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提高早期食管癌的检出率,决定中、晚期食管癌的手术根治。方法 内镜下喷洒1.5%的hugol‘s液进行食管粘膜染色,在不着色区多点活检。结果 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37例中内镜下碘染色者27例阳性,中、晚期食管癌128例碘染色全部阳性。结论 碘染色法可对早期食管癌,可疑早期癌或癌前病变显示病变范围,早期确诊;对中、晚期食管癌可帮助决定手术切除范围,减少复发。  相似文献   

2.
内镜下卢戈氏液染色普查食管早期癌的应用与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内镜下卢戈氏液染色法在普查食管早期癌的应用。方法:按要求普查257例。先在内镜下观察食管粘膜有无异常后,用1.2%卢戈氏液涂布染色,对呈现碘染色或碘不染色的不同案例,分别做指示性活检送病理检查。并观察分析内镜所见、碘染色有无与活检病理的关系。结果:内镜下正常,碘染色正常,活检正常率占67.32%,而碘不染例中多为食管慢性炎和不典型增生,活检正常率占28.29%,较前者明显低(P<0.01)。内镜下异常且碘染例中,查出鳞癌2例,不典型增生22例,食管慢性炎等81例(39.51%)。后者同碘染色正常10例(19.23%)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2例重度不典型增生,均在碘不染例中发现。结论:卢戈氏液染色法可提高食管早期癌及不典型增生的发现率,值得在临检和普查中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分析同时性食管贲门双原发癌漏误诊原因,探讨提高术前诊断率的方法。方法:对我院1998年1月至2006年12月收治的同时性食管贲门双原发癌11例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11例病人中食管上段贲门双原发癌2例,食管中段贲门双原发癌7例,食管下段贲门双原发癌2例。食管病变均为鳞癌,贲门病变腺癌10例,鳞癌1例。术前诊断主要通过上消化道造影、胃镜和胃超声检查完成,术前确诊食管贲门双原发癌5例,诊断率45%。结论:提高食管贲门双原发癌的术前诊断率关键是要把上消化道造影和胃镜检查有机结合起来,胃超声检查能有效发现贲门病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上消化道双源癌的特点,提高双源癌的术前诊断率。方法对消化道肿瘤进行上消化道造影和内镜检查,同时对消化道隆起病变取活检进行病理检查。结果5908例上消化道癌中,检出双源癌42例均为原发癌。结论上消化道双源癌可发生于任何部位,以食管中段一贲门双源癌较多见,内镜检查是提高其术前诊断率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内镜卢戈染色诊断早期食管癌的作用。【方法】对53例患者行内镜检查,观察内镜 下有无异常,用1.5%复方卢戈碘液对食管黏膜进行染色,对碘不染区多点活检,病理结果回报后进行统计分 析,观察碘染色程度与活检病理结果的关系。【结果】食管癌1例,不典型增生8例(轻度3例,中度2例,重度 3例),食管炎30例(轻度21例,中度2例,重度7例),正常14例。有食管症状40例,碘不染色21例;无食管 症状13例,碘不染色2例。有食管症状者碘不染色区出现率高于无食管症状者(P<0.05)。内镜下碘不染 色23例,其中食管癌1例,不典型增生7例;内镜下碘染色30例,其中不典型增生1例。内镜下碘不染区不 典型增生及食管癌检出率高于碘染区(P<0.05)。【结论】卢戈染色可提高不典型增生及食管癌的检出率, 对诊断早期食管癌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上消化道双源癌的特点,提高双源癌的术前诊断率.方法 对消化道肿瘤进行上消化道造影和内镜检查,同时对消化道隆起病变取活检进行病理检查.结果 5908例上消化道癌中,检出双源癌42例均为原发癌.结论 上消化道双源癌可发生于任何部位,以食管中段-贲门双源癌较多见,内镜检查是提高其术前诊断率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食管多原发癌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994年10月~2005年7月我科手术治疗食管多原发癌17例。手术方式为左开胸食管胃弓下吻合术1例,二切口/三切口食管胃颈部吻合术16例(二切口11例、三切口5例)。结果:本组17例术后病理证实为食管多发性原发癌,且病理类型均为鳞癌。本组2个原发灶的12例,3个病灶的2例,5、13及15个病灶的各为1例;其中仅有1例术前经上消化道钡餐造影发现多个病灶,2例手术中发现多个病灶,其他14例均在术后病理检查时才发现为多原发癌。全组随访1、3、5年的生存率为100%(17/17)、38.5%(5/13)、22.2%(2/9)。结论:食管多发性原发癌不属于转移癌,治疗上仍首选外科治疗。由于食管癌可能存在多个病灶,术前或术中难以发现,手术方式宜采取三切口/二切口,食管大部分切除,区域淋巴结清扫、颈部食管胃吻合术,必要时可行结肠代食管术。  相似文献   

8.
