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凝血因子Ⅻ(FⅫ)基因多态性对其机体内抗凝状态及狼疮样抗凝物质(LA)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直接测序法检测75例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及60例正常对照人群的FⅫ基因启动区第46位碱基多态性,并采用一期凝固法、发色底物法及血浆蝰蛇毒时间法分别测定上述研究对象的血浆凝血因子Ⅻ活性(FⅫ:C)、抗凝血酶活性(AT:A)、蛋白C活性(PC:A)及血浆LA比值(LAC)等各项指标.结果:静脉血栓形成患者FⅫ基因多态性46TT型较正常对照组比例增高,通过基因型单因素分析,TT基因型危险性约为46CC+CT基因型的2.2倍(P<0.05).静脉血栓形成患者46TT型的FⅫ:C、AT:A明显低于其他基因型及正常对照组(P<0.05),而46CT、46CC基因型与正常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静脉血栓形成患者FⅫ各基因型LAC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但各基因型之间LAC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静脉血栓形成患者FⅫ 46TT基因型增多,且46TT基因型是患者抗凝血酶活性明显消耗性下降的潜在因素,对FⅫ46TT基因型患者及时监测抗凝功能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下肢深静脉血栓(LDVT)患者溶栓前后凝血、抗凝和纤溶指标的变化,以探讨出凝血、纤溶活性改变与LDVT患者溶栓后高血栓发生率的相关性。方法测定50例LDVT患者溶栓前后抗凝血浆标本的抗凝血酶活性(AT:A)、纤维蛋白原(FIB)、纤溶酶原活性(PLG:A)、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抗原性(t—PA:Ag)、纤溶酶原活性抑制剂-1抗原性(PAI:Ag)、血浆D-二聚体(D-D)、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Ⅷ促凝活性(Ⅷ:C)、凝血因子Ⅻ活性(Ⅻ:C);并取32例健康体检者作对照。结果AT:A、PLG:A、t—PA:Ag、Ⅻ:C在溶栓前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溶栓后升高(P〈0.05或P〈0.01),其中AT:A、PIG:A、Ⅻ:C仍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而t-PA:Ag无显著性差异(P〉0.05);FIB、PAI:A、D-D、Ⅷ:C、VWF在溶栓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溶栓后下降(P〈0.05或P〈0.01),其中PAI:A、D-D、Ⅷ:C、VWF下仍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而FIB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出凝血系统机能紊乱、纤溶-抗纤溶系统失衡与LDVT患者溶栓后血栓的发生可能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凝血因子Ⅻ活性的变化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凝血因子Ⅻ活性(FⅫ:C)的变化对纤维蛋白(原)溶解功能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影响。方法采用一期法测定63例DVT患者和30例正常对照组的FⅫ:C,同时用发色底物法检测血浆纤溶酶原活性(PLG:A),酶联免疫法测定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抗原性(t-PA:Ag)、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抗原性(PAI-1:Ag)及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浆D-二聚体(D-D)含量。结果DVT组FⅫ:C和PLG:A含量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其中5例(7.9%)年龄<45岁的患者FⅫ:C低于正常对照组x--2s。PAI-1:Ag、D-D含量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t-PA:Ag含量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FⅫ:C下降易导致纤溶酶原内激活途径受抑制,DVT的形成与FⅫ:C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慢性肾炎患者中血栓相关指标(FIB、AT:A、VWF、VⅢ:C、D-D、PLG:A)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100例慢性肾炎患者和50例健康体检者血浆标本,于STAGO-STA自动血凝仪上用凝固法测定纤维蛋白原(FIB)含量;发色底物法测定血浆抗凝血酶活性(AT:A)和纤溶酶原活性(PLG:A);一期法测定VⅢ促凝活性(VⅢ:C);