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血浆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在纤溶酶作用下产生的一种特异降解产物,作为播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及血栓性疾病诊断和病情监测的指标,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研究表明高D-二聚体与恶性肿瘤存在密切的关系。纤溶活性的改变与肿瘤患者病情的变化有一定关系。近年来有文献报道[1-2],恶性肿瘤患者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凝血指标的异常,尤其是晚期肿瘤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异常升高。而血浆D-二聚体水平含量常预示着恶性肿瘤患者的病情变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恶性肿瘤患者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Thromblyzer Compact BE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来检测85例恶性肿瘤患者(包括早期患者42例和晚期患者43例)及40例健康对照组的凝血功能水平,主要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及纤维蛋白原(Fib)等指标的检测.结果 早期恶性肿瘤组TT、Fib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PT、APT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晚期恶性肿瘤组PT、TT、APTT和Fib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晚期恶性肿瘤组PT、APTT、TT和Fib水平也均显著高于早期恶性肿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PT、APTT和TT等时间指标的延长提示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存在凝血功能紊乱;Fib指标的增高可导致晚期恶性肿瘤患者血栓形成和癌细胞远处转移.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关于恶性肿瘤的研究,越来越重视凝血功能所发挥的作用。大量研究证实,凝血功能在恶性肿瘤患者体内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异常。凝血主要因素在恶性肿瘤的生长、浸润、转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凝血主要因素在恶性肿瘤的辅助诊断、分期、转移、治疗、预后及并发症等方面也有着紧密的联系。本文将近年研究中凝血主要因素(凝血因子、血细胞、凝血酶、凝血标志物、血管内皮损伤因素等)与恶性肿瘤的关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通过对食管癌、肺癌、乳腺癌、胃癌、肠癌等恶性肿瘤患者的常规止凝血功能指标检查,探讨部分恶性肿瘤患者凝血功能改变的意义.方法 用贝克曼ACL9000全自动血凝仪,采用凝固法原理对98名健康对照,263例恶性肿瘤(食管癌69例,肺癌59例,乳腺癌44例,胃癌52例,肠癌39例)患者的常规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进行检查.结果 恶性癌患者的D-二聚体、Fib水平和健康对照组相比明显增加(P<0.01),且APTT、PT有不同程度的缩短(P<0.01或P<0.05);而大部分肿瘤患者与健康对照组相比T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恶性肿瘤凝血功能增强,抗凝及纤溶活性降低,机体处于高凝状态,有血栓形成倾向,而肺癌患者高凝状态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5.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24):4588-4589
探讨颅脑外伤患者凝血功能异常与预后的相关性。本文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80例参与实验观察的患者进行DIC评分;同时,对不同程度的颅脑外伤患者的凝血功能异常与预后进行评分。结果不同损伤程度患者的凝血功能变化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PT指标值与D-DT指标值分别与中型颅脑外伤患者与轻型颅脑外伤患者的PT指标值与D-DT指标值存在统计学上的差异意义(P0.05)。此外,预后不良患者的D-DT指标均值为3.31±0.61mg/l,PT指标均值为14.13±1.68s,FIB指标均值为2.42±0.76g/L,上述指标均显著高于预后良好患者;而预后不良与预后良好患者的AP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颅脑外伤患者中其病情越重患者的PT会明显延长且D-DT水平显著升高;同时,患者的D-DT、PT、FIB与预后成负相关性,即,患者的预后状况越差上述指标值越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单纯严重脑外伤患者入院时组织低灌注的发生率,并探讨组织低灌注与单纯严重脑外伤患者凝血功能紊乱的关系.方法 同顾性分析2004-01~2011-03入住安徽省市医院重症病房119例单纯脑外伤患者入院时凝血指标、生存率、血乳酸等.