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研究国产氯吡格雷用于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急诊经皮冠脉介入(PCI)治疗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确诊NSTEACS并接受急诊PCI的患者176例,分成国产氯吡格雷组(接受泰嘉治疗,89例)和进口氯吡咯雷组(接受波立维治疗,87例)。PCI治疗前两组分别接受泰嘉、波立维每日600mg。PCI后每日分别接受75mg至1年以上。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国产氯吡格雷组与进口氯吡格雷组达到的完全血运重建率(79.8%比89.3%.P=0.477),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发生率(9.0%比6.9%,P=0.608),不良反应的发生率(5.6%比8.0%,P=0.523)均无显著差异。结论:国产氯吡格雷(泰嘉)治疗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与进口氯吡格雷相当。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冠状动脉支架后国产氯吡格雷(泰嘉)与进口氯吡格雷(波立维)抗血小板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08年1月至2009年2月在沈阳市红十字会医院行冠状动脉支架术患者168例,随机分为泰嘉组80例,波立维组88例.泰嘉组患者接受标准阿司匹林治疗及术后服用泰嘉75mg,1次/d,6个月后改为50 mg,1次/d;波立维组患者采用标准阿司匹林、波立维两联抗血小板治疗.研究主要终点为随访1年时的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心梗(MI)、靶血管重建(TVR)及脑卒中;次要终点为随访1年时的出血事件及不良反应停药.结果 两组临床基线资料、冠状动脉造影及PCI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1年时心源性死亡、MI、TVR及脑卒中发生率泰嘉组分别为4.20%、0、12.50%和1.25%,波立维组分别为3.70%、0、10.00%和1.13%,二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冠脉药物洗脱支架(DES)术后联合应用国产氯吡格雷(泰嘉)或进口氯吡格雷(波立维)及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大剂量氯吡格雷用于选择性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确诊冠心病并接受择期PCI的患者173例,分成氯吡格雷强化组(波立维600 mg,87例)和氯吡格雷标准组 (波立维300 mg,86例).PCI治疗前两组患者分别给予波立维600 mg和波立维300 mg治疗;PCI术后每日分别给予150 mg和75 mg,共 7 d;以后均服用波立维75 mg至1年以上.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氯吡格雷强化组和氯吡咯雷标准组达到的完全血运重建率分别为93.8% 和 87.2%(P<0.05);两组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发生率分别为2.0%和6.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出血和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6%比1.7%,P>0.05).结论 氯吡格雷强化组PCI的疗效和安全性均优于氯吡格雷标准组.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冠状动脉支架术后国产硫酸氢氯吡格雷(泰嘉)与进口硫酸氢氯吡格雷(波立维)临床应用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人选冠心病接受冠状动脉药物洗脱支架置人术的患者共210例,随机分为泰嘉组103例,波立维组107例。所有入选患者术前1天均应用阿司匹林300mg,1次/d,硫酸氢氯吡格雷首次300mg,以后75mg,1次/d,1年,术后如为三支血管病变,硫酸氢氯吡格雷服用150mg,1次/d,2周后改为75mg,1次,d,至少服用1年。研究主要终点为随访6个月的主要心血管事件(包括死亡、支架内血栓形成、支架内再狭窄、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靶血管血运重建)、脑卒中的发生率;次要终点为血小板聚集率的变化以及一般出血事件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主要心血管事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两组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及一般出血事件的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国产硫酸氢氯吡格雷(泰嘉)作为冠状动脉药物洗脱支架术后6个月联合阿司匹林强化抗血小板的药物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国产氯吡格雷用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3年1—6月在利辛县人民医院行PCI的患者78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36例和治疗组42例。两组患者均采用氯吡格雷治疗,治疗组患者采用国产氯吡格雷,对照组患者采用进口氯吡格雷。观察两组患者近期效果(随访21 d时主要心血管事件、支架内血栓、氯吡格雷抵抗发生情况)、远期效果(随访12个月时主要心血管事件、支架内血栓、氯吡格雷抵抗发生情况)、治疗前后血小板聚集率、不良反应情况及服药依从性。结果两组患者随访21 d、12个月时主要心血管事件、支架内血栓、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随访21d、随访12个月时血小板聚集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粒细胞或血小板计数减少,两组患者出血反应、胃肠道反应、神经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服药依从率为97.6%,高于对照组的66.7%(P0.05)。结论国产氯吡格雷用于PCI是安全可行的,可取得与进口氯吡格雷相似的治疗效果,提高患者长期用药依从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替格瑞洛用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抗血小板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50例冠心病PCI术后应用氯吡格雷抗血小板,因血小板聚集率不达标且CYP2C19基因异常而改用替格瑞洛的患者。