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2.
目的 研究改良孙氏手术程序即主动脉弓分支优先重建吻合技术在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中的优势.方法 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接受孙氏手术的82例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行回顾性研究.其中分支优先组29例(采用主动脉弓分支优先重建的孙氏手术程序),经...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呼吸道管理小组在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4月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80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0例)和试验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干预,试验组采用呼吸道管理小组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肺功能恢复情况、并发症总发生率、疼痛数字评分法(NRS)评分及住院时间。结果 护理前两组患者肺功能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试验组的血氧饱和度、氧合指数、氧分压的水平高于对照组,氧浓度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干预前的N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干预后的NRS评分低于干预前,试验组的NR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对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患者使用规范细致的呼吸...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相关性,为临床准确预测及积极预防脑梗死疾病发生情况给予可靠依据,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与生命安全。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仪完成两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查工作,记录检查结果,给予统计学分析后得出结论。结果研究组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为82.11%,显著高于对照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18.70%,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医师根据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情况,给予积极的稳定斑块或消除斑块措施,降低脑梗死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与生命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究全弓置换联合支架象鼻手术治疗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效果。方法 60例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按照电脑随机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实施全弓置换联合支架象鼻手术治疗,对照组实施常规手术治疗。对比两组各项手术指标、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5.09±0.32)h、体外循环时间(146.27±2.61)min、阻断时间(78.41±1.21)min、术后机械通气时间(12.16±1.52)h短于对照组的(6.21±0.27)h、(186.21±2.17)min、(102.17±2.31)min、(20.19±1.27)h,术中出血量(375.12±2.17)ml少于对照组的(449.14±3.21)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3.33%低于对照组的3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死亡率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弓置换联合支架象鼻手术治疗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能够取得显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促进康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 46例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45例体检健康人为对照组,采用彩超检测两组双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板块以及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僵硬系数,对比两组检测结果。结果观察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软斑、硬斑、扁平斑、混合斑、斑块内出血构成比均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双侧颈总动脉内膜-中膜明显增厚,僵硬系数明显增高,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密切相关,临床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7.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常合并高血糖,其不仅可能发展成为糖尿病,而且也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诱发因素,其中颈动脉粥样硬化可导致患者中风,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1,2].本文回顾性分析120例高血压患者资料,探讨高血糖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为早期防治高血糖,进而预防颈动脉粥样硬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 24例首发脑梗死患者设定为研究组,并选择24例同时期非脑血管病患者设定为对照组,均应用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查颈动脉,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发生率与脑梗死的关系。结果 研究组左、右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79.2%)显著高于对照组(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11,P〈0.05)。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在脑梗死组显著高于非脑血管病组,提示颈动脉硬化程度与脑梗死有明显相关性。应用彩色多谱勒超声对颈动脉检查,根据斑块形成情况采用不同的防治策略,在脑梗死的二级预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探讨H型高血压与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依据是否合并高血压及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是否≥10 μmol/L将254例ACI患者分为:H型高血压组(高Hcy合并高血压)130例、高血压组(高血压而Hcy水平正常)42例、HHcy组 (高Hcy而血压正常)32例、对照组(血压、Hcy水平均正常)50例。记录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颈动脉超声、实验室检查结果,分析H型高血压、Hcy、高血压、胱抑素C(Cyst-C)与ACI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H型高血压组与HHcy组的Hcy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余各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随着颈动脉硬化程度的加重,Hcy、Cyst-C水平有逐步升高的趋势;高Hcy加剧了斑块的不稳定性,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高Hcy、Cyst-C、尿酸是颈动脉硬化及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P<0.05)。H型高血压组颈动脉病变程度最严重,H型高血压、高血压、Hcy、Cyst-C参与了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及ACI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H型高血压的相关性和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0年3月1日—2013年2月28日的新发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115例。应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总同型半胱氨酸(tHcy),并根据tHcy检验结果和有无高血压病史分为H型高血压组、单纯高血压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组和两者均正常组(无高血压病史和tHcy正常)4个亚组,对斑块组和对照组进行4个亚组检出率方面的比较。结果:斑块组与对照组各组危险因素分析:年龄、高血压病史、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是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斑块组内4个亚组的发生率:H型高血压发生率>高血压发生率>HHcy发生率>两者均正常发生率。结论:H型高血压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危险性均大于高血压、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和两者之和。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病史、LDL是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袁继红 《中国当代医药》2014,21(14):41-42,45
