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分析经后路减压复位固定治疗中上胸椎骨折的可行性及手术特点。 方法 对17例中上胸椎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统计并发症的发生,比较手术前后脊髓完全性损伤和不完全性损伤的功能状态,观察脊髓无损伤患者有无医源性损伤。 结果 术后无手术并发症发生。不完全性损伤6例(不完全性损伤组),随访时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脊髓功能分级提高1~3级;完全性损伤8例(完全性损伤组),随访时ASIA分级无提高。完全性与不完全性损伤组手术前后感觉评分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476.47,P=0.000)。手术前后运动评分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6.75,P =0.000)。脊髓功能正常3例,随访时ASIA分级无降低,感觉和运动评分无变化。 结论 对于中上胸椎骨折患者,后人路手术能避免加重胸部合并伤及其他组织系统的合并伤,可以在骨折早期安全、有效解除包括椎管前方的脊髓压迫,从而有利于脊髓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椎弓根内侧入路减压复位在治疗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合并脊髓神经损伤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2018年12月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合并脊髓神经损伤患者76例,男性47例,女性29例;年龄17~61岁,平均35.6岁。骨折AO分型:A1.3型43例,A2.1型19例,A2.2型7例,A3.1型5例,A3.2型2例。按脊髓损伤程度分为完全性脊髓损伤组5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组71例;根据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SIA)感觉评分和运动评分进行评估,所有患者行后路切开经椎弓根内侧入路减压复位、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及后外侧植骨融合治疗,均于术前、术后末次随访12个月摄脊柱正侧位X线片和CT片,通过术前、末次随访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恢复率、Cobb角、椎管侵占率、ASIA评分4个主要指标评估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随访12个月,未发生内固定物断裂及椎体前缘高度丢失等并发症;椎体前缘高度恢复率:术前(47.3%±9.8%),术后12个月(87.1%±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bb角:术前(29.3°±5.8°),术后12个月(6.3°±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管侵占率:术前(29.5%±6.7%),术后12个月(11.3%±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完全性脊髓损伤组感觉评分:术前(150±17)分,术后12个月(175±16)分;运动评分:术前(47±14)分,术后12个月(79±1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组感觉评分:术前(167±21)分,术后12个月(186±13)分;运动评分:术前(71±15)分,术后12个月(82±1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椎弓根内侧入路减压复位、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能有效减压、恢复椎体高度、促进脊髓神经功能恢复,临床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3.
椎体次全切除术加钛笼植入治疗陈旧性下颈椎骨折脱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椎体次全切除术加钛笼植入治疗陈旧性下颈椎骨折脱位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4年1月应用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术、椎体间钛笼植入(自体骨填充植骨)、钛板内固定术治疗的37例陈旧性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25例,女性12例;年龄19~61岁,平均42岁。术前脊髓功能状况(JOA评分):完全性损伤8例,平均JOA评分1分;不完全性损伤29例,平均JOA评分5分。结果平均随访14个月,椎间高度和生理曲度获得良好重建,无钛板、螺钉松动断裂并发症。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的神经功能获明显改善(平均JOA评分从5分提高至13分),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获得损伤平面神经根功能的改善。结论采用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术加钛笼植入治疗陈旧性下颈椎骨折脱位具有脊髓减压充分、有效恢复颈椎序列和生理曲度、获得即刻和永久的稳定性、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等特点。  相似文献   

4.
450例胸腰椎骨折、脱位的诊断及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胸腰椎骨折、脱位是临床常见的脊柱损伤疾患 ,常常伴有脊髓功能障碍 ,其治疗方法繁多。笔者现对所收治病例的临床诊治分析如下。临床资料  ( 1)一般情况 :1985~2 0 0 1年间共收治胸腰椎骨折患者 45 0例 ,男 40 1例 ,女 49例 ;年龄 16~ 65岁。伤因 :高空坠落伤 146例 ;交通伤 163例 ;压砸伤 68例 ;其他伤 73例。伴有各种并发症者 42 3例 ,其中不完全性截瘫占 68.79% ( 2 91/ 42 3 ) ;完全性截瘫占2 1.2 8% ( 90 / 42 3 ) ;其他并发症占 9.93 %( 42 / 42 3 )。骨折部位主要在T12 ~L3,共3 2 3例 ,占 71.78%。合并肾、肝、脾及骨盆等损伤 …  相似文献   

5.
