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肝之体阴用阳琐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临证指南医案·肝风篇》曰:“经云: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故肝为风木之脏,因有相火内寄,体阴用阳,其性刚,主动,主升……。”它不仅概括了肝的生理功能,同时也总结了肝的病理变化的特点。所谓“体”,一般是指实体或实质:“用”是指作用和机能.肝为藏血之脏,血为阴,故肝体为阴。肝主疏泄,内寄相火,为“风木之  相似文献   

2.
试论肝火     
<正> 肝火是脏腑火热病变中的常见病理现象之一,其表现症候也是肝脏病变中的常见证型。前贤论肝,各有见地,详论肝火者甚少。为了有助于对肝脏实质的深入研究,本文试对肝火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治疗法则等方面论述如下。肝火证的病因病机肝为五脏之一,有“脏首”之称。其生理功能的重要和复杂,为它脏所不及。加之所属足厥阴肝经循行部位较广,涉及面亦较大,其病理变化也就错综繁多,故前人称谓“肝为万病之贼。”肝火是其病理变化之一,形成肝火的原因和机理有以下几方面: 1.气郁化火。气郁化火之机制是由于肝为刚脏,性喜条达,内寄相火,在正常情况下,相火  相似文献   

3.
在辨证分型中,五脏均有气血,阴阳、虚实,而肝却很少提及气虚,阳虚。其理由是,肝为将军之官,其性刚暴,又应春、属木、主风,肝虽为阴脏,而木性主升属阳,春乃一阳初生,具生发之气,风性易动善行,故肝为阴中之阳,内寄相火,木易生火,肝阳易亢,肝阴易亏,故一般认为,肝阳常有余,肝阴常不足,肝多热证,及虚中夹实之证,肝阳有泄无补。肝之虚证,仅为肝血虚,肝阴虚,而肝之寒证,也仅是寒凝少腹厥阴肝脉一途。其实肝气虚,肝阳虚在临床实践中,是客观存在的,只不过少有系统的论述罢了。  相似文献   

4.
眩晕是临床常见疾病,发病率较高,病因多种多样。张文风教授认为眩晕之病与肝关系最为密切,可表现为肝阳上亢、肝郁化火等不同的证候,故治疗过程中需辩证准确,当根据病机的异同择用平肝、疏肝、清肝之法,方可达到理想效果。笔者跟师学习过程中,发现其对治疗眩晕病有独特见解,故整理1则验案说明其辩证用药特点。  相似文献   

5.
刚柔相济 勿忘温阳活血 通补并行 当求血肉有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很多书籍教材,论及消渴,亦多偏执阴虚燥热之说,使滋阴清热一法,几成治消渴唯一正治大法.任师对此颇有微词,并力倡阴阳并重,辨证论治之说.消渴病机,主要为燥,燥为火热之属,最易伤气,所谓“壮火食气”(《素向·阴阳应象大论》),故消渴病发必见气伤.气者,肾气也,肾气受伤则阳虚,阳虚不能生命火,命火衰相火不生,相火不足,不能内寄于肝,肝阳失助,则并发肝肾之阳虚,阳虚不能蒸精化液,精枯液涸,故生口渴喜饮、多尿消瘦之患.  相似文献   

6.
1 导言 所谓肝病,是指因某种原因而导致肝脏及其经脉的生理机能失常、所引起一系列病变的总称。是一种以肝气疏泄不利、三焦气郁不通以致全身气血失调为病机特点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肝为将军之官,内寄相火而外应风木,其性刚愎,故其病多气实有余,横逆不驯,且最易化火动风。肝者、干也。其脉下起足趾,上行巅顶,内络五脏。故其为病,每以干犯他脏,  相似文献   

7.
火易怒,怒则伤肝,肝木克脾胃之土,脾胃之土克肾之水,肾之水克心之火,心之火克肺之金.这一条锁链个个相串,有一个出现问题就会伤及全链.而火算其中的罪魁祸首,那如何灭火呢?下面给大家介绍几种简单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3.4 顾护脾胃、是《伤寒论》治肝的整体性 肝藏血、主疏泄,关乎一身之气机;脾主运化,生气血,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若脾运无力,则气血化生乏源,使肝失所藏,而阴不制阳,变生气郁化火诸证。故肝之疏泄,必赖阴血之濡养,才能舒展其用。而脾之运化,必须  相似文献   

