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对中医色诊三原色(青、赤、黄)的主生主死特性的样品进行反射光谱分析,探讨其生死色的特异性差别,以促进中医色诊的客观化、系统化发展。方法实验中以翠羽、草兹、鸡冠、衃血、蟹腹、枳实,以及正常人群的鼻准与额头进行反射光谱分析,也是应用光谱的方法进行色的记录,并对其基本特性进行分析。结果分析结果显示,主生的青(翠羽)、赤(鸡冠)、黄(蟹腹)3个光谱分析体现出反射色谱波峰单一,体现了其色的鲜艳性;而主死的青(草兹)、赤(衃血)、黄(枳实)3个光谱分析体现出其反射色谱由多重色组成,也就是以复合色为主,表现了色的晦暗;正常人群的色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红黄微隐与气血的充盈。结论本研究表明,对记录的中医色诊结果的正确分析,明确色的鲜艳性或晦暗性可以反映生死色的差异性,将有助于中医色诊的客观化发展。  相似文献   

2.
中医面部色诊测定方法述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色诊是中医的特色之一。中医学很重视面部望诊,在《内经》中就对面部五色诊有详细的论述。所谓面部五色诊法,就是运用阴阳五行学说,按五脏配五行五色的理论,通过目测面部表现出的青、赤、黄、白、黑不同颜色变化来进行疾病诊断的一种方法。在现代,随着颜色光学理论的发展和测色仪器的更新,众多专家学者将颜色光学理论和现代仪器,如数码相机、色差计、分光光度计等引入到中医诊断现代化研究的领域,使之更为科学及客观化,以规避人为因素造成的面色诊断的误差。面部望诊的现代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丰富了中医面部色诊的内容,但目前其使用的仪器尚不统一,数据不能反映中医色诊的全部信息,具有片面性,因此需进一步研制更加符合中医五色诊原理的科学仪器。  相似文献   

3.
浅议色诊     
中医之色诊,指医生观察病人面部颜色与光泽,以了解病情的诊法。笔者通过临床观察体会到,异常面色可预测疾病的发生,推断其病位,判断其疾病的轻重,确诊其预后。1 五色皆有常 常色,指人在正常生理状态时面部的色泽,即指人体精神、气血、津液的充盈与五脏功能的正常。中医将青、黄、赤、白、黑等五种颜色分居于肝、脾、心、肺、肾等五脏,然五脏生气各有所旺,故五脏常色应随五形之人而见。正如《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所说:“五脏之色随五形之人而见,百岁不变,故为主色也。”  相似文献   

4.
中医色诊,以青、赤、黄、白、黑五色推演于五行内合于五脏,进行疾病的临床诊断与辨证,其临床应用价值及理论意义为历代医家所推崇.邓铁涛国医大师与刘颂豪院士提出中医学与光学的交叉学科建设时,就以中医望诊作为突破口,建议应用光子学技术从模糊性思维与定量科学之间的关系着手,促进中医诊断方法的客观化发展[1].  相似文献   

5.
面部色诊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望诊是中医诊断特点之一。古代一些著名的医家在这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如扁鹊望齐侯之色,仲景对王仲宣的侯面色验眉毛等,几千年来一直传为佳话。在中医经典著作中对面部色诊的论述也很多。《内经》中有“五生色”、“五病色”、“五死色”的理论。《伤寒论》原文48条提出太阳病的面色是“缘缘正赤”;  相似文献   

6.
中医五色理论在现代色彩心理学及疗法中的佐证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医五色理论在现代色彩心理学及色彩疗法方面的证据。[方法]以中医五脏生理功能为线索,结合现代色彩心理学及色彩疗法,对中医五色理论在视觉刺激方面的应用加以探讨。[结果]现代色彩心理学理论以及色彩疗法,在很大程度上为中医五色理论在视觉刺激方面的应用提供了有力的证据。[结论]对根据中医理论辨证施以中医色彩疗法的探讨与研究具有相当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色系、色调、颜色的变化三个维度对《金匮要略》的色诊思路进行分析。色系方面,以五色为标准,对采集的面色进行归类,并将色系与病位、病因进行了对应总结;色调方面,以“赤色”的色调为要点,关注赤之浅深、明暗、浓淡、聚散等属性,在诊断过程中分辨出“赤”“正赤”“少赤”“赤斑斑如锦文”“翕然如醉”“面如醉”等多种不同的赤色,并借此分辨寒热虚实,厘清具体病机;颜色变化方面,主要描述了治疗过程中的生理变化、误治之后产生的病理变化以及与四时节气相关的面部颜色变化,并借此来判断病势顺逆、病情转归。  相似文献   