目的:用256层CT冠脉成像技术评价心肌桥(myocardial bridge,MB)的发生率及其解剖特征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athorosclerosis,AS)的关系。方法:收集行256层CT冠状动脉成像564例患者的资料,评价MB的有无、部位、长度、厚度、伴发的AS情况及MB解剖特点与AS关系。结果:564例检出MB 131例,159个,总发生率为23.2%(131/564),男性发生率28.8%(90/313)高于女性16.3%(41/251)(χ2=12.048 5,P=0.005)。第一对角支(D1)为最常累及的部位,其次为左前降支(LAD)。完全性MB 83个,不完全性MB 76个;完全性MB长度和厚度中位数分别为27.7mm(范围2.0~71.1mm)和2.4mm(范围1~6.9mm);其长度与厚度间无相关性(R=0.061 1,P=0.106 6)。不完全性MB的长度中位数为24.1mm(范围3.9~57.0mm)。桥血管及桥血管远段血管均未见AS改变。桥血管近段血管AS程度在LAD组高于D1组(χ2=7.576 6,P<0.05),完全性MB组高于不完全性MB组(χ2=7.484 9,P<0.05)。结论:256层CT冠脉成像技术能无创、清晰、可靠地显示活体内MB的存在及解剖特点,并能评估桥血管及其毗邻血管情况。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中央型颈脊髓损伤临床表现和MRI特点,探讨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56例中央型颈脊髓损伤患者的MRI及临床资料,分析其MRI特点以及脊髓损伤后上下肢AMS评分.结果:脊髓MRI信号改变节段:56例患者中其中C4/5节段17例,C5/6节段10例,C3/4节段8例,C6/7节段6例,多节段脊髓信号改变11例.MR/T2高信号改变52例,低信号改变4例;信号改变范围:单纯灰质区改变6例,脊髓灰质白质联合信号改变50例.脊髓损伤后上下肢AMS评分平均为30.2±1.3、46.4±1.6,上下肢AMS评分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F检验,P<0.05),C3/4节段脊髓损伤屈肘评分平均为8.4,与其他各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F检验,P<0.05).结论:中央型脊髓损伤通常导致上肢远端肌肉功能障碍,C3/4节段损伤会影响上肢近端肌肉;MRI信号改变多见于C4/5节段,高信号改变为主,信号改变范围不仅仅局限于脊髓灰质,脊髓灰质、白质联合改变较多.  相似文献   

7.
急性颈髓损伤死亡预判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急性颈髓损伤患者死亡的预判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1993年1月-2005年12月急性颈髓损伤完全瘫痪患者184例,探讨损伤节段(C1~4:C5~7)、损伤严重程度[美国脊柱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A级:B级]、损伤类型(稳定型:不稳定型)、年龄(<50岁:≥50岁)对死亡的预判作用,统计学方法采用χ2检验.结果 184例全瘫患者,死亡61例,生存123例.损伤节段C1~4:C5~7比率:死亡组为54.1%:45.9%,生存组为7.3%:92.7%(P<0.01);损伤严再程度ASIA分级A级:B级比率:死亡组为90.1%:8.9%,生存组为95.9%:4.1%(P>0.05);损伤类型稳定型:不稳定型比率:死亡组为14.7%:85.3%,生存组为6.5%:93.5%(P>0.05);年龄<50岁:≥50岁比率:死亡组为50.8%:49.2%,生存组为75.6%:24.4%(P<0.01).有统计学意义的预判因素包括损伤节段和年龄.但考虑到损伤严重程度对死亡预判的重要作用,笔者提出采用损伤节段/损伤严重程度(C1~4节段损伤A级:C5~7节段损伤A级:B级)作为预判因素,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年龄≥50岁C1~4节段损伤A级患者死亡率为93.3%,<50岁C5~7节段损伤A级患者死亡率为13.7%. 结论损伤节段、损伤严重程度及年龄是预测急性颈髓损伤患者死亡与否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我科系全军脊髓损伤治疗中心,2006年7月~2007年11月共收治32例完全性颈段脊髓损伤患者,其中男29例,女3例;年龄18—58岁,平均31.4岁。致伤原因:车祸15例,高处坠落6例,重物砸伤11例。伤后入院时间1~56d,入院后手术时间2—10d。采用后路径椎板减压、脊髓探查减压、钉棒系统内固定手术治疗方法。有15例属高颈段脊髓损伤,因损伤平面为颈4节段,在伤后3~10d出现血氧饱和度下降、呼吸道分泌物无力咳出、呼吸困难,均采取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呼吸。术后2~7个月给予拔出气管插管,未出现1例呼吸困难危象。现将颈段脊髓损伤护理的风险控制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颈髓损伤后气管切开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迟大明  朱悦 《中华创伤杂志》2005,21(12):899-902
