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下肢骨折并发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及护理措施。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下肢骨折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相关资料,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下肢骨折并发深静脉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手术时间≥2 h、术后未主被动锻炼为下肢骨折并发深静脉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P 0. 05)。结论下肢骨折患者需要长时间卧床治疗,极易引发深静脉血栓,造成肢体坏死,为减少静脉血栓的发生,明确发生下肢静脉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制定相应的防护对策,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赵金立  许平平   《护理与康复》2021,20(9):22-25
目的 分析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髋关节置换术的160例老年患者临床资料,按术后是否并发深静脉血栓分为并发深静脉血栓组24例和未并发深静脉血栓组136例,分析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70岁、合并糖尿病、制动、无术后早期活动、体质指数≥25、骨水泥型假体是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且OR>1).结论 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临床需针对各危险因素加强防治,以降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李阳  王红 《妇幼护理》2022,2(9):2144-2146
目的 探讨集束性护理对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预防作用。方法 选取本院 2020 年 11 月至 2021 年 11 月收治的行全子宫切除术的 80 例子宫内膜癌患者,随机分为 A 组和 B 组,每组各 40 例。A 组给予传统护理,B 组以 A 组护理为基础实施集束性护理干预。观察对比两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和生活质量。结果 B 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2.50%)低于 A 组(20.00%)(P<0.05)。B 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 A 组(P<0.05)。结论 对行手术治疗的子宫内膜癌患者开展 集束性护理,能够减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妇科肿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原因并探讨其护理措施.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于该院接受妇科肿瘤手术治疗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70例设为血栓组,另选取同期接受妇科肿瘤手术未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70例设为未血栓组.分别对比两组资料,分析下肢深静脉血栓原因.此外,将70例血栓组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积极治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护理干预.对比两组临床效果.结果 血栓组血液流速缓慢、血液高凝状态及静脉血管壁损伤发生率均显著高于未血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血液流速缓慢、血液高凝状态及静脉血管壁损伤均为影响妇科肿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 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治愈率为100.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8.57%,而并发症发生率为2.86%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治疗后QOL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而观察组又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血液流速缓慢、血液高凝状态及静脉血管壁损伤是导致妇科肿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主要原因,而通过有效的护理干预可显著提高治愈率,同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外科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性护理干预措施。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我院住院部2003年1月~2008年12月外科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的108例患者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同时随机选择同期住院行手术治疗并未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154名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危险因素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结果: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及术后平均制动时间明显长于未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者(P〈0.05);在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中,吸烟、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危险因素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但酗酒和血栓栓塞家族史在两组患者中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外科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一种多危险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应该针对这些危险因素,从护理角度提出相应的预防性护理干预措施,以期减少外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28例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60例患者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268例无下肢深静脉血栓。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大、吸烟时间长、术前下肢静脉有病变者、有糖尿病病史、有高血压病史、术前体质量指数>27 kg/m2、术中失血量>500 m L、术后未进行下肢辅助锻炼、术后卧床时间>4 d、血液高凝、有心房颤动史、合并肺部感染是患者术后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单因素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术前下肢病变、术中失血量>500 m L、血液高凝、高血压病史、心房颤动病史、肺部感染是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较多,因此应重视这些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7.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4):755-756