根据乳酸水平计算入院时患者发生组织低灌注的比例,同时行Logistic回归明确组织低灌注是否为发生凝血功能紊乱的危险因素.ROC曲线评价乳酸预测发生凝血功能紊乱的价值.结果 以乳酸水平>2mmol/L为组织低灌注诊断标准,78例患者入院时血乳酸高于该值,发生率为65.5%,其中44例发生凝血功能紊乱(56.4%);而41例入院时血乳酸<2 mmoL/L,只有14例发生凝血功能紊乱(34.1%).乳酸水平>2.85 mmoL/L预测发生凝血功能紊乱的敏感性为67.2%,特异性为88.5%(AUC=0.806±0.042.95%C1 0.723~0.889,最大约登指数0.558,P<0.0001).58例患者入院时即有凝血功能紊乱,其中死亡组32例(64.0%),存活组26例(37.7%),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凝血功能紊乱组乳酸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P<0.001).结论 单纯严重脑外伤患者发生组织低灌注的比例非常高,而且低灌注是这类患者发生凝血功能紊乱的独立危险因素.发生凝血功能紊乱患者的死亡率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甲状腺功能亢进(简称甲亢)患者凝血功能状态及其与甲状腺功能的相关性。方法比较45例甲亢患者和45例健康体检者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促甲状腺激素(TSH)、游离甲状腺素(FT4)和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T3)水平;分析甲亢患者凝血指标与甲状腺激素水平的相关性。结果甲亢患者PT、APTT水平低于健康者,FIB水平高于健康者(P<0.05);甲亢患者各项凝血指标与甲状腺功能各项指标间无相关性。结论甲亢患者以合并凝血功能异常,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血栓形成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凝血功能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20年1月—2021年6月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晚期恶性肿瘤患者作为试验组,另外选择100名本院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所有研究对象实施凝血功能指标检测,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分析并比较2组受检者上述凝血功能指标水平,以及不同性别、年龄、肿瘤类型和有无栓塞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水平。结果 试验组患者的PT、APTT、Fib、TT、D-二聚体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T(s):12.36±1.68比11.02±0.53,APTT(s):26.53±2.17比19.67±2.56,Fib(g/L):3.67±0.89比2.59±0.92,TT(s):18.35±3.27比14.12±0.64,D-二聚体(mg/L):0.96±0.14比0.13±0.05,均P<0.05〕。不同性别、年龄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的PT、APTT、Fib、TT、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肝癌患者的PT、APTT、Fib、T...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再次肝移植患者围手术期凝血功能和成分输血的特点.方法:收集18例行再次肝移植手术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和输血成分资料进行分析,并与首次手术的相应指标比较.结果:2次术前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和血小板计数值均异常,提示患者2次术前均存在凝血功能障碍.再次移植术中失血量,红细胞悬液、血浆及血小板输入量均较首次肝移植明显增多(均为P<0.05).结论:再次肝移植患者凝血功能异常,术中出血量和输血量均较首次肝移植明显增多.因此,术前应常规监测凝血功能,充分做好术前准备,备足血制品,以保证手术顺利进行,提高患者术后生存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心脑血管病患者检验凝血功能指标的方法及对预后的价值。方法本次研究时间为期一年半,由2018年3月-2019年8月底,研究对象选择我院收治的心脑血管病患者60例,结合患者入院时凝血功能指标检验结果差异分为两组,观察组患者存在3项或3项以上异常指标,总计30例,剩余异常指标不足3项者为对照组,总计30例,分析凝血功能指标与患者预后恢复情况间的关系。结果观察组患者预后致残率、致死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各凝血指标波动幅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检验凝血功能指标可用于判断心脑血管病患者预后情况的参考,临床应对其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1.
已有研究表明,恶性肿瘤患者具有发生静脉血栓的高风险性。比如,需要长期抗凝治疗、伴有出血危险、静脉血栓反复发生等,而且出现静脉血栓可能预示患者的高死亡率[1-3]。这种静脉血栓的形成与恶性肿瘤患者存在明显的止凝血功能紊乱、纤溶亢进及血小板活化有关[4]。  相似文献   

12.
