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采用新型骨缺损修复材料碳酸化羟基磷灰石水泥(carbonatedhy-droxyapatitecement,CHC)作为椎体强化的充填材料,观察椎体成型术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椎体高度及疼痛的改善情况。方法:2000-10/2003-08解放军总医院骨科对34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采用椎体成型术治疗,其中23例采用CHC作为椎体充填材料,11例充填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作为对照,观察CHC的生物相容性、椎体高度恢复和疼痛缓解情况。结果:CHC充填到椎体内生物相容性良好,椎体压缩率由术前(43.1±21.4)%恢复到(31.8±16.7)%,椎体高度恢复率为(27.3±18.5)%,术前VAS评分为91.5±21.7)分,术后为44.5±27.2)((分,并随手术时间延长VAS评分逐渐降低,4周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结论:CHC作为椎体成型术充填材料安全、有效,可恢复患者的椎体高度,并缓解疼痛症状,但短期缓解疼痛效果不如PMMA。  相似文献   

2.
目的:采用新型骨缺损修复材料碳酸化羟基磷灰石水泥(carbonated hydroxyapatite cement,CHC)作为椎体强化的充填材料,观察椎体成型术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椎体高度及疼痛的改善情况。方法:2000—10/2003—08解放军总医院骨科对34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采用椎体成型术治疗,其中23例采用CHC作为椎体充填材料,11例充填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作为对照,观察CHC的生物相容性、椎体高度恢复和疼痛缓解情况。结果:CHC充填到椎体内生物相容性良好,椎体压缩率由术前(43.1&;#177;21.4)%恢复到(31.8&;#177;16.7)%,椎体高度恢复率为(27.3&;#177;18.5)%,术前VAS评分为(91.5&;#177;21.7)分,术后为(44.5&;#177;27.2)分,并随手术时间延长VAS评分逐渐降低,4周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结论:CHC作为椎体成型术充填材料安全、有效,可恢复患者的椎体高度,并缓解疼痛症状,但短期缓解疼痛效果不如PMMA。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黏度骨水泥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的效果。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 2009 年 1 月 ~2019 年 1 月行椎体成形术治疗的 80 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分为 A 组和 B 组,各 40 例。 A 组采用高黏度骨水泥, B 组采用低黏度骨水泥,比较两组疼痛程度、椎体功能及影像学参数。结果:两组术后椎体功能评分、疼痛评分均比术前低,且 A 组低 于 B 组( P <0.05 );两组术后椎体高度压缩率、后凸 Cobb 角均低于术前,且 A 组低于 B 组( P <0.05 )。结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 折患者在椎体成形术治疗中采用高黏度骨水泥的效果较好,可有效缓解疼痛程度,恢复后凸 Cobb 角,改善椎体功能。  相似文献   

4.
背景:将经皮椎体后凸成形通过球囊加压扩张在椎体内形成周围有相对致密松质骨的空腔,可有效降低骨水泥渗漏率,同时扩张的球囊有助于塌陷椎体的复位,矫正脊柱后凸畸形.目的:回顾性分析手法复位后将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注入骨水泥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渗漏情况及对椎体高度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08-02/2010-06华北石油总医院骨科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31例,41椎体.平均年龄69(53~82)岁.并于术前手法按压使腰部过伸复位.观察患者术后疼痛缓解、椎体高度恢复以及骨水泥渗漏情况.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术后随访8~13(11.0±1.6)个月.患者视觉模拟疼痛评分由术前6.7±1.9下降至术后1.3+1.2,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椎体高度由术前(15.7±5.2)mm恢复至(20.2±4.5)mm,椎体高度显著恢复(P<0.05).发生骨水泥渗漏3例,均无明显临床症状.说明术前手法复位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将骨水泥注入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可以显著恢复椎体高度,止痛效果良好且无严重渗漏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椎体成形或后凸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对缓解疼痛和矫正椎体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患者应用椎体成形或后凸治疗,在伤椎椎弓根建立工作通道,不用或应用球囊扩张后注射骨水泥,骨水泥固化后拔除工作套筒,完成手术。结果所有患者随访6~18个月,平均13个月,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术前平均(8.5±1.1)分,术后平均(2.2±1.3)分;椎体矢状面指数(SI)术前平均57%,术后平均76%;Cobb角术前平均(24.3±3.5)°,术后平均(16.9±2.8)°。结论椎体成形或后凸在治疗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中有缓解疼痛及恢复椎体高度和形态的作用,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B型新鲜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在C型臂监视引导下,对69例新鲜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患者行PKP治疗:其中A型骨折56例(A组),B型骨折13例(B组)。术后分别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Oswest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椎体高度百分比对患者术前、术后3 d、术后3个月腰背部疼痛、日常生活状况及椎体高度的恢复进行评价。结果 B组(B型)患者术前、术后3 d、术后3个月VAS及椎体高度百分比总体疗效与A组(A型)患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B组术后3个月患者ODI评分优于A组(P<0.05)。结论 PKP是治疗B型新鲜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一种有效可行的微创手术,但需严格掌握适应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脊柱侧弯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可行性,并比较其疗效.