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和D-二聚体(D-D)及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00例慢性肾炎患者中FIB、VWF、VⅢ:C比正常对照组有显著性升高(P<0.01),D-D也有升高(0.01<P<0.05),AT:A出现下降(P<0.05),而PLG:A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慢性肾炎患者由于FIB升高、AT:A下降及血管内皮可能存在较严重损伤等因素,较易导致血栓形成,并可能进一步发展到继发性纤溶亢进,血栓相关指标测定对慢性肾炎治疗和病情发展监测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初步探讨凝血因子Ⅻ活性(FⅫ:C)降低的深静脉血栓(DVT)患者的凝血状态。方法:测定DVT患者溶栓前抗凝血浆标本的FⅫ:C,根据其活性分为FⅫ:C降低组、FⅫ:C正常组,并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抗凝血酶活性(AT:A)、血浆D-二聚体(D-D)、纤溶酶原活性(PLG:A)、狼疮抗凝物(LAC)、蛋白C(Pc)、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抗原性(t-PA:Ag)、纤溶酶原激活抑制剂-1抗原性(PAI-1:Ag);另以32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FⅫ:C降低的DVT患者组中PLG:A、PC、AT:A、t-PA:Ag显著减少(P〈0.05或P〈0.01),PAI-1:Ag、D-D显著增高(P〈0.01),而PT、APTT、TT等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FⅫ:C正常DVT患者组比较,FXU:C降低组t-PA:Ag水平明显减低(P〈0.05),其他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低水平FⅫ:C患者在DVT占一定比例,其内外凝血途径筛查指标一般不表现异常,但生理性抗凝物均处于低活性,纤溶为高度抑制状态;其凝血状态的研究对DVT发病机制的探讨及治疗等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凝血因子Ⅻ活性的变化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凝血因子Ⅻ活性(FⅫC)的变化对纤维蛋白(原)溶解功能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影响。方法采用一期法测定63例DVT患者和30例正常对照组的FⅫC,同时采用发色底物法检测血浆纤溶酶原活性(PLGA),酶联免疫法测定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抗原性(t-PAAg)、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抗原性(PAI-1Ag)及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浆D-二聚体(D-D)含量。结果DVT组FⅫC和PLGA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其中有5例(年龄均小于45岁)FⅫC低于正常对照均值2标准差以下(占7.9%),而PAI-1Ag、D-D含量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但t-PAAg含量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FⅫC下降易导致纤溶酶原内激活途径受抑制,DVT的形成与FⅫC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1例凝血因子Ⅺ(FⅪ)缺乏症患者的基因突变,揭示其分子发病机制。方法应用凝固时间法测定患者血浆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含量(Fbg)、凝血因子Ⅷ促凝活性(FⅧ∶C)、凝血因子Ⅸ促凝活性(FⅨ∶C)、FⅪ促凝活性(FⅪ∶C)及凝血因子Ⅻ促凝活性(FⅫ∶C);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产物直接测序的方法对患者FⅪ基因进行直接检测,鉴别其中可能存在的基因变异。结果患者血浆中APTT、PT、TT、Fbg含量、FⅧ∶C、FⅨ∶C、FⅪ∶C及FⅫ:C分别为64.2s、12.8s、17.9s、3.8g/L、87.4%、71.2%、16.6%及80.2%,其FⅪ基因第13号外显子编码482位氨基酸的碱基发生杂合性的错义突变TGC→TGG(Cys482Trp)。结论 Cys482Trp的杂合突变可能是导致患者FⅪ缺乏的分子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凝血实验室指标在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中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检测26例在分娩前后出现DIC的产妇,于确诊DIC时,对症治疗后2 h、24 h、7 d常规凝血试验及凝血因子Ⅷ促凝活性(Ⅷ∶C)、血浆D-二聚体(DD)、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抗凝血酶活性(AT∶A)、纤溶酶原活性(PLG∶A)、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和组织因子(TF)含量,同时检测31名正常产妇作为对照。