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Zhu XY  Liu YH  Han XM  Hou CJ  Sheng XT  Zhang DZ  Cui CS  Deng DA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42):2997-3000
目的评价膜部室间隔缺损(VSD)治疗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和预后。方法对比分析2002年8月至2006年2月采用介入治疗膜部VSD患者358例(介入组)外科治疗手术组50例(手术组),治疗后和出院时的心电图心律失常改变,并对患者进行1、3、6和12个月连续随访。结果两组住院中除束支阻滞外,其他心律失常均在出院前消失。出院时介入组完全性右束支阻滞16例(4.5%),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滞36例(10.1%),左前半阻滞10例(2.8%),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并左前半阻滞6例(1_7%),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并左前半阻滞2例(0.6%);而外科手术组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和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分别为13例(26%)和14例(28%),显著高于介入组;随访1年时,介入组完全性右束支阻滞(3.3%)、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滞(3.3%)、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并左前半阻滞(1.7%)和Ⅲ度房室传导阻滞(0.56%)明显得到改善,而外科手术组则无改善。介入组随访到180例,外科手术组随访50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膜部VSD大小、合并膜部膨出瘤的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两组治疗的临床效果一致,但是介入治疗比外科手术更安全;介入治疗产生的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和左前半阻滞,多在术后6~12个月消失,而完全性右束支阻滞或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并左前半阻滞则需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2.
频率依赖型束支阻滞分为快频率依赖型束支阻滞(三相阻滞)和慢频率依赖型束支阻滞(四相阻滞),现报道2例快频率依赖型束支阻滞,总结其临床特点。1病例简介例1,女,45岁,因头晕、气促2个月于2000-02-15门诊就诊。既往10余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预激综合征并束支阻滞、房室阻滞对PJ间期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12例典型预激综合征并束支阻滞或房室阻滞患者有典型预激表现时和消除旁路传导(消融旁路10例,间歇性2例)后心电图:测量PR间期、QRS时间(形态)、PJ间期,分析旁路传导和旁路部位对PJ间期的影响.结果 (1)12例(并束支阻滞8例、一度房室阻滞4例),在消除旁路传导后PJ间期均延长(0.28~0.36 s).(2)旁路前传(典型预激)时,12例PJ间期均较消除旁路传导时有不同程度的缩短(缩短0.02~0.12 s);一度房室阻滞4例缩短后的PJ间期仍>0.26 s(0.28~0.30 s);并束支阻滞则与旁路位置有关:旁路位束支阻滞同侧(6例),PJ间期均缩至正常范围(0.22~0.25 s),位异侧1例缩为0.27 s,1例为0.25 s.结论 (1)预激综合征旁路前传可掩盖房室阻滞和束支阻滞的心电图表现,同时能不同程度的缩短延长的PJ间期:(2)预激综合征PJ间期延长提示并房室阻滞或束支阻滞,但PJ间期正常不能排除束支阻滞.  相似文献   

4.
心率依赖性束支阻滞(rcte dependent BBB)分两大类,即快心率依赖性束支阻滞和慢心率依赖性束支阻滞。临床上快心率依赖性束支阻滞经常迂到,特别是快心率依赖性右束支阻滞(RBBB)尤为常见。我们结合1例快心率依赖性RBBB的病例简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20例间歇性双束支阻滞与30例持续性双束支阻滞病人作心电生理、动态心电图、血液动力学测定。结果显示:间歇性双束支阻滞病人希浦系储备功能减退,并有明显的心室电不稳倾向,提示间歇性双束支阻滞具有高危束支阻滞的性质。  相似文献   

6.
第四位相束支阻滞为一种心率依赖性束支传导阻滞,它是在心率减慢时才出现束支阻滞图形,心率增快时,束支阻滞图形消失。本文报导一例第四位相左束支阻滞,并讨论其诊断标准,产生机制和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增率性完全性右束支阻滞是时相性传导阻滞最常见的一种,亦称3相阻滞,其主要诊断是当心率增快时出现束支阻滞,当心率减慢时束支阻滞消失。我院最近发现1例增率性完全性传导阻滞,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对164例病人进行心脏电生理检查,共检出15例潜在性束支阻滞,其中右束支阻滞11例(73.3%),左束支阻滞2例(13.3%),检出左右束支阻滞2例(13.3%)。对13例右束支有效不应期和4例左束支有效不应期进行了比较,其结果无显著差异。同时又用S_1-S_2及P-S_2二种方法对束支阻滞有效不应期(ERP_(BB))检出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一致,提示二者都是程控刺激,故方法可靠。  相似文献   

9.
束支传导阻滞指的是希氏束分支以下部位的传导阻滞。一般分为左、右束支传导阻滞及左束支前、后分支传导阻滞。 过去曾简单地认为是由于束支发生组织学上的断裂所引起,近年来发现生前有束支阻滞的病例,尸检时有的并看不到束支有何病理改变,临床上也有间歇性或交替性束支阻滞,说明束支阻滞的出现未必都是由于束支发生断裂所引起,目前资料表明束支阻滞的出现是由于两侧束支不应期长度发生显著差异所引起,当一侧束支较另侧束支传导延迟达0.04s或以上(但未完全阻断)时,即可发生完全性束支阻滞的心电图,如果传导迟延达0.025~0.04。之间,则发生不完全性束支阻滞图形。束支阻滞可以是永久性的,也可是间歇性的。  相似文献   

