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 毫秒
1.
目的 观察经皮腔内支架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 and stenting,PTAS)治疗动脉狭窄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探讨其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对2004年3月~2007年2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9例接受PTAS治疗的动脉狭窄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19例患者共放置支架20枚.术后1周复查全脑血管造影,并于术前及术后1周对患者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比较,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手术成功率为100%.经过治疗的血管狭窄程度均明显改善,残余狭窄程度<20%.围手术期患者症状消失和改善17例(89%);术后同侧卒中2例(11%).患者NIHSS评分术后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TAS可以明显改善动脉狭窄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手术成功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临床效果满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但中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2.
我科于2004年3月成功开展1例颈动脉成形支架植入术,该手术采用目前临床上最先进的带保护伞技术。为我省首例。现将该手术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血管内支架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体会。方法回顾分析19例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支架治疗的资料。结果术后DSA证实:手术成功率100%,治疗后残余狭窄率低于20%。1例颈动脉窦反应,2例血管痉挛,1例出现高灌注综合征,7例颈内动脉支架均使用脑保护装置,2例术后保护装置内有脱落物,2例术后出现假性动脉瘤。19例随访6~24个月,无1例再发脑梗塞。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一种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安全有效的方法,提高术者操作技巧及加强围手术期监护可以大大降低手术并发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4.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颅内血管支架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 诊断方法依据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确诊。1 1 脑供血动脉超声检查 :联合B型超声成像与经颅多普勒检查检测脑供血动脉狭窄 ,其中经颅多普勒是目前最广泛应用的检测脑供血动脉狭窄的无创检测方法。B型超声扫描可实时的显示动脉的纵向剖面 ,多普勒检查有助于评价颈动脉的血流状况 ,基于预先设定的参数 ,评价颈动脉狭窄程度。1 2 CT血管造影 (CTA) :主要了解颈动脉系统颅外段有无狭窄、钙化斑块及其程度、范围。超声检查方法如不能肯定 ,可补充进行CTA检查。CTA可以精确地显示血管腔的直径 ,如果需要的话 ,在窗宽 85 0HU、窗位 2 0 0H…  相似文献   

5.
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成形支架植入术治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余友  李淮玉 《安徽医学》2009,30(2):150-153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病死率与致残率都非常高。过去主要采用内科药物治疗,近20年来,随着血管内导管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介入器材的不断改进,血管成形/支架植入术治疗已作为一种新的诊疗方法在临床广泛实践。本文就近年来此种介入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管内成型支架治疗及内科抗凝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以第三军医大学附属新桥医院神经内科的8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0例。观察组行血管内成形支架手术治疗,对照组单纯行内科抗凝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血管狭窄严重程度及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结束时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为(12.43±2.08)分,显著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管狭窄<60%患者显著多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患者死亡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5%和12.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5%和47.5%,(P<0.05)。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较内科常规抗凝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疗效更为显著,能显著改善血管狭窄和神经功能低下状态,且手术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7.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是神经内科和神经外科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近年来,随着影像技术、显微外科技术、介入神经外科学以及神经外科学基础研究的发展和完善,脑血管病的诊断技术进展迅速,使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外科治疗有了很大的发展。文章就颈动脉内膜切除术,血管内介入治疗术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是神经内科和神经外科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近年来,随着影像技术、显微外科技术、介入神经外科学以及神经外科学基础研究的发展和完善,脑血管病的诊断技术进展迅速,使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外科治疗有了很大的发展。文章就颈动脉内膜切除术,血管内介入治疗术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 ICVD)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25例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ICVD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及随访,观察手术疗效.结果 25例患者,手术成功率96%,术后症状改善24例,其中5例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前、术后NIHSS评分依次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对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周斌  周君 《新疆医学》2007,37(4):214-215
脑卒中是仅次于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的第三位导致人类死亡的疾病,更是导致成人残疾的第一位疾病,据卫生部统计,我国脑卒中的患病率为700/10万左右,患病人数超过800万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其发病率在逐渐上升,目前对此病死亡率的控制,残疾的康复以及复发的控制仍然不尽人意,死亡率仍高达30%以上,缺血性脑卒中占所有脑卒中的80%以上,有报道30~60%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可以归因于颈动脉的狭窄,动脉粥样硬化是其主要原应之一。[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TIA的发病机制主要有:(1)微栓子学说;(2)在颅内动脉有严重狭窄的情况下,血压的波动可使原来靠侧支循环维持的脑区发生一过性缺血;(3)血液黏度增高等血液成分改变;(4)椎动脉-锁骨下动脉盗血也可引发TIA。 TIA患者发生卒中的几率明显高于一般人群。一次TIA后1个月内发生卒中约40~8%,1年内约12%~13%,5年内则达24%~29%。TIA患者发生卒中在第1年内较一般人群高13~16倍,5年内也达7倍之多。  相似文献   