8.
病色可分为赤、白、黄、青、黑5种,分别见于不同脏腑和不同性质的疾病。《灵枢.五色》认为:以五色分属于五脏,其对应关系是"青为肝,赤为心,白为肺,黄为脾,黑为肾";以五色反映疾病的不同性质,则"青黑为痛,黄赤为热,白为寒"。这种根据患者面部五色变化诊察疾病的方法,即五色主病,或称五色诊。  相似文献   

9.
胡洁娴  刘旺华 《中医学报》2020,35(5):1001-1005
面部色诊是中医特色诊法之一。近年来,对中医面部色诊现代化的研究主要从面部图像采集、人脸区域分割、人脸区域定位、特征提取等技术和常色、病色、面部分区域等临床研究入手,对中医面部色诊现代化的主要方法、手段和获得的成果进行阐述。面部色诊客观化研究正在逐步走向成熟,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对人脸图像采集的环境尚未统一标准;面诊研究的技术尚不够成熟,仪器的实用性和精确性都存在一定问题;探测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中医诊断长期以来靠经验积累,而人体面部的色泽复杂多变且个体差异性较大,计算机对面部五色没有精确定义,很难定量描述;缺乏大样本、多中心、多层次、前瞻性的临床研究;色诊研究使用仪器尚不统一,存在检测指标不统一、可重复性低的缺陷;研究涉及的病种单一,同一疾病涉及的证型不够全面;中医注重整体观念,单纯靠面诊的定量数据进行诊断缺乏准确度。中医色诊现代化研究应该保持中医原有的特色,运用临床其他诊法综合辨证分析,四诊合参,确立整体研究思路。因此,今后的研究需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结合临床实践,利用现代科学技术采集、分析信息,提高四诊信息采集的可靠性,捕捉人眼所不能及的能反映内部脏腑的生理、病理信息,对四诊作进一步定性、定量分析,建立统一的辨证诊断推理标准,为临床诊断提供有效的帮助。  相似文献   

10.
从面部色诊分区、常色、病理五色、病证相关研究四个方面对现代面部色诊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纳、总结与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和前景展望.  相似文献   

11.
中医的望色,又称“色诊”,是通过观察病人全身皮肤(主要是面部皮肤)的色泽变化来诊察病情的方法。通常情况下说的色诊,指的是望面部的皮肤,它根据五色与五脏的配属关系理论,通过观察面部肌肤、络脉、眼目及舌的颜色变化来推断内脏疾病,具有重要的诊断意义。《难经》有“望而知之谓之神”之说。在现代研究中,面部的望诊不仅在理论上有了新的发展。而且通过各种现代仪器,弥补了人眼的不足,并将色诊量化.数据化应用于中医诊断,延伸了中医诊断的深度和广度,为临床提供了愈来愈有效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2.
《内经》色诊概念及光子学在色诊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色诊是中医的特色之一,是中医临床进行辨证论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程序,其临床应用价值及理论意义为历代医家所推崇。本文就关于《内经》中色诊的概念作一简单论述,并探讨光子学技术在中医色诊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以日语基本色彩词为研究对象,对"赤"青"白"黑"诸词具备形容词的词形,而"緑"紫"黄"诸词不具备形容词词形、即形容词词形的缺位成因进行探讨,分析比较上述两组色彩词的构词能力,以求对日语基本色彩词有更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黄帝内经》作为一部中医经典著作,其中"五色五味"理论被后世医家谙熟并指导临床实践。此理论产生于五行、阴阳归属关系,基于此,"五色五味"入通于人体五脏,即青、酸入于肝,赤、苦入于心,黄、甘入于脾,白、辛入于肺,黑、咸入于肾。观察人体五色变化,可知疾病顺逆与病损部位,五味适宜,补养五脏,五味过及,有损五脏,故补益五脏,应谨和五味。掌握"五色五味"理论,对疾病的预防与诊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对近年来中医面部色诊客观化研究情况的总结与分析,阐述了现代中医面部色诊客观化研究的主要方法、手段和阶段性成果;进一步探讨了现有的客观化研究存在的不足,并对客观化研究思路及进行更深入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提出了初步认识。  相似文献   