10.
急性心肌梗死(AMI)与束支阻滞均影响心室的除极和复极向量,二者并存不能用常规的心肌梗死心电图标准诊断,急性心肌梗死并束支阻滞多年来一直都是临床心电图诊断的难点.本文结合近年文献简述束支阻滞对心肌梗死的影响和心肌梗死合并束支阻滞的诊断.  相似文献   

11.
束支阻滞在多数情况下是永久性的,但有时可呈间歇性束支阻滞,其中以与心率快慢有关的频率依赖性束支阻滞较为常见而重要,随着病情的改善频率依赖性束支阻滞可恢复正常室内传导,但也可发展为永久性束支阻滞。而动态心电图对捕捉一过性、间歇性及常规心电图难以发现的束支阻滞极具优势。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道了四相右束支阻滞,四相左、右束支阻滞及四相左前分支阻滞各一例,简要介绍了四相阻滞的研究近况,并对四相阻滞的诊断进行了讨论并陈述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道1例风湿性联合瓣膜病瓣膜置换术后右束支阻滞一过性消失的病例。结合超声,手术治疗经过讨论右束支阻滞一过性消失的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14.
樊弘  周从义 《四川医学》2014,(4):480-481
目的:探讨双侧束支主干阻滞心电图表现形式与临床的相关性。方法分析34例双侧束支主干阻滞表现形式及组合类型,结合病因及临床意义进行分析。结果一度房室传导阻滞( AVB)伴一侧束支完全阻滞17例,不同比例双侧束支主干二度阻滞14例,双侧束支不同比例二度合并高度阻滞3例。均患有严重器质性心脏病,97%见于60岁以上老年患者。结论双侧束支主干阻滞是最严重的一类双束支阻滞。  相似文献   

15.
位相型束支阻滞是近年来心电图学的一个新进展。一般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在心率加速时出现束支担滞,称为第三位相束支阻滞(心率加速性柬支阻滞),一种是在心事减慢时出现束支阻滞,称为第四位相束支阻滞(心率减慢性束支阻滞)。  相似文献   

16.
心肌梗死可引起束支传导阻滞或在原束支阻滞基础上发生心肌梗死,心肌梗死主要使QRS初始向量发生改变,而束支阻滞也可使QRS初起向量发生改变,两者并发相对较少,且诊断困难。Wson及其同事(1945)等作了原始实验工作,随后其它学者加以发展,其中特别是Drossler及其同事(1950)、Prifridg(1951)、Sodi-Pouenes及其同事(1952~1963)、ChanponantPeered(1957)等实验研究发展至今,提出了新的诊断根据。现将其束支阻滞并发心肌梗死的鉴别诊断综述如下。1心肌梗死并发右束支阻滞心肌梗死可引起右束支阻滞,也可在原有束支阻滞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合并束支阻滞的临床特点,并能指导心内科诊断。方法:患者入院后至2周,进行常规心电图检查,第一天每2小时检查一次,之后每天1次。全部病例心电监护72小时。在心肌梗死发病后的24-72小时内进行心肌酶学(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检查。统计患者的死亡率,心源性休克发生率、心力衰竭发生率和心率失常发生率。结果:心肌梗死合并束支阻滞CK-MB平均峰值为(213.8±116.5)U/L,心肌梗死不合并束支阻滞CK-MB平均峰值为(86.4±41.5)U/L。两者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在280例AMI患者中,心肌梗死合并束支阻滞的患者有67例,占23.9%。在144例前壁梗死患者中,心肌梗死合并束支阻滞的患者有55例,占38.2%。在136例下壁梗死患者中,心肌梗死合并束支阻滞的患者有12例,占12%。前壁梗死和下壁梗死的合并束支阻滞发生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比较死亡率、心源性休克发生率和心率失常发生率,心肌梗死合并束支阻滞组与心肌梗死不合并束支阻滞组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比较心衰发生率,心肌梗死合并束支阻滞组与心肌梗死不合并束支阻滞组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一旦出现心肌梗死合并束支阻滞,就表明预后不良,应当引起足够重视,把握治疗的最佳时机。  相似文献   

18.
分析1例左束支阻滞伴房室阻滞表现"多变"(房室传导8:1→1:1)的心电图,指出房室(束支)阻滞表现(房室传导比例)不仅取决于不应期病理延长的程度,同时受PP间期、逸搏间期和隐匿传导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加速依赖性与减速依赖性束支阻滞(简称3位相与4位相束支阻滞)同时存在,甚少观察到,我们诊治1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预激综合征可以合并右束支或左束支阻滞,但附加旁道位于束支阻滞的同侧或对侧的心电图表现截然不同.当束支阻滞合并同侧旁道预激时,其束支阻滞可被掩盖,仅当预激间歇时才能显示出来;而柬支阻滞合并对侧旁道预激时,则QRS波增宽伴有预激波及终末传导延缓.我报道1例特少见的预激综合征合并双分支阻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