食管结核消化内镜下特点和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通过对食管结核的消化内镜下表现和其他临床资料的分析,提高消化内镜对此病的诊断率.方法:回顾分析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4年1月~2009年7月确诊的12例食管结核患者,并复习国内文献.结果: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吞咽困难6例,胸骨后烧灼痛4例,上腹部不适2例,低热盗汗3例.病变位于食管中段10例,下段2例.以溃疡为主要表现者7例,隆起性病变为主要表现者5例.超声内镜6例患者中,4例病变深迭肌层,2例全层结构破坏.内镜下行电子染色及卢戈染色2例,均着色.11例经内镜下活检病理确诊,1倒手术确诊.结论:食管结核好发于中青年,病变部位主要位于食管中下段,电子胃镜下主要表现为隆起型和溃疡型,易误诊为食管癌和黏膜下肿瘤.通过电子胃镜下活检及染色,结合超声内镜能明显提高该痛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9.
内镜下碘染色诊断早期食管癌的临床对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内镜下碘染色对早期食管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将胃镜下有可疑食管病变的216例患者随机分为染色组和对照组各108例。用复方碘溶液对染色组进行食管黏膜染色检查,并于不染色或淡染色区进行病理活检。对照组不行碘染色,仅根据临床经验进行病理活检。结果染色组不染色或淡染色60例(55.6%),活检发现食管癌12例(11.1%),其中早期食管癌2例,鳞状上皮异型增生6例(5.6%),其中中重度异型增生3例;对照组108例活检发现食管癌1例(0.9%),轻中度异型增生3例(2.8%)。两组食管癌诊断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内镜下碘染色能减少食管黏膜活检误差,提高食管癌诊断率,有助于发现早期食管癌及其癌前病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食管—贲门原发双源癌13例X线漏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管和贲门同时发生肿瘤在临床上较为少见 ,X线检查做为诊断食管 -贲门多源癌的主要检查手段 ,在日常 X线钡餐检查时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往往只诊断出其中的一种癌变 ,忽略了另一个原发癌 ,造成手术的被动。如术前能全面地正确诊断 ,不仅有利于手术治疗方案的选择 ,还可为晚期病例提供放射野的设计。本组分析了 1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食管 -贲门多源癌病例 ,旨在提高本病术前的诊断正确率。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13例中男 10例 ,女 3例 ;年龄 39~ 72岁 ,平均 5 8.4岁。 13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进行性吞咽困难 ,7例有胸骨后疼痛 ,5…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上消化道多原发恶性肿瘤的临床、病理及内镜下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2006年我院56例上消化道多原发恶性肿瘤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病历占同期上消化道恶性肿瘤的0.73%,同时癌41例,异时癌15例,食管多原发癌10例,食管胃多原发癌25例,胃多原发癌21例。病灶好发部位依累及次数依次为食管、胃窦、贲门、胃体。结论提高对上消化道多原发恶性肿瘤的认识,早诊、早治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2003-08~2007-02我们对6例食管多原发癌进行了外科治疗,占同期食管癌手术6.2%(6/97),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5例,女1例;年龄43~71(平均58.4)岁;临床上均有不同程度的吞咽困难或胸骨后烧灼感等症状,症状期1~5个月,平均2.9个月;术前经纤维胃镜及活检确诊2例,术中发现为食管多原发癌2例,另外2例大体标本未发现而术后病检确诊为食管多原发癌。1.2方法本组均采用食管癌切除胃代食管术,其中1例术前诊断为胸中段食管癌,术中探查病灶呈多源性,向上延续至颈部,行全食管切除胃咽部吻合;胃食管颈部吻合2例,弓上吻合2例,弓下吻合1例。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应用卢戈(Lugol)液进行食管黏膜染色对诊断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痛变的价值.方法 对该院2005年1月~2006年12月87例常规内镜下观察食管黏膜有轻度异常的患者,予2.5%Lugol氏液进行直视下染色,对病变处呈现碘染色、淡染及不染色区进行活检,结合病理结果 进行统计,探讨碘染色程度与活检病理结果 的关系.结果 87例患者中内镜下碘不染色者47例,病理诊断食管癌19例,异型增生9例.内镜下病变处碘淡染29例,碘染色11例,病理均为食管炎性表现.碘不染色区检出食管癌及异型增生共28例,检出率高于淡染及染色区(χ~2=35.139,P<0.001).内镜下病变不染色区异型增生及食管癌表现为黏膜粗糙8例(31.6%).结节不平16例(63.2%),扁平隆起12例(42.9%),三者占总检出率的78.8%,其他表现为红色黏膜4例、浅溃疡2例、黏膜缺失2例和白斑1例.结论 内镜下Lugol氏液染色有助于食管病变的鉴别诊断,可以提高异型增生及食管癌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4.
