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就颈动脉内中膜厚度、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稳定性与冠心病的相关性进行研究.方法 选择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的冠心病患者87例(其中单支冠状动脉病变A组33例,双支冠状动脉病变B组27例,三支冠状动脉病变C组27例)及正常对照组29例,平均年龄(63.90±8.89)岁,所有患者均行双侧颈动脉彩超,测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判断斑块的稳定性,根据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冠心病各组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均高于对照组,且随着冠脉病变支数的增加,颈动脉IMT值也随之增加.冠心病组与对照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之间有显著性差异(=6.504,P<0.001),冠心病各组间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也具有统计学意义,单支病变组与双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与三支病变组均有显著性差异(t1.2=-4.681,P12<0.001;t2.3=-3.131,P2.3=0.003).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在冠心痛组与对照组中均较高,但两组并无明显差异(P =0.511),冠心痛组中有54例患者有颈动脉斑块,其中32例的颈动脉斑块属于不稳定性斑块,而对照组中有16例患者有颈动脉粥样斑块,其中只有2例为不稳定型斑块,两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 =0.008).在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及三支病变组中不稳定斑块例数也随病变支数的增加而增加,且单支病变组与双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与三支病变组不稳定性斑块之间有着显著性差异(P1.2=0.037,P2.3=0.028).结论 随着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值增大及不稳定斑块数量的增加,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增加.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与斑块数量无关,但与斑块的稳定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斑块与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的相关性,了解IMT和斑块在预测冠心病中的价值。方法129例经CAG分为冠心病组和非冠心病组,超声观察颈动脉IMT和有无斑块,与CAG对照。结果非冠心病组和冠心病组比较颈动脉IMT和斑块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颈动脉IMT对冠心病诊断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论颈动脉超声可作为冠心病诊断的一项重要辅助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探讨用颈部血管B超测量左、右颈总动脉的内中膜厚度(IMT)及粥样斑块的发生来预测冠心病的方法。方法:对32例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行双侧颈动脉B超检查,分别测量双侧颈总动脉后壁IMT,并检测有无粥样斑块。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分为正常对照组和冠心病组。所有患者均于入院第2天测空腹血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脂蛋白a、血尿酸。以双侧IMT值、空腹血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脂蛋白a、血尿酸、年龄、性别为自变量,冠心病发生与否为应变量,用logistic逐步回归法分析。结果:(1)左侧IMT老前辈了率在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且冠心病组的左侧IMT较非冠心病组的左侧IMT厚0.0289cm。右侧IMT增厚率及粥样斑块发生率在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病的发病率增高。这种预测冠心病的正确率为88.9%。结论:可以用颈部血管B超测量左、右侧内中膜厚度预测冠心病的发病情况。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发生率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回顾102例冠状动脉造影患者冠状动脉的情况,与颈动脉超声检查所测的内中膜厚度及斑块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两者的相关性。结果:冠心病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分别为(1.04±0.08)mm,斑块发生率为82.28%,非冠心病组内中膜厚度(0.97±0.09)mm,斑块发生率为34.7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加重,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斑块发生率也相应增加。结论: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斑块情况与冠状动脉硬化密切相关,颈动脉超声可用于估测冠心病。  相似文献   

5.
胡琦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17):176-176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及粥样斑块对冠心病(CHD)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120例患者分为冠心病组和非冠心病组,用超声检测所有患者的双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宽块的情况。结果:冠心病组内中膜厚度及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的栓出对冠心病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临床试验证明颈动脉壁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可以作为反应冠状动脉的病变的窗口。颈动脉和冠状动脉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有许多共同之处,共存的概率为10%~40%。  相似文献   