目的 探讨超声检测对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 将本科室2011年2月~2013年5月收治的130例冠心病患者(试验组)以及7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均使用彩色超声检测,记录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计算斑块积分和斑块检出率,评价斑块严重程度,对得到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的IMT、斑块积分、斑块检出率、斑块严重程度显著升高(P<0.05).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之间存在相关性,通过超声检测得到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进一步判断冠心病的病情发展程度,有助于进行准确的临床治疗,具有很大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受各种心血管危险因素影响的可能性,为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及其预防工作提供临床理论参考依据.方法 选择本院2009年12月~2012年12月收治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120例,设为实验组,同期选择120例志愿健康人设为对照组,对两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两组在烟酒嗜好、性别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血脂异常、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的发生率方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的年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心血管危险因素中高龄、血脂异常、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可能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临床应对上述危险因素进行有效控制,提前预防以降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提高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对其发病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 入选103例首次发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和46例健康体检者,应用颈动脉多普勒彩色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浆Hcy,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急性脑梗死组血浆Hcy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18.21±0.51) μmol/L比(12.32±0.16) μmol/L,P<0.01];脑梗死内膜增厚组、斑块组血浆Hcy明显高于无斑块组[(18.37 ±0.24)、(20.16±0.58) μmol/L比(13.25±0.13) μmol/L,P<0.05];斑块组血浆Hcy水平明显高于内膜增厚组(P<0.05).直线相关分析显示血浆Hcy水平与IMT呈正相关(r=0.68,P<0.01).结论 血浆Hcy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密切相关,对高Hcy脑梗死患者进行干预是一种值得研究的防治手段.  相似文献   

14.
李茗茗  冯斌  吴梦娇  杜宣  施毕旻 《安徽医药》2023,27(10):1970-1975
目的探讨 2型糖尿病(T2DM)病人血清肌腱蛋白 C(TNC)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的相关性。方法横断面研究,共纳入 2021年 3月至 2021年 9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的 155例 T2DM病人。收集其临床资料,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 TNC水平。根据超声测定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CIMT)将病人分为正常组( 35例)、内膜增厚组( 48例)和斑块形成组( 72例)。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法,对 T2DM病人 CIMT增厚的独立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采用 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血清 TNC与其他临床参数相关性;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 T2DM人群中血清 TNC对 CAS的诊断价值。结果对病人血清 TNC水平比较,斑块形成组 137.20(119.11,150.36)ng/L高于内膜增厚组 121.64(101.18,141.75)ng/L和正常组 110.63(84.59,125.38)ng/L,内膜增厚组高于正常组( P<0.001)。 CIMT随着血清 TNC升高而增加(趋势 P<0.001)。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 TNC是 T2DM病人 CIMT增厚的独立危险因素。 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 T2DM病人血清 TNC水平和身体质量指数、腰围呈正相关; ROC曲线分析显示, TNC是预测 CAS发生的良好指标。当 TNC取最佳截断值 125.38 ng/L,灵敏度为 77%,特异度为 59%。结论血清 TNC水平升高是 T2DM病人 CIMT增厚的独立危险因素,可成为预测 T2DM病人 CAS风险的潜在血清学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90例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期90例非脑血管病患者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患者颈动脉是否存在斑块,并观察不同类型斑块与脑梗死的关系。结果观察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达78.8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扁平斑13例(18.31%),软斑24例(33.80%),硬斑12例(16.90%),混合斑22例(30.99%);对照组中扁平斑8例(50.00%),软斑2(12.50%),硬斑4例(25.00%),混合斑2例(12.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软斑、混合斑发生率均明显高于硬斑和扁平斑(P〈0.05)。结论对于可能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应及时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了解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性质,从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以预防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5月~2013年5月诊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137例,根据脑血管斑块支数分组:无斑块患者43例为A组。1~2支存在斑块的患者52例为B组,3支及以上存在斑块的患者42例为C组,比较各组患者的临床指标。再根据脑血管病症分组:一过性脑缺血患者41例为D组,单发性脑梗死患者47例为E组,多发性脑梗死患者49例为F组,分析各组患者不同部位的斑块面积。结果B组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尿酸(UA)、纤维蛋白原(FIB)均明显高于A组,B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明显低于A组。C组TC、TG、LDL—C、UA、FIB均明显高于A、B组,C组HDL—C明显低于A、B组。E组颈总动脉主干部、颈总动脉膨大部、颈内动脉起始部的斑块面积均明显大于D组,F组颈总动脉主干部、颈总动脉膨大部、颈内动脉起始部的斑块面积均明显大于D、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越多,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越高,两者具有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使用大剂量阿托伐他汀联合替罗非班对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 对126例ACS患者随机分三组,A组30例,每晚服用20mg阿托伐他汀;B组41例,每晚服用阿托伐他汀40 mg;C组55例,采用每晚服用阿托伐他汀40mg,联合24~48 h替罗非班.随访6个月,观察血浆hsCRP、彩色多普勒技术测定颈动脉内一中膜厚度(IMT)变化.结果 三组治疗12个月,均能显著降低hsCRP,且三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B、C两组能降低双侧IMT,且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ACS应用大剂量阿托伐他汀联合替罗非班治疗,明显抑制hsCRP,减少颈动脉粥样硬化,降低心脏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8.