9.
肝气虚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观肝之生理,以阴血为体,以阳气为用,故称体阴而用阳。由此而及肝之病理,则证有虚实,历代医家多从肝之特性而言:在五行属本,在时令应春,春时阳生,阳气多动而升发;其病为升动无制,肝气偏亢,久甚化火,故有“肝无虚证”之说。其实则非,肝血不足,肝阴亏损,临证故为常见,然而肝之虚证既有阴血亏损的“体”不足,亦有阳气不足的“用”衰惫。观近代医籍,对肝气虚这一证型论及甚少;考古医籍,始见于《内经》有零散  相似文献   

10.
眩晕     
眩晕是目眩与头晕的总称.目眩是眼花或眼前发黑、视物模糊;头晕是头运时即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站立不稳.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严重的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至昏倒.造成眩晕的原因,有外感与内伤之不同.外感所致眩晕,主要是由于六淫之邪外袭,盖头为诸阳之会,耳目为清空之窍,外邪侵袭,则表阳与清道首当其冲、内伤之眩晕多属肝的病变,可由风、火、痰、虚等多种原因所致.  相似文献   

11.
在清代《金针梅花诗钞》一书中,周树冬谈到“母子生克”的临床应用,他说:“天地五行之制约生成,内应脏腑之阴阳消长,故可在相制相克或相生相成两经之中,各取其要穴以收生克制约之效。如土气不足是由于木气之有余,则既须以泻肝为主为本,又须以补脾为客为标。如泻肝时取其荥穴行间(五行属火,实泻其子,则补脾时即可取其荥穴大都(五行亦属火,虚补其母)。”  相似文献   

12.
痛经为妇科常见病证之一,清代妇科名医傅青主对其治疗具有三法,至今仍能用于临证实践且效佳,现介绍于下。一、泄肝宣郁通经法本法适用于肝郁气滞,郁久化火,火热灼血,阻滞胞脉所致的痛经证。证见行经前数日少腹胀痛,经来血紫有块,伴胸胁胀满,口苦咽干,性情急躁易怒,舌红苔黄,脉弦数等证。傅氏认为本治法适应证“人以为寒极而然也,谁知是热极而火不化乎!夫肝属木,其中有火,舒则通畅,郁则不扬,经欲行而肝不应,则抑拂其气而疼生。”故治宜泄肝之火,宣郁以通经,方用宣郁通经汤。方中丹皮、栀  相似文献   

13.
从朱丹溪君火与相火的关系论中医心理调节机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古人谈生理、言病变每每提到"火"的问题.元代医哲大家朱震亨 (公元1281~1358年)集金元医学发展之成果,又从宋代理学的"太极-阴阳-动静"理念中感悟出"动气是火"的道理,提出了著名的"相火论".朱氏指出"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阳动而变,阴静而合,而生水、火、木、金、土,各一其性,惟火有二,曰君火,人火也;曰相火,天火也.火,内阴而外阳,主于动者也,故凡动皆属火.以名而言,形气相生,配于五行,故谓之君;以位而言,生于虚无,守位禀命,因其动而可见,故谓之相"(<格致余论*相火论>). 相火还被喻为"龙雷之火",是因为它不同于五行之火,具有"水中之火"的特性,而且不为"水灭湿伏".孙思邈喻之为"膏火"(<备急千金要方*养性>);赵献可称之为"得湿而芮,遇火而燔"(<医贯*相火龙雷论 >);张景岳把它叫做"油火"(<景岳全书*传忠录*命门余义>);而仙佛谓之"三昧真火".医家认为龙火发源于肾,龙潜深水,水盛则腾,以喻人身生机所在;雷火发源于肝,雷生雨中,雨大雷厉,以喻肝的生发之性.下焦既为肝肾所栖,又为精宫、血室所处,内藏"天一真水"……其中既包含了人体的生殖之精,同时也包含了"天癸"(<素问*上古天真论>用以描述性激素的产生、释放和衰退所带来的生理与病机变化).  相似文献   

14.
重用鲜竹沥治疗小儿感冒愈后稠涕不止3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感冒为小儿时期常见的多发病,而感冒愈后仍有很多小儿都会出现流鼻涕,临床上中医多从肺论治,采用宣肺滋阴润肺等疗法,实质上,因"肺为娇脏",故他脏的功能失调可影响肺的宣肃功能.特别是小儿为纯阳之体,故感邪之后,邪易从阳化热化火,得病多属阳证、热证,因此在小儿感冒愈后流稠涕不止的辨证治疗上,除从肺论治外,根据病情应从肝论治,肝平肺降而鼻涕自止.  相似文献   