结果发生DIC的产妇治疗前与对照组比较,常规凝血试验均发生明显变化,治疗后各参数逐渐恢复正常,至第7天大部分参数在正常参考范围内;治疗前血浆DD、Ⅷ∶C、VWF、TF、TAT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AT∶A、PLG∶A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各参数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第7天时,除DD、VWF、TF、PLG∶A有轻度异常外,其余参数基本正常。结论常规凝血指标及凝血分子标志物不仅可用于诊断产妇DIC,也是产妇DIC治疗过程中很好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凝血、纤溶与抗凝指标在慢性肝衰竭患者中变化及相关性。方法选取该院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慢性肝衰竭患者120例纳入观察组,并给予治疗。同期选择健康体检者120例纳入对照组。于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健康体检者体检时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3mL,分别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D-D)、蛋白C活性(PC∶A)、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凝血因子Ⅴ(FⅤ)、人凝血因子Ⅶ(FⅦ)、人凝血因子Ⅷ(FⅧ)、抗凝血酶Ⅲ(AT-Ⅲ)、血浆中纤溶酶原(PLG)水平,分析以上指标的相关性。结果治疗前观察组患者PT、APTT、FⅧ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PTA、FⅤ、FⅦ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PT、APTT、FⅧ水平低于治疗前(P0.05),PTA、FⅤ、FⅦ水平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前观察组PC∶A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AT-Ⅲ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PC∶A水平较治疗前升高(P0.05),AT-Ⅲ水平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前观察组D-D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PLG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D-D水平低于治疗前,但高于对照组(P0.05);PLG水平高于治疗前,但低于对照组(P0.05)。FⅤ分别与PT、PTA、APTT、PLG、PC∶A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FⅦ分别与PTA、PT、APTT,PLG分别与AT-Ⅲ、FⅤ、FⅧ、PTA、PT、APTT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慢性肝衰竭患者的凝血、纤溶与抗凝指标关系复杂,治疗前后检测这些指标能有效指导诊断,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慢性肾炎患者中血栓相关指标(FIB、AT:A、VWF、VⅢ:C、D-D、PLG:A)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100例慢性肾炎患者和50例健康体检者血浆标本,于STAGO-STA自动血凝仪上用凝固法测定纤维蛋白原(FIB)含量;发色底物法测定血浆抗凝血酶活性(AT:A)和纤溶酶原活性(PLG:A);一期法测定VⅢ促凝活性(VⅢ:C);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和D-二聚体(D-D)及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00例慢性肾炎患者中FIB、VWF、VⅢ:C比正常对照组有显著性升高(P<0.01),D-D也有升高(0.010.05)。结论慢性肾炎患者由于FIB升高、AT:A下降及血管内皮可能存在较严重损伤等因素,较易导致血栓形成,并可能进一步发展到继发性纤溶亢进,血栓相关指标测定对慢性肾炎治疗和病情发展监测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多发伤患者凝血状态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多发伤患者的凝血、抗凝、纤溶系统的状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检测了41例多发伤患者伤后24h内及伤后第3d,30例正常健康人血液中部分凝血因子、抗凝、纤溶活性和血小板计数,根据创伤严重程度分为脏器功能不全组(n=18)与脏器功能正常组(n=23),将24h内的各检测指标进行比较分析;以及根据预后分为死亡组(n=12)与非死亡组(n=29)的24h内各检测指标与第3d的结果比较。