肺癌患者凝血功能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了解肺癌患者5项凝血指标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用美国BeckmanCoulter公司ACL-9000全自动凝血/纤溶分析仪测定206例肺癌患者和166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含量和D-二聚体(D-D)水平,同时计数血小板(PLT)。结果206例肺癌患者中35例(17%)血小板升高,PT延长8例(4%),APTT延长37例(18%),Fib升高115例(56%),D-D升高128例(62%)。血浆的D-D水平与肿瘤分期有关,肺癌Ⅳ期的D-D值显著性高于Ⅰ~Ⅲ期D-D值(P<0.01)。不同病理分型患者的凝血指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5项凝血指标PLT、PT、APTT、Fib和D-D在肺癌患者均增高,肺癌患者存在凝血功能紊乱。血浆D-D水平与疾病预后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血栓弹力图(TEG)用于检测外科手术后患者凝血功能的临床意义。方法本院2016年7—12月的926名各种外科手术后患者同时分别做TEG检测、常规凝血试验和血小板计数(Plt),将TEG各项指标的异常率与常规凝血试验对应指标及Plt的异常率做对比分析,评估TEG检测患者术后凝血功能的准确性。结果 2种方法检测患者术后凝血功能指标降低的比例为:PT 77.97%(722/926)、 APTT 47.41%(439/926), R值15.55%(144/926)(P<0.01),;术后纤维蛋白原数量(或功能)指标降低的比例为:Fib 5.62%(52/926),K值25.92%(240/926)、Angle值29.37%(272/926)(P<0.01);而有关血小板数指标降低的比例为:Plt 32.61%(302/926), MA值29.16%(270/926)(P>0.05);相关性分析(r):MA值与FIB和Plt相关程度较好(P<0.05)。结论 TEG相比于常规凝血指标检测能更准确地区别性判断患者凝血功能,合理地指导成分输血。  相似文献   

14.
到目前为止,肝移植已成为治疗终末期肝病和某些恶性肿瘤的有效方法。肝移植围手术期分为无肝前期、无肝期和新肝期。很多肝移植患者术前存在不同程度的凝血功能障碍,加上手术时间很长、失血量大,无肝期无法合成相关的凝血因子,因而新肝早期凝血功能异常非常严重。总结对肝移植手术中新肝早期凝血功能障碍患者的处理结果和经验,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宫颈癌患者止凝血功能指针的变化,了解宫颈癌患者凝血功能改变的意义。方法将78例宫颈癌患者按病理分期分为Ⅰ~Ⅱ期组(49例)、Ⅲ~Ⅳ期组(29例),采用SYSMEXCA-70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测定不同分期的宫颈癌患者和62例宫颈良性病变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含量及D-二聚体(D-dimer)水平。结果宫颈癌患者的FIB、D-dimer水平与健康体检者和宫颈良性病变患者相比均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PT、TT、APT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的恶性程度分期为Ⅲ~Ⅳ期患者血浆FIB、D-dimer水平均高于Ⅰ~Ⅱ期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PT、TT、APTT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颈癌患者常伴随凝血及纤溶功能异常改变,监测患者体内FIB、D-dimer的改变可作为预防血栓形成及慢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凝血性疾病的有效措施,且能为宫颈癌的病情进展与临床分期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检测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前后凝血功能及血小板的变化,研究PICC置管对肿瘤患者血管的影响。方法对2012年4月至2014年4月200例明确诊断为恶性肿瘤的患者通过PICC置管行化疗,比较置管前及化疗两周期后凝血五项及血小板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患者置管前后凝血功能各项指标及血小板变化不大,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PICC置管对患者凝血功能影响不大,虽有少数病例出现血栓形成,但大多数能顺利带管生活,因此PICC置管本身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脂多糖水平与重症闭合性损伤患者凝血功能障碍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诊治的重症闭合性损伤患者65例,出血量>2 000 ml,创伤指数>17,检测所有患者血清TNF-α和脂多糖水平及凝血功能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和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以及血小板(PLT)],采用线性相关分析上述指标的相关性;并根据患者凝血功能指标异常程度分两组[当PT>(18.00±5.23)s和APTT>(45.00±9.20)s时,定义为凝血功能明显异常]:凝血功能明显异常组(46例)和凝血功能轻度异常组(19例)。