所有入选患者应用阿司匹林首次负荷剂量300 mg,维持剂量100 mg,每日一次;替格瑞洛维持剂量90 mg,每日二次,持续1年。研究主要终点为随访1个月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包括死亡、支架内血栓形成、支架内再狭窄、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靶血管血运重建)和脑卒中的发生率;次要终点为一般不良事件(包括轻微出血、过敏、呼吸困难)的发生率及血小板计数的变化情况。结果患者应用替格瑞洛后随访1个月未出现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和脑卒中;一般不良事件的发生率较低,2例(4%)出现呼吸困难,2例(4%)发生轻微出血,其中1例鼻出血,1例皮下淤血。应用替格瑞洛后血小板聚集率明显低于氯吡格雷,血小板计数未明显下降。结论替格瑞洛用于存在氯吡格雷抵抗的PCI患者抗血小板治疗,短期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替格瑞洛和氯吡格雷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诊断为ACS并择期行PCI术的患者1 159例随访1年,依患者服用双重抗血小板药物不同分为替格瑞洛组(n=312)和氯吡格雷组(n=847),其中3例在随访过程中排除,27例失访,最终纳入1 129例,替格瑞洛组(n=303)和氯吡格雷组(n=826)。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的差异及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包含心血管死亡、心肌梗死、缺血性卒中)和大出血事件(美国出血学术研究会制定的出血分级标准中Ⅱ型、Ⅲ型及Ⅴ型出血)的发生率。结果 替格瑞洛组患者肌钙蛋白I(TnI)偏高,左室射血分数(LVEF)值偏低,植入支架数多,最大狭窄率高,复杂病变比例高,桡动脉入路少,分次PCI比例高(均P<0.05)。替格瑞洛组发生MACE事件(15.2%)与氯吡格雷组(12.6%)相比〔危险比(hazard ratio,HR)=1.226,95%可信区间0.867~1.735,P=0.249〕及大出血事件替格瑞洛组(0.7%)与氯吡格雷组(0.7%)相比(HR=1.093,95%可信区间0.212~5.634,P=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包括:男性、城市来源、LVEF、分次PCI是保护性因素;高脂血症、脑梗病史、病变血管数目、安放支架数目、最大狭窄率、醛固酮受体拮抗剂是危险性因素,利用可能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作为因子多元逐步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模型分析结果是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HR=1.118,95%可信区间0.755~1.656,P>0.05。结论 替格瑞洛和氯吡格雷用于ACS择期PCI术后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相当。  相似文献   

8.
王胜强  李震  王晓刚  袁磊  张俭 《山东医药》2012,52(29):74-75
目的 探讨高负荷剂量的国产氯吡格雷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冠脉介入(PCI)治疗中的效果.方法 选择行急诊PCI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9例,随机分为国产氯吡格雷组39例、进口氯吡格雷组40例,均在PCI术前口服高负荷剂量600mg/次、术后75 mg/d.分别观察两组PCI基本特征,30 d、9个月的主要临床心血管事件及出血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支架置入部位、置入支架个数、置入支架的平均直径及平均住院天数等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30 d、9个月主要心血管事件及出血事件比较亦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高负荷剂量的国产氯吡格雷与进口氯吡格雷效果相当,亦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可以替代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因急性冠脉综合征(ACS)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出现氯吡格雷抵抗及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方法:因ACS入院患者42例,予氯吡格雷负荷量300mg,继予75mg/d维持,在服用氯吡格雷前,服药后2h、4h、6h、24h、48h和服药后30d取血,测定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根据其抑制程度判断是否为氯吡格雷抵抗,观察氯吡格雷抵抗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给药后2h、4h、6h、24h、48h和30d时,氯吡格雷抵抗的发生率分别为59.5%、52.4%、38.1%、38.1%、47.6%和41.5%,16例24h时存在氯吡格雷抵抗者有3例出现心血管事件,虽未达统计学差异,但发生率明显高于无抵抗组。结论:PCI治疗的部分患者中存在氯格雷抵抗,并可能与心血管事件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分析对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采用国产氯吡格雷与进口氯吡格雷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117例行PCI术治疗的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根据药物生产地将其分为国产组(54例)和进口组(63例),治疗后,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血常规以及治疗费用等情况进行观察对比。结果国产组患者和进口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国产组和进口组患者的血小板计数、粒细胞计数变化无较大差异(P〉0.05);进口组患者的平均治疗费用明显高于国产组(P〈0.01)。结论对行PCI术治疗的患者国产氯吡格雷与进口氯吡格雷进行治疗,均能够增强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利用血栓弹力图评价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非血运重建患者不同剂量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效果。