目的 探讨脊髓损伤后气管切开的危险及预测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0年来收治的颈髓损伤患者l064例,按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神经功能评价标准分为4级,其中A级243例,B级327例,C级306例,D级188例。除外头外伤、气管损伤和来院时已行切开患者7例,共106例患者急性期需要气管切开。评价损伤节段、年龄、吸烟史、既往疾病(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合并胸部或肺损伤等因素在气管切开的决定作用。结果 本组气管切开率最高为A级患者(35.0%,85/243);不完全脊髓损伤(B、C和D级)气管切开率只有2.6%(21/814)。A级颈髓损伤中,C3节段损伤3例均需气管切开;C4-5节段损伤患者只占全组的43、2%(105/243),气管切开的患者却占74%(63/85)。脊髓损伤后需气管切开的可能性自C5以下逐渐减少,除了C3水平,C4水平脊髓损伤气管切开的概率最高,与其他节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C8节段的脊髓损伤则不需要气管切开。C5-7节段需要气管切开的患者年龄通常〉45岁、患有肺部疾患或者同时合并其他疾病。完全性脊髓损伤中行手术治疗97例,术后无患者需要气管切开,无切口感染发生。结论 完全性、高节段脊髓损伤的患者具有较高的气管切开率。既往肺部疾病、年龄〉45岁是气管切开的危险因素。气管切开不会增加前路手术的感染机会。  相似文献   

10.
后交叉韧带损伤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后交叉韧带损伤的临床流行病学特点。方法:回顾我所1999年3月至2006年12月187例后交叉韧带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性别和年龄分布、致伤运动项目分布、创伤因素、创伤机制、创伤类型、伤后就诊时间、不稳症状出现时间、后交叉韧带损伤程度等进行研究分析。结果:男性发病率(77.54%)高于女性(22.46%),35岁以内的年轻患者(60.96%)居多。创伤因素中以意外伤(66.84%)居多,其中交通事故伤最多。运动伤总体发生率为33.16%,其中足球项目占40.32%。创伤类型以单一后交叉韧带损伤为主(69.52%),联合韧带伤占30.48%。创伤机制中运动伤以屈曲外翻伤多见(42.62%),意外伤则以胫前伤为主(65.08%)。伤后就诊时间平均359.28天,伤后出现不稳时间平均271.62天。损伤部位主要为实质部撕裂(72.12%),后交叉韧带损伤存在前外束和后内束中一束断裂或两束不同部位同时断裂。结论:后交叉韧带损伤以意外伤居多,其中以交通伤为主。后交叉韧带损伤合并其它韧带损伤发生率也较高。运动损伤发生于多种运动项目中,以足球项目最多见,专业运动员发生率较低。后交叉韧带损伤患者多需接受后交叉韧带重建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脊柱骨折合并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的性功能状况。 方法 对 73例脊柱骨折合并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通过Frankel分级评定神经功能 ,采用勃起功能国际指数评价患者的性功能 ,并对性功能障碍患者进一步测定其反射性勃起和精神性勃起的情况。 结果 最后随访时 2 1例患者存在性功能障碍 ,FrankelB级和C级之间、D级和E级之间性功能障碍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C级和D级之间性功能障碍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2 1例患者中 ,1例患者既无反射性勃起 ,也无精神性勃起 ;9例患者只有反射性勃起 ;3例患者只有精神性勃起 ;8例患者为混合性勃起。 结论 在脊柱脊髓损伤患者中 ,有较高的性功能障碍发生 ,随着脊髓损伤程度的加重 ,性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升高。当胸腰段以上脊髓损伤时 ,精神性勃起受到损害 ;当骶段脊髓损伤时 ,反射性勃起可受到损害。  相似文献   

12.
