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病人自我管理行为与希望水平的相关性,为制定有效的护理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7年6月—2018年12月医院收治的190例慢性心力衰竭病人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心力衰竭自我管理量表和Herth希望因子量表评估病人的自我管理行为及希望水平,分析其相关性。[结果]190例慢性心力衰竭病人总体自我管理行为得分为(49.25±6.37)分,希望水平总分为(34.91±5.26)分,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的自我管理行为各维度得分与希望水平各维度得分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慢性心力衰竭病人自我管理行为与希望水平密切相关,护理人员应通过护理干预激发病人的希望水平,以提高病人的自我管理行为,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自我管理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希望水平的影响,为提高患者的希望水平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血液透析患者自我管理量表、Herth希望量表对北京市两所综合医院血液净化中心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180例患者进行调查。结果患者的希望水平总分为(35.23±4.31)分,处于中等水平。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和自我管理水平可影响患者希望水平。结论患者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自我管理水平均可影响患者的希望水平,提示护士要重视患者的自我管理,也要鼓励患者家属多关注患者,从而进一步提高患者的希望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实施自我管理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2月-2012年3月我院收治的符合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标准心功能III、IV级患者92例,随机分为自我管理组和对照组,每组46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包括合理饮食、运动、休息、药物观察等;自我管理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自我管理教育。设计“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管理问卷”(经过信度及校度检验)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自我管理组患者的饮食管理、药物管理、症状管理、心理以及社会适应力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自我管理组入院后各项指标评分显著高于入院前,P<0.01,具有显著差异。结论实施自我管理可帮助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更好的改善病情,降低死亡率,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4.
文杰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Z1)
慢性心力衰竭(CHF)具有高住院率和高死亡率的特征,它是65岁以上患者最常见的住院原因[1],约59%的男性患者和45%女性患者在出现首发症状后5年内死亡[2].缺乏疾病相关知识和自我管理行为是影响CHF患者疗效和预后的关键所在,也是CHF患者复发、反复入院的重要原因之一.而自我管理行为不佳的原因与缺乏社会支持、缺乏相关知识、缺乏动力或督促、缺乏激励机制、单独居住以及症状严重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动机性访谈对提高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自我管理水平的影响。方法将62例CHF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32例和对照组30例。试验组采用跨理论模型(TTM)架构的评估方法对患者进行动机性访谈。对照组采用常规健康教育方法。两组干预前后采用自我管理量表进行行为改变效果评价。结果试验组干预后自我管理总分及4个维度评分高于干预前及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干预前后自我管理总分及4个维度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干预后自我管理总分及4个维度评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动机性访谈可提高CHF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希望水平及其影响因素,为提高患者的希望水平及生活质量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Herth希望量表、家庭关怀度指数问卷、医学应对方式问卷对171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调查。结果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希望水平总分为(33.68±4.29)分,其中采取积极的行动维度得分为(12.20±1.64)分,与他人保持亲密的关系维度得分为(11.06±1.52)分,对现实和未来的积极态度维度得分为(10.43±1.91)分。工作状况、心功能分级、家庭关怀度、面对和屈服应对是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希望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处于中等希望水平,医护人员应从影响患者希望水平因素的角度出发,针对性地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以有效提高患者的希望水平。 相似文献
7.
自我管理项目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规范化自我管理项目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符合条件的慢性心衰患者62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只采取常规护理措施和一般随访治疗;干预组除此之外,还实施规范化的自我管理项目,包括住院期间系统健康教育、出院健康指导以及电话和家庭随访.干预时间为10个月,排除基线干扰后比较两组患者的病死率、再入院率和再入院患者的平均住院日.结果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10个月后随访,干预组的再住院率以及平均住院天数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干预组病死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 规范化的自我管理项目能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动机性访谈护理干预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管理行为与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4月至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08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等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动机性访谈护理。比较两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服药依从性。结果研究组患者药物管理、饮食管理、症状管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 0. 05),研究组有时遗忘服药、有时不留意服药、感觉好转时曾经停药、感觉恶化时曾经停药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实施动机性访谈护理干预可有效增强其自我管理能力,提高服药依从性,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内蒙古老年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自我管理水平,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于2015年12月—2018年7月采用方便抽样法,在内蒙古自治区的5个市选取9所二级医院和三级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1 051例老年CHF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老年CHF患者一般资料调查表、心力衰竭患者自我管理量表对其进行调查.结果1 051例老年CHF患者的自我管理量表总分为(47.9±7.7)分,得分率为59.9%.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民族、工作情况、婚姻状况是老年CHF患者自我管理水平的影响因素.结论内蒙古老年CHF患者自我管理状况不理想.应根据内蒙古老年CHF患者自我管理水平的影响因素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0.
