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丁樱教授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紧密结合小儿体质特点,注重既病防变、未病先防的治未病思想,强调治疗一定要用药及时准确;临证用药不拘寒温,根据小儿年龄、体质、病情轻重等情况灵活掌握;在正确辨证基础上,处方轻巧灵活,擅于使用经方和温病名方及散剂化裁;治疗用药中病即止,强调祛邪不伤正,邪去重顾本;注重饮食因素对小儿外感热病发病及预后的影响,提出治疗要顾护脾胃,重视饮食调理。丁教授指出,在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辨证用药及调护方面唯有紧密结合小儿的生理、病因、病理特点,方能获得佳效。  相似文献   

2.
外感热病辨治特点辑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感热病是临床常见病证之一。常见于现代医学的流行性感冒、化脓性扁桃体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等多种感染性或传染性疾病。唐方教授善用古方化裁治疗外感热病,取得满意疗效。今将唐师经验简单归纳,浅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外感热病是临床常见病证之一。常见于现代医学的流行性感冒、化脓性扁桃体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等多种感染性或传染性疾病。唐方教授善用古方化裁治疗外感热病,取得满意疗效。今将唐师经验简单归纳。浅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对雷丰《时病论》中涉及体质辨证及妇人和老人时病证治的内容进行系统分析。雷丰重视因人施治,对患者体质、年龄、性别、生活条件、习惯、饮食和性情等多种因素皆有探讨,从标本虚实论治,尤其关注正邪关系的变化,提出"虚处伏邪"之说,认为体质因素直接关系到患者的正邪斗争情况,进而影响病程、病势;在治疗中注意保护正气,辨明阴虚、阳虚、体寒、体热等加减用药;对妇人时病,经期辨先后寒热,孕期步步护胎,产后分虚实论治,不妄用攻法,慎用犯胎之品;指出老年时病多本虚标实,应攻补兼施,以扶正救本为主、祛邪治标为辅,必考虑患者体质。  相似文献   

5.
伏气学说及其对外感热病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上自《内经》,下到晚清,对伏气学说的渊源及其基本内容做了归纳和分析。对以伏气学说指导治疗的部分急、重、疑难病症如白血病、系统性红斑狼疮、艾滋病等进行了重点介绍。认为随着现代医学的迅速发展以及对疾病防治的深入研究,伏气学说有重新认识和研究的必要,其对临床的指导意义应得到重视。  相似文献   

6.
对雷丰外感热病变证、兼夹证、危重证的学术思想进行探讨。雷丰《时病论》对外感热病的变证、兼夹证、危重证进行了系统研究,认为临床需考虑时令气候之变和失治、误治之变,尤其是时令气候既影响人体正气,也影响病邪毒性。诊治兼夹证需分析内外多种病邪夹杂和患者体质因素,如痰体、阴虚之体、阳虚之体等。雷丰尤其重视危重证的诊断和治疗,从症状、脉象等判断外感热病的危重证,对温病、温毒、痢疾等危重证进行了描述,认为温病大热无汗则死,指出治疗外感危重证首要是辨明病性之寒、热、虚、实,并及时根据病势变化和疗效反馈来调整治疗思路,擅长清凉透邪治疗温病,强调不可误补。雷丰对外感热病变证、兼夹证、危重证的诊治经验,对外感病的治疗有较高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近十年来全国各地对外感热病的临床最新研究从治疗方法与方药两个方面进行了综述,并将全国各地治疗外感热病的经验结合笔者导师六十年来的临证探索进行了全面介绍,以期对今后外感热病的治疗起一定的指导作用。治疗方法方面包括:1.清热解毒,药先于病;2.截断扭转,先症而治;3.温清同法,疏达内外;4.清疏透并行,达邪外出;5.审因论治,辨证用药;6.分消上下,宣畅气机,和解化湿;7.中医综合疗法。方药研究分三个方面:一是清热解毒类;二是寒温合用类;三是分期论治类。治病心得方面:一是坚持辨证论治;二是多途径多剂型给药,实行综合疗法;三是早用重用清热解毒,阻断病势;四是清热解毒不忘养阴,时刻注意顾护津液。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近十年来全国各地对外感热病的临床最新研究从治疗方法与方药两个方面进行了综述.并将全各地治疗外感热病的经验结合笔者导师六十年来的临证探索进行了全面介绍,以期对今后外感热病的治疗起一定的指导作用。治疗方法方面包括:1.清热解毒,药先于病;2.截断扭转,先症而治;3.温清同法,疏达内外;4.清疏透并行,连邪外出;5.审困论治,辨证用药;6.分消上下,宣畅气机。和解化湿;7.中医综合疗法。方药研究分三个方面:一是清热解毒类;二是寒湿合用类;三是分期论治类.治病心得方面,一是坚持辩证论治;二是多途径多剂型给药,实行综合疗法;三是早用重阴清热解毒,阻断病势;四是清热解毒不忘养阴,时刻注意顾护津液.  相似文献   

9.
李磊 《中国乡村医生》2006,22(15):47-48
人到老年多有气虚、肾虚、脾阳不足或因久病多病伤阳等体虚之象,而正气不足极易感受邪气,并且常常由于正不胜邪,病情复杂多变,病程缠绵不易治愈,故此现代医学应用抗生素治疗难以收到较好疗效,一则由于病人久病或多病对许多抗生素已不敏感,二则久用更易于伤阳或伤正。因此,许多老年人求治于中医药。笔者经十余年临床观察,施用中药治疗老年感染性疾病50例,均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伤寒溯源集>中说:“大病新瘥,如大水浸墙,水退墙酥,不可轻犯.”外感热病后,多气血不足,脾胃不健,又有余邪未尽,隐患尚存,正如叶天士所言:炉烟虽熄,灰中有火.外感热病瘥后证候特点大致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相似文献   

