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隐孢子虫是一种肠道原虫,近年来发现它是引起腹泻的重要病原体.我们于1999年4~7月,对肠道门诊患者进行粪便改良抗酸染色法和免疫荧光法检查隐孢子虫,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隐孢子虫是一种人畜共患的寄生原虫 ,是引起人和多种动物腹泻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免疫功能正常的宿主体内 ,通常处于隐性感染状态 ;而在免疫功能缺陷者 ,尤其是营养不良的小婴儿 ,则能引起严重感染。我院于 1 990年 2~ 8月收治 4例婴儿隐孢子虫肠炎 ,现报道如下。1 资料和方法及结果随机抽样 4岁以下 2 71例腹泻住院患儿新鲜粪便标本检查。入院即用肛管取样 ,分离纯化后涂片染色 ,用改良抗酸染色法逐个检查。结果 4例有隐孢子虫卵囊 (CSO) ,占 1 .4 7%。 4例患婴均来自农村。当年同时对患婴家庭成员及所饲养猪牛也采取新鲜粪便标本检查…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HIV相关慢性腹泻患者肠道隐孢子虫感染,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采集125例HIV相关慢性腹泻患者的粪便标本,用改良抗酸染色法染色,并检测隐孢子虫卵囊,同时采集患者血液进行CD4+T淋巴细胞计数。结果 125例HIV相关慢性腹泻患者的粪便标本中有11例为隐孢子虫阳性,感染率为8.8%。11例隐孢子虫阳性患者中10例患者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小于200个/微升。结论隐孢子虫的感染是HIV慢性腹泻患者腹泻的常见原因,检验人员要提高自己的检测能力,使患者得到及时准确的治疗。  相似文献   

4.
李发武  张小红  吴福全  陈万宁 《新医学》2007,38(2):81-83,F0002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患者隐孢子虫感染的状况.方法:用金胺-酚染色法加改良抗酸染色法检测276例慢乙肝患者(慢乙肝组)和140例腹泻儿童(腹泻组)及140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粪便标本有否隐孢子虫卵囊,阳性者先用PCR法检测隐孢子虫DNA,然后行内切酶分析确认;对隐孢子虫感染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轻、中、重度慢乙肝患者的隐孢子虫感染率分别为1.3%(1/76)、3.3%(3/90)和10.9%(12/110),后者的感染率明显高于前两者,均为P<0.05.慢乙肝组的隐孢子虫感染率(5.8%,16/276)显著高于腹泻组(1.4%,2/140, P=0.039)和对照组(0.7%,1/140,P=0.013).慢乙肝组隐孢子虫阳性患者的腹泻发生率、动物接触史明显高于阴性者;而农村患者的隐孢子虫感染率亦明显高于城市患者,均为P<0.05.结论:慢乙肝患者的隐孢子虫感染率高于健康体检者和腹泻患儿,说明慢乙肝患者对隐孢子虫的易感性增加,临床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5.
例1:男、1岁半。因发热,腹泻,水样便,每日4~8次,口渴3天,径乡卫生院治疗,腹泻无改善就诊。大便色黄、稀薄,脂肪球++。用改良抗酸染色法做粪便涂片发现大量隐孢子虫卵囊。确诊为隐孢子虫病。嘱患儿家属取大蒜捣碎制成10%大蒜汁,一次30ml,每日4次,连续服用一周后,再次复查,未发现隐孢子虫卵囊。 例2:女,6个月。发热,口渴,腹泻,每月6~8次,昼少夜多,腹泻前哭闹就诊。大便稀薄,无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选择一种简便的方法 检测隐孢子虫,为艾滋病患者机会性感染引起隐孢子虫病的诊断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 收集253份艾滋病患者粪便标本,采用甲醛-乙酸乙酯沉淀浓集菌加改良抗酸染色法检测隐孢子虫.结果 32份粪便标本隐孢子虫阳性,253份艾滋病患者标本合并隐孢子虫阳性率12.65%.结论 甲醛-乙酸乙酯沉淀浓集菌加改良抗酸染色法染色效果佳,对艾滋病患者粪便中隐孢子虫的检测敏感,适合于基层医院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萎 纳抗酸染色法 (Zieh1 NeelsenStain ,ZN)由Ehrilic发明 ,多年来该技术一直用于分枝杆菌的诊断。直到 1980年发现隐孢子虫是人类胃肠道潜在的病原体后 ,才由Henriksen等进一步改进 ,广泛用于隐孢子虫病的检验诊断。而金胺 石炭酸染色用于筛查力更好。方法采集 干燥的粪便涂片在 3%盐酸酒精中固定 5min ,蒸馏水冲洗。浓石碳酸复红染 5min ,冲洗 ,1%盐酸酒精脱色 ,冲洗后再用 4 g/L孔雀绿染色 30s,水洗 ,干后用普通光学显微镜 (× 5 0 0 )观察。结果 改良抗酸染色法隐孢子虫和无孢子虫纲 (C…  相似文献   