12.
自由基清除剂及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溶栓治疗方法和时机。方法选取发病6小时内脑梗塞患者,在抗自由基治疗前提下,经静脉溶栓治疗。结果有效率为88.0%,与对照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在发病6小时以内,首先应用自由基清除剂,然后行溶栓、抗凝治疗,可以明显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与分析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治疗 Stanford B 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1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90例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给予药物保守治疗,观察组给予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随访12个月期间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再次手术或介入治疗的干预率、IL-1β、INF-γ、NF-kB、VEGF表达水平及生活质量。结果:随访12个月观察组较对照组相比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及再次手术或介入率均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较治疗前相比IL-1β、INF-γ、NF-kB及VEGF mRNA表达水平均降低,观察组较对照组相比上述指标改善更加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相比躯体功能、角色功能、情感功能、认知功能及社会功能评分相比均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采用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显著,随访期间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较低,生存率较高,可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应用跨肾动脉支架人工血管腔内修复术治疗腹主动脉瘤,并探讨其手术适应证,操作要点及并发症的预防。方法 采用全麻,在动态数字式减影血管造影(DSA)监测下用跨肾动脉支架分叉型人工血管对腹主动脉瘤进行腔内修复术。结果 术中数字式减影血管造影提示动脉瘤消失,没有内漏存在。术后1周螺旋CT检查提示腔内人工血管无移位扭曲,血流通畅无内漏发生。结论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手术创伤小,病人恢复快。跨肾动脉支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湿热证在脑血管疾病中的地位及治法特点.方法:从中医古文献入手,结合临床应用总结湿热证的病因病机和治疗特点.结果:湿热证是临床常见证之一,调畅气机,温散与泄热、辛开与苦降并用,分消走泄是治疗湿热证的关键.结论:中医药在脑血管疾病诊疗中具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颈动脉狭窄应用腔内成形及支架植入术治疗的方法、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本组颈动脉狭窄28例,均经股动脉穿刺插管,经长鞘或导引导管将导丝或动脉保护伞越过狭窄段至远端正常管径动脉内,之后于狭窄段放置自膨式支架,其中9例应用脑保护装置。狭窄严重者选择球囊预扩7例,后扩2例。结果:本组均成功行颈动脉狭窄腔内支架成形术。本组无脑梗死及脑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观察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恢复良好。结论:腔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是一种创伤小、安全易行、疗效确切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讨论缺血性卒中与脑血管迂曲的危险因素。方法2012年7月-2014年11月该院接收进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的患者105例,按照检查结果,59例为迂曲组(出现脑血管迂曲);46例为非迂曲组(未出现脑血管迂曲);54例为卒中组(出血缺血);51例为非卒中组(未出现缺血)。比较并分析脑血管迂曲的危险因素。结果经比较,在缺血性卒中患者中,脑血管迂曲人数所占百分比约为72.22%、非脑血管迂曲人数所占百分比约为27.78%;在脑血管迂曲的患者中,卒中人数所占百分比约为67.79%、非卒中人数所占百分比约为32.2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临床统计,脑血管迂曲患者在年龄超过60岁人数、高血压人数、高血脂人数上明显高于非迂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性卒中与脑血管迂曲二者的发生存在较大的相关性,高龄、女性、高血脂、高血压诱发脑血管迂曲的可能性高。  相似文献   

18.
盐酸丁咯地尔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盐酸丁咯地尔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观察治疗前后病人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能力状态的评分。方法:设立盐酸丁咯地尔治疗组及复方丹参对照组,检测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的变化情况,并用神经功能缺损和生活能力状态量表评分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组血液流变学有明显改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日常生活能力状态有提高,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79.3%,高于对照组的59.1%。结论:盐酸丁咯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有较好的疗效,副作用小,并可降低血液粘度,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可作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早期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19.
采用干细胞移植促进缺血后受损的脑组织修复和功能重建已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但单纯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移植治疗效果不理想。近年来,科研人员就中药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脑缺血损伤的治疗作用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研究多集中在中医药对BMSCs体外增殖及诱导分化方面,中医药体内干预BMSCs移植治疗脑缺血损伤的报道较少。本文就不同中药体内干预BMSCs移植治疗脑缺血损伤的实验研究进行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