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究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耐受性评估护理方案在儿童重症监护室危重症患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20年2月—2021年10月江苏省某市儿童医院儿童重症监护室收治的危重症患儿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采取常规肠内营养支持,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采取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耐受性评估护理方案,比较两组肠内营养达标率及喂养不耐受情况。结果 2轮函询问卷回收率均为100%,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887、0.894,2轮函询Kendall′s W系数分别为0.313(χ2=89.482,P<0.001)、0.382(χ2=124.834,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最终形成的早期肠内营养耐受性评估护理方案有一级指标3个,二级指标15个,三级指标39个,指标变异系数为0.050~0.126。应用结果显示,观察组肠内营养达标率为97.50%,高于对照组的77.50%(P<0.05);观察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 将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耐受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危重患者早期肠内营养发生喂养不耐受的风险因素,并构建风险预测模型。方法 选取2021年4—10月行肠内营养支持的230例危重症患者,根据有无喂养不耐受症状分为耐受组(n=149)与不耐受组(n=81),比较2组患者一般资料、APACHEⅡ评分、NRS2002评分、白蛋白等情况。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风险预测模型,采用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以及ROC曲线下面积评价对模型的校准度、区分度。结果 最终纳入APACHEⅡ评分(OR=1.307)、NRS2002评分(OR=1.410)、腹内压(OR=1.415)以及白蛋白(OR=0.838)构建预测模型,模型经Hosmer-Lemeshow检验,χ2=5.683,P=0.683,模型ROC曲线下面积为0.879,最大约登指数为0.676,灵敏度为0.933,特异度为0.743。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喂养不耐受预测模型纳入了APACHEⅡ评分、NRS2002评分、腹内压以及白蛋白,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可有效预测危重患者早期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 检索并获取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预防及管理的相关证据,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应用循证护理的方法,针对成人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预防及管理提出问题,按照“6S”模型检索文献,采用澳大利亚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的文献评价标准和证据分级系统(2014版)对各类研究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及证据级别评定。 结果 结合专业人员的判断,汇总出22条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预防及管理的证据,包括喂养不耐受性评估、喂养不耐受危险因素、营养制剂配方管理、肠内营养喂养策略(喂养的途径、速度、温度)、体位管理、胃残余量监测、药物应用、腹内压监测与管理和中医疗法等9个方面。 结论 本研究总结了目前关于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预防及管理的最佳证据,为规范ICU护士实施肠内营养支持护理行为提供循证依据,以科学的护理方法来管理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的问题,提升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半固化间断喂养对降低危重患者肠内营养不耐受的效果。方法便利抽样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间入住我院综合ICU并符合纳入标准的实施肠内营养的危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的患者添加可溶性膳食纤维(果胶),使肠内营养达到半固化并给予间断喂养;对照组按常规持续喂养。比较两组患者肠内营养不耐受的发生率、肠内营养达标的时间及肠内营养期间腹腔压力的大小。结果观察组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发生率、营养达标时间以及腹腔压力均较对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肠内营养半固化间断喂养更符合生理需求,能降低危重患者肠内营养不耐受的发生率、缩短肠内营养喂养达标的时间、降低喂养期间腹腔压力,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综合护理干预方法对ICU危重患者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的临床效果,探讨影响ICU危重患者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我院2010年6月至2013年4月38例ICU危重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前后的肠内营养喂养耐受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同时对影响ICU危重患者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的危险因素进行回归分析.结果 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前后,年龄<60岁的患者对肠内营养喂养的耐受性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干预前后年龄≥60岁的患者对肠内营养喂养的耐受性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回归分析显示,患者年龄、肠内营养喂养开始时间、APACHE-Ⅱ评分、血清ALB及是否对患者进行药物鼻饲是影响ICU危重患者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的高危因素.