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是引起武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大爆发的一种病毒,其通过病毒外膜上的棘突蛋白(S蛋白)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 (ACE2)受体结合而感染人体。COVID-19患者临床症状表现为高热、呼吸困难和肺部毛玻璃样病变。COVID-19轻症患者可出现"炎症因子风暴",继而导致病程急变甚至死亡。目前,对于COVID-19治疗缺乏特异治疗方法。本文梳理了最近关于2019-nCoV的文献,从流行病学、病毒学及医学、机制学的角度全面剖析2019-nCoV的特点,为目前的COVID-19疫情的有效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这些症状与炎症反应、促炎性细胞因子大量释放和细胞因子风暴有关.近年来,程序性坏死作为可调控的坏死类型,被认为是介导炎症的重要因素.近期研究显示,程序性坏死参与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炎症反应和肺纤维化.该文主要就程序性坏死的发生机制、其参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发生发展的机制以及程序...  相似文献   

3.
4.
雷艳  詹世淮  施小华  王水良  赵猛  张胜行 《新医学》2022,53(12):878-881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引起的大流行给全球公共卫生健康带来了严峻的挑战。维生素D作为免疫调节剂,在增强免疫、抗呼吸道病毒感染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研究表明维生素D可通过影响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血管紧张素(1~7)/Mas受体轴信号通路,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信号的过度激活而抗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感染和抑制炎症因子风暴产生,从而减少COVID-19患者ARDS、心源性梗阻的发生和血栓的形成。该文对维生素D在SARS-CoV-2感染及临床表现中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推测维生素D在预防或辅助治疗COVID-19、减轻COVID-19患者临床症状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细胞因子风暴可导致患者单器官或多器官损伤,甚至功能衰竭,是病情恶化的主要原因,早期发现并阻断是逆转病情的关键。目前尚无特异性治疗手段,现有临床数据显示血浆置换在减轻细胞因子风暴治疗中疗效显著,本文结合COVID-19细胞因子风暴发生机制对血浆置换用于包括COVID-19在内的病毒性呼吸道传染疾病治疗进行综述,以期为此类患者行血浆置换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7.
2019年12月底,中国湖北武汉地区部分医院陆续发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例。2020年1月12日,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将导致此次疫情发生的新型冠状病毒命名为"2019新型冠状病毒"。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先后组织专家编写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后更名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以指导疾病的防控及诊治。然而,由于受对疾病认知的限制,目前在该病的诊治中还有很多问题尚待解决。该文通过查阅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及中东呼吸综合征等相关冠状病毒感染的研究,并结合自己的诊治经验和体会,对诊疗方案中疾病传播方式、潜伏期长短、诊断标准实践应用及治疗药物选择等热点问题提出思考。  相似文献   

8.
靳鑫  王冬  鲍腾飞  顾军娟  段勇威  谢文 《华西医学》2021,36(11):1502-1507
目的 研究细胞因子在评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及预后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武汉市雷神山医院205例COVID-19患者资料,根据疾病严重程度分为普通型组(n=117)、重型组(n=69)和危重型组(n=19).收集患者的基本情况和细胞因...  相似文献   

9.
10.
朱固  李永菊  岳佳 《全科护理》2020,18(4):425-427
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属于β属的冠状病毒,有包膜,颗粒呈圆形或椭圆形,常为多形性,直径60~140 nm[1]。2019-nCoV感染肺炎潜伏期一般为3~7 d,最长不超过14 d,具有较强的传染性,以发热、乏力、干咳为主要表现,少数病人伴有鼻塞、流涕、胃肠道症状,重症者可出现呼吸困难,严重者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凝血功能障碍,明显增加了病人进入重症监护室的概率及病死率[2]。目前2019-nCoV感染肺炎已被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列为乙类传染病,按甲类传染病进行防控。麻醉科手术室是医院重要的临床枢纽平台,是交叉感染的高风险区域。  相似文献   

