组的产后盆底肌力检测数值低于选择性剖宫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阴道分娩、新生儿体质量、孕前体质量、体质指数增加与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有关;阴道分娩、选择性剖宫产2种分娩方式均影响产后盆底肌力,阴道分娩可以明显降低产后盆底肌力。  相似文献   

15.
郑美玲 《中国现代医生》2013,51(12):135-136,139
目的探讨阴道分娩孕产妇不同时期盆底肌功能锻炼对其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正常孕产妇156例,分为产前组50例,盆底肌肉锻炼自孕28周~分娩前;产后组52例,盆底肌肉锻炼自产后第3天~产后3个月;全程组54例,盆底肌肉锻炼自孕第28周.产后3个月;另设对照组55例,未进行盆底肌肉锻炼,比较分析四组产前、产后3个月盆底肌张力变化。结果经产前进行盆底肌肉锻炼后,产前组和全程组阴道收缩时间、VRP、VSP较产后组和对照组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盆底肌肉锻炼后,全程组孕产妇阴道收缩时间明显长于其他i组,VRP、VSP高于其他三组(P〈0.05);产前组和产后组阴道收缩时间、VRP、VS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孕产妇尽早进行盆底肌肉锻炼且持续时间至产后3个月能最大限度地保持和恢复盆底肌功能恢复,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电刺激生物反馈疗法和阴道哑铃训练对产后妇女盆底肌功能康复的疗效。方法选取118例产后妇女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58例。对照组采用阴道哑铃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电刺激生物反馈疗法。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盆底肌功能康复情况。结果两组产妇经过康复治疗1.5个月,盆底肌强度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电刺激生物反馈疗法和阴道哑铃训练可以改善产后盆底肌功能。  相似文献   

17.
黄建桃 《河北医学》2014,(3):513-516
目的:探讨盆底肌锻炼对初产妇分娩结局及盆底功能的影响,提高孕产妇生活质量。方法:选择符合标准的孕妇2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实施传统护理,观察组给予护理干预,比较护理效果。结果:两组孕妇分娩方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第二产程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二者其它产程时间相似,差异无显著性( P>0.05)。入组时两组孕妇各盆底肌纤维肌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产时、产后6周及产后3个月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产后6周两组各盆底肌纤维肌力较入组时均下降( P<0.05),但是观察组下降幅度较小( P<0.05);观察组产后3个月各盆底肌纤维肌力基本恢复至入组时(P>0.05),对照组仍明显低于入组时(P<0.05)。结论:盆底肌锻炼护理干预有助于初产妇自然分娩,改善盆底功能,促进产后康复,提高孕产妇生活质量,方法简单,安全可靠,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早期康复训练在自然阴道分娩产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110例自然分娩产妇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55)和观察组(n=55)。对照组于产后3个月实施盆底肌康复训练,观察组于产后42 d实施盆底肌康复训练,比较两组训练前后阴道肌张力、盆底肌电压、夜尿次数、性生活满意率、尿失禁发生率和训练后盆底肌肌力优良率。结果:训练后,观察组阴道肌张力低于对照组,盆底肌电压高于对照组,夜尿次数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性生活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尿失禁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盆底肌肌力优良率为78.73%(51/55),高于对照组的78.73%(40/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盆底肌康复训练应用于自然阴道分娩产妇可提高盆底肌电压、性生活满意率和盆底肌肌力优良率,减少夜尿次数,降低阴道肌张力和尿失禁发生率,效果优于产后3个月盆底肌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中药产益康栓配合早期盆底肌康复训练对于预防甘肃农村妇女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发生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40例在甘肃省永昌县人民医院分娩的单胎足月顺产的农村初产妇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120例。实验组产妇产后2h即直肠给予中药产益康栓,待阴道无血性恶露时配合盆底肌康复训练;对照组依传统方法在产后42d进行盆底肌训练。结果盆底Pc肌张力≤III级实验组43例,对照组79例。尿失禁阳性实验组9例(7.5%),对照组32例(26.7%)。两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均〈0.01)。结论产后使用中药产益康栓配合早期盆底肌康复训练能促进产后盆底器官功能快速、有效地康复,且无创、经济、简便、易行,尤其适用于基层及乡镇医院。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会阴超声对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产后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医院分娩的产妇80例,将其随机分成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患者行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联合盆底肌锻炼治疗,对照组患者行盆底肌锻炼治疗,并通过会阴超声观察静息状态和Valsalva动作时膀胱颈下降度,尿道膀胱后角,盆膈裂孔面积等。结果治疗组患者的膀胱颈下降度、尿道膀胱后角及盆膈裂孔面积明显小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锻炼治疗产后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效果显著,会阴超声(尤其是三维成像技术)观察压力性尿失禁成像清晰,操作简便,可重复检查,经济实用,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