方法:2008年1月至2010年3月采用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35例共43个椎体.术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活动能力、伤椎前中部高度丢失百分比及后凸畸形Cobb′s角等指标来评估两组疗效.结果:术后VAS评分明显下降,与术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 < 0.01).侧弯畸形及椎体高度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有2个椎体(4.8%)出现骨水泥渗漏,但均无神经症状;有2例发生周围椎体骨折.结论:PKP能有效缓解脊柱侧弯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的疼痛,恢复伤椎高度和纠正侧弯畸形.PKP是治疗脊柱侧弯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安全有效的方法,创伤小,恢复快,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高黏度骨水泥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绝经骨质疏松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为该病的临床治疗方案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我院2010年4月至2012年4月收治的170例绝经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85例,均实施PVP治疗,观察组术中应用高黏度骨水泥,对照组术中应用低黏度骨水泥。比较两组患者疼痛、功能、影像学指标变化及术后骨水泥渗漏发生情况,探讨高黏度骨水泥对治疗效果与安全性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均较术前下降,观察组术后15 d、术后3个月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均较术前降低,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评分均升高,观察组术后6个月ODI评分低于对照组,其JOA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椎体高度压缩率、椎体后凸Cobb角均较术前下降,观察组术后椎体高度压缩率、椎体后凸Cobb角低于对照组,其椎体高度恢复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骨水泥渗漏发生率为13.41%,低于对照组的51.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VP术中应用高黏度骨水泥能够明显降低绝经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患者术后骨水泥渗漏风险,对患者疼痛的早期缓解及机体功能的早期恢复均具有积极意义,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效果.方法:经确诊33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体压缩骨折患者,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后,根据患者术前术后侧位X线片测量椎体前缘高度、椎体后凸畸形角度以及疼痛程度的改变.结果:所有病例经过椎体后凸成形术手术治疗,病变椎体高度恢复良好,术前骨折椎体前缘的高度为(9.21±4.85)mm,椎体成形术后为(19.38±4.66)mm(P<0.05).术前患者的VAS评分为(8.29±1.22)分,术后降至(2.47±0.88)分(P<0.01).术前患者cobb角为(21.24±6.58)°,术后恢复至(12.12±5.68)°,P<0.05.随访2~18个月,平均12.3个月,2例患者由于其他疾病导致死亡而失访外,其余患者均获随访.结论: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后,可有效减轻疼痛、恢复病椎高度及矫正脊柱后凸畸形,具有创伤小、疗程短、效果好、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背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通过球囊的扩张恢复压缩椎体高度,并注入骨水泥强化椎体,恢复其解剖形态和力学性能。目的:评估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41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椎体压缩骨折患者在C型臂X射线机引导下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治疗,对比治疗前后患者疼痛评分及影像学检测结果。结果与结论: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无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3个月后,椎体前、中缘平均高度及Cobb角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疼痛目测类比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表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治疗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安全性高,可缓解患者疼痛,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PVP技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止痛效果。方法18例(21个椎体)骨质疏松性骨折进行PVP治疗。术前、术后3d、1个月、3个月应用VAS对患者疼痛进行评价并测量椎体高度变化。结果术前VAS为7.944±0.938;术后3d为2.778±1.003;术后1个月为2.667±0.767;术后3个月为2.611±0.850。术前与术后3个时间段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3个时间段之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且在椎体高度变化方面,术前、术后差异无显著性。结论PVP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止痛作用迅速、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慢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VCF)应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的疗效.方法 对32例经MRI明确诊断为慢性VCF的患者行PVP治疗,手术前给予视觉模拟评分(VAS),比较手术前后VAS变化的差异,评估手术疗效.结果 随访2个月至2年,术前VAS平均为(7.44±1.11)分,随访时为(3.1±0.96)分;手术的主观满意度良好.结论 MRI对于VCF患者的评估非常重要,术前MRI出现骨髓水肿信号的慢性VCF采用PVP可明显缓解疼痛、改善功能.  相似文献   

13.
