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探讨医源性梗阻型胆管损伤手术时机的选择。方法选取家兔46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10只,胆总管结扎动物模型组36只,按结扎时间不同分为3组,每组12只。以“蝴蝶结”结扎胆总管,结扎期满后每组处死半数,剩余半数行结扎线松解,松解后3月处死。实验动物不同时期观察其肝功能的变化;肝脏、胆管取材观察病理学变化及胆管胶原含量的变化。结果随着结扎时间的延长,肝功能损害进行性加重,胆管壁胶原含量逐步增加。结论对医源性梗阻型胆管损伤手术时机的选择,应遵循“越早越好”的处理原则。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桑黄酸性多糖(PIP)对胆管结扎(BDL)所致小鼠肝纤维化的改善作用,阐明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60只4周龄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阳性药组和PIP给药组(PIP组),每组15只。对照组小鼠只绕胆总管穿过手术线但不结扎,模型组、阳性药组和PIP组小鼠结扎胆管。术后给药3周,末次给药12 h后眼球取血,处死小鼠。称量小鼠体质量和肝脏质量,并计算肝脏指数;微板法检测各组小鼠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双抗体夹心法检测各组小鼠血清中Ⅲ型前胶原(PCⅢ)和Ⅳ型胶原(ColⅣ)水平;HE染色和天狼猩红染色观察各组小鼠肝组织病理形态表现和肝纤维化程度;检测各组小鼠肝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及丙二醛(MDA)和谷胱甘肽(GSH)水平。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小鼠肝组织中核因子E2相关因子(Nrf2)、血红素加氧酶1 (HO-1)和醌氧化还原酶1 (NQO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体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脏质量和肝脏指...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胆管结扎(BDL)诱发大鼠胆汁淤积形成过程中模型肝组织病理动态变化特点.方法:行胆总管三段结扎术复制大鼠肝外胆汁淤积模型;于大鼠胆总管结扎第3 d、7 d、14 d分别随机处死3只假手术组、5只模型组大鼠取材,21 d时处死剩余大鼠取材,观察肝组织病理学变化,肝组织纤维化程度.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3 ...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PTCD)和经皮肝穿刺胆管支架置入(PTCS)治疗老年恶性胆管梗阻疗效。方法:120例老年恶性胆管梗阻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PTCS)和对照组(PTCD),每组各60例。比较两组患者肝功能及生存期。结果:治疗后研究组(PTCS)患者的肝功能指标(AST、ALT、TBIL、DBIL)下降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生存期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TCS治疗老年恶性胆管梗阻的效果明显优于PTCD,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肝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小儿先天性胆管扩张症(congenital biliary dilatation,CBD)合并肝脏损害的病理基础及临床意义。方法 CBD患儿46例按年龄分为A、B两组,A组(1个月~3岁)24例,B组(4~16岁)22例。对两组临床特点、手术前后肝功能、术中情况及肝脏活组织病理检查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A组肝功能损害、碱性磷酸酶增高、胆红素增高及凝血功能异常较B组严重(P〈0.05)。术中所见:囊肿远端明显狭窄闭锁29例(63.04%),A组24例,B组5例;远端有明显开口7例,均为B组;肝大、胆汁淤积明显10例,A组8例,B组2例;术中胆总管下端狭窄及梗阻A组较B组明显。