结果多发伤各组24h内纤维蛋白原(FIB)、凝血因子Ⅷ活性(FⅧ:C)、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血浆D-二聚体(D-D)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抗凝血酶活性(AT:A)、纤溶酶原活性(PLG:A)和血小板计数(PLT)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均〈0.01),其中脏器功能不全组变化更大,各指标与脏器功能正常组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均〈0.01)。死亡组第3d FIB、AT:A、PLG:A、PLT均明显低于24h内测定的值,Ⅷ:C、vWF、D—D含量则明显升高(P均〈0.01),而非死亡组第3d.AT:A、PLG:A、PLT均有明显回升,D-D含量则下降(P〈0.01或P〈0.05)。结论多发伤可导致机体凝血功能增强,继发性纤溶功能亢进,抗凝活性减低,患者上述指标的检测,有助于临床病情的判断,预防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对血浆凝血因子在与之相关的疾病中的变化及其意义作一综述。血浆FⅧ升高与动、静脉血栓事件存在着密切关系。国内的研究认为,汉族人群中凝血因子VLeiden突变和凝血酶原基因G20210A变异发生率低,可能不是静脉血栓或冠心病的主要遗传性危险因素。FⅦ基因第8外显子的Q等位基因可能是心肌梗死的遗传保护因子。FⅫ:蛋白C(protein C)下降可能降低了纤溶酶原的活性,形成血栓性疾病。FⅫ Leu34对防止脑梗死、心肌梗死的发生是一种保护因素,而对出血性卒中则可能是一种危险因素。肝硬化患者FⅪ、FⅫ、FⅫ、PK、KK及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FⅡ、FⅦ、FⅨ、FX)均明显降低,FV:C可作为慢性重型肝炎诊断、预后指标及肝衰竭患者进行肝移植术时的主要筛选指标;肝移植术后,凝血因子及凝血功能的检测对于调控其凝血功能、保证手术成功意义重大。在肾病患者,活化凝血酶和纤维蛋白促进炎症反应;尿毒症患者透析后使体内蛋白C抗凝途径的抗凝活性增强,导致透析患者出血。颅脑损伤患者FⅡ、V、X水平与颅脑损伤的严重程度相关,可为判断急性闭合性颅脑损伤预后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13.
凝血因子水平升高与静脉血栓形成间有关。研究表明,某些类型的遗传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患者、凝血酶原G20210A突变携带者、凝血因子V Leiden(F V Leiden)突变携带者发生静脉血栓的危险性显著增加,血浆凝血因子如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Ⅷ、Ⅸ、Ⅺ等水平增高的患者出现静脉血栓的危险性也显著增高,凝血因子F Ⅷ A Val34Leu多态性是动、静脉血栓形成的保护性遗传因素;而凝血因子Ⅴ、Ⅶ、Ⅹ、Ⅻ、ⅩⅢ血浆水平在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作用尚待进一步研究。本文着重介绍凝血途径中上述各凝血因子在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作用以及其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一例凝血因子Ⅻ缺陷症患者进行凝血因子Ⅻ(Factor Ⅻ,F Ⅻ)基因序列分析,以发现可能存在的基因变异.方法 PCR结合直接测序方法对该患者F Ⅻ基因全部14个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进行分析,应用PCR产物反向测序法或等位基因特异PCR技术对突变位点进行确证,随机选择100名体检健康人作为正常对照.结果 该患者F Ⅻ基因第14外显子存在G1706A错义突变,5′非翻译区的46位核苷酸为TT纯合子;等位基因特异PCR证实在100名体检健康人中未发现F Ⅻ G1706A突变.结论 F Ⅻ基因的G1706A错义突变及5′非翻译区的46TT多态性可能与本例患者F Ⅻ缺陷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FⅫ基因exon146C/T基因多态性与血栓形成的关联性。方法采用PCR-RFLP法鉴定了92例血栓性脑梗塞患者和87例静脉血栓患者及129例健康人的FⅫ基因exon146C/T基因型及C、T等位基因分布频率,采用多元Logistic非条件回归分析方法,进行多因素分析,解析FⅫ基因46C/T多态性与血栓性脑梗塞、静脉血栓形成的关联性。结果血栓性脑梗塞组和静脉血栓组的C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均高于对照组,血栓性脑梗塞组的C/C基因型在血栓形成中的危险性是T/T基因型的14.533倍,具有统计学意义;静脉血栓组中C/C基因型P值为0.074(χ2=3.203,OR=2.063,95%CI:0.933-4.559),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国人群中存在FⅫ46C/T基因多态性位点。FⅫ46C/C基因型可能是脑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而静脉血栓的形成可能与FⅫ46C/T基因多态性没有关联性。  相似文献   

16.