INTRODUCTION: Kyphoplasty, a minimally invasive technique, has recently been developed to provide immediate pain relief, biomechanical stabilization, prevention of fracture progression, vertebral height restoration, and prevention or reversal of kyphosis to patients with 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 (VCF). MATERIALS AND METHODS: We retrospectively reviewed 24 patients treated with kyphoplasty. A total of 37 vertebral levels were augmented. Visual analog scale (VAS) scores were documented in the immediate pre- and postoperative period, as well as 4, 12, and 72 weeks after the procedure. Vertebral body height restoration was assessed on postoperative x-rays. RESULTS: Mean preoperative VAS score was 9.3 and improved to 5.4 in the immediate postoperative period. At 4, 12 and 72 weeks post-operatively, mean VAS scores were 5.1, 5.9, and 6.1 respectively. All patients returned to their daily activities within 24 hours. No significant restoration of vertebral body height was observed. CONCLUSION: In regards to pain relief and postoperative functional outcome, kyphoplasty is a safe and effective treatment modality for osteoporotic VCFs, even when no significant restoration of vertebral body height is achieved.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8例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进行PKP治疗。术前及术后第2天常规摄X线正侧位片,测量椎体前缘、中部、后缘高度及Cobb’s角;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标度(VAS)评价患者腰背痛改善情况。结果 38例共计51个椎体均成功实施PKP术,共有9个椎体出现渗漏,渗漏率为17.6%。术后VAS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1.8±0.2)分vs(7.4±0.5)分,P〈0.001]。椎体前缘、中部、后缘高度术前分别为(1.6±0.8)﹑(1.6±0.6)﹑(2.4±0.8)cm,术后分别为(2.1±0.3)﹑(2.3±0.5)﹑(2.5±0.4)cm,椎体前缘、中部高度手术前后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Cobb’s角由术前(34.6°±9.8°)矫正至术后(24.8°±8.2°),手术前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PKP能够有效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且手术安全性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影像学检查,观察老年性骨密度改变与慢性脊柱源性疼痛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择胸背痛伴肋间神经放射痛和腰骶部疼痛伴下肢放射痛患者100例。患者在评价前进行各种影像学检查,而后根据各影像学指标进行相关分级,结合临床VAS评分和症状表现进行分析。观察指标:①根据疼痛相关部位拍摄X线胸腰段和腰骶部正位、侧位及双斜位片,并进行X线片骨质疏松分级评分、脊柱椎体高度测量、脊柱侧弯或前凸指数及脊柱滑脱的分析。②脊柱骨质疏松CT影像学表现观察分析。③脊柱双能X线吸收测定法(DEXA)和分级。④相关脊柱结构改变程度与临床VAS疼痛评分值的相关性分析。结果①三种影像学检查均显示骨质疏松越重,VAS评分值越高(P<0.05),得到了一致性的结果;②椎体压缩的程度与临床VAS评分呈正相关,通过X线平片对椎体压缩高度的评价,以及CT检查结果中椎体后缘皮质可见双边征和小关节突密度增加伴增生的影像学表现分析显示,椎体高度的降低在脊柱源性疼痛发生机制中占重要位置。③从X线平片影像学和CT影像学检查结果分析脊柱存在的病变部位越多,VAS疼痛评分值越高(P<0.05)。结论①骨质疏松的发病进程与VAS疼痛评分值呈正相关,即骨质疏松越严重,疼痛程度也越重;②骨质疏松导致的椎体压缩程度与VAS疼痛评分值呈正相关;③病变部位的多发性与VAS疼痛评分呈正相关,即脊柱发病部位越多,疼痛程度也越重、疼痛范围越广泛。