方法:60例老年ACS未进行血运重建的患者被随机分为:甲组(30例,冠状动脉造影术后予氯吡格雷75mg/d维持),乙组(30例,冠脉造影术后予氯吡格雷50mg/d维持),两组冠脉造影术前均予氯吡格雷300mg口服。冠脉造影术前24h内及造影术后一周后分别测定两组患者肝肾功能及以血栓弹力图法测定血小板抑制率。并观察3个月内两组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及不良反应。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一周后两组患者ADP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甲组:(25.8±11.4)%比(75.2±12.3)%,乙组:(24.2±13.3)%比(64.8±17.5)%]和花生四烯酸(AA)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甲组:(16.7±21.6)%比(82.7±25.4)%,乙组:(23.8±22.2)%比(80.2±22.7)%,P〈0.053均明显升高,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3个月内两组的心脏不良事件及不良反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非血运重建的急性冠脉综合征老年患者,低剂量氯吡格雷同样有效。  相似文献   

12.
李红宇 《山东医药》2013,53(35):46-48
目的 探讨PCI术后双剂量氯吡格雷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脂蛋白相关性磷脂酶A2 (Lp-PLA2)的影响.方法 将162例行PCI手术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1例.所有患者PCI术前均予阿司匹林300 mg,氯吡格雷负荷剂量300 mg治疗,术后观察组口服氯吡格雷150mg/d,对照组口服氯吡格雷75 mg/d,30 d后两组患者均以75 mg/d维持治疗.术前及术后30 d测定并比较两组血浆hs-CRP和Lp-PLA2.随访1 a,观察两组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及出血情况.结果 观察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3.7%,对照组为9.9%,两组比较,P <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颅内出血和消化道出血,观察组总出血事件发生率为9.9%,对照组为7.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30 d时血浆hs-CRP和Lp-PLA2均降低(P<0.05或<0.01),且观察组治疗后比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均<0.05).结论 PCI术后双剂量氯吡格雷可以更明显减轻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炎症情况,且未见严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患者行冠脉介入治疗辅以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40例ACS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行冠脉介入治疗辅以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术,观察其临床效果及安全性。结果:40例ACS患者经冠脉介入及IABP治疗后,35例存活患者主动脉内收缩压、舒张压显著升高,分别由术前(82.54±5.35)mmHg、(50.34±3.57)mmHg上升至术后(95.11±6.87)mmHg、(80.39±4.86)mmHg(P均〈0.01)。临床症状明显好转,血流动力学显著改善。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行冠脉介入治疗时,联合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可增加冠脉介入治疗安全性,降低病死率,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用血栓弹力图评价半量替罗非班治疗高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效果。方法: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高龄ACS患者126例被随机分为替罗非班半量组和全量组,各63例。两组均常规应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手术前开始应用替罗非班。监测两组术前、术后12h的血栓弹力图变化。观察两组住院期间的不良反应(出血、血小板减少)及30d内的主要心血管事件(死亡、再梗死、靶血管重建、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结果:与术前比较,两组术后12ha角[半量组:(61.3±14.7)。比(38.5±8.2)°,全量组:(58.7±12.8)°比(36.1±5.7)°]、曲线最大幅度(MA值)[半量组:(49.3±17.8)mm比(24.8±12.5)mm,全量组:(54.2±19.6)mm比(21.4±13.6)mm]均显著下降(P均〈0.01);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半量组:(27.5±14.3)%比(69.3±18.2)%,全量组:(32.4±15.2)%比(72.6±20.3)%]显著增加(P〈0.01)。术前及术后12h两组间各血栓弹力图参数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住院期间两组出血事件发生率(11.1%比17.5%)和血小板减少发生率(9.5%比11.1%),全量组轻度增多,但无显著差异(P〉0.05)。随访期间两组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无显著差异(15.9%比14.30.4,P〉0.05)。结论: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的高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半量替罗非班相对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荐。