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观察黄连解毒汤对脑梗死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 52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28例给予西医综合治疗,治疗组24例在西医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黄连解毒汤,2组均以2周为1个疗程。结果 2组治疗后血hs-CRP含量均明显降低(P均<0.01),治疗组下降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同时2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值均有所下降,治疗组降低更明显(P<0.05)。结论黄连解毒汤能减轻脑梗死患者的炎症反应,从而减轻炎症递质引发的免疫应答对脑组织的损害,减轻神经功能缺损。  相似文献   

2.
侯宏菊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20):2485-2486,2597
目的通过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使用依达拉奉前后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变化,探讨依达拉奉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的抗炎作用。方法选择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每天静脉应用丹参注射液、胞二磷胆碱等药物,治疗组给予依达拉奉30 mg静滴每日1次,其他用药同对照组。应用放射免疫比浊法检测治疗前,治疗后3 d、7 d、14 d的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标准评分。结果 2组患者在脑梗死后3 d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最高,随后渐降低,治疗后7 d治疗组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14 d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可以降低其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有利于减轻炎症反应,改善脑梗死缺血缺氧和缺损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3.
彭旭  张智博  唐璐 《中医药导报》2008,14(2):21-22,24
目的:观察通心络胶囊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含量的影响。方法:将90例首次发病的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治疗即奥扎格雷钠抗血小板聚集,胞二磷胆碱脑保护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通心络胶囊治疗,疗程均为14 d,两组治疗前后分别检测血清hsCRP,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病残程度Barthel分级评分。结果:治疗14 d后,治疗组血清hsCRP浓度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病残程度Barthel分级评分两组均有改善,治疗组恢复更加明显,治疗组总有效率93.3%,对照组总有效率8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心络胶囊能显著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的水平,对脑梗死病情评估及预后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清CXC趋化因子16(CXCL16)、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相关性,为急性脑梗死的病情评估提供依据。方法选取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照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标准将患者分为轻度组65例、中重度组55例,患者均于入院次日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测定CXCL16、hs-CRP水平。结果中重度组血清CXCL16、hs-CRP水平明显高于轻度组(P均0.01),血清CXCL16的ROC曲线下面积明显大于hs-CRP的ROC曲线下面积(P0.05)。结论血清CXCL16、hs-CRP水平可预测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藻酸双酯钠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方法 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用藻酸双酯钠150 mg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续14 d;对照组患者每日静脉滴注丹参20 mL,连续14 d。2周后观察神经功能缺损和hs-CRP水平的变化。结果 2组患者治疗2周后,患者血清hs-CRP均下降,但治疗组比对照组下降幅度更明显(P0.05);同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明显下降,但治疗组下降幅度更明显(P0.05)。结论藻酸双酯钠能降低急性脑梗死的hs-CRP水平,有效减轻神经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丹红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液流变学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将168例ACI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曲克芦丁(维脑路通),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丹红注射液。两组治疗前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检测血液流变学和hs—CRP水平。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86%高于对照组的63.10%(P〈0.05);治疗前两组血液流变学和hs—CRP水平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hs—CRP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显著降低(P〈0.01)。结论丹红注射液可明显改善ACI患者血液流变学和hs—CRP水平,是目前治疗ACI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7.
近来的研究显示,脑梗死患者的缺血脑组织中存在着过度的炎症反应,这是造成脑损伤的重要原因之一[1,2]适时终止或减轻炎症反应损害,可有效改善脑梗死患者的预后.C反应蛋白(CRP)是机体炎症反应的一种敏感但非特异性标志物,CRP的传统测定方法敏感性低,而超敏CRP(1BCRP)的检测方法可检测到0.1mg/L的水平.丹参、红花被中医学视为活血化瘀之良药.丹红注射液为丹参和红花按科学配方提取的复方制剂,现观察丹红注射液对脑梗死患者血清LqCRP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三七总皂甙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三七总皂甙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影响,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将60例ACI患者随机分为三七总皂甙组及常规治疗组,2组均予常规治疗,三七总皂甙组在此基础上予血栓通粉针300mg静滴,每日1次,2组疗程均为15d。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2组患者血清CRP水平,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临床疗效比较。结果三七总皂甙组治疗15d时血清CRP水平较常规治疗组明显降低(P<0.05),且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分数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P<0.01),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三七总皂甙能促进脑缺血后神经功能的恢复,提高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葛根素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含量的影响 ,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 84例经CT或MRI确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 ,随机分为 2组 ,2组均予常规治疗 ,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予葛根素 0 .4 g静滴 ,分别在确诊 72h内和治疗 2周时使用免疫比浊法测定 2组患者的血清CRP水平。结果 患者血清CRP水平均增高 ,治疗组治疗 2周后血清CRP水平明显降低 ,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葛根素可以显著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RP水平 ,对脑梗死病情变化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针刺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S-100、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神经功能的影响,从而探讨针刺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机制。方法将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均采用统一的西医治疗,针刺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针刺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血清S-100及hs-CRP含量的变化以及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NIHSS)评分的改变。结果治疗14 d后,两组治疗前后组内及治疗后组间血清S-100、hs-CRP含量及NIHS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针刺组优于对照组。结论针刺能促进血清S-100及hs-CRP含量降低可能是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机制之一,且针刺能促进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  相似文献   