11.
王宏军 《世界睡眠医学杂志》2019,(5)
目的:讨论慢性心力衰竭睡眠障碍患者希望水平对生命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哈尔滨市第一医院心内科2018年6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睡眠障碍患者125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进行调查,使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评估睡眠状态,使用Herth希望量表评估希望水平,使用明尼苏达慢性心力衰竭生命质量评分评估生命质量。结果:125例患者的生命质量现状总得分为(55. 41±9. 96)分;希望水平现状总得分为(33. 18±3. 02)分;患者的希望水平与生命质量评分之间呈负相关,相关性系数r在-0. 309~-0. 572之间(P 0. 05);影响患者生命质量的因素包括年龄、婚姻、希望水平中的采取积极行动及与他人保持亲密关系。结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生命质量较差且普遍希望水平为中低水平。医护人员应注重对该病症患者心理因素的评估,鼓励其采取积极行动并与他人之间保持密切的联系,来提升其希望水平,最终达到改善生命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自我管理是患者自身监控和管理疾病状态,促进患者生理、心理、社会各方面的最佳状态的一种干预方法。通过提升慢性心衰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可以降低心衰患者再住院率、医疗费用并保障医疗质量。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本文通过综述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管理的影响因素,为提升患者自我管理水平提供干预手段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采用不同的居家督导方式指导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自我管理,比较督导方式干预效果的差异与优劣,便于临床实施。方法:将61名社区随诊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分为2组,一组选择家属督导、另一组在家属督导基础上,由研究者采用电话途径进行1周1次督导,历时8周。在入组时及居家督导结束后6个月,应用修订的心力衰竭自我管理行为量表和心力衰竭知识问卷对研究对象分别进行心力衰竭自我管理行为和心力衰竭知识测定,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居家督导后两组研究对象在自我管理行为、心力衰竭知识测定前后对照中,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在自我管理行为、心力衰竭知识评价比较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居家督导能有效提高社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管理水平;患者家属居家督导、专业人员与家属联合居家督导,均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专业人员与家属联合居家督导效果好于单纯家属督导效果。 相似文献
15.
16.
17.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日益增多,势必会为全球医疗卫生保健系统带来严峻挑战。而随着我国全民健康时代的到来,自我管理作为一种契合社会背景、节约医疗资源、可发挥患者主观能动性的行为,需得到创新与发展。本文将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管理的概念界定、自我管理的现状、自我管理的测评工具3个方面进行综述,并结合相关文献总结不足,以为规范...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慢性心衰自我管理的概念演变、评价工具、影响因素和主要内容多方面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管理的当前研究内容进行综述为今后慢性心衰自我管理干预和其他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运动疗法对行标准化治疗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慢性心力衰竭患者54例随机分为运动组和对照组各27例,运动组在标准化治疗基础上进行运动训练治疗,对照组仅进行标准化治疗,随访12个月比较2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2组临床特征、NYHA心功能分级、左室射血分数、6min步行距离、血浆N末端脑钠肽、生存质量评分及药物使用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训练12个月后,2组左室射血分数、6min步行距离、生存质量评分、NYHA心功能分级、血浆N末端脑钠肽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疗法与血浆N末端脑钠肽水平较低是再住院和死亡的保护因素;室性心律失常、肾功能不全、伴有慢性肺疾病是再住院和死亡事件发生的促进因素。结论运动疗法可提高心力衰竭患者运动耐量和生活质量,改善患者心功能并明显降低死亡及再住院终点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希望水平的影响。方法将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本院呼吸科收治的8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4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行认知行为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给予不同护理模式干预后希望水平的差异。结果观察组认知行为干预后希望水平各项评分及希望水平总分高于干预前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认知行为干预可提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希望水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