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对局部进展期乳腺癌新辅助化疗(NAC)疗效及病理反应性的评估价值。方法对108例局部进展期乳腺癌患者术前进行4个周期的NAC治疗,分别于化疗前、化疗结束后进行DWI检查,测量病灶ADC值;根据临床疗效及病理反应性分级分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组和疾病稳定(SD)+疾病进展(PD)组;组织学显著反应(MHR)组和组织学非显著反应(NMHR)组,比较两组间ADC值变化及与病理反应性结果的相关性。结果化疗后,CR+PR组的ADC值明显升高,且显著高于SD+PD组(P0.05);化疗后的肿瘤体积变化与化疗前ADC值呈显著负相关,与ΔADC呈显著正相关(r=-0.463,0.539,P0.05);化疗后,MHR组和NMHR组患者的ADC值均明显升高,但MHR组ADC值、ΔADC均显著高于NMHR组(P0.05)。结论 DWI的ADC值对局部进展期乳腺癌NAC化疗早期疗效及病理反应改变具有较好的评估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应用DWI监测骨肉瘤诱导和新辅助化疗反应的价值。方法 收集经病理证实的26例骨肉瘤患者,所有患者化疗前后均接受常规MR及DWI扫描。根据化疗反应情况分为反应差组(n=12,肿瘤坏死范围≤90%)和反应好组(n=14,肿瘤坏死范围>90%)。测量并比较治疗前后骨肿瘤的ADC值、肿瘤体积及其变化率。结果 化疗前及化疗后,反应好组与反应差组间肿瘤体积和ADC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化疗前后肿瘤体积变化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ADC值变化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应用DWI测定化疗前后骨肉瘤ADC值改变率有助于监测肿瘤对诱导化疗和新辅助化疗的反应。  相似文献   

3.
MR DWI在淋巴瘤检出、疗效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常规MRI及扩散加权成像(DWI)在淋巴瘤检出、疗效监测及预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8例接受化疗的系统性淋巴瘤患者,于化疗前和化疗1~2个疗程后分别接受常规MR平扫及DWI。比较治疗前淋巴瘤病变在T2WI压脂图和DWI上的图像质量,测量治疗前、后病变在轴位T2WI上的最大径。按疗效分为3组:部分缓解(PR)组、稳定(SD)组和进展(PD)组,分析各疗效组病变治疗前、后T2WI信号强度及ADC值差异。结果 治疗前淋巴瘤病变在DWI上的对比噪声比高于T2WI压脂图(P=0.01)。PR组治疗后ADC值明显升高(P<0.001),T2WI信号强度减低(P<0.001)。SD组治疗后ADC值升高(P<0.001),而T2WI信号强度无显著减低。PR组治疗前ADC值与SD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PR组治疗前、后ADC值的变化率明显高于SD组(P<0.05)。结论 DWI在淋巴瘤检出及疗效监测中较T2WI更为敏感。淋巴瘤治疗前、后ADC值变化率有助于疗效监测,而治疗前ADC值在预测疗效方面未显示出明显价值。  相似文献   

4.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评估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MR DWI评估乳腺癌新辅助化疗(NAC)疗效的价值。方法 对36例经穿刺病理证实的乳腺癌患者在NAC前、后不同疗程末行DWI。依据手术病理结果分为有效组和无效组,比较有效组和无效组化疗前ADC值的差异及化疗前、后不同疗程肿瘤ADC值的差异。结果 36例中,有效组(24例)化疗前肿瘤平均ADC值为(0.98±0.18)×10-3 mm2/s,无效组(12例)化疗前肿瘤平均ADC值为(0.95±0.15)×10-3 mm2/s(t=0.694,P=0.411)。有效组化疗后ADC值升高,化疗前肿瘤ADC值与化疗第2~8个疗程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无效组化疗前、后肿瘤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效组化疗前20例患者的对侧正常乳腺组织平均ADC值为(1.98±0.30)×10-3 mm2/s,化疗4个疗程后12例患者的对侧正常乳腺组织平均ADC值为(1.96±0.28)×10-3 mm2/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化疗有效组乳腺癌ADC值较化疗前升高;根据ADC值可以早期预测乳腺癌NAC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3.0T MRI采用不同b值DWI扫描,不同ADC值测量方法,乳腺癌新辅助化疗(NAC)前、后病灶ADC值对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 应用3.0T MR对90例经核芯针穿刺病理证实为浸润性乳腺癌,且临床进行NAC的患者在化疗前、后行乳腺扫描,扫描序列包括常规平扫、DWI及VIBRANT动态增强扫描。