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椎体成形术配合针灸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北京市昌平区中西医结合医院骨三科收治的84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按照不同疗法将患者分为两组:A组和B组,每组各42例。A组患者采用椎体成形术治疗,B组患者采用椎体成形术配合针灸治疗。评价B组患者针灸治疗的依从性,对比两组患者的椎体成形术治疗情况(手术时间、X线曝光次数、骨水泥注入量、术后骨水泥渗漏率、手术效果)、临床疗效、疼痛程度(VAS评分)、骨密度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评分)。结果 B组患者均连续治疗4周,无中途退出者,针灸治疗依从性为100.0%。两组患者的椎体成形术的手术时间、X线曝光次数、骨水泥注入量、术后骨水泥渗漏率、手术效果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2.9%(39/42),高于A组的76.2%(32/4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治疗后的疼痛VAS评分(2.0±0.7分)低于A组(3.8±1.1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治疗后的骨密度(-1.05±0.25SD)大于A组(-1.63±0.47 S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治疗后的Barthel评分(85.5±7.1分)高于A组(74.1±9.5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体成形术配合针灸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效果显著,可减轻患者疼痛,明显改善骨密度,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值得推行。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多节段陈旧性胸腰椎骨质疏松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应用PVP治疗42例共151节胸腰椎多节段陈旧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术前分析患者影像学资料,结合患者症状、体征,明确责任椎及数量,采用功能障碍(ODI)及模拟视觉评分(VAS)评价术后患者疼痛缓解及日常活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27例完成3节椎体,8例完成4节椎体,3例完成5节椎体,2例完成6节椎体,2例完成7节椎体。术前ODI平均值和VAS评分分别为79.3±11.85、47.25±1.09,术后1 d平均34.26±9.38、3.65±0.53;术后1 d疼痛缓解及日常活动功能恢复明显(P〈0.05),随访1年时间内总体效果稳定。8节椎间盘漏,3节椎体旁软组织漏,2节椎体周围静脉引流。2例术中出现轻微骨水泥反应,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片刻缓解,继续完成手术。结论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多节段陈旧性胸腰椎骨质疏松压缩骨折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性高。术中须注意骨水泥反应和骨水泥外漏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和有效护理方法。方法选取自2004年12月至2010年12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行椎体成形手术的156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两组:PVP组(89例)和PKP组(67例),对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卧床时间、术后恢复时间、治疗前后疼痛视觉评分(VAS评分)、骨水泥渗漏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PVP组患者住院时间为(4.85±0.81)d,卧床时间(1.48±0.68)d,术后恢复正常生活时间(2.36±0.84)d、治疗后VAS评分为(2.19±0.77)分;PKP组患者住院时间(4.71±0.77)d,卧床时间(1.53±0.52)d,术后恢复正常生活时间(2.40±0.64)d,治疗后VAS评分(2.26±0.63)分;两组在住院时间、卧床时间、术后恢复正常生活时间、治疗后VAS评分改善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0.702,0.355,0.491,0.348;P均〉0.05)。PVP组患者住院费用(1.30±0.19)万元,PKP组患者住院费用(4.79±0.22)万元,两组在住院费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9.163,P〈0.01)。PVP、PKP两组患者在骨水泥渗漏率方面(30.34%VS13.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1531,P〈0.05)。结论PVP、PKP两种手术方式均能有效改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的疼痛症状,但在手术费用方面PVP较PKP低,在骨水泥渗漏率方面PKP较PVP低。  相似文献   

19.