结论 介于ICU危重患者的年龄、肠内营养喂养开始时间、APACHE-Ⅱ评分、血清ALB及是否对患者进行药物鼻饲等客观因素对患者肠内营养喂养耐受性的重要影响,科学合理地综合护理干预对提高患者对肠内营养喂养的耐受性具有积极作用,值得临床予以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营养专科护士主导的肠内营养管理对急性胰腺炎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70例急性胰腺炎行肠内营养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行常规的肠内营养护理,观察组行临床营养专科护士主导的肠内营养管理。比较2组患者血红蛋白、白蛋白、总蛋白、肠内营养不耐受症状发生率、住院时间及患者满意度。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血红蛋白、白蛋白、总蛋白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7.773,P<0.001;t=4.168,P<0.001;t=2.157,P=0.035),肠内营养不耐受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 =22.876,P<0.001),患者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t=10.484,P<0.001;t=10.803,P<0.001)。结论 临床营养支持专科护士主导的肠内营养管理使患者的营养状况得以改善,肠内营养期间耐受能力有效提升,住院时间明显缩短,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有创机械通气腹内压与肠内营养支持期间喂养不耐受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19年7月我科收治的气管插管的机械通气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于肠内营养前和肠内营养后3 d测量腹内压,记录腹泻、肠鸣音减弱或消失、呕吐/反流、便秘、胃肠道出血的肠内营养过程中喂养不耐受情况,分析腹内压与喂养不耐受的相关性。结果患者中发生喂养不耐受51(72.86%)例,其中肠鸣音减弱或消失和腹泻占比分别为52.86%,45.71%;相关性分析显示,腹内压与喂养不耐受呈正相关(P<0.05)。结论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腹内压与早期肠内营养不耐受存在正相关。当肠内营养前3 d腹内压≥11 mmHg时,护理人员应警惕即将发生喂养不耐受,并针对性给予相应预防干预措施,保证胃肠道营养。  相似文献   

8.
目的 综述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的防治措施,为降低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促进肠内营养顺利实施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Med、Embase等中英文数据库,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结果 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可以通过严密的病情监测、科学的耐受性评估、正确的实施方法、合理的药物使用和生态免疫制剂的适当添加等进行防治。结论 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在实施肠内营养时极易发生喂养不耐受,但在临床中可以通过一系列的防治措施降低其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联合补充性肠外营养与单纯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对神经重症患者膈肌厚度及预后的影响。 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90例神经重症患者,将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单纯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观察组患者予以肠内营养联合补充性肠外营养支持治疗。对比两组患者营养治疗前后吸气末膈肌厚度(DTei)、呼气末膈肌厚度(DTee)、膈肌增厚分数(DTF)、前白蛋白、白蛋白及总淋巴细胞计数。计算所有患者2周内撤机成功率、急性病生理学和长期健康评价(APACHE)Ⅱ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ICU住院时间,并记录所有患者在营养支持治疗期间呕吐、腹胀、腹泻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结果营养支持治疗1周后,观察组患者DTei[(3.60 ± 0.14)mm vs.(3.40 ± 0.31)mm,t = 3.980,P<0.001]、DTee[(2.81 ± 0.16)mm vs.(2.58 ± 0.21)mm,t = 5.887,P<0.001]、DTF[(24.0 ± 4.5)% vs.(21.8 ± 4.5)%,t = 2.293,P = 0.024]、白蛋白[(36.0 ± 2.4)g/L vs.(33.4 ± 3.9)g/L,t = 3.670,P<0.001]、前白蛋白[(321 ± 27)mg/L vs.(264 ± 49)mg/L,t = 6.806,P<0.001]、总淋巴细胞计数[(3.56 ± 0.30)× 109/L vs.(2.73 ± 0.49)× 109/L,t = 9.711,P<0.001]均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6.67%(3/45)vs. 22.22%(10/45),χ2 = 4.406,P = 0.036]。同时,观察组患者2周内撤机的成功率[71.11%(32/45)vs. 44.44%(20/45),χ2 = 5.511,P = 0.019]、APACHEⅡ评分[(12 ± 4)分vs.(15 ± 5)分,t = 3.010,P = 0.003]及GCS评分[(12.3 ± 3.0)分vs.(9.5 ± 3.4)分,t = 4.170,P<0.001]均优于对照组,机械通气时间[(11 ± 5)d vs.(17 ± 7)d,t = 4.720,P<0.001]及ICU住院时间[(14 ± 5)d vs.(19 ± 6)d,t = 4.663,P<0.001]均明显短于对照组。 结论肠内营养联合补充性肠外营养比单纯肠内营养可以更有效地改善神经重症疾病患者的膈肌厚度,提高撤机成功率,缩短ICU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正>临床目前对脑梗死和脑出血主要采用手术治疗,但患者处于高代谢状态,能量和蛋白质均供给不足,免疫力低,长期处于负氮平衡,不利于患者预后[1]。加之患者常伴有意识障碍和吞咽困难,无法自主进食,需给予肠内营养乳剂等进行肠内营养治疗,但由于其脂肪含量高,易引起腹泻、腹胀等并发症,导致患者肠道微生态失衡、水电解质紊乱、营养状况进一步下降[2,3],因此,  相似文献   

11.
