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传统的抑郁症“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假说”提出,海马及前额叶皮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信号通路损害参与了抑郁症的病理生理改变,抗抑郁药物通过恢复/增强BDNF信号转导发挥疗效。近年来,新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证据显示了BDNF信号通路在抑郁症发病和抗抑郁治疗中作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1)海马和/或前额叶皮质BDNF-TrkB信号通路的抑制或消除并不诱发抑郁样行为表型,但明显损害各种抑郁治疗反应,提示该信号通路在抑郁情绪障碍发生中缺乏直接或关键性的作用,而完整的、正常的BDNF-TrkB信号通路是目前各种抗抑郁治疗发挥疗效的必要条件;(2)BDNF-TrkB信号通路在海马-前额叶皮质和中脑边缘系统中表现出相反的抑郁行为调节作用,提示BDNF可能通过影响情绪相关神经网络而不是单个脑区的活动发挥情绪调节作用;(3)脑内存在BDNF-TrkB和proBDNF-p75NTR信号通路,分别增强和抑制海马神经可塑性,提示脑内不同BDNF信号通路间可能通过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共同参与神经可塑性和情绪行为的调节;(4)BDNF基因多态性可能与抑郁症易感性相关。新的研究证据大大扩展了人们对BDNF信号通路作用途径和作用机理复杂性的认识,促进了对传统的“抑郁症神经营养因子假说”的客观评价和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2.
文拉法辛对抑郁症模型大鼠心肌组织中NO和NOS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抗抑郁药文拉法辛对抑郁模型大鼠心肌组织中NO和NOS含量的影响,探讨文拉法辛对抑郁模型大鼠心肌损伤的保护机制.方法 将SD大鼠随机分为抑郁模型组、文拉法辛干预组和正常对照组.以慢性轻度不可预见性的应激结合孤养建立抑郁症动物模型,应激同时文拉法辛干预组给予文拉法辛(15mg/kg)、抑郁模型组给予蒸馏水灌胃干预.采用敞箱实验和糖水消耗实验观察大鼠行为改变, 以分光光度法检测大鼠心肌组织中NO和NOS的含量.结果 (1)抑郁模型组大鼠心肌组织中NO和NOS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2)文拉法辛组大鼠心肌组织中NO和NOS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抑郁模型大鼠心肌组织中NO和NOS含量显著增加,文拉法辛可以降低心肌组织中NO和NOS含量,这可能为文拉法辛对抑郁症心肌损伤具有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
抑郁症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疾病,患者除了自身情绪的改变外,对于疼痛的感知也会发生 变化。临床中,抑郁症患者的疼痛阈值增高常有报道,抗抑郁药物在治疗抑郁症的同时,也会影响疼痛 阈值。由于病理生理的复杂性,目前关于抑郁症及抗抑郁药物对疼痛阈值的影响及机制的结论阐述较 为单一,但疼痛阈值背后的大脑皮层、脑干的神经机制研究的创新层出不穷。本文就抑郁症及抗抑郁 药物对疼痛阈值的不同影响及潜在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从大脑、脑干、脊髓中的受体与递质方面探讨 疼痛传递及调节的潜在神经机制,旨在为抑郁症患者疼痛阈值改变的机制研究及临床治疗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4.
抑郁症是常见的精神疾病之一,普通人群的终身患病率一般在15%左右,女性高达25%.半个世纪以来,抑郁症生物学基础的主要解释是单胺递质异常假说,主要涉及去甲肾上腺素及5-羟色胺.近年来,多层面的研究显示,神经营养因子家族中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在抑郁症发病以及抗抑郁药治疗机制中均起着重要作用[1]. 动物研究显示,环境应激可降低海马区BDNF的表达,而这一现象可被抗抑郁药逆转[2 ],并增加神经再生能力[3];给予应激抑郁模型动物外源性BDNF,也能产生抗抑郁作用.尸检研究显示,与生前未经抗抑郁药治疗的抑郁症患者相比,经药物治疗的患者海马区BDNF的免疫活性增加[4].临床研究显示,未接受抗抑郁药治疗的患者血清BDNF水平低于正常人,而抗抑郁药或电抽搐治疗后可恢复到正常范围[5-6].上述研究均提示,BDNF功能受损可能存在于抑郁症和应激相关的情感障碍,而上调BDNF可能是抗抑郁药发挥治疗作用的一个重要因素[7].因此,近年来围绕着抑郁症神经再生障碍假说和神经营养因子假说展开了大量的研究,其中抑郁症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及纤溶酶原系统功能紊乱假说刚刚引起重视.本文就这一问题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炎症假说”颇受关注,该假说认为炎症反应参与抑郁症的发病。小神经胶质细 胞作为中枢神经系统的免疫细胞,激活时会增加炎症细胞因子的释放,引发机体的炎症状态,进而参与 抑郁症的发生发展。蛋白激酶在调节小胶质细胞的激活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中蛋白激酶 C(PKC)可能是 此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种激酶。此外,PKC 的表达水平和活动变化可能均与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 文章对 PKC 进行简要概述,并通过总结动物及临床研究证据来明确 PKC 与抑郁症之间的关系,进一步 对可能参与抑郁症发病机制的 PKC 相关信号通路进行重点阐述,以期为抑郁症免疫炎症假说提供研究 思路,为寻找抗抑郁治疗新靶点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神经肽Y是神经系统的主要神经递质之一,主要参与中枢神经系统电活动,NPY在人体中发挥多种重要的生理作用,目前各种精神疾病发病机制的有关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而NPY在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焦虑症、酒依赖综合征等精神疾病中所发挥作用是不一样的,本文就NPY在精神疾病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简单综述.  相似文献   

7.
<正>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到2020年抑郁症将会成为全世界第二大疾病。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和病因目前尚未完全清楚,其治疗及预后不如人意。目前,现有的主要作用于单胺通路抗抑郁药对抑郁症是有效的,尽管如此,仍有约30%~40%的抑郁症患者在服用多种抗抑郁药物的情况下未能缓解[1]。细胞因子与抑郁症的相互关系研究表明,许多高并发抑郁症状的疾病都拥有一个共同的病理过程-慢性炎症反应。许多研究表明,在未来,以抗炎性细胞因子或抗炎药物为先导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清一氧化氮(NO)水平与抑郁症之间的关系。方法:治疗前和治疗第2、4、8周分别检测抑郁症患者血清NO含量,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治疗前,抑郁症组血清NO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两组的血清NO水平与年龄、性别无明显相关。抑郁症组的血清NO水平与发病年龄、严重程度、病程、情感障碍家族史以及有无自杀行为均无明显关系。治疗第2、4、8周抑郁症患者血清NO水平逐渐降低致对照组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NO可能在抑郁症的发病机制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9.
抑郁症与血浆一氧化氮浓度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血浆一氧化氮 (NO)浓度与抑郁症之间的关系。 方法 :采用硝酸还原酶法对34例抑郁症患者血浆 NO浓度进行检测 ,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结果 :抑郁症患者血浆 NO浓度为(2 0 .79± 12 .80 )μm ol/ L ,低于正常对照组 (30 .6 8± 13.5 6 )μmol/ L ,差异有显著性 ,治疗前后差异无显著性。血浆 NO浓度与年龄、病程和家族史等无相关性。 结论 :血浆 NO可能在抑郁症的发病机制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0.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广泛存在于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具有神经再生和修复功能。近年来研究发现,抑郁症与BDNF表达变化所致大脑结构和神经生化改变有关。抗抑郁药的作用机制可能与恢复BDNF水平有关。BDNF可能参与抑郁症的发病及治疗转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