8.
笔者2009年对我院肠道门诊急性腹泻病例粪便、肝硬化伴腹泻患者粪便以及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AIDS无腹泻患者粪便、AIDS腹泻患者粪便进行改良抗酸染色法染色,结果如下。1对象与方法1.1调查对象采集2009-01-2009-12我院肠道门诊急性腹泻病例粪便225份  相似文献   

9.
隐孢子虫肠炎的实验室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8年11月~1989年9月,我们在儿童医院门诊,肠道门诊,幼儿园收集粪便标本5124份,进行隐孢子虫肠炎感染调查。每份标本先用高倍镜直接观察发现“折光性弱的圆形体”;再用改良抗酸染色方法予以确诊。该法的联合运用,对隐孢子虫j肠炎诊断快速、诊断符合率高。各基层医院可用本法作为常规试验。  相似文献   

10.
检查粪便隐孢子虫需先除去脂肪滴阮秀勤张永侠(利辛县人民医院检验科,安徽236700)刘卫东赵磊(利辛县卫生防疫站检验科)应用改良抗酸染色法查粪便隐孢子虫的涂片在用甲醇固定前,滴加乙醚溶解并洗去脂肪滴,然后再固定染色,使与隐孢子虫囊染色相似的脂滴性红色...  相似文献   

11.
隐孢子原虫是一种众所周知的引起腹泻的病原。它可寄生在咽、食管、气管和肺等上皮细胞表面,但其能否引起这些器官感染发病尚无证据。已报道的8例肺隐孢子虫病中,都伴随诸如巨细胞病毒、卡氏肺孢子虫和分枝杆菌等病原微生物。这种多种微生物感染,使得难以估价肺隐孢子虫症的意义。作者采集36例丹麦HIV 阳性患者的支气管冲洗或刷洗液活检标本43份,用改良的抗酸染色法和新近研制的间接免疫荧光技术检测隐孢子虫卵囊。结果发现6例HIV 阳性的患者的肺隐孢子虫症,其中有4例唯一被检出的病原体是隐孢子虫卵囊,而均未  相似文献   

12.
隐孢子虫是多种动物,特别是人类和犊牛的广泛而重要的腹泻病原。隐孢子虫病是一种世界性的人兽共患病,本病还作为人体艾滋病的常见并发症而被重视。国内于1987年韩范首次报道人体病例[1]。嗣后,国内也有人、畜隐孢子虫病的报道[2,3]。我们于1989年8月开始,对门诊病人进行粪便改良抗酸染色法检查[4]。从1993年4月以来,用碘液染色法检查隐孢子虫卵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并初步应用于临床。1材料和方法1.l试剂①2%碘染色液。②石炭酸复红染色液。③10%(V/V)硫酸水溶液。④2%孔雀绿液,作10倍稀释后为应用液。1.2隐抱子虫卵囊鉴…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选择一种便捷实用的方法检测隐孢子虫,为艾滋病患者机会性感染引起隐孢子虫病的诊断治疗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186份标本,每份一式两用.分别用硫酸锌离心浮聚+碘染法(硫-碘法)和甲醛-乙酯乙酸沉淀集菌+改良Ziehl-Neelsen染色法(改良法)检测隐孢子虫.[结果]硫-碘法阳性检出率为19.4%,改良法阳性检出率为44.1%.两方法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142,P〈0.01).[结论]甲醛-乙酸乙酯沉淀集菌+改良Ziehl-Neelsen染色法染色效果佳,对艾滋病人腹泻粪便中隐孢子虫的检测更敏感,适合于基层医院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4.
本院发现1例由隐孢子虫引起的人畜共患的家族性隐孢子虫病。某女,5个月。因粘液性血便腹泻6天,于1989年12月19日入院。神清,轻度失水征。粪常规未见寄生虫卵和痢疾阿米巴。粪培养阴性。用改良番红-美蓝染色法,从粪便中查到隐孢子虫卵囊而  相似文献   

15.
隐孢子虫病是新近才被重视的人类腹泻疾病之一。多数隐孢子虫病患儿的临床症状类似一般的肠炎、菌痢、消化不良,易误诊。现将我院1988年7月至1990年10月误诊的小儿隐孢子虫病32例报告如下。一、临床资料本组男22例,女10例,男女之比为2.2:1,5月~1岁5例(15.6%),1~2岁20例(62.5%)。2~4岁7例(21.8%)。本组病例均有腹泻,禁食不能使腹泻缓解,并有不同程度的贫血及营养不良。伴有发热7例(21.8%),体温以38℃左右居多,面色萎黄14例(43.7%),食欲增加且消瘦16例(50%)。本组32例分别被误诊为一般肠炎、菌痢、消化不良,发病到确诊的时间分别为15天~2年半不等。  相似文献   