食管多原发癌26例内镜诊断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回顾总结内镜诊断26例食管多原发癌分析其发病及误诊原因,探讨防止误诊的对应措施。方法 对该院1995年~2003年间内镜检查中疑诊为食管癌的病人采取食管全段卢戈氏液染色及多处多点分别活检等方法进行诊断及鉴别诊断,并对确诊病例资料加以综合分析。结果 共检出食管多原发癌26例,其中同时性癌2.4例,异时性癌2例;双发癌25例,三发癌1例,共检出癌灶53处,其中高分化鳞癌9处,中分化鳞癌32处,低分化鳞癌10处,原位癌2处。结论 归类食管多原发癌的可能病因;误诊原因;内镜检查中防止误诊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食管切除术对食管上皮细胞重度不典型增生(SDP)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2年1月解放军总医院收治的33例经内镜活检确诊为 SDP 且行手术切除患者的术后病理结果、复发率、淋巴结转移率、5年生存率。结果33例患者经外科手术切除术后,病理证实原位癌9例(27.3%),浸润癌18例(54.5%),其中3例 Barrett 食管癌变(9.1%),3例 SDP(9.1%);总体复发率及区域淋巴结转移率为零;5年生存率为100%;围手术期手术并发症少,随访6~62月,患者复查均无瘤生存。结论食管切除术治疗食管上皮重度不典型增生术后无复发及转移,生存周期长,治疗效果好,在治疗 SDP 患者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诊床边内镜钛夹止血治疗食管贲门撕裂出血患者术前、术中及术后的最佳观察与护理配合,提高治疗成功率。方法:患者入院后12 h内在心电监护下行急诊内镜检查,确诊为食管贲门撕裂伴出血,使用内镜钛夹止血治疗。护士给予精心的观察与护理配合。结果:本组30例患者经内镜下一次止血成功28例,2例患者并发再出血,有效止血率为93.33%。结论:急诊床边内镜钛夹止血治疗食管贲门撕裂出血,具有迅速、准确、创伤小、并发症少、可在床旁实施等优点,有效的护理配合有助于医师顺利完成内镜下止血治疗的操作,提高治疗成功率。  相似文献   

17.
食管贲门双原发癌漏诊2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邢文群  陈宇航 《临床医学》1999,19(12):62-63
本文报道了术前未能诊断的食管贲门双原发癌20例,重点讨论了漏诊的原因,对食管癌患者应强调常规作上消化道全程的系统检查,不能仅满足于食管癌的单一诊断,术中应仔细探查贲门部情况。食管癌手术时应包括贲门部的切除,对食管贲门双原发癌应以手术治疗为主。本病应同食管癌贲门部转移相鉴别。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并分析手术前后标本病理特点。方法 69例研究对象术前经胃镜活检标本检查确诊为早期食管癌或食管癌前病变,均经ESD治疗,观察其临床特征、并发症、病灶大小、术前及术后病理特点等。结果手术整块切除率100.00%(69/69),完整切除率95.65%(66/69),治愈性切除率95.65%(66/69)。切除标本最大直径7.0 cm。术前钳取活检总正确率为69.57%(48/69),与活检相比,手术标本诊断更准确。结论 ESD是治疗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的有效方法。ESD可一次性完全切除病灶,且可以提供完整标本进行进一步病理学评估,以提高病理的正确诊断率。  相似文献   

19.
内镜套扎黏膜切除术治疗食管贲门早期浅表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价内镜套扎黏膜切除术和单独内镜套扎术治疗食管、贲门早期浅表癌的疗效。方法在食管癌高发区人群普查确诊的14例食管、贲门早期浅表癌中,7例采用内镜圈套结扎后行黏膜切除术,另外7例接受了单独内镜圈套结扎治疗。根据切除标本和治疗1个月后内镜复查活检标本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评价其疗效。结果癌灶完全切除者13例(92.86%)。部分切除者1例(7.14%)。无创面出血和穿孔并发症。完全切除的13例病人随访16个月未见复发。结论内镜套扎黏膜切除术和单独内镜套扎术均是治疗食管、贲门早期癌安全有效的方法。后者便于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上消化道双源癌的特点,提高双源癌的术前诊断率。方法:对消化道肿瘤进行上消化道造影和内镜检查,同时对消化道隆起病变取活检进行病理检查。结果:5908例上消化道癌中,检出双源癌42例均为原发癌。结论:上消化道双源癌可发生于任何部位以食管中段一赍门双源癌较多见,内镜检查是提高其术前诊断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