肝脏活检结果:肝硬化改变10例,A组8例,B组2例,肝脏活检肝硬化改变A组发生率较B组高。结论不同年龄组CBD有各自的临床特点,年龄越小,囊肿越大,梗阻越重,肝脏损害越重,肝硬化改变机会越大;胆管梗阻胆汁淤积是肝脏损害的病理基础,早期诊断,早期手术治疗,胆管梗阻解除后肝脏损害可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比较肝内胆管结石并胆管狭窄不同手术方案治疗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提供参考价值。方法:将114例肝内胆管结石并胆管狭窄患者,根据手术方案的不同分为胆总管切开取石加纤维胆道镜术组(A组)、单纯胆总管切开取石术组(B组)、肝叶/段切除术组(C组),每组各38例,比较三组患者临床疗效以及并发症例数。结果:C组总有效率最高;A组术后发生并发症12例、B组术后发生并发症13例,显著高于C组的2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叶/段切除术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并胆管狭窄的理想途径,临床疗效显著,且可彻底解决胆管狭窄以及肝叶累及等问题,安全性高;在临床应用肝叶/段切除术时,可在术中术后结合应用纤维胆道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部分门静脉动脉化重建胆管血流后对大鼠肝门部胆管、肝功能及胆管上皮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45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肝动脉结扎组(B组)和部分门静脉动脉化组(C组),每组15只,分别于术后3d、7d和1月应用HE染色观察胆管病理学改变,检测血清ALP、GGT变化、肝门部胆管上皮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 A组各时间点肝门部胆管未见明显改变,B组术后3d,可见部分胆管上皮细胞胞质空泡化,7d胆管壁增厚,伴腺体增生,仍可见少量上皮细胞胞质空泡化,1个月胆管壁恢复正常;C组仅3d时出现胆管上皮细胞轻度水肿,无胞质空泡化及腺体增生。血清ALP、GGT均值B组最高,但无统计学意义。各组肝门部胆管上皮细胞均未检测到阳性凋亡。结论部分门静脉动脉化明显减轻肝总动脉结扎后对大鼠肝门部胆管的损害。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内镜引导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置入支架术在恶性胆管梗阻的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70例恶性胆管梗阻患者,依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组行常规外科姑息手术,观察组在内镜引导下行ERCP胆管支架置入术。统计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肝功能指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肝功能指标比较,观察组要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8.6%低于对照组28.7%(P<0.05)。结论在恶性胆管梗阻的治疗中,经ERCP下置入支架手术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肝功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本实验选用167只大耳白家兔,采用结扎部分胆总管加注入细菌造成部分胆道狭窄和胆道感染的方法,制作肝内胆管结石等5组动物实验模型,即正常对照组、单纯注菌组,单纯结扎组、胆管炎症组,胆管结石组。并对肝内胆管结石时胆管粘膜上皮超微病理进行了观察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裸露的胆管壁胶原纤维呈交织的网状结构,支架上有颗粒状物质和多糖蛋白,尤其有粘蛋白与粘液样物质的聚合物沉析。胆总管壁内基本上没有平滑肌结构,胆总管是一个由胶原纤维构成的纤维弹性管道。并对肝细胞内亚细胞结构进行了观察,为探索肝内胆管结石的形成提供了可靠的超微结构形态学资科。  相似文献   

10.