16.
门诊5321例婴幼儿腹泻发病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我院肠道门诊2009年4-10月份5 321例婴幼儿腹泻粪便及尿液的检测结果,探讨南京地区婴幼儿腹泻的发病特点,指导临床对婴幼儿腹泻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我院肠道门诊4-10月份5 321例婴幼儿腹泻粪便进行常规检查、隐血检查、轮状病毒抗原检查,根据喂养情况对2岁以下腹泻患儿尿液进行半乳糖检查.结果:功能性腹泻占本次腹泻患儿的61.53%,轮状病毒性肠炎1 311例(24.64%),其他原因引起的肠炎736例 (13.83%),共检测腹泻患儿尿液标本4 084份,其中半乳糖阳性1 923例(47.09%).结论:功能性腹泻仍然是引起婴幼儿腹泻的最主要原因,其次是轮状病毒感染,因此合理喂养,大力提倡母乳喂养,主动预防接种轮状病毒疫苗,注重个人卫生切断病毒传播途径,是预防婴幼儿腹泻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粪便中乳铁蛋白 (LF)检测在腹泻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用免疫金标定性法和双抗体夹心定量法分别检测肠易激综合征 (IBS)、感染性腹泻患者及非肠道疾病者粪便中LF ,同时做显微镜粪便白细胞检查。结果  2 4例IBS患者LF定性阳性 2例 (8.33% ) ,阴性 2 2例 (91 .6 7% ) ,LF定量值为 (3.6 5± 1 .0 5 )μg/g ,镜检白细胞 1例查见 (4 .1 7% ) ;36例感染性腹泻患者LF定性阳性 35例 (97.2 2 % ) ,阴性 1例 (2 .78% ) ,LF定量值为 (1 2 8.5 3± 5 6 .96 ) μg/g ,镜检白细胞 34例查见 (94 .4 4 % ) ;2 4例非肠道疾病者LF定性阳性 1例(4 .1 7% ) ,阴性 2 3例 (95 .83% ) ,LF定量值为 (3.2 8± 0 .84 ) μg/g ,镜检白细胞均未查见。非肠道疾病者和IBS之间粪便定性LF阳性率及定量LF值差异均无显著性 (P >0 .0 5 ) ,非肠道疾病者、IBS与感染性腹泻患者粪便定性LF阳性率及定量LF值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LF值与镜检粪白细胞数的均值呈正相关 (r =0 .88)。结论 粪LF检测作为一种感染性肠炎初筛试验具较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与粪便白细胞镜检结果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张家港市婴幼儿腹泻患者轮状病毒(RV)的感染情况,为防治婴幼儿轮状病毒腹泻提供科学依据,合理用药,防止滥用抗生素,避免肠道菌群失调。方法收集2011年1~12月门诊、住院1700例腹泻患儿粪便,采用胶体金法检测轮状病毒,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700例腹泻患儿的粪便中共检出轮状病毒427例,检出率为25.12%,高发期为1、12月,最高检出率达38.38%,高发年龄为6个月至2岁,检出率为32.39%,轮状病毒阳性粪便常规镜检,阴性结果占41.94%,脂肪球检出率为36.71%,14.18%的标本检出少量白细胞。结论轮状病毒是张家港市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体,小于2岁的儿童是轮状病毒感染腹泻的易感人群,以秋末至眷初为高峰期,临床医生应重视轮状病毒的检查,避免误诊误治。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中山地区病毒性腹泻患儿病原体的感染情况及流行病学特点。方法收集该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4 401例腹泻患儿的粪便标本,对4种病毒(轮状病毒、诺如病毒、腺病毒、星状病毒)进行检测,收集相关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发现1 107例病毒性腹泻患儿,总阳性检出率为25.2%(1 107/4 401)。轮状病毒感染898例,诺如病毒感染91例,肠道腺病毒感染70例,星状病毒感染52例。轮状病毒1、2、3、12月为高发月份,诺如病毒、肠道腺病毒和星状病毒检出率低,流行季节性不明显。男性与女性患儿轮状病毒感染率相似;年龄分布方面,5岁以下患儿易感。结论中山地区病毒性腹泻患儿的主要病原体为轮状病毒,1、2、3、12月为高发月份,5岁以下儿童易感,应加强对病毒性腹泻的监测,预防暴发疫情尤其是轮状病毒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急性腹泻患儿粪便中A群轮状病毒的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A群轮状病毒引起的儿童急性腹泻同各种致病性肠道菌引起的腹泻症状相似,临床确诊有一定难度。通过酶免法体外检测粪便中A群轮状病毒抗原,留取标本方便,无创伤性,敏感性和特异性好,适合儿童检查,指导临床治疗,避免抗生素的不当和无益使用。我们用此法对本地区228例0~5岁急性腹泻患儿进行了粪便检查,阳性率达22.8%(52/228),发病时间有一定的季节性和流行性,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