7.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冠心病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对114例经冠脉造影的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用Gensini方法计算冠脉造影积分,分析颈动脉IMT与冠脉病变程度及冠心病危险因素的关系。结果冠心病患者颈动脉IMT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IMT与冠脉Gensini积分及病变支数呈正相关,且与年龄、吸烟、高血压病史、餐后血糖增高等冠脉危险因素具有相关性。用颈总动脉IMT≥1.0mm预测冠心病,其敏感性、特异性、阳、阴性预测值分别为50%,92.86%,93.33%,48.15%。结论颈动脉IMT对预测冠心病及其严重程度有一定的临床意义,IMT是冠心病的一个简便可靠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8.
刘燕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11):1268-1270
<正>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全球首位死亡原因,而导致心脑血管病变的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如何早期诊断动脉粥样硬化,预防急性心脑血管事件成为当前研究的重点,近年来随着超声检查技术的迅速发展,高分辨率超声成像技术使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诊断成为可能。颈动脉超声作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颈动脉超声检测内中膜厚度(IMT)、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探讨颈部血管硬化与冠心病发病的关系。方法对149例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测,根据临床症状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分为冠心病组99例及对照组50例。结果冠心病组IMT厚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颈部动脉粥样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IMT厚度与冠心病之间有很好的相关性(颈总动脉IMT与冠心病之间的r=0.744,颈内动脉IMT与冠心病之间的r=0.317)。结论颈部血管超声检查与冠心病发病有明显相关性,颈总动脉IMT与冠心病之间的r=0.744,颈内动脉IMT与冠心病之间的r=0.317,两者有统计学差异(P<0.01),由此得出,颈部血管超声可作为评估冠心病的重要检查之一。  相似文献   

10.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分级在预测冠心病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界定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其斑块分级在估测冠心病中的最佳预测值。【方法】用高频超声检测125例患者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颈动脉分叉处内中膜厚度,以及颈动脉斑块分级,评价它们估测冠心病的作用,并用ROC曲线评价它们的诊断价值。【结果】冠心病组颈总动脉及分叉处内中膜增厚、斑块分级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分析显示颈总动脉及分叉处内中膜增厚、斑块分级均可估测冠心病,其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0、0.75、0.74;将颈总动脉分叉处内中膜增厚≥1.3mm,颈总动脉内中膜增厚≥0.9mm,颈动脉斑块分级≥2定义为阳性,3者联合评价其阳性积分,则ROC曲线下面积为0.82,以3者中任2项阳性为预测值估测冠心病,灵敏度95.3%,特异度84.2%,阳性预测值85.3%,阴性预测值86.4%。【结论】颈动脉超声检查颈总动脉及其分叉处内中膜厚度、颈动脉斑块分级可用于估测冠心病。以3者联合评价诊断价值高。  相似文献   

11.
吉红珠 《基层医学论坛》2013,(23):3058-3059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选择54例冠心病患者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在我院体检的同年龄段患者作为对照组,用高频超声对2组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2组颈动脉内膜变化。结果冠心病组颈动脉内膜变化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据脑心同源,脑心同治理论,颈动脉超声所示颈动脉内膜变化可大致了解冠脉血管情况,应针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早期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12.
宫玉霞  刘金万 《广西医学》2016,(10):1389-1391
目的 观察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血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同型半胱氨酸(Hcy)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影响.方法 冠心病患者1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5例,两组患者均予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疗程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TC、TG、LDL-C、HDL-C)、hs-CRP、Hcy水平及颈动脉IMT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TC、TG、LDL-C水平较治疗前降低,HDL-C水平升高,且观察组患者TC、TG、LDL-C水平低于对照组,HDL-C水平高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后两组患者hs-CRP、Hcy、颈动脉IMT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的以上指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可以降低冠心病患者血脂水平,抑制炎性反应,延缓或阻止动脉硬化发展.  相似文献   