为观察胆管梗阻和细菌感染因素对肝内胆管和肝实质的影响,对犬左肝管二级胆管开口处进行结扎,并在二级胆管内插导管,经导管测定压力和胆管造影,注入大肠杆菌和脆弱类轩菌,制成肝内胆管梗阻合并感染的动物模型,作为感染组,以单纯左胆管结扎作为对照组.3个月后对两组分别进行测压、胆管造影和组织学、细胞超微结构的观察,结果表明在肝内胆管内胆汁郁积伴有大量细菌感染的初期,多导致败血症,2周左右引起细菌性肝脓肿,菌株剂量越多动物死亡率越高.若胆管内注入菌株剂量适当,主要引起纤维性胆管炎,胆管炎所属肝组织萎缩及纤维化,肝功能恢复正常,而胆管内压、灌流压、残压增高,减衰时间延长.感染组胆管普遍扩张,但不象单纯胆管结扎组那样高度扩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胆管手术后发生胆瘘的原因及其预防和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1989年4月—2007年11月间胆管手术后发生胆瘘的7例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发生胆瘘的原因为肝床毛细胆管或细小副肝管未结扎2例,胆总管损伤2例,肝创面胆瘘1例,胰床胆瘘1例,肝总管穿刺针眼胆瘘1例。保守治疗5例,再手术2例,全部病例均恢复顺利,疗效满意。结论胆瘘多发生于胆囊切除术后,主要原因与肝外胆管先天性解剖变异、病理性解剖改变和医源性胆管损伤有关。术中正确处理解剖变异,及时发现和正确处理胆瘘,是预防术后胆瘘的有效措施。胆瘘发生后应根据胆瘘的原因、胆瘘量的多少、腹膜炎的轻重以及腹腔引流是否通畅等选择保守、介入或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构建肝纤维化大鼠模型,并对经典结扎胆总管(BDL)复制模型方法进行适当改进。方法 80只SD雄性成熟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40只、B组40只,分别运用胆总管结扎法和肝门部肝总管缝扎法先后两次造模,各取其中10只为假手术组进行对照,术后1周眼眶取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碱性磷酸酶(ALP)、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γ-谷氨酰转肽酶(GGT)、白蛋白/球蛋白(A/G),术后4周HE染色观察大鼠肝组织病理学变化,采用免疫组化染色分析肝脏组织α-SMA和CK-19表达水平。结果两种方法均表现出明显肝功能损害;标本胆小管增生明显,肝脏假小叶形成,达到早期肝硬化,肝脏α-SMA和CK-19表达水平明显升高,胆总管结扎组死亡率为66.7%,肝门部肝总管缝扎组死亡率为26.7%。结论肝门缝扎法可成功建立胆汁淤积性肝硬化大鼠模型,能够明显降低模型动物死亡率,提高模型质量及实验效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肝内胆管三维结构重建,预测肝外胆道闭锁的预后。方法:对2例肝外胆道闭锁和1例对照的肝组织进行二维病理观察。系列组织切片在计算机辅助下,重建肝内胆管的三维构形。结果:二维病理学研究显示,胆道闭锁、肝内胆管增生、炎症和肝组织纤维化明显。胆道闭锁2例的肝内胆管三维构形是相似的,小叶间胆管弯曲扩张并形成微囊肿;增生的胆管主要来自赫令管,多数赫令管管腔开放并且互相连结形成网络状,少数赫令管形成膨大盲端。结论:①肝外胆管闭锁的三维构形变化是检测预后的依据之一;②小叶间胆管的微囊肿和赫令管膨大盲端,指示肝外胆道闭锁不适合肝肠吻合术而需要肝移植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部分门静脉动脉化重建胆管血流后对梗阻性黄疸大鼠肝门部胆管、肝功能及胆管上皮的影响。方法40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A)、梗阻性黄疸5d行胆管再通组(B)、梗阻性黄疸5d行胆管再通+肝动脉结扎组(C)、梗阻性黄疸5d行胆管再通+部分门静脉动脉化组fD),每组10只。分别于术后1周应用HE染色观察胆管病理学改变,检测血清ALP、GGT变化,TUNEL染色观察胆管上皮细胞凋亡及坏死情况。结果A组大鼠肝门部胆管病理学检查未见异常改变;B组大鼠肝门部胆管病理学检查见少量急慢性炎症细胞浸润,少部分胆管上皮细胞脱失;C组大鼠肝门部胆管可见大量急慢性炎症细胞浸润,胆管上皮细胞多量胞质空泡化改变,大量胆管上皮脱失,可见胆管壁坏死,胆管上皮细胞凋亡指数显著升高;D组大鼠肝门部胆管可见少量炎症细胞浸润,散在数个胆管上皮细胞空泡化,少部分上皮脱失,凋亡指数与B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梗阻性黄疸情况下行肝动脉结扎会导致肝门部胆管严重的缺血缺氧改变,甚至胆管壁坏死,部分门静脉动脉化明显减轻肝总动脉结扎对梗阻性黄疸大鼠肝门部胆管的损害。  相似文献   

15.