目的探讨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风险因素。方法选取2012年2月~2014年2月间在我院骨科进行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40例老年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我院收治的40例进行髋关节置换术后未出现深静脉血栓形成的40例老年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70岁,BMI≥25,TG≥1.7,患有静脉曲张的研究组的发病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分析发现年龄≥70岁和TG≥1.7是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结论在临床工作中应充分重视高龄和甘油三酯水平过高的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适当给予预防性的抗凝治疗,从而有效预防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危险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分析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多项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本院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90例,选择8项相关指标,结合患者术后血管彩色超声检查结果,分析性别、年龄、BMI、原发病、合并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是否手术因素与术后深静脉血栓的相关性,原发病包括骨关节炎、股骨头坏死、股骨颈骨折、骨肿瘤,合并症包括糖尿病及高血压.[结果]90例患者中术后出现29例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32.22%.发生高血压及糖尿病合并症的回归系数为r=4.184,P=0.041,为发生深静脉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血压、糖尿病合并症为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高龄脑出血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及护理策略。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本院就诊的脑出血患者55例,根据患者是否发生深静脉血栓,将患者分为血栓组(9例)和对照组(46例),收集两组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脑出血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结果血栓组出血部位、Hcy水平、使用血管刺激性药物人数比例、卧床时间均显著高于对照组,GC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出血部位、出血量、Hcy水平、使用血管刺激性药物、卧床时间较长均是高龄脑出血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针对高龄脑出血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手术尽量减少出血量,应鼓励患者早期下床锻炼,术后尽量服用对血管刺激较小的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妇科恶性肿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3年2月~2016年2月妇科恶性肿瘤术后DVT患者59例作为DVT组,选取同期妇科恶性肿瘤术后未并发DVT患者134例作为对照组,分析DVT危险因素.结果 DVT组高血压、糖尿病、手术时间≥1 h、术后卧床时间≥5 d、FIB≥4 g/L、D-D≥0.5 mg/L的比例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手术时间、术后卧床时间、D-D是妇科恶性肿瘤术后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高血压、手术时间、术后卧床时间、D-D是妇科恶性肿瘤术后DVT的重要危险因素,可通过早期下床活动、使用弹力袜等预防DVT发生.  相似文献   

11.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13):2476-2478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1月~2015年11月成功进行胸外科手术的1254例患者进行分析,其中48例发生了下肢深静脉血栓,其他的病例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临床特征,运用Logistic分析胸外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1254例患者中有48例发生了下肢深静脉血栓,经过单因素条件Logistic分析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为下肢骨折及骨科相关性疾病、脑血管病致卧床、恶性肿瘤、高血压、糖尿病、肥胖、长时间制动、静脉内应用刺激性强的药物、静脉内留置管道,多因素Logistic分析发现长时间制动、静脉内应用刺激性强的药物及静脉内留置管道是诱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影响胸外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对高危患者应当密切观察病情。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骨盆髋臼骨折患者术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及干预措施。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4月至2018年4月收治的70例骨盆髋臼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21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为发生组,49例未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为未发生组,收集患者年龄、性别、BMI、合并其他部位损伤、合并内科疾病、ISS评分、受伤至手术时间、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术中大量输血、下肢功能锻炼,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60岁以上)、合并其他部位损伤、受伤至手术时间(2周以上)、下肢功能锻炼为影响骨盆髋臼骨折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重要危险因素,且经观察多为近端血栓。结论对于骨盆髋臼骨折患者年龄超过60岁以上、合并其他部位损伤,且受伤至手术时间临近2周就诊者,术后应尽早指导患者进行下肢功能锻炼,促进静脉血液回流。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骨科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并提出预防策略。方法对2 460例骨科手术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依据是否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分为下肢深静脉血栓组(128例)和非下肢深静脉血栓组(2 33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影响因素分布,再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筛选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骨科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5.20%;影响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OR=1.78)、高血压(OR=3.59)、同型半胱胺酸血症(OR=4.28)、D-二聚体(OR=5.14)、手术时间(OR=2.86)、全身麻醉(OR=2.53)、植入物(OR=4.35)、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OR=3.70)。结论骨科患者术后具有较高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应针对高危因素尽早进行筛查和预防,降低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乳腺癌术后接受内分泌治疗的患者发生子宫内膜癌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3月本院收治的288例乳腺癌术后接受内分泌治疗出现子宫内膜病变的患者临床资料,根据不同病变类型将其分为子宫内膜息肉组(n=209)、子宫内膜增生组(n=47)、子宫内膜癌组(n=32)。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影响乳腺癌术后接受内分泌治疗患者发生子宫内膜癌的危险因素。【结果】三组患者的年龄、子宫内膜厚度、绝经和异常子宫出血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内膜厚度、绝经和异常子宫出血为乳腺癌术后接受内分泌治疗患者发生子宫内膜癌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子宫内膜厚度≥7.760mm时,预测子宫内膜癌的灵敏度为59.4%,特异度为73.9%,绝经和异常子宫出血预测子宫内膜癌的灵敏度分别为75.0%、71.9%,特异度分别为39.1%、24.5%。【结论】乳腺癌术后接受内分泌治疗的患者绝经、异常子宫出血和子宫内膜厚度≥7.760mm均为发生子宫内膜癌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子宫内膜癌患者在切除盆腹腔淋巴结后发生淋巴囊肿及其并发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探讨降低淋巴囊肿发生率的有效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因子宫内膜癌行手术治疗的患者158例,根据术后是否发生淋巴囊肿,将患者分为有淋巴囊肿组以及无淋巴囊肿组,比较分析各组患者的基本情况、分期、手术方式、是否关闭后腹膜、切除淋巴结数目、术后24h引流量、引流时间、实验室检查、术后是否放化疗及是否合并基础病与淋巴囊肿发生的相关性。并将淋巴囊肿组患者进一步根据有无感染分为两组,对两组患者的淋巴囊肿发生时间、淋巴囊肿大小、相关实验室检查等进行比较研究。