采用低值法和手绘法分别对不同b值(b=600、1000 s/mm2)时,化疗前、后病灶进行ADC值测量。采用SPSS 17.0进行分析,术后不同MP分级病灶的ADC值的比较采用t检验。以组织学显著反应(MHR)为阳性,绘制ROC曲线,计算NAC后病灶ADC值预测MHR的最佳临界值。结果 b=600 s/mm2和b=1000 s/mm2时,低值法和手绘法测得NAC后MHR组病变ADC值均高于NMHR组(P均<0.05)。当b=600 s/mm2和b=1000 s/mm2时,乳腺癌NAC后,低值法、手绘法所得化疗后病灶ADC值最佳临界预测值分别为1.52×10-3 mm2/s、1.58×10-3 mm2/s和1.17×10-3 mm2/s、1.27×10-3 mm2/s;最佳临界点下,两种b值预测术后MP分级的敏感度均为88.90%,特异度b=600 s/mm2(低值法:75.551%;手绘法75.51%)时略优于b=1000 s/mm2(低值法:65.42%;手缓法:71.24%)。结论 对于乳腺癌NAC后病灶,采用不同b值和不同ADC测量方法,所得病灶ADC值均可较好地预测术后疗效MP分级。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动态对比增强MRI(DCE-MRI)半定量参数预测乳腺癌新辅助化疗(NAC)疗效的价值。方法 对48例经核芯针穿刺证实为乳腺浸润性癌的患者分别于NAC前和NAC 2周期后行DCE-MRI,采用两种ROI选取方法(ROIwhole法和ROIhs法)测量最大线性斜率(Smax)、第二期强化程度(SI2%)和峰值强化程度(SIpeak%)。按照Miller & Payne病理疗效分级系统,将患者分为组织学非显著反应(NMHR)组和组织学显著反应(MHR)组,比较两组 NAC 2周期后各参数的变化值及两种方法测得的参数预测乳腺癌NAC疗效的ROC曲线下面积。结果 48例中,NMHR组35例,MHR组13例。MHR组中应用ROIwhole法测得的Smax、SI2%和SIpeak%的变化值分别为-54.6%(-86.8%~-19.8%)、-54.5%(-88.5%~-13.3%)和-23.3%(-63.5%~28.1%),NMHR组应用ROIwhole法得到的参数变化值分别为-14.7%(-68.8%~113.8%)、-18.7%(-74.3%~228.6%)和1.0%(-54.5%~2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MHR组应用ROIhs法测得的参数变化值分别为-57.3%(-82.2%~15.3%)、-41.1%(-84.3%~-16.8%)和-19.3%(-58.0%~5.8%),NMHR组应用ROIhs法得到的参数变化值分别为-10.5%(-49.4%~130.8%)、-13.0%(-55.1%~216.7%)和-3.9%(-55.7%~51.2%), 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两种方法测得的Smax、SI2%和SIpeak%的变化值预测NAC疗效的ROC曲线下面积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5、0.61和0.84)。结论 DCE-MRI半定量参数可早期预测乳腺癌NAC的疗效;ROI选取方法对参数预测价值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新辅助化疗(NAC)前后乳腺癌灶最小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对NAC病理反应性的评估效能. 方法 36例患者,根据术后病理反应性结果(Miller & Payne 分级)分为MHR与NMHR两组,采用最小ADC值法于b=1000 s/mm2图像上测量癌灶的ADC值.对每个病理组癌灶及正常腺体的ADC值、两组NAC前、NAC第2周期后、NAC第4周期后MR测量的癌灶最小ADC值及其变化率(△ADC%)进行统计学分析.利用ROC曲线评估癌灶最小ADC值对NAC病理反应性. 结果 NAC第2周期后,MHR组癌灶最小ADC值 [(1.19±0.18)×10~(-3) mm~2/s ] 及△ADC1% [ 中位21.18%,(范围4.27%~50.00%)] 分别与NMHR组最小ADC值[(0.98±0.16)×10~(-3) mm~2/s ]及△ADC1%[ 中位8.53%,(范围-24.52%~64.79%)] 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AC第4周期后,最小ADC值 [(1.45±0.22)×10~(-3) mm~2/s ] 及△ADC2%[中位1.04%,范围1.71%~117.24%] 均显著高于NMHR组[(1.06±0.19)×10~(-3) mm~2/s、中位16.84%,(范围7.68%~61.