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川崎病再发15例临床及治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川崎病(KD)又名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MCLS),是一种原因未明的小儿急性发热、发疹性疾病,易并发冠状动脉病变。1967年由日本川崎富作首先报道,近年来该病有增多趋势,目前该病已取代风湿热成为我国小儿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病因。川崎病再发临床较少见,现将我院1990年1月  相似文献   

2.
川崎病4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秀琴 《临床医学》2003,23(3):25-26
川崎病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症。由于该病约20-30%病例并发冠状动脉瘤,临床上本病的早期诊断有一定的困难。现将我院自1987年2月-2002年5月诊治的46例川崎病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对象:根据日本川崎病研究会1984年制定的诊断标准诊断川崎病46例,男34例,女12例。农村32例,城市14  相似文献   

3.
川崎病(Kawasaki's disease,KD)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全身血管炎综合征,5岁以下好发,主要并发症是冠状动脉损伤.KD有一定的再发率,对2000年1月至2008年12月收治的13例再发KD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KD再发的临床特点及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川崎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本院收治的126例川崎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总结川崎病患者的临床表现,临床诊断以及治疗效果。结果:在本组126例川崎病患者中,94例患者为典型儿童川崎病,32例患者为非典型川崎病;其中存在冠状动脉扩张的患者有27例,冠状窦冠脉瘤的患者有5例。其主要的临床症状包括持续发热、口唇龟裂、球结膜充血、颈部淋巴结肿大、皮疹等,其中最为常见的是发热。患者治疗时采用阿司匹林、人免疫球蛋白注射以及抗凝和对症治疗,均获得康复。结论:当前临床上在对川崎病进行诊断时,可以结合患者典型和非典型临床特征确诊,然后采用综合治疗方法,可以促进患者病情的康复。  相似文献   

5.
侯玮  魏增华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2,11(15):1237-1237,1240
目的通过对非典型川崎病患儿临床特点的分析,为临床非典型川崎病患儿的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承德市第六医院自2008年12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20例非典型川崎病患儿的相关诊治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入组的20例患儿仅具备典型川崎病6项主要表现中的2~4项。结论应加强对非典型川崎病症状及体征的早期识别,以免延误诊治、造成不良后果。  相似文献   

6.
川崎病复发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川崎病是一种病因未明的血管炎综合征,幼儿高发。临床特点为急性发热,皮肤、黏膜病损和颈淋巴结肿大。我院自1981~2003年收治川崎病111例,其中4例复发。本文对4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作一回顾性分析,以总结经验,提高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7.
我院于1995年1月 ̄2000年1月共治疗川崎病112例,现对其临床资料作一分析。并将分析结果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病例来源1995年1月~2000年1月我院共收治川崎病112例,男82例,女30例;年龄为6个月~13岁,<2岁51例,2~4岁29例,>4岁32例;病程2 ̄12d。符合MCLS研究会制定的川崎病诊断标准。1.2临床表现112例均有发热,多为高热,热程5d以上,最长44d,其中>14d76例,<14d36例。全部患儿均有皮疹,于发热第2 ̄3天出现,呈多形性,猩红热样皮疹。眼结膜充血78例(占69.64%),于病初出现;淋巴结肿大97例,其中颈部和颌下淋巴结肿大68例(占60.71%),腋下、腹股沟…  相似文献   

8.
川崎病 (kawasakedisease,KD) ,又名皮肤粘膜淋巴综合征 ,1967年由日本医生川崎首先报道 ,主要病理改变为全身非特异性血管炎 ,多侵犯冠状动脉 ,部分患儿形成冠状动脉瘤 ,少数患儿冠状动脉还可发生狭窄、血栓甚至导致心肌梗死[1] 。因此 ,KD患儿的护理非常重要。 1995年 3月至2 0 0 1年 7月我院收治KD患儿 2 1例 ,现将此病的观察和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2 1例中男 15例 ,女 6例 ,2个月~ 5岁 3个月 ,平均 2岁 2个月。均符合 1988年 12月第 3届国际KD病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本组患儿均有发热史 ,3例体温 <3 8 6℃ ,18例体温…  相似文献   

9.
对32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符合日本川崎病研究委员会1987年修订标准6项者7例,5项者13例,4项者7例,3项者5例。其中非典型川崎病12例(37.5%)。发热、结膜充血、口腔黏膜变化、及指趾端脱皮在川崎病患儿中出现率最高,且指趾脱皮可作为特异性诊断指标,卡痕斑充血在婴儿中特异性及敏感性均较高。  相似文献   

10.
川崎病的临床观察和护理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川崎病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以变态反应性全身小血管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小儿疾病。2000年1月至2003年8月我院收治小儿川崎病24例,针对川崎病的特点,进行了相应的护理,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索首次应用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无反应性川崎病的进一步治疗方法,并进行分析。方法总结2003年6月至2007年4月我院收治的46例川崎病临床资料,其中6例符合静脉丙种球蛋白无反应川崎病,并对治疗结果进行总结。结果6例川崎病患儿首次接受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2g/(kg·次),36h体温仍高于38.5℃,其中3例再次接受丙种球蛋白治疗,剂量为1g/(kg·次),其中2例热退,1例仍有发热,给予激素治疗后热退;另3例再次接受丙种球蛋白2g/(kg·次)治疗后热退。结论对于首剂静脉丙种球蛋白无反应的川崎病患儿,可再次给予丙种球蛋白静脉治疗,2g/(kg·次)丙种球蛋白较1g/(kg·次)效果好。  相似文献   