肠内营养在维持危重患儿肠黏膜屏障、调节免疫机能和保护器官功能等方面具有特殊意义[1].与肠外营养相比,肠内营养更容易启动,成本低,且感染风险更低[2].因此,肠内营养为危重患儿主要营养支持方式.但危重患儿肠内营养实施过程中常因各种原因被频繁中断,且未及时重新启动,难以达到目标喂养量,出现喂养不足[3].累积的肠内营养中...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微生态肠内营养支持对胃肠道恶性肿瘤(GIM)根治术后化疗期患者营养状态、免疫功能及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2月至2022年12月该院收治的110例GIM根治术后化疗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常规营养组和微生态营养组,每组55例。常规营养组给予常规的肠内营养支持,微生态营养组给予微生态肠内营养支持。干预24周后,比较两组营养状态[血清清蛋白(ALB)、前清蛋白(PA)、血红蛋白(Hb)、营养风险筛查量表(NRS2002)评分和体质量指数(BMI)]、免疫功能(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比例、CD8+T淋巴细胞比例、CD4+/CD8+)及干预期间不良反应(重度恶心呕吐、骨髓抑制、口腔感染)发生情况。结果 干预后,微生态营养组ALB、PA、Hb水平、BMI、CD4+T淋巴细胞比例、CD4+/CD8+均明显高于常规营养组,NRS2002评分、CD8+T淋巴细胞比例均明显低于常规营养组,差异均有统计...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究肠内营养乳剂营养支持治疗重症脑梗塞的疗效,寻找适合重症脑梗塞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方案。方法 选取2019年12月至2022年12月驻马店市中心医院74例重症脑梗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根据营养剂不同分为两组,各37例。A组予以肠内营养乳剂营养支持,B组予以自制匀浆膳营养支持。检测对比两组治疗前后营养状态指标[总蛋白(TP)、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身体测量指标[肱三头肌皮褶厚度(TSF)、上臂肌围(AMC)]、外周血T细胞亚群(CD3+、CD4+、CD8+)、生化指标[血糖(GLU)、谷丙转氨酶(ALT)、尿素氮(BUN)、血钾(K)、血钠(Na)、肌酐(Cr)]、不良反应发生率、预后指标。结果 A组治疗后血清TP、ALB、PA水平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916、7.587、7.841,P<0.05);A组治疗前后TSF、AMC及GLU、ALT、BUN、K、Na、Cr水平与B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568、0.286、0.574、0.114、0.1...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液不同加温方式对脑卒中病人的影响。[方法]将2016年12月—2017年2月收治40例脑卒中鼻饲肠内营养病人设为对照组,2017年3月—2017年5月收治40例脑卒中鼻饲肠内营养病人设为观察组,观察两组病人肠内营养期间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及加温时间。[结果]对照组病人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37.5%)显著高于观察组(6.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加温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使用恒温调奶器加温减少脑卒中病人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的发生,降低护理工作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非重症监护环境中急诊危重症病人肠内营养支持阻碍因素,为急诊室危重病人营养支持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改编版急诊室肠内营养喂养阻碍因素量表对医院急诊室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共有82名急诊室护士参与调查,感知的肠内营养喂养阻碍因素前5位依次为:在复苏、血流动力学稳定的病人中,病人护理的其他方面仍然优先于营养支持;医师延迟启用肠内营养支持;没有充足的时间学习和培训如何最佳地喂养急诊危重病人;没有充足的护理人力实施肠内喂养,以达到营养目标;病人营养情况评估滞后。