11.
12.
杨烨坤  钱捷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21,25(23):115-119,123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累及滑膜,还可侵蚀骨关节,甚至导致关节功能丧失.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可有肌肉骨骼症状,且危重症者病死率高.细胞因子在RA和COVID-19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清楚,研究应用于RA的抗风湿药物或可指导COVID-19的治疗.本文对COVID-19与RA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以期进一步提高对疾病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治疗药物的认识,从而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胸部CT表现及动态变化,以期为COVID-19早期诊断及疗效评估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经2019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确诊的COVID-19 30例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30例中发病1~3 d进行首次胸部CT检查19例,CT检查有片状影18例,主要表现为斑片状、节段性磨玻璃样密度影(GGO),病变局限,分布于外1/3肺野、胸膜下,以双肺下叶居多;CT检查阴性1例。11例初次胸部CT检查时已发病4~7 d,肺内病变表现为多发分布,部分融合,形态不规则,以胸膜下肺野分布为主,GGO与实变影、条索影共存。入院第3天,30例第1次进行了胸部CT复查,24例肺内影像学变化较大,表现为病灶数目增多,体积增大,密度增高,局部实变,GGO合并肺实变影及条索影病灶数目增多,血管束增粗明显。入院第8天,29例进行了第2次胸部CT复查,27例有较明显变化,密度呈现出多样性,病灶GGO与实变及条索影共存,血管束增粗减轻。入院第13天,27例进行了第3次胸部CT复查,主要表现为病灶密度减低,边界清晰,条索影增多,与邻近胸膜粘连、牵拉,部分病灶吸收消失。入院第26天,25例进行了第4次胸部CT复查,主要表现为GGO伴条索影。结论胸部CT检查可清楚反映COVID-19病变密度、形态和范围特点,显示肺间质纤维化改变,可以用于COVID-19早期诊断、了解病变动态变化和进行疗效评估。  相似文献   

14.
2019新型冠状病毒,即"2019-nCoV",因2019年病毒性肺炎病例而被发现,2020年1月12日被世界卫生组织命名。2019年12月以来,湖北省武汉市持续发现多起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均诊断为病毒性肺炎/肺部感染,甚至出现了重症与死亡病例。目前,新型冠状病毒已经蔓延至全国大部分省市,且感染人数仍在不断上涨。据研究观察发现,新型冠状病毒可能的传播方式是经飞沫传播、接触传播以及不同大小的呼吸道气溶胶近距离传播。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石家庄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不同临床分型与实验室指标和细胞因子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1日至2月10日在石家庄市第五医院住院的21例COVID-19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依据病情将患者分为轻型、普通型和重型/危重型,分析不同病情患者的基本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ProcartaPlex多细胞因子检测系统检测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的水平。结果 COVID-19患者男性多于女性,重型占23.8%。重型患者WBC、淋巴细胞和T细胞亚群数量下降,C反应蛋白水平增高,胆碱酯酶、钙水平下降。普通型和重型患者IL-8水平升高,干扰素诱导蛋白-10(IP-10)、巨噬细胞炎性蛋白(MIP)-1α和MIP-1β水平随疾病严重程度增加而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OVID-19重型患者存在淋巴细胞受损,肝功能有一定损伤,应加强对重型患者的监测。  相似文献   

16.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指由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引起的肺炎,是一种急性感染性肺炎,其病原体先前未在人类中发现。它具有人传染人的能力,感染初期病人有发热、乏力、干咳的症状,严重者可出现呼吸困难、呼吸窘迫综合征或脓毒症休克,可增加进入重症监护室(ICU)的概率和病死率[1],严重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从中国疾控中心了解到,首次从华南海鲜市场的585份环境样本中,检测到33份样品含有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提示该病毒来源于华南海鲜市场销售的野生动物。  相似文献   