早期高压氧治疗在脊髓损伤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早期高压氧治疗在脊髓损伤中的应用褚光李汉俊赵福莲我院自1991年3月以来对12例脊髓损伤患者采用早期高压氧治疗,取得较好疗效。临床资料本组12例,男8例,女4例;年龄25~65岁。致伤原因主要为高处坠落伤、砸伤、交通事故伤,完全性截瘫8例,不完全性截...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静脉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tow stromal cells,BMSCs)对大鼠脊髓损伤后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对10只同种异体SD大鼠的BMSCs进行体外分离、培养、扩增、纯化后用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5-bromodeoxyuridine,BrdU)进行标记;重物打击致瘫痪造模法制成完全性截瘫的同种大鼠脊髓损伤动物模型,制模后7 d完全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22只,作为BMSCs移植组,经鼠尾静脉注射2×106/ml的BMSCs细胞悬液1 ml;B组22只,作为对照组,注射1 ml培养液;C组22只,作为空白手术对照组.注射后2,3,6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BMSCs在损伤段脊髓的存活、分布、分化并计数,观察损伤段脊髓内生长相关蛋白-43(growth associated protein-43,GAP-43)、神经丝蛋白200(neurofilament 200,NF200)和巢蛋白的表达,注射后1,2,3,4,5,6周Basso-Beattie-Bresnaban(BBB)评分评估各组后肢运动功能.结果 移植后2,3,6周BrdU阳性的BMSCs主要分布于损伤段及邻近节段脊髓内.计数发现,移植后2周BrdU阳性的BMSCs约占移植细胞数的4.9%,3周占4.4%,6周占2.9%;移植后2周,BMSCs形态大多变为圆形或椭圆形,部分阳性标记的细胞长出神经元样突起,约12.6%表达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r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AFP),约5.4%表达神经元特异性核蛋白(neuronal nuclear antigen,NeuN);移植后2,3,6周,A组GAP-43、NF200、巢蛋白的表达明显高于B、C组(P<0.05);移植后3周开始,A组的BBB评分在各观察时相点明显高于B、C组(P<0.05).结论 通过静脉注射的BMSCs能向脊髓损伤灶内迁徙、存活,表现出对损伤灶的趋化性,并向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分化,上调GAP-43、NF200和巢蛋白的表达,改善神经功能,可用于脊髓损伤的细胞移植治疗.  相似文献   

14.
股动脉开放性损伤15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临床资料全组15例,男13例,女2例。损伤原因有车祸伤、工伤、医源性损伤及利器刺伤等。损伤部位为髂外动脉3例,股动脉上段10例,下段2例。完全性断裂6例,不完全性断裂4例,侧壁损伤5例。合并髋关节脱位1例,膝关节损伤2例,股骨骨折3例,股静脉损伤3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脊髓锐器伤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案及脊髓功能的预后规律。方法定期随访、回顾性分析我科2003年4月~2006年6月收治的8例脊髓锐器伤的治疗、预后转归情况。8例中男性7例,女性1例;年龄10~32岁,平均21.4岁。均为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入院后经甲泼尼龙、神经节苷脂、高压氧及脱水综合治疗,术前和术后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和影像学观察。结果经过平均5.4个月治疗后,所有患者下肢感觉、运动功能恢复满意,生活完全自理。平均随访17个月,其中4例下肢感觉恢复正常,4例残留部分感觉障碍;5例运动完全正常,3例遗有部分运动功能障碍,轻度跛行。结论脊髓锐器伤多为不完全性脊髓横断伤,局部创伤小、出血少、离断的神经组织无明显移位、纤维瘢痕组织增生少,脊髓功能恢复好;脊髓功能的恢复在伤后3周左右达高峰;药物促进离断后无明显移位的轴突原位修复、残留神经纤维的代偿可能是脊髓锐器伤后脊髓神经功能恢复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16.