唐文龙  刘存院  白鹏 《陕西医学杂志》2006,35(6):679-680,698
目的:探讨胆道手术后发生胆瘘的原因及其预防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胆道手术后发生胆瘘2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发生胆瘘的原因为肝床毛细胆管或细小副肝管损伤11例,肝管损伤或坏死2例,胆囊管残端瘘1例,拨T管后胆瘘6例,T管早期脱落2例,T管安置不当1例。保守治疗14例(60.9%),再手术治疗9例(39.1%),均痊愈出院。结论:胆瘘多发生于胆囊切除术、胆道手术及拨T管后,主要原因与肝床毛细胆管或细小副肝管损伤、胆道损伤、局部炎症和操作不当等有关。胆瘘发生后应根据腹膜炎的轻重,有无胆道梗阻以及腹腔引流是否通畅等选择保守治疗或再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比肝外胆管切开取石术与胆肠吻合术(Roux-en-Y吻合术)治疗中度肝外胆管扩张合并Oddi括约肌功能正常的肝胆管结石病的疗效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2013年收治的188例中度肝外胆管扩张合并Oddi括约肌功能正常的肝胆管结石病并行手术治疗的患者病例,96例患者行肝外胆管切开取石术(胆管切开取石术组),92例行胆肠Roux-en-Y吻合术(胆肠吻合术组).患者均经过3年以上的随访,观察近期疗效(手术并发症)和远期预后(胆管炎、胆管狭窄、结石复发、癌变)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临床病理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胆管切开取石术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优于胆肠吻合术组(P< 0.05,P<0.01);出血量、输血病例数、是否联合肝切除无明显差异.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前两组间肝脏生化指标(ALT、AST、GGT、ALP、ALB、TBIL、DBIL)无明显差异,术后胆肠吻合组ALP水平高于肝外胆管切开取石术组(P<0.05).1年后胆管切开取石术组肝功能异常者明显少于胆肠吻合术组(14.6% vs 31.5%,P<0.01).胆管切开取石术组患者胆管积气、反流性胆管炎发作、胆管狭窄发生的比例显著低于胆肠吻合术组(1.0% vs17.4%,4.0% vs 24.0%,3.1% vs 14.1%,P均<0.01).两组间再手术率、结石复发率、癌变率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治疗中度肝外胆管扩张合并Oddi括约肌功能正常的肝胆管结石病,肝外胆管切开取石术在胆管积气、反流性胆管炎、胆管狭窄发生率等方面优于Roux-en-Y吻合术.  相似文献   

17.
肝移植中胆总管重建的术式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不同的胆总管吻合术式对胆道并发症发生的影响。方法 利用猪的原位全肝移植模型,分别行胆总管侧侧(n=6)和胆总管端端(n=17)两种重建方式。比较分析它们在移植术后7d内的肝功能改变及其死亡原因。结果 虽然两组术后的总胆红素值呈逐渐升高的趋势,但侧侧组的总胆红素值显示了有统计学意义的低值变化。反映肝细胞功能损害的血清谷草转氨酶和反映肝窦状内皮细胞损害的血清透明质酸在侧侧组中分别呈现了有统计学意义的低值。死亡时确认有黄疸肝侧侧组1头(17%),端端组5头(29%)。结论 胆总管侧侧吻合术被认为是肝脏移植中有效的胆道重建术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建立并动态观察小鼠梗阻型黄疸模型。方法选取Balb/c小鼠4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32只)和对照组(8只),实验组结扎胆总管。于结扎后第1天,第3天,第5天和第7天动态观察胆总管直径、小鼠肝脏病理变化、血常规及肝功能变化。结果实验结果表明,小鼠随着胆总管结扎时间的延长,其胆总管的直径增宽, ALT,AST, TBIL,DBIL,ALP,CHOL,中间细胞总数百分数升高,均在术后第3天到达高峰,然后其数值有所下降。白细胞总数在术后第1天升高,第3天降到最低点,之后有所恢复至平稳,但是仍低于正常。淋巴细胞百分比术后下降,到第5天降到最低点。肝细胞坏死随术后时间长而加重。结论 Balb/c小鼠在通过结扎胆总管造成梗阻型黄疸时,其变化的规律与人类相似,并且造模时间短,是研究梗阻型黄疸病理生理机制和治疗的可靠实验模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在肝外胆管梗阻性疾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MRCP采用SSFSE序列重T2W1扫描,对53例肝外胆管梗阻性疾病(良性梗阻23例,恶性梗阻30例)进行MRCP检查,并与临床综合诊断或手术和病理结果对照分析。结果 全部53例MRCP检查一次成功,均获得较满意的MRCP图像。MRCP对肝外胆管梗阻定位诊断准确率为100%,定性诊断准确率为90.6%。结论 MRCP对肝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胆总管结扎引起的胆汁淤积对小鼠肝脏增殖的影响.方法:采用胆总管结扎手术制备胆汁淤积小鼠模型;利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小鼠血清肝脏生化指标水平;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小鼠肝脏中增殖相关的指标的表达情况.结果:通过胆总管结扎手术成功制备了梗阻性胆汁淤积小鼠模型;小鼠血清生化指标以及病理组织学变化表明小鼠肝脏功能受损,胆总管结扎手术成功;胆总管结扎引起胆汁淤积后,肝脏细胞有丝分裂相增加,肝细胞和胆管细胞中增殖相关的标志物表达升高,表明细胞增殖活性增强.结论:胆总管结扎引起的胆汁淤积可以引起肝脏细胞以及胆管上皮细胞的增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