13.
超声评价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粥样斑块与冠心病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周莉  姜静 《西部医学》2010,22(1):142-143
目的探讨冠心痛与颈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对80例行冠脉造影的患者行双侧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颈动脉内壁光滑程度、内-中膜厚度和有无动脉硬化斑块,根据冠脉造影的结果分为冠心病组和非冠心病组,并将两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45例冠心病患者中,32例有不同程度的颈动脉斑块形成,发生率71.1%;非冠心病组35例中有10例(28.6%),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有密切的相关性。超声检查能早期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时有效预防冠心病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辛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选取冠心病患者112例,依据随机原则分为观察组56例和对照组56例,2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常规剂量辛伐他汀治疗,观察组给予大剂量辛伐他汀治疗,疗程均为1年.比较2组血脂、IL-6、TNF-α、颈动脉IMT、颈动脉壁厚度(CAWT)以及斑块性质差异.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TC、LDL-C及IL-6、TNF-α水平下降,分别为(4.06±0.63)mmol/L vs (5.43±0.85) mmol/L、(2.52±0.58) mmol/L vs (3.14±0.51) mmol/L、(132.4±10.7)ng/ml vs (218.6±18.6) ng/ml、(0.96±0.21)ng/ml vs (1.43±0.28) ng/ml,而HDL-C水平增加[ (1.60±0.41)mmol/L vs (1.43±0.38) mmol/L];颈动脉IMT及CAWT数值均显著降低,分别为(0.62±0.19)mm vs(0.98±0.24) mm、(0.9±0.3)mm vs (1.8±0.4) mm;观察组的软斑块及纤维斑块比例降低,分别为19.24% vs 31.58%、40.85% vs 50.44%,而钙化斑块比例增加(39.91% vs 17.98%),2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剂量辛伐他汀可改善冠心病患者颈动脉IMT,同时促进斑块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05年8月~2013年5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患者198例并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69例。CHD组129例,采用超声探头测定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厚度,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CHD组患者的血糖、甘油三酯及收缩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CHD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为81.4%,对照组为15.9%,两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CHD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0级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2级、3级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多支病变组患者斑块积分高于单支病变组,mIMTc显著增加,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颈动脉超声对CHD的预测总符合率为73.74%。结论在冠心病的发生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是一个高危预测因子,颈动脉血管超声检测可以作为疑诊CHD但是又不适用冠脉造影患者疾病诊断的辅助依据,可以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颈动脉斑块分级与血浆纤维蛋白原(FIB)的相关性.方法 冠心病患者76例与正常对照组30例采用高分辨率血管超声法检测肱动脉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FMD)、颈动脉内膜厚度(IMT)及斑块积分,检测血浆中纤维蛋白原,并对冠心病患者进行冠脉造影.结果 冠心病患者颈动脉斑块积分0级28例,1级25例,2级18例,3级5例.冠心病患者FMD为(6.94±4.21)%, IMT(1.03±0.32)mm, FIB为(3.24±1.07)g/L,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冠心病患者FIB与FMD存在负相关(r=-0.429,P<0.05),与颈动脉斑块分级存在正相关(r=0.363,P<0.05),与颈动脉IMT无相关性(r=0.09,P>0.05).结论 冠心病患者FIB水平升高,冠心病患者血浆FIB与颈FMD存在负相关,与颈动脉斑块分级存在正相关.FIB水平能反映内皮功能受损的程度及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临床上加强降纤治疗对延缓冠心病患者内皮功能受损及动脉粥样硬化发展可能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薛仙军  王晨霞 《西部医学》2013,25(3):373-374,377
目的探讨颈动脉超声对冠心病的定量预测价值。方法选取临床疑诊冠心病的住院病人76例,应用超声测定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并与冠脉造影结果显示的最大狭窄程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颈动脉膨大处(BIF)-IMT≥1.0mm对冠心病的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8.0%和46.2%;BIF-IMT诊断冠心病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39,预测临界点为0.95mm。应用ROC曲线,BIF-IMT对狭窄〉75%的最佳分界点为2.35mm,相应曲线下面积为0.704(P〈O.01)。结论根据BIF—IMT的不同界值点,可对冠脉狭窄程度及判断是否需进行冠脉造影提供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利用高频超声研究颈动脉形态改变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对162例连续冠状动脉造影受检者利用高频超声进行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检查,并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冠心病组CCA的IMT增厚、不稳定性斑块的发生率及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尤以多支病变组显著(P〈0.01)。病变血管发生频率最高是左冠状动脉前降支血管。结论颈动脉的内中膜增厚和粥样硬化斑块对冠心病预测具有临床意义,颈动脉粥样硬化可以作为预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间接指标和窗口。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对168例疑似冠心病的患者同时作颈动脉超声和冠脉造影检查,根据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和非冠心病组(对照组),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结果随着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增加,颈动脉内膜(IMT)的厚度和斑块发生率增加,斑块的严重程度也增加。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之间存在密切关系,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对预防和治疗冠心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曹勇 《西部医学》2010,22(11):2014-2016
目的探讨血尿酸水平、颈动脉斑块与冠心病之间的关系。方法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通过冠状动脉造影检查选取194例冠心病患者(冠心病组)及86例对照组,冠心病组又分为单支、双支、多支病变亚组,分别测定冠心病患者与对照组颈总动脉与颈动脉分叉处内膜中层厚度(IMT)、等级评分、Crouse积分、血尿酸浓度。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冠心病组颈总动脉与颈动脉分叉处IMT、等级评分、Crouse积分、血尿酸浓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冠心病组,随病变分支的增多,颈动脉超声检查指标与血尿酸随之升高(P〈0.05或P〈0.01)。结论颈动脉IMT、等级评分、Crouse积分、血尿酸浓度与冠心病相关,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