背景:螺旋CT和计算机三维图像技术的出现对评估脊髓型颈椎病术前病理改变,以及选择合适的治疗时机和方法均有重要意义。目的:分析三维CT影像学图像及技术优势在脊髓型颈椎病术前评估及辅助手术计划制定中的作用。设计:回顾性分析,对照观察。单位: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第一医院。对象:南京第一医院2002-01/2005-01收治26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分为术前评估组146例和对照组122例,两组基线资料有可比性。方法:术前评估组:①CT扫描及三维重建:采用TOSHIBA-HiSpeed/I螺旋机,进行横断位螺旋扫描,扫描后进行标准重建,最后在计算机工作站(Radwork5.1)进行三维重建,相关数据可运用图像分析软件(ADW3.1)进行测量分析。②三维CT辅助手术计划的设计:立体多角度地展现颈椎骨性解剖标志及其相邻结构的解剖关系,提供手术个体化骨性定位标志。对照组:术前常规CT检查,传统的手术方法。主要观察指标:①观察椎体、钩突关节和小关节突骨质增生。②观察椎间盘突出的程度及类型。③观察椎管前后的骨质增生等改变,通过CT仿真椎管镜观察脊髓受压情况。结果:268例进入结果分析。①术前评估组发现椎间盘突出129例、椎体后部缘骨质增生109例、黄韧带肥厚褶起皱61例、后纵韧带钙化27例、小关节突骨质增生31例、椎板增厚29例、椎体滑脱18例;术中所能见到的解剖结构同临床表现与影像发现均相符合;所有患者术中无死亡,无喉返神经损伤、移植骨块移位、感染等并发症。术后6个月复查X射线片示全部病例植骨融合良好,无钛板或螺钉松动或断裂现象。Odom临床疗效评定优良率95.9%。②对照组术后X射线片和CT示24例椎管减压不充分,17例钛板或螺钉位置不满意;Odom临床疗效评定优良率84.4%,低于术前评估组(P<0.05)。结论:术前进行颈椎个性化三维CT检查能对脊髓型颈椎病作出准确、全面的评估,并能辅助制定手术计划,使术中操作更精确安全。  相似文献   

20.
背景:椎体后凸成形技术操作时需用2个球囊在椎体内同时协调扩张,并在形成的空腔内注入骨水泥,但专用球囊价格昂贵,限制了该技术的广泛开展.采用单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骨折,可降低手术费用,但此干预过程中介入的骨水泥填充物生物相容性及椎体后凸成形效果需进一步观察.目的:应用单个球囊分别在椎体两侧先后扩张,并在其形成的空腔内行骨水泥填充,观察骨水泥填充物生物相容性及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骨折的效果.设计:前后对照观察.单位:解放军济南军区总医院影像科.对象:纳入2004-05/2005-05在解放军济南军区总医院医学影像科应用单球囊技术治疗的患者22例,累及椎体31个,男5例,女17例;年龄68~85岁.纳入对象均为疼痛性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CT和MRI确定椎体后壁完整,脊髓无受压表现;均对治疗方案和实验知情同意.实验和治疗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方法:治疗采用冠龙公司的国产椎体后凸成形专用器械[批准文号:鲁药管械(准)字2004第2150017号]包括穿刺器械和可膨胀球囊.骨水泥为国产丙烯酸树脂骨水泥Ⅲ [批准文号:国食药监械(准)字2005第3650267号].在X射线监测下,经双侧椎弓根穿刺伤椎,使用单球囊先后置入两侧,完成球囊扩张,改善椎体高度.主要观察指标:①观察术中、术后骨水泥生物相容性.②观察术后72 h内疼痛缓解状况,椎体高度恢复和脊柱后凸畸形矫正情况.结果:①骨水泥生物相容性:1例1个椎间隙发现少许骨水泥渗漏,但无临床症状,余椎体无明显骨水泥渗漏的X射线平片表现;未发现炎症和排斥反应.②疼痛缓解:22例患者术后72 h内疼痛均明显缓解.③椎体高度恢复和脊柱后凸畸形矫正情况:单球囊扩张并骨水泥填充矫正前伤椎椎体前缘和中部高度平均分别丢失(14.70±4.21)mm和(10.62±4.11)mm,矫正后平均分别丢失(10.38±4.23)mm和(6.45±4.04)mm.Cobb角由矫正前平均(21.15±6.33)°,矫正后为(11.64±4.33)°.结论: 临床结果证实骨水泥与宿主生物相容性好,发生渗漏时无特殊宿主不良反应.应用单球囊扩张并骨水泥填充矫正老年骨质疏松脊柱压缩骨折,可有效恢复椎体高度,缓解疼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