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AC第2周期后癌灶最小ADC值及△ADC1% 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7、0.82.NAC第4周期后癌灶最小ADC值及△ADC2% 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5、0.89. 结论 最小ADC值法比平均ADC值法能更早期评估进展期乳腺癌NAC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DWI和动态增强成像(DCEI)在评价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肝细胞癌(HCC)疗效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TACE前及TACE后4~6周接受常规MR、DWI及DCEI检查的HCC患者20例(39个病灶),比较TACE前后各病灶大小、ADC值、动脉期和门脉期相对强化率(rER)的差异,分析TACE后ADC值下降/升高与动脉期或门脉期rER升高/下降之间的一致性。结果 TACE后病灶的直径 较TACE前 增大(P<0.001),ADC值 较TACE前 升高(P=0.003)。动脉期rER(0.69±0.38)与TACE前(0.73±0.4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55),门脉期rER(1.21±0.36)与TACE前(1.27±0.37)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51)。TACE后病灶ADC值的下降/升高与动脉期rER的升高/下降不一致(P=0.001),与门脉期rER的升高/下降保持一致(P=0.118)。TACE后门脉期rER升高病灶的ADC值 与TACE前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55); TACE后门脉期rER下降病灶的ADC值 较TACE前 升高(P=0.004)。结论 HCC病灶的ADC值与其门脉期血流灌注存在一定的关系,可用于评价TACE治疗HCC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应用3.0T MR DWI评价进展期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疗效的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54例接受新辅助放化疗的进展期直肠癌患者影像资料。所有患者均经术后病理证实为直肠癌且术前MR分期为T3、T4期;均于新辅助放化疗前及治疗后术前1周接受DWI联合常规MR序列扫描;根据Dworak's肿瘤消退分级标准,其中敏感组(TRG 3~4级)21例(21/54,38.89%)、不敏感组(TRG 0~2级)33例(33/54,61.11%)。测量直肠癌病变区治疗前后长度、厚度及ADC值,计算治疗前后的差值(Δ长度、Δ厚度、ΔACD)及变化率(长度%、厚度%、ACD%)。结果 54例患者新辅助放化疗后病变区较治疗前长度缩短、厚度减低、ADC值升高(P均<0.01)。新辅助放化疗后敏感组ADC值、ΔADC值及ADC%均高于不敏感组(P均<0.05)。结论 新辅助放化疗对进展期直肠癌有效,治疗后病变区ADC值、ΔADC及ADC%指标对疗效有评价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TWIST-DCE-MRI在评价新辅助化疗治疗进展期乳腺癌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2018年6月经粗针穿刺抽吸活检确诊的54例进展期乳腺癌患者,行两周期的新辅助化疗,治疗前后均进行TWIST-DCE-MRI检查,将治疗前后病灶的最长直径、强化模式等进行比较,并与术后病理结果比较。结果计算NAC前后肿瘤病灶的最大直径的变化率,2周期化疗完成后切除所有病灶,最终的病理结果根据MillerPayne病理反应性分级标准进行分级。将手术后病理组织学切片和治疗前穿刺活检病理组织学切片对比,比较显微镜下肿瘤细胞的消退情况,按组织学显著反应(MHR)和组织学非显著反应(NMHR)分为两组。采用术后病理反应性分级为金标准,绘制ROC曲线,计算AUC和MHR与NMHR的诊断截断点。结论 MRI是进展期乳腺癌NAC反应评价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TWIST-DCE-MRI对血管变化及病变区的功能改变能进行预测能更早地反映化疗药的疗效,评估NAC后血管的变化,在用药早期就评价化疗药物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DWI单指数模型与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ntravoxel incoherent m o t i o n,I V I M)模型相关参数的比较,探讨二者评估乳腺癌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AC)疗效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选取30例经穿刺活检病理证实为乳腺癌并接受NAC治疗的病人进行研究,根据MillerPayne病理反应分级标准将其分为有效组(19例)与无效组(11例)。