凝血因子水平升高与静脉血栓形成间有关。研究表明,某些类型的遗传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患者、凝血酶原G20210A突变携带者、凝血因子V Leiden(F V Leiden)突变携带者发生静脉血栓的危险性显著增加,血浆凝血因子如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Ⅷ、Ⅸ、Ⅺ等水平增高的患者出现静脉血栓的危险性也显著增高,凝血因子FⅧA Val34Leu多态性是动、静脉血栓形成的保护性遗传因素;而凝血因子Ⅴ、Ⅶ、Ⅹ、Ⅻ、ⅩⅢ血浆水平在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作用尚待进一步研究。本文着重介绍凝血途径中上述各凝血因子在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作用以及其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遗传性凝血因子Ⅶ(FⅦ)缺陷家系基因与表型的特点。方法:一个遗传性FⅦ缺乏家系19名成员的FⅦ及其他凝血因子促凝活性检测和用PCR及DNA序列检测FⅦ基因缺陷,初步探讨遗传性FⅦ缺乏的血液凝固变化。结果:在这一家系中,FⅦ缺乏伴FⅫ∶C下降或FX∶C增高的,在临床上无明显出血现象;FⅦ缺乏症与其基因10827核苷酸C→T突变有关。结论:遗传性FⅦ缺乏发生临床出血除与FⅦ∶C水平有关外,还可能与FⅫ∶C和FⅩ∶C变化引起的凝血和纤溶活性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18.
对血浆凝血因子在与之相关的疾病中的变化及其意义作一综述。血浆FⅧ升高与动、静脉血栓事件存在着密切关系。国内的研究认为,汉族人群中凝血因子ⅤLeiden突变和凝血酶原基因G20210A变异发生率低,可能不是静脉血栓或冠心病的主要遗传性危险因素。FⅦ基因第8外显子的Q等位基因可能是心肌梗死的遗传保护因子。FⅫ:蛋白C(proteinC)下降可能降低了纤溶酶原的活性,形成血栓性疾病。FLeu34对防止脑梗死、心肌梗死的发生是一种保护因素,而对出血性卒中则可能是一种危险因素。肝硬化患者FⅪ、FⅫ、F、PK、KK及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FⅡ、FⅦ、FⅨ、FⅩ)均明显降低,FⅤ:C可作为慢性重型肝炎诊断、预后指标及肝衰竭患者进行肝移植术时的主要筛选指标;肝移植术后,凝血因子及凝血功能的检测对于调控其凝血功能、保证手术成功意义重大。在肾病患者,活化凝血酶和纤维蛋白促进炎症反应;尿毒症患者透析后使体内蛋白C抗凝途径的抗凝活性增强,导致透析患者出血。颅脑损伤患者FⅡ、Ⅴ、Ⅹ水平与颅脑损伤的严重程度相关,可为判断急性闭合性颅脑损伤预后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19.
对121例正常人和465例病毒性肝炎患者测定16项凝血指标、10项抗凝指标和7项纤溶指标。结果表明,除FⅧ:C、VWF:Ag和VWF:Ag/FⅧ:C,α_2、M.α_1-AT高于正常对照(p<0.01)外,其余各种凝血因子均减低,且与病情严重性呈正相关。纤溶指标结果揭示患者呈原发性纤溶的变化。本文为研究肝炎出血机理提供实验依据,也为判断肝炎的病情和预后提供了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1个遗传性凝血因子Ⅻ(FⅫ)缺陷症家系进行临床表型及基因突变分析,探讨其分子致病机制.方法:检测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共3代5人)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含量(FIB)、D-D二聚体(D-D)、凝血因子Ⅻ促凝活性(FⅫ:C)和凝血因子Ⅻ抗原(FⅫ∶Ag)等凝血指标.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