12.
川崎病是一种病因尚未明的全身血管炎性疾病,也是儿科常见的后天性心血管疾病之一,该病由于可导致儿童冠状动脉病变(CAD)而日益受到重视。现将我院近年来26例川崎病临床特点和治疗情况报告如下,并对治疗方法进行探讨。资料与方法一、临床资料我科1996年1月至1999年12月的住院诊断川崎病患儿共26例 ,均符合1984年日本川崎病研究委员会制定的诊断标准。男15例 ,女11例 ;年龄8个月至9岁 ,平均3岁2个月。<3岁18例 ,~9岁8例。患儿住院时病程7天内16例 ,7天以上10例 ;各种皮疹19例 ,粘膜充血1…  相似文献   

13.
心脏病变尤其是冠状动脉病变是川崎病常见的并发症[1]。超声心动图可无创检测川崎病导致的冠状动脉病变及心脏并发症,对判断病情,指导治疗及评估预后都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本研究对21例川崎病患儿的超声心动图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超声心动图在川崎病心脏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一、临床资料2004年9月至2010年9月我院临床确诊为川崎病的患儿21例,男14例,女7例,年龄10个月~7岁,平均3.5岁。其中年  相似文献   

14.
临床路径在川崎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雪婷  齐爱华 《护理学报》2009,16(10):75-77
目的观察健康教育临床路径表对川崎病患儿的应用效果。方法确诊的120例川崎病患儿被随机分为路径组、对照组,制定川崎病临床路径表,根据临床路径表对患儿及家长进行健康教育,观察出院前患儿及家长对川崎病相关知识和健康技能的掌握情况和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结果路径组川崎病相关知识和健康技能的掌握情况及患儿和家长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均高于观察组(P〈0.05)。结论健康教育临床路径表的应用,显著提高了川崎病患儿家长对川崎病相关知识及健康技能的理解和认知,也提高了患儿及家长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有利于系统规范地进行健康教育,促进了整体护理的深入。  相似文献   

15.
川崎病是一种急性、自限性且病因不明的血管炎,随着人们对该病认识的不断深入,一些表现不典型或不完全符合川崎病诊断标准的病例在国内外报道越来越多[1-7].而年龄小于6个月的小婴儿不完全型川崎病更易误诊.我院2005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川崎病共72例,其中小婴儿不完全型川崎病19例,9例曾发生误诊,占12.5%.现对误诊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6.
65例川崎病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川崎病的临床特点,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分析65例川崎病患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治疗随访情况。结果:符合日本川崎病诊断标准的6项主要表现者28例,符合5项主要表现者25例,符合4项主要表现者12例;合并冠状动脉病变38例。全部患者均用阿司匹林常规治疗,其中加用丙种球蛋白45例,加用肾上腺皮质激素28例;治愈40例,好转2d例.转院1例,无1例死亡。随访22例,随访时间1~8年,19例患者〈1年恢复正常,3例好转仍在随访观察中。结论:大多数川崎病患者症状较典型,可明确诊断。以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效果较好,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老年再发性脑梗塞6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志平 《临床荟萃》1999,14(18):832-833
脑梗塞是老年入易发的脑血管疾病之一,部分患者初发后可以再发。据报道,老年再发性脑梗塞在老年脑卒中患者中约占70%左右,病残、病死率也很高。探讨老年再发性脑梗塞的临床特点、再发危险因素对获得防治思路具有现实意义。收集我院1995年1月至1998年2月收治的老年再发性脑梗塞65例(再发组),与我院同期老年初发脑梗塞103例(初发组)进行对比分析,并作相关讨论。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全部脑梗塞患者168例,年龄均在60岁以上,脑梗塞均经头颅CT扫描确诊。再发组65例,男40例,女25例,年龄65~79岁,平均72岁。初发组103例,男45例,女58例,年龄61~88岁,平均71岁。  相似文献   

18.
正临床上部分发热患儿的表现与川崎病相似,但并不完全符合川崎病的诊断标准,称为不典型川崎病~([1]),该病临床表现不典型,容易漏误诊。本组旨在探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对不典型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早期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一、临床资料选取2010年1月至2016年10月我院收治的不典型川崎病患儿106例,男67例,女,39例,年龄17个月~12岁,平均  相似文献   

19.
陈赟  唐晓华 《浙江临床医学》2008,10(9):1239-1240
川崎病(KD)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小儿疾病。由于本病可发生严重的心血管并发症,近年已取代风湿热成为我国小儿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病因之一。该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随着对该病认识的不断深入,不完全性川崎病在国内外的报道逐年增多。本院自2002年1月至2007年10月收治23例不完全性川崎病,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川崎病(KD)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由日本的川崎富作医师首次报道的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小儿疾病。KD病程长短不一,第1期为急性期,第2期为亚急性期,第3期为恢复期,根据不同的分期,患儿有不同的护理需求,现将本科2010年7月—2011年6月收治的35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