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NAC前、第二疗程末及第四疗程末MR影像学资料并获得DWI单指数模型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IVIM参数单纯弥散系数(Ds)、灌注相关弥散系数(Df)和灌注分数(f)。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对NAC前有效组与无效组间各参数进行比较分析;通过ROC曲线对不同参数的诊断效能进行比较分析;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分别对第二、四疗程末与NAC前各参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NAC前有效组ADC值、Ds值显著高于无效组;ADC值、Ds值在NAC前预测疗效的敏感度、特异度等未见明显差异;NAC第二疗程末ADC值、第二、四疗程末Ds值较NAC前显著升高;第四疗程末f值较NAC前降低。结论 ADC值和Ds值有助于治疗前预测NAC疗效,且其诊断效能相当,在NAC治疗过程中,ADC、Ds及f值对判断NAC疗效有一定的作用,单指数模型是一种较好的评估乳腺癌NAC疗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新辅助化疗(NAC)已成为局部进展期乳腺癌(LABC)的标准治疗方法。正确评价LABC对NAC的反应,对进一步选择适当的手术方式、判断患者预后意义重大。评价乳腺癌NAC疗效的影像学方法主要有超声、乳腺X线摄影和MRI。本文综述MRI在早期评价乳腺癌NAC疗效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分析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测定药代动力学定量参数、表观弥散系数(ADC)值、病灶血流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与乳腺癌患者病理分型及治疗效果评估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56例经病理学检查证实的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给予新辅助化疗(NAC),收集患者的病理学和MRI检查资料,MRI测量并比较患者NAC前后药代动力学定量参数、肿瘤直径、ADC值和病灶TIC变化。应用诊断试验法检测MRI与病理学评价NAC疗效的一致性,以病理学Miller-Payne(M-P)分级作为评价的金标准。结果:56例乳腺癌患者中导管内癌的药代动力学定量参数转移常数(Ktrans)、速率常数(Kep)相比特殊类型癌者均明显降低,非特殊类型浸润癌患者的Ktrans、Kep相比特殊类型癌者也明显降低(P<0.05);高组织学分级(Ⅲ级)者的Ktrans、Kep相比低组织学分级(Ⅰ、Ⅱ级)者均明显升高(P<0.05),Luminal型患者的Ktrans、Kep相比三阴型患者、表皮生长因子受体(HER-2)过表达型患者均明显降低,三阴型患者的血管外细胞间隙容积比(Ve)相比Luminal型、HER-2型患者均明显降低(P<0.05)。4个周期NAC治疗后病理反应性5级(pCR)11例(19.64%),DCEMRI诊断完全缓解(CR)共计10例,其中9例均达到病理反应性5级,1例为病理反应性4级。DCE-MRI诊断乳腺癌NAC后肿瘤残余情况的敏感度为100.0%(9/9),特异度为97.87%(46/47),阳性预测值为90.0%(9/10),阴性预测值为100.0%(46/46),准确度为98.21%(55/56)。NAC治疗前后患者的Ktrans、Kep、Ve、ADC值和病灶血流TIC类型比较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癌不同病理类型患者之间的DCE-MRI技术及特定药物动力学模型相关的部分量化参数之间存在明显差异,此外NAC前后病灶的定量参数、TIC类型和ADC值变化情况有助于准确判定患者的化疗疗效,MRI在乳腺癌筛查、诊断、治疗和疗效监测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磁共振功能成像(fMRI)包括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氢质子磁共振波谱及定量动态增强MR,通过提供肿瘤内部的血供、生理及生化代谢信息,可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治疗早期评价疗效,协助临床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因此,磁共振功能成像的联合应用可适用于局部进展期乳腺癌(locally advanced breast cancer,LAB...  相似文献   

15.