结果:158例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后共48例发生淋巴囊肿,发生率为30.38%,单因素分析显示:手术方式、是否关闭后腹膜、切除腹膜后淋巴结数目、术后24h引流量、术中出血量、术后化疗、年龄与盆腔淋巴囊肿的发生有关(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手术方式(开腹)、关闭后腹膜、切除腹膜后淋巴结数目(>20个)、年龄(>55岁)是子宫内膜癌淋巴结切除术后并发淋巴囊肿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48例具有淋巴囊肿并发症的患者中,10例并发囊肿感染,感染发生率为20.83%。单因素分析显示:淋巴囊肿发生时间、淋巴囊肿的直径与淋巴囊肿并发感染有关(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淋巴囊肿的直径≥5cm为淋巴囊肿合并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开放后腹膜可以有效减少子宫内膜癌淋巴结切除术后并发症淋巴囊肿的发生,切除腹膜后淋巴结数目>20个、年龄>55岁以上淋巴囊肿的发生风险明显增加。淋巴囊肿直径≥5cm时,淋巴囊肿并发感染的风险显著增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ICU期间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和危险因素。方法:回顾2017年1月-2020年10月期间发病72 h内收住于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六安医院ICU的117例SAP患者,收集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转入时血脂、血糖、血小板、D-二聚体以及ICU期间是否发生腹腔内高压(IAH)和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等。根据其在ICU期间是否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分为血栓组与非血栓组,采用单因素分析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各独立危险因素的预测价值。结果:117例患者中共有33例(28.20%)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84例未发生血栓。单因素分析显示,血栓组与非血栓组在入院时BMI,血脂,D-二聚体水平,以及ICU期间发生IAH,股静脉置管,SOFA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I,IAH,SOFA评分为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OR=1.345,95%CI:1.040~1.739,P=0.024;OR=5.440,95%CI:1.444~20.497,P=0.012;OR=1.718,95%CI:1.176~2.510,P=0.005)。ROC曲线显示3项独立危险因素联合预测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曲线下面积为0.871(P<0.001),敏感度为78.79%,特异度为84.52%。结论:高体重指数、腹腔内高压、高SOFA评分是SAP患者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高危因素,在这种严重炎症性疾病背景下,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可能是不充分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心胸外科手术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2月在济南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行心胸外科手术的患者137例,采用自制调查问卷表对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与相关影响因素进行收集,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回归分析法对心胸外科手术患者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分级护理干预对预防下肢骨折患者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4年4月-2015年3月于上海市浦东医院骨一病区进行下肢手术患者366例,将其分为观察组186例及对照组18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分级护理方法进行干预。观察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情况。结果:观察组发生3例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对照组发生15例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为8%.干预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分级护理干预可以有效降低下肢骨折患者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临床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提供了有利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癌症骨转移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影响因素。方法从我院于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112例癌症骨转移患者中选取30例癌症骨转移患者(对照组)和30例癌症骨转移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研究组)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对可能影响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影响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3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中,男性56.7%,女性43.3%,有66.7%的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有26.7%为双下肢血栓。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相关因素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血型、卧床时间、有无病理性骨折、肿瘤病灶数目、红细胞压积水平和纤维蛋白原水平与患者是否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有关(P0.05);患者是否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与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是否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病变部位、是否已知原发灶、血小板数量和APTT水平无关(P0.05)。对可能导致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有关的多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是否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与患者的卧床时间、是否有病理性骨折和纤维蛋白原水平有关(P0.05)。结论患者的卧床时间、是否有病理性骨折和纤维蛋白原水平是影响癌症骨转移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20.
刘晓艳 《妇幼护理》2023,3(13):3242-3244
目的 探索脊柱骨折术后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方法 以 2017 年 1 月至 2021 年 10 月烟台某三级医院脊柱骨 折手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将下肢静脉超声结果作为深静脉血栓的诊断依据,根据超声结果是否发生 DVT 将患者进行分组, 将符合研究标准并发生 DVT 患者 42 例设为 DVT 组,按照 1: 2 的原则选取同期进行脊柱骨折手术未发生 DVT 患者设为未发生 DVT 组。比较两组的一般资料,探索脊柱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采用 Logistic 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 分析:年龄(P=0.012)、低蛋白血症(P=0.036)、血浆 D-二聚体(P=0.026)、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P=0.000)、融合的 椎体节段数(P=0.035)、脊髓损伤(P=0.033)是发生 DVT 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脊柱骨折手术后患者年龄、低蛋白血症、血 浆 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融合的椎体节段数、脊髓损伤是发生 DVT 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