17.
自2019年12月底以来,武汉市及全国其他地区陆续出现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感染的肺炎病例,武汉市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1号公告,将2019-nCoV感染的肺炎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防治、防控措施。将2019-nCoV感染的肺炎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检疫法》规定的检疫传染病管理。而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1周要去医院透析治疗2次或3次,去医院透析会增加2019-nCoV感染的概率,不去医院透析会导致毒素积累,容量负荷增加,脏器受损甚至导致病人死亡[1]。为此,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血液净化中心全体医护人员积极响应,在医院领导部署下对病人、医护人员进行严格管理,取得一定成效。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8.
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感染的肺炎是2019年12月出现于湖北省武汉市的新型传染病,并于短期内扩散到中国各地及其他多个国家,目前已被WHO定义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随着疫情的发展,儿童2019-nCoV感染的肺炎病例逐渐增多,儿童病例临床表现欠典型、诊断难度大,特别是小年龄儿童存在医患沟通及家属陪护等难题,均给疫情期间儿科医护人员的防护及医患关系的处理带来严峻考验。在疫情期间加强儿科医护人员的防护培训、普及儿科医患沟通常识、进行及时恰当的心理干预,对于儿童2019-nCoV感染的肺炎救治工作的顺利开展具有重大的临床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肺部CT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暴发初期最主要的筛查手段和分级诊疗依据,是肺部损伤影像学诊断的金标准。随新冠肺炎病情进展,患者肺部CT呈现不同的病变范围与类型。肺部超声与CT相一致,随病程发展呈特征性表现。与肺部CT相比,肺部超声检查具有床旁便捷、无创等优点,减少了院内传染和转运风险,且其有助于快速鉴别呼吸衰竭的病因,实现连续动态监测,指导呼吸机参数设置、肺复张、俯卧位治疗等,在急危重症新冠肺炎的救治过程中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另一方面,肺部超声在探测远离胸膜病变、辨别过度通气、操作者依赖方面亦有其局限性。本文对肺部超声与CT的优劣势进行梳理,临床医师在实践过程中应取长补短,以促进新冠肺炎患者的精准诊治。  相似文献   

20.
龚路  沈玲  曾浩龙  白欢 《临床检验杂志》2020,38(11):819-822
摘要:目的?探讨细胞因子及炎症指标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取2020年1月19日至2020年2月26日序贯入住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的317例COVID-19患者为研究对象,记录入院24 h内首次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受体(IL-1β)、白细胞介素2(IL-2R)、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炎症指标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血沉(ESR)、铁蛋白(FRT)、白细胞绝对值(WBC)、中性粒细胞绝对值(NEUT#)、淋巴细胞绝对值(LYM#)、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与淋巴细胞绝对值比值(NLR)、临床分型、基础疾病等资料,并观察28 d生存或死亡事件。根据28 d生存或死亡事件分为生存组与死亡组,根据入院时临床分型分为普通型组、重型组与危重型组,比较分析各组细胞因子及炎症指标的差异;用ROC曲线分析以上细胞因子及炎症指标对COVID-19患者28 d死亡事件的预测价值。结果?死亡组较生存组相比,IL-2R、IL-6、IL-8、IL-10、TNF-α、PCT、CRP、WBC、NEUT#、NLR显著升高,LYM#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随入院时临床分型(普通型组、重型组、危重型组)严重程度增加,IL-6、IL-8、IL-10、PCT、CRP、WBC、NEUT#、NLR亦随之显著升高,LYM#显著降低,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IL-6、IL-8、PCT、CRP、FRT、WBC、NEUT#、LYM#、NLR有较好的预测价值,曲线下面积(AUC)>0.7,而IL-1β、IL-2R、IL-10、TNF-α及ESR则有一般或较低的预测价值(AUC<0.7)。结论?细胞因子IL-6、IL-8及炎症指标PCT、CRP、FRT、WBC、NEUT#、LYM#、NLR在COVID-19患者临床分型及28 d死亡事件中均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以上细胞因子及炎症指标的异常往往预示不良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