方艳  姜原  秦乃姗 《上海医学影像》2013,(2):132-134,138
目的探讨新辅助化疗(NAC)对乳腺癌患者正常乳腺腺体MRI的表观扩散系数(ADC)的影响。方法选取已确诊为乳腺癌并行NAC者16例,收集其NAC前、NAC第2个周期后及第4个周期后MRI图像,分别测量健侧乳腺乳晕后方实质(正常纤维腺体)的ADC值。对NAC前、NAC第2个周期后及第4个周期后正常腺体的ADC值进行配对t检验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NAC前、NAC第2个周期后及第4个周期后正常腺体的ADC值依次增高,分别为(1.56±0.35)×10-3mm2/s、(1.64±0.35)×10-3mm2/s和(1.75±0.33)×10-3mm2/s;其中NAC前与NAC第4个周期后、NAC第2个周期后与NAC第4个周期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腺体的ADC值与化疗进展周期数具有线性关系。结论乳腺癌NAC可使正常乳腺腺体的ADC值升高,而这种效应可能随着化疗周期数增多而表现更明显。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评估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的价值。方法收集在我院行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并手术的患者51例,分别于化疗前及手术前行超声造影检查, 评估其化疗前后超声造影指标的变化。结果 超声造影可有效反应肿瘤的化疗效果。化疗前无效组中出现灌注缺损区和放射状血管的概率明显高于有效组(p<0.05)。同无效组相比,有效组多表现为峰值强度低,达峰时间长,区域血流量和血流速度较低(p<0.05)。结论 超声造影对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的预测及评估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可手术切除小细胞肺癌以外科手术为主综合治疗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5年1月外科治疗82例小细胞肺癌的临床与生存资料,根据综合治疗方案中手术与化疗的先后顺序将本组患者分为新辅助化疗组(NAC组)与直接手术组。结果 NAC组53例,术前经1~2周期EP方案(足叶乙甙、顺铂)新辅助化疗,有效率81.1%(43/53),3例组织学完全缓解;直接手术组29例。NAC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6.8%、49.1%、28.3%,显著高于直接手术组的79.3%、31.0%、10.3%(P均<0.05),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36个月、25个月。结论可手术切除小细胞肺癌应采取以外科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策略,术前确诊并采用NAC能够进一步提高长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乳腺癌术前新辅助化疗(NAC)前后3.0TMR功能成像各项指标变化特点,为NAC的疗效评价与预测提供更多的依据。方法对27例经穿刺活检病理检查证实乳腺癌且接受NAC的患者行NAC前、后乳腺3.0TMRI扫描。对动态增强MRI和扩散加权成像(ADC值)等多指标定量分析。化疗结束后所有患者行手术治疗,取得病检结果。结果病灶ADC值有效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效组NAC后TIC渐趋平缓,可由流出型到平台型或上升型,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NAC化疗前后动态增强扫描的半定量参数(EER、Tmax、Emax)的变化有效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间比较EER、Tmax、Emax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WI结合动态增强TIC与半定量参数可早期预测与评估新辅助化疗疗效,为乳腺癌诊治提供一种安全、无创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