11.
针刺对急性脑梗塞患者脑血流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颖  王进 《中国中医急症》1997,6(6):246-247
本文报告采用头针结合体针配合电针疗法对33例急性脑梗塞患者脑血流量(CBF)治疗前后对比观察P<0.01,有显著变化。治疗前,33例患者中有30例患者CBF低于45ml/100g/min,22例低于40ml/100g/min,15例低于35ml/100g/min。治疗结果:33例患者中有16例CBF低于45ml/100g/min,8例低于40ml/100g/min,4例低于35ml/100g/min。具体数据经统计处理显示:针刺对本病患者CBF有良好调节作用,这种作用是针刺治疗急性脑梗塞的重要机理。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舌象与血C反应蛋白(CRP)含量的关系。方法观察200例新发单侧脑梗死患者不同苔色、不同苔质,分析其与血CRP含量的关系。结果厚苔组(117例)CRP高于薄苔组(73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Spearman相关分析r=0.186,P=0.008,舌苔薄厚与CRP成正相关。不同滑润、燥苔CR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腻苔组(149例)CRP高于非腻苔组(51例),经Spearman相关分析,腻苔与CRP成正相关。不同苔色组CRP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舌象的变化可能与脑梗死患者血CRP含量存在关联。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头穴丛刺治疗前后超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含量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将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头穴丛刺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后早晨空腹采集静脉血,观察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含量的变化,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客观的评价。结果两组治疗前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含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含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头穴丛刺疗法可以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及同型半胱氨酸的含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项丛刺疗法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机理。方法选取80例急性期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B组采用急性期常规治疗,A组在B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项丛刺治疗,每日2次,15次为1疗程,观察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情况及血浆ET含量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血浆ET含量与治疗前相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A组与B组治疗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即A组疗效优于B组。结论项丛剌疗法治疗急性脑梗死有效,能显著降低血浆ET含量,使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同时证明在脑梗死急性期配合项丛刺疗法,效果明显优于单纯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5.
针刺对急性脑梗塞大鼠脑微循环灌注状态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关玲  石现  杜元灏 《针刺研究》2002,27(1):29-32
目的 :探讨针刺治疗脑梗塞的机理。方法 :采用血管内皮细胞荧光染色及白细胞荧光示踪法 ,结合显微录像系统和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 ,动态定量地观察了针刺对MCAo后 3、6、2 4hr软脑膜微血管形态、密度、血流速度的影响。结果 :①模型组各时段微血管内皮细胞着色差 ,组织渗出荧光多 ,针刺组明显好于模型组。②各时段模型组缺血区软脑膜微血管密度明显降低 ,针刺组微血管密度明显高于模型组。③各时段模型组缺血区软脑膜微血管血流速度降低 ,而针刺组流速较模型组明显提高。结论 :针刺能及时有效地改善MCAo后脑微循环灌注状态。  相似文献   

16.
李阳 《上海针灸杂志》2011,30(9):591-593
目的观察针刺对急性缺血性脑梗死后溶栓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配合药物治疗,对照组仅采用单纯药物治疗,分别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24h、21d、3个月、6个月的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24h、21d、3个月、6个月卒中评分量表(NIHSS)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NIHSS评分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治疗后21d行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3个月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治疗对急性脑梗死后有溶栓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效果,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63例ACI患者抽签随机分为针刺组(n=30)、埋线组(n=33),两组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及早期康复训练。针刺组加用针刺治疗,主穴取百会、内关、三阴交、太冲、肩髃、曲池、合谷、风市、阳陵泉、足三里及头针运动区、感觉区和平衡区,留针30min,每天治疗1次,每周5次,共治疗20次;埋线组加用穴位埋线治疗,主穴和针刺组相同,每10d埋线1次,共埋线3次。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改良巴氏指数量表(MBI)评定运动功能,并应用乳胶凝集反应法检测治疗前后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含量,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白介素-6(IL-6)含量。结果:治疗30d后,两组的FMA评分及MBI评分均有改善(P<0.05),埋线组改善情况优于针刺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血清hs-CRP及IL-6含量均有下降(P<0.05),埋线组下降大于针刺组(P<0.05)。结论:穴位埋线可以改善ACI患者的运动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早期脑损伤炎性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加减星蒌承气汤对脑梗死急性期痰热腑实证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00例脑梗死急性期痰热腑实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两组均进行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另予加减星蒌承气汤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中医证候评分,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肝门静脉(PV),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Barthel及NIHSS评分、IMT、PV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血浆纤维蛋白原、血浆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中医证候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梗死急性期痰热腑实证患者实施加减星蒌承气汤治疗效果显著,可利于神经功能的改善和恢复,提高总有效率,加速中医证候的恢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眼针疗法对脑梗死急性期患者内皮素(ET-1)、降钙素(CGRP)的影响,探讨眼针疗法的作用机制。方法将12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眼针组、对照组,眼针组在药物治疗基础上,根据中医分型辨证取穴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药物治疗。结果眼针组急性期总有效率为88.3%,愈显率为71.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1.7%,愈显率为53.3%,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眼针组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从血浆ET-1、CGRP含量变化看,治疗后两组血浆ET明显降低,血浆CGRP明显增高(均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眼针疗法辨证取穴,可以调节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浆ET、CGRP的含量,增加脑梗死病灶局部脑血流量,改善脑缺血状态,是眼针疗法治疗脑梗死急性期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