结论:急诊危重症病人肠内营养支持存在较多阻碍因素,应积极寻找肠内营养有关的科学证据,形成急诊肠内营养支持喂养方案或工作流程,以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中老年重症患者给予早期低剂量肠内喂养的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4月至2022年4月联勤保障部队第904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中老年重症患者102例,根据治疗方式将行早期标准剂量肠内营养的患者作为对照组(n=51),行早期低剂量肠内营养的作为试验组(n=51)。对比2组治疗前后营养状况、细胞免疫指标、体液免疫指标变化情况,并记录胃肠道耐受情况及预后效果。结果:治疗第7、14天,试验组与对照组血清总蛋白(total protein,TP)、白蛋白(albumin,ALB)、前白蛋白(prealbumin,PA)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治疗7 d内胃潴留、腹泻、胃食管反流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试验组治疗第7、14天的CD3+、CD4+、CD4+/CD8+水平均高于对照组,CD8+水平低于对照组(均P<0.05);试验组治疗第7、14天的免疫球蛋白A(immunoglobulin A,IgA)、免疫球蛋白G(im...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危重新生儿早期应用小量肠内营养 (≤ 10ml/kg·d)对胃肠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 93例危重新生儿临床喂养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绝大多数的危重新生儿能耐受早期小量肠内营养 ,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经早期小量肠内营养 ,达到基础热卡的时间明显早于早期禁食的患儿 (P <0 0 5 ) ,且副作用少 ;窒息患儿喂养后胃肠紊乱发生率明显高于非窒息患儿 (P <0 0 1) ;喂养后胃肠紊乱发生率第 1天比第 2、3天明显高 (P <0 0 5 )。结论 :危重新生儿早期小量肠内营养既可促进肠道功能的成熟和完善 ,又可避免或减轻胃肠功能紊乱  相似文献   

18.
正ICU患者由于病情危重、不能正常进食等原因易发生营养不良的状况,临床通常需要对患者进行营养支持治疗。肠内营养是指通过口服或者管服,经过胃肠道提供给人体代谢所需营养物质的一种营养支持方法[1],是一种常见的安全、简便、有效的治疗手段,与肠外营养比较也更加经济、更符合人体的生理需求[2]。但肠内营养易导致不耐受的现象,其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腹泻,不但给患者带来痛苦,增加了肛周皮肤受损的危险,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重症胰腺炎患者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11月至2019年11月淄矿集团中心医院收治的重症胰腺炎患者88例为研究对象,通过回顾性问卷调查方式,对入选对象的一般资料进行收集。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对重症胰腺炎患者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在88例重症胰腺炎患者中有51例(57.95%)发生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情况。镇静剂使用情况、肠内营养实施时间、急慢性生理健康评分、治疗前白蛋白水平、腹内压、中心静脉压、血钾浓度、腹腔穿刺、机械通气情况及膳食纤维添加均为重症胰腺炎患者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P<0.05);肠内营养实施时间、急慢性生理健康评分、腹内压及中心静脉压均为重症胰腺炎患者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膳食纤维添加是重症胰腺炎患者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发生的保护性因素(P<0.05)。结论肠内营养实施时间、急慢性生理健康评分、腹内压及中心静脉压均为重症胰腺炎患者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膳食纤维添加是重症胰腺炎患者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发生的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20.
<正>ICU过渡期是指患者从ICU转出前准备、转运中及转入普通病房后的过渡阶段[1]。医护患三方在此过渡期间面临诸多风险,如患者病情危重、多重共病和护理工作的复杂性,以及患者从丰富的监测资源环境过渡至相对更少、甚至缺乏多学科、跨专业的人员和设备环境[2-4],增加了ICU过渡期间并发症、非计划性ICU重返、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5-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