16.
Zhu ZR  Zeng CC  Yang L  Liu HP  Liu SH 《中西医结合学报》2011,9(12):1333-1338
目的:通过检测正常人群面部印堂和准头部的可见反射光谱色度学数据,分析印堂和准头部位色诊的明度值对其主波长和兴奋纯度的影响。方法:应用光谱测色法采集516例正常人群印堂和准头部色诊的色度学参数,分别将印堂和准头部位的明度Y值与其色度的主波长和兴奋纯度进行线性相关性分析,以分析明度Y值对其主波长和兴奋纯度的影响。结果:正常人群印堂和准头部的明度Y值与其色度的主波长值无相关性;然而,明度Y值与其色度的兴奋纯度存在负相关。结论:色诊中明度Y值的大小不影响面部色诊的主波长值,表明肤色中偏白或偏黑不会对色诊光谱测色的主色调造成影响。然而,明度Y值与兴奋纯度有负相关性,其主色调的饱和度受到皮肤偏白或偏黑的影响,需要根据明度值的大小进行评价分析。本文结论为色诊参数的测量与结果分析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7.
色彩词的艺术功能马林芳大千世界,人文景观,无不施奇色,敷异彩。描绘景色,烘染物象,记叙事情,刻画人物,均要用五颜六色的色彩词。从语言学的角度看,色彩词是指记录、描写不同颜色的名词或形容词。就音节看来,有单音的,像赤、橙、黄、绿、青、蓝、紫、黑、白等;...  相似文献   

18.
望面色是望诊的重要内容之一,指医生通过观察患者颜面五官的色泽变化,来判断整体及各相应内脏的健康状况,从而为我们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中医认为:“色为气血所荣,面为气之所凑,气血变幻,色即应之,色之最贵莫显于面,故望诊首察色,察色必重于面也”。这充分说明面部色诊在中医诊法中的重要性。 1 面部色诊的原理及其临床意义 面部色诊法早在《内经》时代就已确立。《素问·五脏生成篇》指出:“五色微诊,可以目察”。《难经·十三难》说:“五脏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标准照明体A、B、C、E和D65光源对正常舌尖舌色色度学参数的影响,为中医舌诊中舌色测量的标准化研究提供实验基础.方法 选取在校本科生正常人群35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光源修正为等能白光(标准照明体E光源),应用可见反射光谱法采集舌尖舌色数据,获得380~780 nm的光谱曲线,根据标准照明体A、B、C和D65光谱分布特征计算在各照明体条件下的可见反射光谱曲线;进行CIE XYZ颜色匹配三刺激值的计算,获得各标准照明体条件下正常舌尖舌色的CIE 1964色品坐标、主波长值与RGB分值,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在标准照明体A、B、C、E和D65光源照明下,舌尖舌色的可见反射光谱曲线、CIE 1964色品坐标、RGB分值均存在显著性的差异,但以各标准照明体特性为参照的主波长值存在一致性.结论 应用可见反射光谱法对色诊资料采集可提供一种标准的测色方法.不同的标准照明体光源条件可使色诊资料采集出现偏差,采用统一的标准照明体光源进行色诊研究可以减少这方面的误差,同时对色诊的数码成像资料进行色彩校正时,要以照明体的特性为基本参照进行数据分析.  相似文献   

20.
明清时期是中医望诊特别是中医色诊理论的成熟期,色诊理论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有了非常重要的充实和完善。同时也有大批的诊法以及色诊的专著问世,极大的丰富了中医色诊理论。分著作对明清时期中医色诊理论的源流,历代医家对色诊理论的充实和发挥等方面对色诊理论进行梳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