比较两组TNF-α和脂多糖水平的差异。结果凝血功能明显异常组患者血清TNF-α和脂多糖水平分别为(41.28±8.64)ng/ml和(374.23±121.23)U/L,均明显高于凝血功能轻度异常组[(28.64±5.61)ng/ml,(302.65±107.69)U/L,P均<0.01];进一步线性回归分析发现,脂多糖与APTT、PT呈正相关(r=0.745,0.871,P均<0.01),与PLT呈负相关(r=-0.815,P<0.01);TNF-α与APTT、PT呈正相关(r=0.894,0.928,P均<0.01),与PLT呈负相关(r=-0.785,P<0.01)。此外,痊愈患者APTT、PT水平明显低于死亡患者(P均<0.01),PLT水平明显高于死亡患者(P<0.01)。结论 TNF-α和脂多糖与重症闭合性损伤患者凝血功能障碍密切相关,两者可能通过促进血小板及其他凝血因子的大量消耗,参与其凝血功能障碍的发生发展,早期检测TNF-α和脂多糖水平并给予相应治疗将有助于改善患者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的恶性肿瘤患者凝血功能与其肿瘤分期、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于该院住院的恶性肿瘤患者135例,选取同期于本院体检且合格的健康者57例纳入对照组。检测恶性肿瘤患者及对照组人群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凝固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并对不同肿瘤分期、不同淋巴结转移情况的同类型恶性肿瘤患者的凝血功能相关指标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恶性肿瘤患者PT、APTT缩短,D-二聚体及FIB水平升高(P0.05)。食管癌、乳腺癌、胃癌患者PT、TT、APTT较肺癌组延长,D-二聚体及FIB水平较肺癌组降低(P0.05)。恶性肿瘤(肺癌、食管癌、乳腺癌、胃癌)患者Ⅲ~Ⅳ期PT、TT、APTT缩短,而D-二聚体、FIB水平升高(P0.05)。有淋巴结转移的恶性肿瘤患者较无淋巴结转移者PT、TT、APTT缩短,FIB水平增高(P0.05)。结论恶性肿瘤患者血液存在高凝状态。不同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情况不同的恶性肿瘤患者凝血功能也有差异,凝血功能的异常有可能参与了肿瘤的进展和转移。  相似文献   

19.
众所周知,尿毒症患者存在着凝血功能异常,表现为出血倾向和血液高凝两个方面。现尿毒症患者血液高凝即血栓形成的发病率逐渐升高,这主要与凝血系统功能异常、纤溶活性异常、血小板活性异常等多方面因素相关。近年来许多研究证实凝血过程发生时血小板、红细胞膜表面所表达的磷脂酰丝氨酸(PS)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术后凝血功能异常与创伤性颅脑损伤严重程度和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的相关性分析。方法:选取我院收治并进行手术的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204例,根据凝血功能情况按照1∶3配比病例对照研究分为凝血功能正常组153例及凝血功能异常组51例,分析患者术后凝血功能障碍与损伤严重程度及肝功能的关系。结果:根据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患者术后凝血功能异常发生情况与颅脑损伤严重程度有关,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较轻中型颅脑损伤患者更容易发生凝血功能障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416,P0.01)。凝血功能正常组与凝血功能异常组的AST、ALT、ALP、γ-GT与TBIL异常情况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中型颅脑损伤患者中,术后凝血功能与血清ALT、AST水平未见明显相关性(均P0.05);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术后凝血功能与血清ALT、AST水平有一定的相关性(P=0.008,OR=4.318,95%可信区间1.429~13.053;P=0.036,OR=3.109,95%可信区间1.064~9.081)。结论:术后凝血功能异常的发生情况与创伤性颅脑损伤的严重程度相关,并且发生术后凝血功能异常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更容易并发肝功能异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