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冠心病患者在置入药物洗脱支架(DES)后服用50 mg氯吡格雷和75 mg氯吡格雷加阿司匹林的双重抗血小板方案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连续入选2005年6月到2006年12月间在我院初次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确定为冠状动脉简单病变并置入1~2枚药物洗脱支架的冠心病患者294例。将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随机分成强化管理条件下75 mg组(75IM)和50 mg组(50IM)和一般管理条件下75 mg组(75NM)三组。对于强化管理组的患者通过出院时发放教育材料,电话预约,邮件提醒等强化措施提高患者依从性。三组患者通过门诊或电话随访1年,比较组间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支架内血栓、靶血管重建、脑卒中和任何缺血原因的再入院率,以及出血、胃肠道不良反应等药物安全性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基线水平特征无明显差异。75IM组和50IM组6个月及1年期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紧急靶血管重建、脑卒中联合终点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年期次要联合终点(MACE、脑卒中、任何原因的再血管化及任何缺血原因的再入院)50IM组和75NM组间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OR=0.47,95%CI0.21~1.09,P=0.069)。结论冠状动脉简单病变患者置入DES术后,使用氯吡格雷50mg维持剂量与75mg标降维持剂量相比较,1年期缺血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行PCI术前后血清溶血磷脂酸(LPA)水平,探讨PCI术对LPA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 分析2006年6月至2007年6月在我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ACS患者80例,包括AMI患者30例、UAP患者50例.80例患者中30例拒绝PCI,要求单行药物治疗,另外50例同意并行急诊PCI术,所有患者治疗及随访期间均未死亡.同时随机选取同期在我院体检的健康成人30名作为正常对照组.分别取清晨空腹肘静脉血约5 ml,采用氯仿、甲醇等抽提全部磷脂成分,用ELISA法测定血清LPA浓度.结果 ①ACS患者血清LPA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②PCI术后LPA水平首先短暂升高,其后缓慢下降(P〈0.05);ACS患者药物治疗后血清LPA水平逐渐下降;③ACS患者PCI术后较药物治疗组相同时间内血清LPA下降明显(P〈0.05).结论 ACS患者PCI术后较单纯药物治疗后相同时间内血清LPA水平下降明显,提示LPA水平的下降可能在PCI改善ACS患者预后中起到了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高负荷剂量氯吡格雷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介入治疗后血清sCD40L和高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ACS患者190例分为高负荷剂量组94例(首剂负荷剂量600 mg,以后每天氯吡格雷150 mg,共用7 d,而后以每天氯吡格雷75 mg维持治疗)和标准剂量组96例(首剂负荷剂量300 mg,以后每天氯吡格雷75 mg维持治疗)。于服氯吡格雷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前,术后第1天,术后第7天,术后第30天血清sCD40L和hs-CRP的浓度,并记录患者术后1、3、6个月发生主要心血管事件、出血事件的情况。结果高负荷剂量组PCI治疗后不同时间点血清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hs-CRP浓度均低于标准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CD40L与hs-CRP的变化趋势的相关性检验结果显示两者呈正相关(皮尔森相关系数r=0.128,P<0.001)。结论高剂量氯吡格雷比标准剂量氯吡格雷对sCD40L、hs-CRP的抑制作用更强;当氯吡格雷抑制炎症反应产物hs-CRP产生的同时也会抑制炎症产物sCD40L的产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强化他汀治疗对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介入治疗术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纳入2010年1月~2011年6月于中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接受介入治疗的ACS患者239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n=119)和强化治疗组(n=120),常规治疗组予阿托伐他汀20 mg(qN),强化治疗组入院采血后即刻予阿托伐他汀80mg口服,后予阿托伐他汀40mg(qN)维持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后第7天和治疗后1个月血脂[包括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谷丙转氨酶(ALT)、肌酐(Cr)、高敏C反应蛋白(hs-CRP)、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及治疗后1个月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包括心肌梗死后心绞痛、心力衰竭、再发心肌梗死、心源性死亡)。结果两组治疗后TC、LDL-C、hs-CRP均较治疗前下降,且随时间延长而下降,其中强化治疗组下降更为明显,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血浆ALT、Cr、血小板聚集率和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率无改变(P>0.05);强化治疗组心绞痛复发率和心力衰竭发生率低于常规治疗组(心绞痛:15.0%vs.26.9%;心力衰竭:9.2%vs.18.5%,P<0.05),但两组再发心肌梗死及心源性死亡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ACS患者接受介入治疗术后早期服用大剂量的阿托伐他汀可进一步降低血脂水平,减少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且不影响抗血小板药物的作用强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