15.
一、肝脏的病理所谓“肝为五脏之贼”,盖谓肝之病理变化,从内科杂病而言,胆多涉及肝脏。夫肝为刚脏,寄有相火,体阴用阳,体柔用刚,以血为体,以气为用,气应春生,性如风木,喜条达,恶抑郁,为罢极之本,亦开阖之枢。厥阴与少阳相表里,少阳为阳枢,厥阴为阴枢。从主病证而言,少阳为三阳的半表半里,有偏表偏里的不同,证候表现寒热往来等。厥阴为三阴的半表半里,有偏上偏下之异。因此表现寒热错杂,故厥阴应为三阴之枢。从病势而言,病邪入少阳,是出表入里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妇女之病,以“虚”“郁”为多。“虚”有脏腑阴阳气血之别,“郁”有气、火、痰、血、湿、食之异。临床所见“虚”、“郁”相比,又恒以“郁”证为多,此皆因女子以肝为先天,阴性凝结,善怀而多郁之故。所谓“木郁”即是肝郁,肝郁即是气郁。六郁相因,气郁为首,是由肝之功能所  相似文献   

17.
“火郁发之”源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在论述了风、寒、暑、湿、燥、火6种气候变化对人体的影响基础上提出了五郁理论.而“火郁发之”讲的是对于火郁的治疗原则,原指外邪侵袭人体,阻遏气机,火热不得发泄而成火郁,用发之之法进行治疗.王冰注曰:“发为汗之,令其疏散也.”火郁所引发的疾病在《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中也有论述:“火郁之发……故民病少气,疮疡痈肿,胁腹胸背……疡疿,呕逆,瘛疭骨痛,节乃有动,注下温疟,腹中暴痛,血溢流注,精液乃少,目赤心热,甚则瞀闷侬,善暴死.刻终大温,汗濡玄府,其乃发也,其气四.”后世医家对“火郁发之”也有不同见解.笔者试就近10年来临床对“火郁发之”的应用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中医理论认为,肝体阴而用阳,五行属木,时令应春,春时阳气多动而升发;其病多为升动无制,肝气偏亢。久甚化火,故有“肝无虚证”之说。其实则非,肝血不足,肝阴亏损,临证亦十分常见,然而肝之虚证既有阴血亏损之“体”不足。亦有阳气不足之“用”衰惫…。但后世医家很少提及肝气虚,一般教科书中。也无肝气虚证。究其原因,一是由于肝的生理病理特点所决定,肝气虚证确实相对少见;二是肝气虚与脾气虚有许多相似之处,往往出现以脾代肝的错误。因此,对肝气虚证进行相关文献的分析与研究。是十分心要的。  相似文献   

19.
唐容川是清末著名医家,所著《血证论》重视肝与血的关系,在“脏腑病机论篇”中首先阐述肝的生理病理特性以及对血证的影响:“肝主藏血,血生于心,下行胞中,是为血海。凡周身之血,总视血海为治乱。血海不扰,则周身之血,无不随之而安,肝经主其部分,故肝主藏血焉。至其所以能藏之故,则以肝属木,木气冲和条达,不致遏郁,则血脉得畅。设木郁为火,则血不和,火发为怒,则血横决,吐血、错经、血痛诸证作焉。”说明肝病导致血证的病机证状极为复杂。现将唐氏从肝治血法分别浅析如下:  相似文献   

20.
心目相关 心居胸中,五行属火,内寄君火。因胸中为阳位,心之功能又属阳,故心为阳中之阳脏。心主神明,为五脏六腑之主宰、人体情志思维活动之中心。心主血脉,既能使血变化而赤,又能依心气之鼓动,令血液在脉道源源不断地流行以营养周身,国亦因而得明。故曰:“肝受血而能视。”又因心藏神出神明,故目之能视又与心神之支配有关。故《灵枢·大惑论》说:“目者,心之使也。”由此可知,心脏机能异常,可以直接引起眼睛疾病。1心气虚与回相关 ,动气是心阳,亦称君火。心气作用有二,其一是这种阳热之气可使血液变化而赤,其二是心气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