李国新  黄祥成 《人民军医》1998,41(10):571-572
结肠梗阻是结肠癌的常见并发症,其处理方法目前仍不完全一致。1985~1995年,我院收治梗阻性结肠癌60例,就手术治疗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情况 本组男41例,女19例;年龄21~85岁,平均56.3岁,其中40岁以上48例(80%)。完全性肠梗阻38例,不完全性肠梗阻22例。肿瘤部位:回盲部7例,升结肠3例,肝曲、横结肠和脾曲各5例,降结肠10例,乙状结肠25例。左半结肠40例,右半结肠15例。Dukes分期:B期21例,C期32例,D期7例。1.2 治疗 不完全性肠梗阻22例均先行非手术治疗,15例无改善或加重而急诊手术,7例梗阻缓解后限期手术。完全性肠梗阻38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颈椎骨折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和诊断体会。方法将我科2000年1月-2011年2月收治的311例颈椎骨折患者按处理措施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对照组148例患者共发生19例DVT,发生率为12.83%,其中无脊髓损伤患者1例,不完全性颈脊髓损伤患者13例,完全性颈脊髓损伤患者5例。观察组163例患者共发生9例DVT,发生率为5.22%,其中无脊髓损伤患者无1例发生,不完全性颈脊髓损伤患者发生6例,完全性颈脊髓损伤患者发生3例。两组DVT发生率经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分别有1例因肺动脉栓塞死亡,其余患者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颈椎骨折患者中,伴有脊髓损伤、多发伤者更易发生DVT。采取综合预防措施可有效预防颈椎骨折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及时诊断对预后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比分析不稳定支撑面与稳定支撑面核心稳定性训练在胸腰段脊柱骨折伴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后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行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的76例胸腰段脊柱骨折伴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康复方法将其分为不稳定组(41例)和稳定组(35例),不稳定组患者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接受不稳定支撑面核心稳定性训练,稳定组患者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接受稳定支撑面核心稳定性训练,对比观察两组患者平衡能力、步行能力、下肢运动能力、躯干控制能力、跌倒风险以及生活自理能力。结果 治疗12周后,不稳定组患者Brunel平衡量表(BBA)中的站位、步行评分以及总分均明显高于稳定组(t=4.445、4.163、2.852,P<0.001、P<0.001、P=0.006),坐位评分无明显差异(t=0.241,P=0.810);不稳定组患者脊髓损伤步行指数量表Ⅱ(WISCI-Ⅱ)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分、躯干控制能力测试量表(TCT)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均明显高...  相似文献   

19.
脊髓损伤患者夜间尿量增多与抗利尿激素水平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估脊髓损伤患者抗利尿激素 (ADH)分泌节律与尿量、尿渗透压、血浆渗透压和血压的关系。 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完全性脊髓损伤组 :男 18例 ,女 2例 ;正常对照组 :男 8例 ,女 2例。两组分别观察以下指标 :检测白天 (8:0 0~ 2 0 :0 0 )和夜间 (2 0 :0 0~8:0 0 ) 12h尿量和尿渗透压。于 14 :0 0和 2 :0 0抽血测定血浆渗透压和ADH水平。 结果 完全性脊髓损伤组与正常对照组昼夜之间尿量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 <0 .0 1)。完全性脊髓损伤组夜间尿量明显多于白天 ,而正常对照组白天尿量明显多于夜间。正常对照组昼夜之间尿渗透压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 <0 .0 0 1) ,夜间尿渗透压明显升高。完全性脊髓损伤组ADH昼夜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而正常对照组ADH昼夜之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 <0 .0 1) ,夜间ADH分泌明显增多。 结论 正常人的尿量、尿渗透压和抗利尿激素分泌 2 4h存在节律变化 ,脊髓损伤患者失去了这种节律变化。失去ADH分泌节律变化是脊髓损伤患者夜间尿量相对增多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0.
刘金祥  王光华 《人民军医》1998,41(5):260-260
开放性脊髓损伤平时少见,我院自1991年1月~1996年6月共收治7例,现将治疗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情况 均为男性;年龄18~37岁,平均27岁。损伤原因:尖刀刺伤6例,铁钉扎伤1例。损伤部位:胸脊髓6例,腰脊髓1例。损伤类型:脊膜破裂合并脊髓震荡伤1例,脊髓不完全性损伤3例,脊髓半横贯伤3例。合并椎板骨折4例。伤后至手术时间1~4h,平均2.7h。1.2 治疗方法 (1)开放性伤口的早期处理:伤口周围用碘伏、乙醇消毒后用无菌纱布包扎,有脑脊液漏者伤口不用纱布堵塞,消毒后仅用无菌纱布包扎即可。锐器存留于伤口内者,往往嵌夹于骨折间隙内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