11.
外感热病是儿科临床最常见的病证 ,类似于西医感染性疾病 ,经抗生素或 /和抗病毒治疗后 ,患儿可能由于体质因素、用药情况、免疫状态等一些不确定因素而出现一系列临床证候 ,笔者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 ,例举以下采用中医调治的病案。1 营卫不和临床上 ,处理高热患儿 ,为避免“高热惊厥”常给予较为积极的退热处理 ,诸如反复使用“布洛芬”、“复方氨基比林”等 ,使部分患儿热退后 ,汗出不止 ,肢冷 ,甚者低体温 ,有的表现为低热持续 ,微汗绵绵。案例 张×× ,男 ,2岁 ,“咽结膜热”,高热退后 ,连续 3天凌晨 2时起体温 35 .7℃~ 35 .9℃ (腋…  相似文献   

12.
历代名医家不断发展创新了外感热病治疗经验。蒲辅周老中医以善治热病而驰名,薛伯寿教授追随蒲氏十三载,全面继承其擅长治疗外感热病经验的同时有所发挥,认为"外感热病是中医宝库中最为可贵的部分,中医辨证论治水平的提高,关键在外感热病证治过程,脱离外感热病,只治内伤杂病,难以铸就高水平的中医。"近年外感疾病依赖西医已成普遍现象,抗生素滥用等致国民体质下降。然中医治疗外感热病优势仍是西药无法取代,提高外感病辨证论治实为振兴中医之迫切要务。据继承心悟,系统整理总结导师薛伯寿教授外感热病治疗精髓,该篇主要论述薛伯寿教授对外感热病在中医医疗学术体系中地位重要性的论述。  相似文献   

13.
外感多实,实有六淫、疫疠之分,亦有体质素虚或因病致虚者之异,临床所见往往错综复杂,标本难明,虚实互见,必须分主次,辨缓急。一般病轻可标本兼治,应据情有所侧重,或治本而兼治标,或治标而兼治本;病重,则应择标本、先后分治。薛伯寿教授认为,治疗外感热病重视标本缓急以确定正确治则,实为治病救人的要妙之一;另外胃为卫之本,卫气来源于中焦,胃气强者卫气始固,故外感热病治疗当始终护胃气存津液。  相似文献   

14.
在儿科范畴内,凡感受六淫之邪所引起的发热疾患,均称为小儿外感热病.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初步对此证的治疗有些粗浅体会,兹简述如下:一、小儿外感热病的特点:小儿外感热病的特点,可简括为急、快、重、多四字.  相似文献   

15.
外感热病"三维辨证"的构建基础与完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三维辨证是建立在伤寒六经和温病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基础之上的外感热病辨证的新模式。通过对外感热病临床病例的调研和证候特点的观察,运用分析推理及归纳演绎的认识方法.从病期、病住和病性3方面对伤寒和温病过程中所出现的证候进行辨证,较为全面地解释和概括了急性外感热病的病理机制及证候类型,构建了外感热病辨证的理论框架和综合模型。然而任何一种新的辨证方法开始都不可能完美无缺,故提出继续开展外感热病病证的流行病学调查、制备外感热病临床常见病证模型、运用数学方法处理证候的模糊现象等措施,以使三维辨证日臻完善,从而为外感热病的治疗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温病学建立了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的理论体系,成为一个成熟的学科,但温病学并未涵括所有中医治疗外感热病的规律与经验。因此研读有关原,按照其学术渊源及主要特点,以流派为纲把握各家治疗外感热病的学术特点,取长补短,综合研究汲取其学术精华,实有必要。  相似文献   

17.
《中医学报》2013,(12):1813-1815
目的:总结刘如秀教授治疗外感热病的临床经验。方法:通过跟师学习,收集、整理刘如秀教授治疗外感热病的临床思路及治疗的有效方剂。结果:刘如秀教授主张提高外感热病疗效的关键是把好气分关,控制并消除气分高热表现,将病情完全中断于气分。同时,外感热病后期应频服养阴生津之剂。结论:刘如秀教授治疗外感热病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王兴  杜晓刚 《中医学报》2020,35(2):232-235
中医外感热病,是指感受外邪,主要症状为发热,同时在病变过程中出现各种其他证候类型的一类疾病群。这类疾病在现代医学中主要为急性传染病,包括以发热为主要症状,由细菌或者病毒感染等引起的各类疾病。通过文献梳理不难看出,《黄帝内经》作为第一个里程碑奠定了中医外感热病学理论基础。张仲景《伤寒论》的问世便是第二个里程碑。明清时期温热病学说的成熟则为第三个里程碑,这一时期的代表著作为《温病条辨》。这期间中医对于外感热病诊断和治疗一直在不断完善,从刚开始认为其病因为"伤寒之类也",到论述狭义伤寒和广义伤寒的区别,从六经辨证的出现、完善到提出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从《黄帝内经》《伤寒论》时出具系统化的伤寒治疗体系,到明清时期温病独立成科。中医学基本思想为辨证论治,近年来各种亚型流感频发,中医可以在明确致病因素前采用对症治疗,解决了西医治疗的后发性缺点,在疾病的初起阶段也能够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运用动态辨证思维分析“营热体质”以及“营热体质外感”的形成和特征,阐述营热体质外感热病的病因病机,初期在疏表同时即当清营,宜“清营解表”以“质病同调”;根据温病卫气营血动态传变规律,宜“清营解表”以“截断扭转”病势。  相似文献   

20.
分析叶天士《幼科要略》的学术思想,即重视小儿体质特点,慎用攻邪之法:脏腑柔弱,容易感邪,外感内伤皆易化火;小儿温热病当与伤寒治法有别;治疗强调顾护胃津;用药主张轻灵简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