舒降之联合疏血通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江  陈伟星  李亮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8):1112-1113
目的:探讨舒降之联合疏血通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颈动脉粥样硬化72例随机分治疗组、对照组,每组各36例。治疗组应用舒降之和疏血通注射液,对照组应用丹参注射液,治疗后3、7、14天血小板计数、凝血功能指标,治疗3个月后监测血脂.治疗6个月后监测颈动脉B超。结果:和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治疗后3、7、14天后纤维蛋白原显著降低(P〈0.05),治疗3个月后其血脂也明显降低(P〈0.05),而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与治疗前后及对照组比较均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治疗前的颈IMT比值明显减低(P〈0.05)。PI、RI在两组均较治疗前改善,但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舒降之联合疏血通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可有效延缓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提高临床疗效,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小。  相似文献   

19.
摘要: 目的 分析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发生术后谵妄 (POD) 的相关危险因素, 指导临床实践。方法 回顾性分析天津市胸科医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行手术治疗的118例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81例、 女37例, 年龄 (55.0±10.3) 岁。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出现谵妄分为POD组 (56例) 与非POD组 (62例)。收集患者术前、 术中、 术后的相关临床资料, 分别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生POD的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 与非POD组相比, POD组患者饮酒、 有脑血管病史的比例升高, 术后早期电解质紊乱和低氧血症的比例升高, 粒细胞/淋巴细胞、 停循环时间和术中用血量均明显升高, 发病至手术时间短, 但纤维蛋白原水平下降 (均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术中用血量增多 (OR=1.733, 95%CI: 1.409~2.129)、 术后早期电解质紊乱(OR=10.500, 95%CI: 2.930~37.622) 是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发生POD的独立危险因素, 而术前纤维蛋白原水平较高 (OR=0.157, 95%CI: 0.050~0.635)、 发病至手术时间延长 (OR=0.871, 95%CI: 0.808~0.943) 则是保护因素。结论 早期识别POD的危险因素, 积极干预对减少POD的发生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应用回声追踪技术评价原发性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左心室重构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原发性高血压患者90例,所有患者均经过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除外颈动脉斑块形成.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Ds)、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室间隔厚度(IVS),计算左心室心肌重量指数(LVMI).根据LVMI将所有患者分为左心室肥厚(LVH)组(31例)与非左心室肥厚(NLVH)组(59例).应用回声追踪技术测量患者颈动脉压力应变弹性系数(Ep)、硬化度、顺应性、膨大系数、脉搏波传导速度(PWV),并与LVMI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高血压LVH组的颈动脉硬化度、Ep与PWVβ明显高于高血压NLVH组,而颈动脉顺应性明显低于高血压NLVH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0.00±3.40)比(7.23±1.28),(141.30±43.60) kPa比(110.90 ±35.10) kPa,(8.20±2.60) m/s比(6.05±0.78) m/s,(0.52±0.33) mm2/kPa比(0.85±0.41) mm2/kPa] (P<0.05).LVMI与硬化度、Ep呈明显正相关(r=0.683,0.556,P<0.05),与顺应性呈明显负相关(r=-0.706,P<0.05).结论 高血压患者的左心室重构与颈动脉硬化度、Ep、顺应性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应用颈动脉回声追踪技术参数能很好地评价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的程度,具有较高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